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舍得用,孩子成大器
3234500000004

第4章 :舍得用,孩子才懂得感恩

1. 坦白讲出你的爱,让孩子不再自私

除了理智的爱以外,没有别种的爱是永恒的。

——(荷)斯宾诺莎

有位妈妈很伤心地讲了这样一件事:

我的儿子上高三了。我每天除了工作还要马不停蹄地为儿子买菜、做饭、洗衣、收拾房间..可儿子却认为这些都是应该的,一点儿也不领情。一天,我生了病,躺在床上十分难受。儿子放学回来,看到锅里没有饭,只是冷冷地说了声“我出去吃了”,就离开了家。过了不久,他吃饱了回来,既没过来看看我,也没给我带回一点儿吃的,而且直接进了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

上了门,一晚上再没出来。我伤心极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责备谁?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却没有教会孩子爱别人,那么我们的爱就是残缺的、有问题的。该怎样爱孩子,这是我们每一位家长都要反思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连父母亲情都不顾惜,难道还能奢望他将来担当起社会责任吗?或许我们能够从下面这位母亲的诉说中找到问题的症结。

中考结束后,女儿顺利地考入了理想的高中,与录取通知书一起来的还有10天军训的通知书。我和老公忙前忙后准备东西,女儿则在一旁玩新买的手机,好像这一切与她无关。

军训如期开始了。从第一天开始,我和老公就开始担心,因为这是女儿头一次离开我们这么长时间,不知她能不能适应严格的军营生活,整天地幻想女儿正做什么。

第三天中午,我突然接到女儿的电话,很紧张,问有什么事情?女儿说话有点嘶哑,说是喊口令喊的,继而对我大诉苦水,说脸晒黑了,后背起了疹子,浑身上下都是汗味。军营里管理很严,打电话都是偷偷地。问她饭菜好不好吃,她说无论好吃不好吃,都要吃饱,否则没力气走正步,说完赶紧把电话挂了,估计是怕被发现。老公听后笑了:“看来女儿挑食的坏毛病要改了。”

又过了几天,女儿晚上打电话来“汇报”一下自己的生活情况,说自己刚刚洗完衣服,带去的零食也断炊了,要偷偷跑到小卖部去买。最后女儿在电话里叮嘱道:“老妈,你和老爸要照顾好自己,别太辛苦了。”反复说了两遍,我一下愣住了,直到女儿电话挂了半天,我都一直在那里发愣,没想到短短几天“艰苦”生活让女儿懂事了,懂得体贴我们了。

因此,我们做父母的要改变自己爱的方式。首先,不要把所有的“好东西”都让给孩子。不管是富裕家庭,还是经济拮据的家庭,都不要处处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认为好吃的孩子先吃,好东西孩子先用,别人有的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要有,甚至勒紧裤腰带也要满足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认为“妈妈就应该吃鱼头”,所以,当我们希望得到孩子的回报时,孩子一定会让我们失望。

有了好吃的,应该大家一起吃,父母也有份;有了好东西,大家一起享用,父母还应该优先,这样孩子才能正确对待父母的付出。其次,父母的所作所为,要给孩子讲清楚。孩子还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候需要特殊照顾,比如,吃鱼时可以让孩子吃鱼肉,父母吃鱼头,但是必须告诉孩子:这是因为他年纪小,正在长身体,需要更多的营养;另外鱼头刺多,怕扎到他,所以父母吃鱼头,你吃鱼肉,但不是以后吃鱼的时候,鱼肉都应该你吃。要让孩子懂得父母“吃鱼头”的含义,懂得父母的爱。

当孩子懂得了父母的爱,就不再错误地认为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他就会走出自私狭隘的天地,努力回报、体贴父母了。

2. 孩子嫌贫爱富,父母应该自省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巴金

琪琪的妈妈是一名清洁工,虽然挣钱不容易,但是对女儿的疼爱可是不减分毫,琪琪吃的穿的比起其他孩子来一点儿也不差。她自己省吃俭用,甚至连中午吃盒饭都拣最便宜的吃,穿的衣服也都是“地摊货”。这一天,琪琪放学回家,带回来老师发的家长会通知书。紧接着女儿一句冷冰冰的话让她心里一沉,“你要开家长会去,就必须买一套新衣服,否则就别去了。”原来女儿是嫌弃自己穿得差,会在同学面前给她丢面子,可见孩子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穿便宜衣服。无可奈何之下,妈妈心疼地买了件平生买过的最贵的衣服。她心疼的不仅是钱,还有孩子的表现。

不仅经济不富裕的家庭如此,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也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有位妈妈是上海一所大学的副教授,新买了一辆30多万的汽车,每天接送儿子上下学。有一天,儿子忽然对她说:“你下回接我离学校远一点。”妈妈赶紧问为什么,儿子说:“你的车这么差,太丢人了,要不你就换一辆好一点儿的车。”妈妈愣住了,这辆车还是她贷款买下来的,自以为已经很不错了,没想到儿子却认为给他丢了人。

我们常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可是现在的孩子可不这样认为,他们比的是谁的家里富裕,谁家住的是别墅,谁穿的是名牌..孩子如此“冷酷”,问题出在哪里呢?这里面当然有受社会风气影响的一面,但是主要还是父母教育的问题。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将儿女拉扯成人,含辛茹苦,俭以奉用,为的是孩子将来能有出息。为了供养孩子,家长们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困苦,我们单方面认为孩子会体会到自己的苦心,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对于被父母娇生惯养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无法理解父母的钱是怎么来的,更不会懂得挣钱的辛苦,要是父母让孩子大手大脚花钱惯了,他们就会变得肆无忌惮,性格上也越发霸道,与人攀比的心理就会加强,最后在不断地炫富中迷失自己。

一旦孩子产生“嫌贫爱富”的心理,即使在富裕的家庭也难以满足他们的欲望,而且最终孩子会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结到父母的身上。学习不好,是父母没钱给他请好的家教;没有朋友,是父母没钱让他笼络人;事业不成功,是父母没钱给自己铺路..总之,一切都是父母没有本事挣大钱造成的。

有家报纸做过这样一篇报道,说的是在香港老板手下打工的何女士,膝下有个11岁的儿子,正上小学五年级。由于家境较为殷实,何女士便把儿子送到一家贵族学校读书。没想到儿子进去后不久,就开始埋怨母亲太穷,像“乡下婆”。早上何女士送孩子上学,并买包子当早点,他说乡下人才吃包子,城里人都吃蛋糕;给他买书包,他要选最贵的买;走至高楼前,他要母亲买新房子,不愿回旧房子住。最称奇的是他对记者说的那句“雷人”的话:“妈妈那么穷,我读书有什么用,读出来又有什么出息?”

你看,这个孩子竟然认为妈妈没有钱,自己的一生就完了。有这样的想法的孩子估计很多,父母为此要好好反思了。省吃俭用,拼命工作,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不是贵族,却偏要把孩子送进贵族学校;不是有钱人,却偏偏任由孩子穿名牌搞攀比,这样做到底是帮助孩子,还是害孩子?答案不言而喻。

那么,该怎样改变孩子“嫌贫爱富”的不良心理呢?首先,父母不要有嫌贫爱富、喜欢攀比的观念。很多时候,父母的拜金主义思想会影响到孩子,使孩子认为有钱人就是好,有钱就是有尊严、有面子,所以开始崇拜有钱人。

其次,要控制孩子乱花钱的习惯。

孩子张口要钱,不能百依百顺,要分清各种情况。第一是要分清这钱应该花不应该花,应该花的尽量满足,不应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要给;第二是看家庭条件是否允许,有些孩子的要求本来可以答应,比如孩子假日里出去旅游,但是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的话,父母也可以讲清楚原因,予以拒绝,不要硬撑着给孩子钱,让孩子误以为家里是有钱的,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

最后,要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知足心理。

要让孩子知道,人生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许多不当的欲望应该被理智地放弃。生活中要让孩子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上学没车接送,骑车或走路,不是还锻炼了身体吗?周末不能像同学那样一掷千金地听演唱会、吃大餐,可以去爬爬山,然后吃点儿农家饭,同样也可以过得愉快;可以挑几本喜爱的书,宁心静气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寻找乐趣;价值不菲的名牌买不起,只要穿着得体,同样可以光彩照人。

如果孩子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了这些,那么孩子嫌贫爱富的心理就会被抵消,从而成为心理健康的孩子。

3. 习劳知感恩,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

孩子之所以不能体谅父母的辛劳,原因在于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辛劳”。这一点父母要首先负责,身为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每天做了什么。

——肖静华

现在不少孩子不关心父母每天在忙些什么,不知道自己每天吃的、穿的、用的东西都是哪里来的,反而觉得自己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是天经地义的事,稍有不如意就哭闹不止,有了这种习惯,他们自然不会设身处地地考虑父母的难处。

有位单身父亲,妻子因患癌症去世,为了给妻子治病,家里已经一贫如洗了,自己拼死拼活卖水果也挣不了多少钱,但即使再苦再累,他也从不对儿子提起,只是一个人默默承受。可是上高中的儿子非要父母花1000多元给他买个手机充面子,上学期学校退回的100多元学费,也被儿子私自拿走请同学吃饭了。这位父亲知道这件事后,后悔没有让孩子知道自己和家庭的艰难。

因此,家长在平时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和家庭收支情况,让孩子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父母每天都在为生活而劳累。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感。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期间,写了很多封家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写给大儿子曾纪泽的,有时指导他读书治学,有时教导他持家做人..有一次,书信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一句话:“余今日至渔亭,遍走各营,颇劳。”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其实,曾国藩就是要通过这封信告诉孩子自己很辛苦。这不是一件小事,它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只有知道了父母的辛劳,孩子才能有感恩的心。

2009年暑假,上海中小学布置了一份特殊的暑假作业——走父母一天上班的路。据调查,参加活动前,40%的学生不知道父母乘坐哪路公交车上班、需要倒几辆车;超过四成的学生在活动中,第一次踏上父母上班的路。八成学生在活动之后感叹:父母踏上自己上学的路已有千百次,而自己以前却不曾想过主动关注父母上班的行程、主动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活动结束后,据统计,大多数学生最想说的词就是:“爱”、“辛苦”、“感谢”。

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火车站里穿着时髦的人川流不息,看着爸爸戴着红帽子,穿着破旧的工作服,汗流浃背地搬东西,一天下来都没有停过,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流了下来。”

还有一个学生和妈妈一起上了一天班,她的妈妈开了一家服装店,这一天她看到妈妈对顾客笑脸相迎,笑脸相送,讨价还价,最终只赢利200多元,这个学生开始思考,她觉得以前和妈妈要钱买东西,总是嫌妈妈“抠”是多么自私,回到家她主动给妈妈做饭,妈妈很感动。

踏上父母上班的路,亲身体验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可以说上海市教委组织的这项活动非常有意义,如果父母不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辛苦,孩子的感恩之心从哪里培养呢?

所以,不要把自己的辛苦和委屈隐藏起来,该让孩子知道就要让孩子知道,否则孩子就不会感悟到亲情、体会到感恩。

4. 学会索取爱,让孩子练就爱的能力

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

——(德)尼采

晨露今年10岁,在学校里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每次家长会,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她的父母对此相当满意。可是回到家的晨露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个突出的毛病就是自私。饭桌上,只要是她喜欢吃的,别人就别想吃;一上街她就要买东西,从不听父母解释该月家用如何吃紧;亲戚家的孩子来做客,她的玩具和零食从来不让他们动,或者只有她玩够、吃够的东西才让给其他人;父母要她帮忙做点事几乎不可能。

有一天,爸爸在厂子里受了轻微的工伤,手不能沾水,让晨露帮忙洗个苹果,晨露就以写作业为借口没有去,直到妈妈回家,爸爸才吃上苹果。爸爸提起这件事就伤心,不明白这孩子怎么会这样不知感恩呢。

我们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太自私,从来不替父母着想,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其实,问题就出在父母身上。孩子出生时是一张白纸,很多行为习惯,包括感情的表达,都需要父母的引导。我们面对孩子总是善于施与爱,而不知道接受爱、索取爱。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妈妈给孩子买来了水果,孩子拿着水果给父母吃,父母一般都会说“好孩子,你吃吧,妈妈(爸爸)不吃”;孩子见妈妈在做家务,想上前帮忙,妈妈却说“你去学习吧,学习好就行,家务妈妈来做”..

就这样,父母一次次拒绝了孩子爱的天性和努力,渐渐地孩子就失去了爱别人的能力。他们习惯单方面地接受爱,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认为父母或者别人不需要爱的回报。所以很多孩子自私、冷漠,并不是孩子天生如此,而是父母在生活中的不当行为造成的。

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即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希望去爱别人。孩子能够在爱别人的过程中练就爱的能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情感满足的体验。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具有感恩之心,也能在面对困境时乐观向上。

这里所说的向孩子索取爱,并不意味着是父母和孩子斤斤计较,而是正常的教育行为,或者说是理智的教育行为。那父母应该怎样做呢?首先,我们不要拒绝孩子爱的行为。如果孩子把自己手中的“好吃的”递到我们的嘴边,我们不要拒绝,要坦然接受;如果孩子要帮助我们做家务,尽管他可能越帮越忙,但是我们要给他们机会,即使摔坏了东西,也不要指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举例说:有一位火车司机,家里有妻子和3个女儿。在这个家庭里,他经常向孩子们灌输这样的思想:我们做父母的比你们这些孩子生活的时间短,生活留给我们的欢乐也比给你们的少得多,所以你们要尊重我们,不要从我们这里剥夺我们理应享受的东西。在节假日,3个孩子承担了全部家务,让父母休息。这不仅成了一种习惯,而且对孩子们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节日。有时候妈妈买回好吃的东西,孩子们从来不会忘记跟父母一起分享。

有一次,已经是深秋时节,父亲从自家果园里找到3个被树枝遮住的苹果。这个品种的苹果在这个季节已经没有了。父亲把3个很稀罕的苹果拿回来分给3个孩子,每人一个,孩子们很高兴,每个人都把礼物欣赏了好几分钟。可是接着她们就躲到隔壁的房间里商量什么事情去了,她们回来时,把苹果分给父亲和母亲每人一个,而她们三个人留下一个。

其实父母从内心深处就期待着孩子们的这种行为。孩子们给予父母的东西,要比两个苹果珍贵得多,他们奉献的是自己发自内心的爱。

这种高尚的情操怎样在孩子的心里觉醒呢?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愿意把最宝贵的东西奉献给父母,但是遗憾的是,许多父母不懂得孩子心中还有这种爱的源泉,主动拒绝了孩子的爱。而当这些最初的情感被磨灭了以后,再想用千言万语的道德说教去唤醒它们就很困难了。其次,不要爱得过度,没有分寸。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这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但是没有节制的爱会让孩子迷失方向。

有位爸爸说,自己的儿子出生时难产,出生后马上就被送进了儿童医院的新生儿救护中心,足足护理了一个月才回到家,所以全家人对他格外疼爱。吃饭时最好的菜会放他面前,看电视选什么台由他决定,节假日去哪里玩由他说了算。孩子成了家里的主宰,他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已觉得理所当然了。后来,妈妈做了一个手术,让儿子给倒杯水,正在打游戏的儿子说:“你自己去吧,没看见我在打游戏吗?”

这样的孩子就是因为接受的爱太多,但是没有人要求他给予回报,于是便不知爱别人。所以,父母不应事事顺着孩子,要适当地拒绝他们的要求,让他们经历些挫折,他们才能体会到父母的爱。

最后,给孩子提供施爱的机会。

要舍得让孩子分担自己肩上的担子。父母遇到为难的事情,可以讲给孩子听,让他们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长辈身体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诉他们应该做哪些事情。久而久之,爱心会在孩子身上扎根。

知心姐姐卢勤在这方面很有心得。她的儿子叫李悦,由于卢勤工作很忙,常常加班,不能按时回家,平常家里都是爸爸做饭。李悦上四年级时,一天他爸爸要出差,卢勤有意做出为难的样子说:“这可怎么办呢?你爸出了差,我下班还要赶回家做饭。”儿子拍着胸脯神气地说:“爸爸不在,还有我呢!”卢勤马上现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哦,对!对!还有你,你也是个男子汉!”第二天,李悦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炒好两个菜,放在盘子里,还用碗扣上。卢勤一回到家,儿子马上说:“妈妈,您快去洗手,我给您盛饭去!”卢勤“听话”地洗好手,坐在饭桌前。李悦盛来了米饭,卢勤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儿子看着妈妈问:“味道怎么样?”“味道好极了!”卢勤说。“和我爸做的菜比怎么样?”儿子又问。“比你爸强多了!”卢勤夸张地说。经过这次的激励,李悦一有机会就抢着给全家做饭,长年累月,他竟练出了一手好厨艺。

每次卢勤和儿子出去买东西,卢勤都是甩着两手优哉游哉地走,儿子则拎着大包小包在后面跟着,当妈妈的一副自豪的样儿——“有儿子和没儿子就是不一样!”母亲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的引导,让儿子从小就有了男子汉的责任感。每每看到卢勤做事情费劲儿时,李悦都会说“让我来”,在他眼里,照顾妈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国外心理学家认为,感恩是一种正面情绪,是幸福感的基础,懂得感恩的人会珍惜别人的给予,善待别人;感恩是强大的动力激发系统,一个人获得他人帮助之后,可以激发他的善举尽力回报他人。因此,从小教会孩子心存感恩,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理解他人的情绪,会使他的心灵存有一份真与善的美。

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那么怎样才能在孩子心中播撒下关心别人、爱别人的种子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先爱父母,懂得回报。这样孩子便逐渐学会对别人的精神世界抱敏感、关心的态度,始终把别人的欢乐和疾苦放在心上,而不是只会享受别人的爱。

5. 创造机会,让孩子懂得付出

那些衣裳褴褛,鞋袜不整,自己舍不得看戏,一味抱着慈悲心肠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是最坏的教育者。

——(苏)马卡连柯

琳琳今年8岁了,上小学二年级,她一直是父母的“心头肉”。有一天,妈妈带她一起和朋友聚会,看见琳琳的裙子,那位朋友夸赞不已。后来,这位朋友问琳琳:“你妈妈给你买这条裙子花了多少钱?”琳琳说:“不知道,反正妈妈有的是钱。”朋友笑着问:“你妈妈哪里来的这么多钱呀?”琳琳眼睛眨了眨说:“妈妈有一张卡片,用钱的话就可以取。”朋友听后哈哈大笑,说:“原来是这样呀!”

琳琳妈妈听了之后,觉得自己的教育有问题,孩子根本没有弄清楚钱是靠辛苦工作挣来的,反而认为钱来得很容易,购物时轻轻一刷卡就可以了。妈妈决定让琳琳体会到挣钱的辛苦。

周五晚上,琳琳缠着妈妈明天上街买一个文具盒,妈妈说:“家里已经没钱了。”琳琳说:“不可能,您的卡还在呀!”妈妈说:“要想卡里有钱,就要工作,不工作,卡里就没钱。如果你想买文具盒,也可以通过劳动来挣钱。”“是吗?!”琳琳感到很惊喜。

第二天妈妈带着琳琳来到了家政服务公司,让琳琳看看上面的价格,然后回到家,告诉琳琳:“从现在开始,你和妈妈一起做家务1小时,就可以有80元的收入。”琳琳很高兴,真的和妈妈一起收拾起屋子,妈妈让她扫地、擦桌子,还要把自己屋里的东西收拾干净,她都一一照办。不到半个小时,琳琳就累得不行了,喊着要休息,妈妈不同意,说工作要满1个小时才行,琳琳只好坚持。1个小时过去了,琳琳还差一块玻璃没有擦,妈妈和她一起擦完。琳琳累得坐在椅子上不愿意起来了。

休息一会儿,妈妈拿出80元,说:“这是我们的报酬,一人40元,这40元给你,你可以上街买文具盒了。”琳琳看着这40元对妈妈说:“妈妈。你上班也这么累吗?”“那当然,比这还要累呢!”琳琳说:“原来挣钱这么不容易呀!文具盒我先用旧的吧。”

很多时候,正是因为孩子不懂得付出与回报的关系,所以他们不知道怎样珍惜生活,不知道怎样珍惜父母以及别人对他们的爱。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在生活中体会:有付出才能有回

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旦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就会树立感恩之心和自尊心,而这正是孩子今后成功的基石。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美国的父母认为,孩子要想有零花钱,就需要自己劳动,自己奋斗。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就是:“要花钱,自己挣。”美国青少年从小时候开始,不管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打零工去赚钱。

一个14岁的美国女孩每礼拜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同样可以领取工资,但这个女孩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

在日本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有的父母会说,道理和孩子讲了很多次,但是孩子总是不以为然,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明白“有付出才有回报”的道理呢?更何况孩子还小,确实没有外出挣钱的能力。既然如此,父母不妨再向洛克菲勒学习一招——有偿家务。

洛克菲勒为了避免孩子躺在家里享受财富,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而是鼓励孩子做家务挣钱。比如逮走廊上的苍蝇,捉住阁楼上的耗子,背柴火、劈柴火也有工钱。劳伦斯和哥哥纳尔逊,分别在7岁和9岁时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许权,每双皮鞋2分,长筒靴每双1角。

当然,有偿家务还要注意:不要给孩子开过高的价钱,不要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同时让孩子知道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一个孩子懂得了付出与回报的道理,就会认真对待别人对自己的付出,想尽办法回报,感恩的心会成为他内心强大的动力。

6. 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

三八妇女节到了,老师让同学们说说怎样用行动表达自己的心意。很多同学说给女老师买束鲜花,或者给妈妈送个小礼物,最后姜玲玲的发言让大家都没有想到。她说准备放学后帮助负责学校清洁工作的阿姨把楼道拖干净,因为她觉得阿姨很辛苦。老师肯定了姜玲玲的想法,并号召全体同学和姜玲玲一起做。

事后,老师问姜玲玲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姜玲玲说:“妈妈经常让我打扫家里,我觉得这份工作很辛苦,何况那位阿姨的年龄也大了,所以我很同情她。”

同情心是人善良本性的流露,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感情,也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的重要条件。

孩子有了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增强对别人的理解,产生同情心,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会主动想到去帮助别人。姜玲玲正是因为知道打扫卫生辛苦,所以才提出三八妇女节,帮助阿姨打扫楼道以表示自己心意的想法。

美国《育儿》杂志网站曾经刊出文章指出:孩子的同情心与生俱来。

例如,一群新生儿在育婴室里,只要有一个宝宝哭,其他小宝宝也会跟着哭。纽约大学心理系教授霍夫曼,将此行为称为“同理心唤起”,认为此反射性哭泣的能力是天生的。

孩子年龄稍大一些,看到自己喜欢的小猫生病受伤就会难过;看到妈妈掉眼泪也会躲在一边安慰..这些反应都是天生的。

有个5岁的小男孩,当邻居出差后,主动承担起照顾邻居家猫狗的任务,风雨无阻,乐此不疲。他的妈妈自豪地说:“这样的孩子,心地必是善良的。”

《咬过的汉堡包》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母子俩在快餐店吃早餐,见一个乞丐正在一张狼藉的桌子上寻找残羹剩饭,并把找到的一根薯条放到嘴里。男孩对母亲小声说道:“那个人在吃别人吃剩的东西。”“因为他饿了,又没钱。”“我们能给他买一个汉堡包吗?”“我想他只吃别人吃过的东西。”于是,男孩把自己的汉堡包咬了一口,跑过去放到乞丐面前的桌子上,乞丐既惊讶又感激地望着男孩。

孩子这样美好的情感需要父母的呵护与培养。

最好的教育是无声的,没有痕迹的,所以父母要注意从生活的细微处抓起,在不知不觉间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富有同情心,能体贴别人,那么作为父母的你首先应该是个富有同情心、体贴别人的人。懂得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懂得助人为快乐之本的道理。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善举,久而久之他们便会记在心里。

但是生活中并不是处处美好。一个衣衫破旧的老者哭诉他有好几天没吃饭了,于是我们心软了,给了他一些钱,可后来听别人说他是一个骗子!一个腿部残疾的人,走过一条崎岖不平的路,你走过去搀扶他一把,他把你一下甩开,还给你一个厌恶的眼神..

天空中总会有些阴云,但不要让这些阴云蒙住孩子纯真善良的心。父母要针对这些不良现象给孩子做简单的分析,让孩子坚信这个世界上心地善良的人还是占大多数,还有很多有困难的人需要我们的同情和帮助。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以毒攻毒,要保护好自己善良和美好的心地。

在家中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比如帮爸爸倒杯水,给妈妈递东西,吃水果的时候挑大一些的给爷爷奶奶。每当孩子这样做时,父母都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许,为孩子感到自豪,让孩子察觉到自己做了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为了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父母可以创设适当的物质条件。在家里养一些小动物,让孩子每天照顾它的饮食起居,遇到困难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要让孩子知道一个小生命能够生存下来是多么不容易。逐渐引导孩子将小动物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懂得无论是小猫小狗还是小鸟,世上的每一个生命都很珍贵,都值得我们珍惜和关爱。

7. 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回报社会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英)罗素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帮助,一位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这种人不论是穷人或富人,他的灵魂一定是贫乏的。

一次,在公交车上,一位青年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一位行动不便的妇女,这位妇女“理直气壮”地坐下后,一声不吭。年轻人似乎有所期待,片刻之后,他说:“太太,你刚才说什么?”那女人不解地问:“没说什么呀?干嘛?”

那个青年故作恍然大悟状,“哦,我以为你在说谢谢!”顿时,那位妇女感到羞愧难当。

不懂得感恩的人常常无视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这种人一定会与社会格格不入,而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生命的意义也会被无限放大。

国际巨星李连杰,8岁开始练武术,那时他才上一年级,就没有了寒暑假。即使上学期间,他也要在放学后赶到北京体育学院接着训练。随着训练越来越苦,很多孩子开始退出了训练,而年龄最小的李连杰坚持了下来。9岁那年,李连杰第一次参加武术比赛,需要去外地,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离开北京,虽然妈妈舍不得,但还是含着眼泪让孩子去了。11岁那年他成为全国武术比赛少年组冠军,此后连续五年获全国武术比赛冠军,第四届全运会独揽五枚金牌。之后他出演了电影《少林寺》,一举成名。电影《黄飞鸿》系列、《方世玉》系列及后来的《投名状》《霍元甲》等由他主演的大片无不引发票房风暴。李连杰功成名就之后,没有迷醉在其中,他发起了“李连杰壹基金计划”,为有心灵心理创伤和疾患的青少年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为各种灾难和突发事件中遭受创伤的人提供尽可能的人道援助。2008年,李连杰到台湾大学演讲,他说:“41岁以前,我赚到名与利,对家庭与事业的责任已了,接下来就是将自己回归社会,就是投入到我的壹基金的理念中去。”演讲中,他阐述了自己如何褪下巨星的光环回归社会,做一个世界公民的责任有哪些,以及如何实践公益的人生经验。

国内某著名品牌在请李连杰做产品代言人时,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李连杰回报社会、关爱大众的感恩行为与产品的理念相吻合。

李连杰倾心回报社会的态度和做法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说到底,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所以我们应该像李连杰一样懂得感恩,该回报社会的时候一定要切实回报社会,不能自私冷酷。

当我们每天享受着整洁的环境时,我们要感谢那些环卫工作者;当我们迁入新居时,我们要感谢那些建筑工人;当我们出行时,要感谢那些风里来雨里去的司机师傅..懂得感恩才会使我们善待身边的每个人,才会热爱给予我们帮助的社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从长远着眼,不能仅局限在眼前,那么父母该怎样做呢?

首先,鼓励孩子善良的行为。

孩子的心是一张纯净的白纸,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善意,他们会为小白兔的死哭泣,也会对街边的乞丐表示同情,甚至会为动画片里的人物担惊受怕。这时候我们不要嘲讽孩子的行为幼稚可笑,也不要大讲社会的险恶,我们要鼓励孩子的善意。

有个女孩曾经把自己的零花钱给了一个乞丐,可是妈妈却把钱拿了回来,并且告诉她这些乞丐都是骗人的。后来班上一个同学家里失火了,老师发起给这位同学捐款捐物的行动,这个女孩子说什么都不捐,老师问她为什么,她说这些都是骗人的,谁知他家真的着火没有。

这个孩子的冷酷表现和妈妈的不当教育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

意保护孩子的善意,让他们成为一个有爱、有感情的人。

其次,带领孩子参加公益活动。

参加公益活动,做小志愿者是培养孩子感恩之心的好办法之一。现在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很多,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可以带着孩子参加,清洁、宣传、植树、慰问孤寡老人..让孩子在帮助他人、回报社会中感受到快乐,孩子从中获得的收益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最后,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很多孩子认为自己的成长靠父母的养育,与社会没有什么关系,我们父母有时无形之中也会灌输这个观念,其实这是错误的。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所以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