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心进入文学创作后,母亲更是她的良师益友。“五四”后,杨福慈对新文化运动发生了兴趣,阅读了许多进步刊物。冰心感到母亲有很多新的见解,还懂得许多新名词,“普罗文学”之类,都是她从母亲口里听到的。再比如,母亲不反对婚姻自由,但很注重爱情专一。一次,冰心的一位女同学与人私奔了,那同学母亲来谢家垂涕而道,谢葆璋表示愤慨,只有杨福慈默不作声。客人走后,她说:“私奔也不要紧,本来仪式算不了什么,只要他们始终如一就行了。”
母亲的观点对冰心触动很大,她喜欢跟母亲交谈,以激发创作欲望,于是,诸如《家庭问题》、《一个忧郁的青年》等问题小说和许多的散文诗相继问世。
冰心作品问世之前,母亲总是她的第一读者,又是最热忱的批评者。
冰心从燕京大学毕业时,还得到了美国最好的女子大学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留学的奖金。对于留学,母亲却没那么兴奋,冰心当时已经二十四五岁,在那时是“大龄”姑娘了。凭她的模样、才气和知名度,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求婚,可她没有中意的。父亲曾为女儿相中一个海军军官,杨福慈因跟丈夫经历了那么多的愁苦,坚决反对。冰心从来没长期离开过母亲, 眼下要远涉重洋,母亲自有许多担忧啊!
1926年,学成归来的冰心还带来了未来女婿吴文藻给岳父母的一封“求婚信”。对于女儿的婚事,母亲还是那句话:“只要你们喜爱的,妈妈也就喜爱。”但母亲毕竟是过来人,为慎重起见,她还是提出去吴文藻家乡弄清他的家庭和婚姻状况。当母亲的疑虑尽释后,他们便完了婚。
冰心的婚礼是比较简单的。一向疼爱女儿的母亲总觉得这样太简单,又因无力给女儿足够的陪嫁而伤心落泪。冰心的父亲安慰着:“我们没有攒钱的本领,送给女儿的不是一箱子金钱,乃是一肚子的书。”
可是,冰心新婚回京不久,一封电报催她回上海——操劳一生的母亲病倒了,得的又是一种极为痛苦的骨痛病!母亲此痛,由指而臂,而肩背,而膝骨,全身僵痛……冰心潸然泪下。于是,她冒着冬天的寒冷,忍受着自己慢性阑尾炎复发的疼痛,南归了。
此时的杨福慈已经病得脱了人形,有时甚至昏迷不醒,但只要病痛稍有减轻,她就跟女儿谈话:“……你父亲常说,‘你自幼至今吃的药,总集起来,够开一间药房的了。’真是我万想不到,我会活到60岁……人家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这次病倒了5个月,你们真是心力交瘁,我对于我的女儿、儿子、媳妇,没有一毫的不满意。”
母亲的病日重一日,日夜都处在昏迷状态之中。然而,一次当她稍清醒后,竟对冰心说 :“你的衣服太单薄了,不如穿上我的黑驼绒袍子,省得冻着……”母亲居然在自己这种状况下,心中想的依然是孩子,冰心怎能不泪如雨下!
当杨福慈知道自己已到生命终点时,便拒绝进食,并大声命令丈夫:“快把安眠药给我,我实在不愿再拖延了!”
老人家早就告诉过冰心,她早准备下了足够的安眠药,以便在痛到不能忍受时,就一并服下,以求早日解脱,免得家人遭罪。母亲就是这样的人,就是到生命最后一刻,心里还是想着别人。
1930年1月7日,冰心的母亲杨福慈与世长辞。冰心泪水湿衣襟,她伏在玻璃棺盖上瞻仰着母亲最后的遗容,心里在默念:“母亲,因为有了您的坚强无尽的爱,使得我和三个弟弟得到了最大的喜乐,毫无缺憾;因为您的温馨的爱,赋予我多少写作的灵感。现在弟弟有了很好的工作,细弟今年大学毕业了,小小在海轮上……”
接着,她将大家剪下的一缕头发,装在了一个小白信封里,她又将母亲为她保存了30年的、自己第一次剃头的胎毛,以及她在燕京大学获得的金钥匙,一并殉葬了。
母亲永远地去了。但是,母亲温柔慈祥的音容笑貌,那海一般深沉、冰一般纯洁、火一般炽烈的爱,却永远留在了冰心的心中。
感思寄语:
母爱,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的,它就犹如一部永远书写不完的书。善良的人们将永远把它写下去;怀有感恩之心的人,会认真去阅读它,感受它。
妈妈喜欢吃鱼头:在阿文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捡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他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当阿文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
“妈妈喜欢吃鱼头。”
阿文想,鱼头一定很好吃的。有一次父亲不在家,他趁妈妈盛饭之际,夹了一个。吃来吃去,觉得没鱼肚子上的肉好吃。
那年外婆从江北到他家,妈妈买了外婆家乡很金贵的鲑鱼。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阿文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了外婆的碗里。外婆说:
“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外婆眯缝着眼,慢慢地挑去那几根大刺,放进阿文的碗里,并说:“外孙,你吃。”
接着,外婆就夹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嘬着,不时吐出一根根小刺。阿文一边吃着没刺的鱼肉,一边想:“怎么妈妈的妈妈也喜欢吃鱼头?”
日月如梭。26岁的阿文成了家,另立门户。生活好了,小夫妻俩经常买些鱼肉之类的好菜 。每次吃鱼,最后剩下的,总是几只无人问津的鱼头。
而立之年,喜得千金。转眼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有一次午餐,妻子夹了一块鱼肚子上的肉,极麻利地捡去大刺,放在女儿碗里。自己却夹起了鱼头。女儿见状也吵着要吃鱼头。妻子说:
“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
谁知女儿说什么也不答应,非要吃不可,妻无奈,好不容易从鱼肋边挑出点没刺的肉来,可女儿吃了马上吐出,连说不好吃。从此不再要吃鱼头了。
打那以后,每逢吃鱼,妻子便将鱼肚子上的肉夹给女儿,女儿总是很艰难地用汤匙切下鱼头,放进她妈妈的碗里,很孝顺地说:
“妈妈,您吃鱼头。”
打那以后,阿文悟出了一个道理:
女人做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
感思寄语:
母亲对孩子做出的奉献和牺牲,是难于计数、无微不至的。为了孩子的需要,她们会心甘情愿地自动改变自己的习惯,放弃自己的嗜好。
真正的母亲:两个女人为了一个婴孩争吵起来,她们俩都高声说着自己是婴孩的母亲……结果她们决定去找法官判决。
法官听了她们双方的话,想出了下面的考验办法:他叫两个女人当着婴孩的面解决谁是孩子的真正母亲的问题。法官命令:两个妇女同婴孩站在法官面前(他派人在后边扶住婴孩),谁能把婴孩拉到自己的身边,婴孩就是谁的!
两个妇女每人拉着孩子的一只手把婴孩往自己身边拉。婴孩痛了,挣扎着放声大哭。听到婴儿的痛苦哭声,真正的母亲感到自己的心忍受不住这种考验,她没有力气了,放了手。孩子理所当然地留在另一个女人手里,孩子的哭叫声丝毫不能感动她,她刚才是狠命地用足 力气要从自己对手的手中把孩子夺过来。
夺得孩子的女人一脸得意之色。
“那个输了的女人赢了,婴孩是她的!”这时法官宣布了判决,并解释说:“显然不忍心从另一个女人手里用力拉走孩子的女人,是真正的母亲——对婴孩的爱怜使她放开了孩子,使孩子不受损伤。”
冒充的母亲被罚钱,法官把钱交给了婴孩的母亲。
感思寄语:
真正的母亲,会一切都从怎样对孩子有利出发考虑问题;在任何情况下,她们都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孩子的安慰。
做父母的心:轮船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当驶出濑户内海到了志摩海面时,聚集在甲板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引人注目的、年近40岁的贵妇人。有一个老女佣和一个侍女陪伴在她身边。
贵妇人不远处,有个40岁左右的男人,也引人注意:他带着3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孩子们看上去个个聪明可爱,可是每个孩子的衣裳都污迹斑斑。
不知为什么,贵妇人总看着这父子们。后来,她在老女佣耳边嘀咕了一阵,女佣就走到那个穷人身旁搭讪起来:
“孩子多,真快乐啊!”
“哪儿的话,实说,我们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穷人孩子多了更苦。不怕您笑话,我们夫妻已没法子养育这4个孩子了,但又不舍得抛弃他们。这不,现在就是为了孩子们,一家6口去北海道找生路啊。”
“我倒有件事和你商量,我家主人是北海道函馆的大富翁,年过40,可是没有孩子。夫人让我跟你商量,是否能从你的孩子当中领一个做她家的后嗣?如果行,会给你们一笔钱作酬谢 。”
“那可是求之不得啊!但要和孩子们的母亲商量商量再决定。”
傍晚,轮船驶进相模滩时,那个男的和妻子带着大儿子来到贵妇人的舱房。
“请您收下这个小家伙儿吧!”
夫妻俩收下了钱,流着眼泪离开了贵妇人的舱房。
第二天清晨,当船驶过房总半岛,父亲拉着5岁的二儿子出现在贵妇人的舱房。
“昨晚,我们仔细地考虑了好久,不管家里多穷,我们也该留着大儿子继承家业。把长子送人,不管怎么说都是不合适的。如果允许,我们想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
“完全可以。”贵妇人愉快地回答。
这天傍晚,母亲又领着3岁女儿到了贵妇人舱内,很难为情地说:
“按理说我们不该再给您添麻烦了。我二儿子的长相、嗓音极像死去的婆婆。把他送给您,实在对不起我丈夫。再说,孩子5岁了,也开始记事了。他已经懂得是我们抛弃他的,这太可怜了。如果您允许,我们想用女儿换回他。”
贵妇人一听是想用女孩儿换走男孩儿,稍有点不高兴,但看见母亲难过的样子,也只好同意了。
第三天上午,轮船快接近北海道的时候,夫妻俩又出现在贵妇人的卧舱里,什么话还没说,就放声大哭。
“你们怎么了?”贵妇人问了好几遍。
那位父亲抽泣着说:“对不起,昨晚我们一夜没合眼,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残酷了。我们愿意把钱还给您,请您把孩子还给我们。与其把孩子送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
贵妇人听着流下了同情的泪:“都是我不好。我虽没有孩子,可我理解做父母的心。我真羡慕你们。孩子应该还给你们,可钱请你们一定收下,那是对你们父母心的酬谢,当作你们在北海道做工的本钱吧!”
感思寄语:
孩子永远是父母的牵挂,即便是偶尔父母因环境所迫放弃孩子,那也是迫不得已的下策,他们一定会为此愧疚终生的。
捐献耳朵的人:一天清晨,一个婴儿在美国纽约市一家医院里呱呱坠地了。
“我可以看看我的孩子吗?”孩子的母亲幸福地向医生请求道。随即医生就把裹着婴儿的小被包递进了她的怀里,移开被布,看见了婴儿的小脸,她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医生不忍心再看,迅速转过脸去。原来这个婴儿生来便没有耳朵。
他的父亲给他取名叫杰米。一段时间过后,杰米的父母很庆幸地发现孩子的听力没有什么障碍,跟正常人一样,缺少耳朵,只是损坏了他的相貌,但是天真的杰米并没有意识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父母的关爱下,他度过了快乐无忧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