感恩寄语
修养始于善良。有了善良的心,才能完善人生。善良的心,像甘露一样纯洁、晶莹,容不得一点邪恶的灰尘。善良的心胸是宽宏的。在宽宏的心胸中,耸立着一座美丽的宫殿,上面有蓝天白云,周围有花草树木……
善良的人待人厚道,心灵像质朴的泥土,能哺育出令人喜爱的红花绿草。善良者快乐,幸福,富有。
与人为善者都是真诚的,真诚和善良都是美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积善积德,令人敬佩。善良的人,以他人的快乐为快乐,以他人的幸福为幸福,绝不幸灾乐祸,损人利己。
“提灯女神”
1854年至1856年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英国、法国、土耳其、撒丁王国先后向沙俄宣战,爆发了着名的克里米亚战争。
哀鸿遍野,伤残无数。
一位年轻的护士白天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护理伤员,替士兵寄信,给他们以慰藉;夜晚则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沿着崎岖的小路,在四英里之遥的营区里一间病房一间病房地探视伤病员。
士兵们对这位女护士怀有崇高的敬意,并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每当她走过,士兵们就感到有一阵春风拂来,许多伤病员挣扎着亲吻她那浮动在墙壁上的修长的身影……她,就是洛芬伦斯·南丁格尔。
这位出身富有家庭的小姐,不顾世俗的偏见,不顾父母的激烈反对,投身于当时只有最低层妇女和教会修女才担任的护理工作;为了投身这项事业,这位聪慧端庄的姑娘竟终身未嫁。
南丁格尔一生对现代护理和护理教育等做出了杰出贡献,是现代护理工作的奠基人,“白衣天使”的先驱。这位曾照亮苦难人间的“提灯女神”,在81岁时因操劳过度而右目失明;在90岁的一个夜晚,于睡梦中安然辞世。
南丁格尔的那盏灯,永远照耀着护理界;南丁格尔的身影,永远受到人们的爱戴;南丁格尔的崇高精神,永远受人尊敬。
感恩寄语
还有什么能够比得上关爱别人更能令人尊敬?正是人道上的关怀,使南丁格尔毅然宣布:全部责任由我来负!所以,她成了一盏灯,照亮了苦难的人间。
空位
有一天,我上公交车,发现所有座位都坐满了,只有全班同学最讨厌的那个人身边,有个空位。我好想坐过去,如果我不过去坐,会让她很难堪。但是我也知道,如果我坐过去,其他同学会排斥我。我一直在犹豫,我一直站着,没有坐下去。回家之后,我寝食难安,觉得那个同学对我露出一种乞怜的眼神,可是,我伤了她的心。我知道自己错了,但我就是没有勇气去坐。
过了几天又乘公交车,我上去的比较早,当全班最不受欢迎的人上来时车上已经没有了座位。可是,我向旁边挤,让出了一个空间。我对她笑一下,她走过来,也对我笑一笑,坐了下去 。一路上我们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我好高兴,好高兴哟!
可不是吗?能接纳一个人,能结交一个朋友,能先伸出友情的手,握住对方,让一切阴霾消散,是多么快乐的事?
感恩寄语
谁都会犯错,不要认为那是他的事,而要觉得那也是你的事。想想,为什么当他不知道该怎样走向你的时候,你有没有主动地走向他?
朋友,是要主动伸出手的!如同"友"那个字,在忙得无法应付的时候,从后走上去,伸出手,帮一把。然后,也不必等谢,只是淡淡一笑。
差点为她送命
李太太是个孤僻的人,跟邻居从不往来。有一天她正在烧饭,突然听见邻居李小妹尖声哭喊,从窗子望出去,发现一股浓烟正从李家的屋里冒出来。
李太太慌忙地跑出去,孩子的哭叫声更大了。想必父母不在家,眼看浓烟还未夹带着火苗,一向胆小的李太太居然鼓足勇气冲了进去。岂知才抱起小女孩,身后突然蹿起熊熊的火焰。当她用毛毯把小女孩包着冲出火海时,已经头发全焦、灼伤片片。
就在这次火灾发生之后,李太太的孤僻脾气居然改了,她尤其关心李小妹,总是买些东西送给她,并问长问短,有时候李小妹不用功、不听话,李太太可以气得哭。许多朋友不解地问:“你以前从来不关心邻居,为什么现在对李小妹甚至好得超过自己的孩子呢?”
“因为我差点为她送了命!”
感恩寄语
“差点为她送了命”,这是一句多么意味深长的话。人们的爱,往往并不一定起于别人爱自己之后的回报,却可能由于自己最先的奉献与牺牲。牺牲愈大,爱得愈深。
独子与养子
某地不知何时流行一种怪病。说它怪,是因为患者都是婴儿,且症状恶化极快。医生皆束手无策,幼儿一个个死去。
有位富翁的独子也染上了这种病,富翁四处打听,终于发现那病是由国外传来,只有一种药可以救,而且能一剂见效。只是那种药非常昂贵,同时效期极短,即使用干冰保存,也只能维持七十二小时,加上疫苗是特别培养,一次必须购买整打包装。
“我只需要一剂!”富翁打电报问。
“一剂不卖,必须订十二剂!”回电毫不通融。
为了救爱儿的命,即使对富翁而言,也是极大的负担,他还是订了。
特效针剂在国外制好后,立即装箱空运过来,但是就在到达的前一刻,富翁的独子却已等不及而断气。富翁的妻子抚尸痛哭,却见丈夫冲出门去,置爱儿的尸体于不顾。
原来富翁冲去了机场拿药,再昼夜不停地驱车到各地医院询问,遇见与他爱儿患同样病的孩子,便留下一剂药离开,两天两夜不食不眠,他终于把药在过期之前送给了十二个垂危的病童,但是当他苍白着脸跨进家门时,却被不知情的妻子狠狠地打了一记耳光:“你这无情的东西,怪不得绝子!”
富翁并没有绝子,他有了十二个孩子,经常绕在膝下,全乡的人都说:那十二个孩子的命是他赐予的。
感恩寄语
一个人的生命的价值是无法同十二个生命相比的,要想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大爱如磐。当给予别人爱的同时自己不也获得了吗?
理解
一名店主在门上钉了一个广告,上面写着“出售小狗”。这信息显然把孩子们的目光给吸引过来了,一个小男孩出现在店主的广告牌下。“小狗卖多少钱呢?”他问道。“30至50美元不等。”
小男孩从口袋里掏出一些零钱,“我有2.37美元,请允许我看看它们,好吗?”
店主笑了笑,吹了声口哨,一名负责管理狗舍的女士便跑了出来,她身后跟着五只毛茸茸的小狗。其中有一只远远地落在后面。小男孩马上发现落在后面的小狗,他问:“这小狗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毛病?”
店主解释说:“这只小狗没有臀骨臼,所以它只能一拐一拐地走路。”小男孩说:“就是那只小狗,我要买它。”
店主说:“你用不着花钱,如果你真的想要它,我就把它送给你好了。”
小男孩十分生气,他瞪着店主的眼睛,“我不需要你把它送给我。那只狗和其他狗的价值应该是一样的,我会付你全价。我现在就要付2.37美元,以后每月付50美分,直到付完为止。”
店主劝说道:“你真的用不着买这只狗,它根本不可能像别的狗那样又蹦又跳地陪你玩儿。”
听了这话,小男孩弯下腰,卷起裤腿,露出他一只严重畸形的腿。他的左腿是跛的,靠一个大大的金属支架撑着。
男孩轻声说道:“嗯,我自己也跑不好,那只小狗需要有一个能理解它的人。”
感恩寄语
弱者需要同情,更需要理解。当我们不太关注那些受到伤害的人,他们的心肯定会有所觉察,当他们被人同情时,更需要的是别人内心的理解,不是施舍,不是给予,而是一句温暖的话语。
我让你依靠
郭老师高烧不退,经透视发现胸部有一个拳头大小的阴影,医生怀疑可能是肿瘤。
同事们纷纷去医院探视。回来的人说:有一个女的,叫王端,特地从北京赶到唐山来看郭老师,不知是郭老师的什么人。又有人说:那个叫王端的可真够意思,一天到晚守在郭老师的病床前,喂水喂药端便盆,看样子跟郭老师可不是一般关系呀。就这样。去医院探视的人几乎每天都能带来一些关于王端的花絮,不是说她头碰头给郭老师试体温,就是说她背 着人默默流泪,更有人讲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奇事,说郭老师和王端一人拿着一根筷子敲饭盒玩,王端敲几下,郭老师就敲几下,敲着敲着,两个人就神经兮兮地又哭又笑。心细的人还发现,对于王端和郭老师之间所发生的一切,郭老师爱人居然没有丝毫醋意表现出来。于是,就有人毫不掩饰地艳羡起郭老师的“齐人之福”来。
十几天后,郭老师的病得到了确诊,肿瘤的说法被排除。不久,郭老师就喜气洋洋地回来上班了。有人问起了王端的事。
郭老师说:"王端是我以前的邻居。大地震的时候,王端被埋在了废墟下面,大块的楼板在上面一层层压着,王端在下面哭。邻居们找来木棒铁棍撬那楼板,可怎么也撬不动,就说等着用吊车吊吧。王端在下面哭得嗓子都哑了,她怕呀。她父母的尸体就在她的身边。天黑了,人们纷纷谣传大地要塌陷,于是就都抢着去占铁轨,只有我没动。我家就活着出来了我一个人,我把王端看成了可依靠的人,就像王端依靠我一样,我对着楼板的空隙冲下面喊:王端,天黑了,我在上面跟你做伴,你不要怕呀……现在,咱俩一人找一块砖头,你在下面敲,我在上面敲,你敲几下,我就敲几下。好,开始吧。她敲当当,我便也敲当当,她敲当当当,我便也敲当当当……渐渐地,下面的声音弱了,断了,我也迷迷糊糊地睡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下面的敲击声又突然响起,我慌忙捡起一块砖头,回应着那求救般的声音,王端颤颤地喊着我的名字,激动得哭起来。第二天,吊车来了,王端得救了。那一年,王端11岁,我19岁。"
感恩寄语
这故事听来叫人心酸。在这一份纯洁无瑕的生死情谊面前,人们为自己的庸俗而汗颜,一瞬间突然明了,原来生活本身比所有挖空心思的浪漫揣想都更迷人。因此我们常说生活中确实有庸俗的成分,但你不能将生活庸俗化。
不存在的职位
一位家境贫寒的女大学生,从遥远的乡下来到北京。她来京上学还不到10 天,家中就传来噩耗,父母姐妹在制作花炮的过程中,竟然在一声爆响里全被炸死了。家中房屋倒塌,片瓦不剩。从此女大学生举目无亲,再也没有一分钱的生活来源。
她含着眼泪向学校提出退学。看来这是唯一的办法。老师问她日后打算怎么办,她说家中有一亩一分地的水田,还有一头老牛。19岁的她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要么回到老家种田,做一名乡村妇女;要么继续上学。
老师听罢她的叙述,流下同情的泪水,同学们也为这名还来不及熟悉的同学赞助车费。可转天老师告诉她,说爱人在学报工作,编辑部正需要一人看稿,每月350元。其他的我们再想办法。
于是,她入学10天便成了一名学报的编辑,当然是业余的。学校共有8000人,学生有6500人。学报每10天一张,稿子不多,她常没得看。但工资照发,月月350元。报社五个人,老张、老王、小李……人人都对她很好。她因课程紧不能天天都去报社,居然没人找她。就是看稿也十分简单,改改错字,提些意见。她一度以为,做学报编辑真是轻松。
时光飞逝,四年的大学生活一晃就过去了。她始终不知道,四年中的每月350元,并非学校所发,而是五名编辑人员从工资里均摊给她。她更不知道学报并不需要这样一位看稿编辑,一切都是为她专门设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