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
3259400000017

第17章 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 (6)

美国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危机反应系统建设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完善,已基本形成了在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the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指挥下的体系完整、各部门协调充分、信息传递迅速的事前预警、事中反应快速、事后救助及时的国家危机反应系统。

美国的应急管理体系构筑在整体治理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法制化的手段,将完备的危机应对计划、高效的核心协调机构、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和成熟的社会应对能力包容在体系中。其应急行动也井然有序、权责分明: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总体的局势分析和部门协调;总统在议会的授权后具有军事和经济上的决策权;联邦调查局(FBI)牵头负责调查解决危机;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主要负责救援等危机事后处理;国防部(DOD)等联邦政府部门负责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和专门性的行动。美国的应急反映系统由联邦应急计划管理,并由FEMA全面协调,负责各地各方对主要危机的各种反应,一旦起用FEMA管理即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危机反应系统开始发挥作用。

政府按危机发生的不同领域将危机反应划分为12个领域,这些领域包括交通、通信、公共设施及工程、消防、信息与规划、公众救护、资源支持、卫生和医疗服务、城市搜寻和救援、危险物品、食品和能源。每一个领域中指派1个领导机构负责管理该领域的危机反映,各个机构各司其职,在进行危机处理时,可以迅速地调集全国各方的人、财、物解决问题。3.4.1.2日本综合性防灾减灾对策体系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随时可能发生。在这种自然条件中,日本危机意识很强,长期以来,在总结以往灾害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健全的灾害应对体系,各级政府、机构分工明确,国民普遍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应急知识,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1974年,日本设立国土厅,主管国土开发和防灾。1998年设立"内阁危机管理监",在首相官邸设国家危机管理中心,首相是国家危机管理的最高指挥官。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并在实际的防灾减灾活动中进行了反复修改和补充,如今日本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集灾害预防、灾害紧急对应、灾后重建为一体的综合性防灾减灾对策体制。

日本内阁府设有名为中央防灾会议的常设机构,会议主席是首相,成员有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有关大臣和有关专家。中央防灾会议负责制订防灾基本计划,决定防灾基本方针。各都道府县分别设有地方防灾会议,由知事任主席,负责制订地方防灾计划,此外,还有市町村防灾会议,负责实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防灾计划。

重大灾害发生时,日本政府会在30 min内成立紧急灾害对策总部,由首相亲自挂帅,总部副部长、部长助理由首相任命,迅速确定灾害对策,指挥有关机构立即投入救援工作。地方政府在灾害发生或有可能发生时也成立灾害对策总部,由知事任部长,立即向首相报告情况。

得益于健全的灾害应对机制,日本在地震发生后很短时间内,各级政府、机构就能迅速作出反应,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全国各地的科技资源,不论处于哪个地方,均会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分工合作,投入抗灾和救灾工作中。除政府部门外,日本电力、煤气、自来水公司、通信、交通等基础部门都有各自的防灾机制。发生灾害时,其相关的科技力量不仅会自主抗灾,还能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下统一行动。

由于各种自然灾害随时可能发生,日本人也"时刻准备着"应对灾害。该国1961年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执行预防、应急、恢复重建相结合的综合防灾政策,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体、民间和家庭参与的防灾体制。防灾纳入国家综合开发规划。

日本中央防灾会议2003年5月出台《东海地震对策大纲》,早早地为防范东海大地震作准备。东海大地震具有周期性,历史上100~150年发生一次,震源位于骏河湾周边地区,震级在里氏8级以上,现在已经到了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出台这一大纲就是要争取在无法预知的情况下把地震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3.4.1.3俄罗斯紧急情况部的统一调配模式

俄罗斯是世界上灾害事故频发的国家之一。仅2005年,俄境内火灾就发生了22万多起,造成1.8万多人死亡。作为俄处理突发事件的组织核心,俄紧急情况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它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落实国家在民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政策,实施一系列预防和消除火灾、保障人员水上安全、对国内外受灾地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活动。

俄罗斯紧急情况部拥有包括国家消防队、民防部队、搜救队、水下设施事故救援队和小型船只事故救援队在内的多支应对紧急情况的专业力量。它会针对不同灾害、事故制定详细的应对条例。可以说,只要有灾难发生,就能看到紧急情况部人员忙碌的身影。2005年5月,莫斯科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造成城市部分地区工业生产、商业活动和交通事故陷入瘫痪。俄紧急情况部在向媒体发布权威消息的同时,还与电力、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保障尽快恢复电力供应,把停电事故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2005年12月,俄一个边疆区的游泳馆发生顶棚坍塌事故,造成14人死亡,多人受伤。事故发生后,俄紧急情况部立刻投入救援行动,及时将伤者送往医院,同时连夜清理现场,力争从坍塌物下救出更多的幸存者。据统计,2008年俄紧急情况部消防人员在救火过程中共挽救了9万多人的生命,同时还使大量财物免遭火海吞噬。

俄紧急情况部拥有多所院校,其中包括沃罗涅日消防技术学校、俄罗斯国立消防学院、俄罗斯民防学院等。这些教学机构源源不断地为俄紧急情况部输送专业人才,从而使俄预防和处理灾害事故的能力得到极大加强。此外,俄紧急情况部还拥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全俄急救和放射医学中心。该中心主要负责对消防队员和其他救援人员提供专门医疗服务。

俄紧急情况部在远东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等地设立了6个中心。每个中心在紧急情况部直接领导下负责所辖地区各种灾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从国外的中央政府应急管理情况上看,大体可将其分为3种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俄罗斯模式。美国模式的总特征为"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日本模式的总特征为"行政首脑指挥,综合机构协调联络,中央会议制定对策,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俄罗斯模式的总特征为"国家首脑为核心,联席会议为平台,相应部门为主力"。

3.4.2在国家应急机制中建立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

如果说国家减灾形式是从中央到地方的自上而下,那么,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则是在区域综合减灾范式的基础上,通过地方到中央的自下而上,再实现中央到地方的自上而下;同时还进行地方到地方的自下而下。

3.4.2.1综合减灾的减灾系统工程

1987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69号决议,决定把从1990年开始的20世纪的最后十年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呼吁各国政府和科技团体积极行动起来。此后,以马宗晋院士等人为首的全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开展了关于多类自然灾害主要灾种的年度趋势综合研究,并进行了3年预报实践。召开了多次关于城市减灾、企业减灾的全国讨论会。提出了综合减灾的思想,并在此指导下进行了减灾系统工程的设计,包括对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安置与恢复、教育与立法、保险与基金、规划与指挥10个子系统的内涵和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述。

在《安全减灾学人写真》(科学出版社,2000年)一书中,马宗晋院士对减灾系统工程的设计进行了详述。现代减灾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推进减灾社会化,是现代灾害科学的重要观点。它强调减灾必须多种途径、多种措施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统筹安排,由此形成结构完整、有序运作的减灾系统工程。与此同时,灾害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从人员伤亡到社会各界心理;从直接经济损失到间接经济损失;从构筑物的破坏到生态环境的影响;从灾害区的损失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应该把自然灾害看作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将减灾与经济建设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进行整体考虑,制定社会经济与减灾同步发展规划。除减灾规划外,还必须实施有效的城市减灾、企业减灾、农业减灾以及科学减灾法规。所有这些,不仅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而且需要企业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建立社会化减灾体系,才能变被动抗灾为主动减灾,从根本上战胜灾害威胁。

灾害的发生是自然的,而且人类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尚无力制止灾害的发生,所以只能采取减轻灾害的措施。马宗晋等专家研究了国内外多年来防灾减灾的模式和实践,提出了减灾系统工程的构想。减灾系统工程,原则上包括4个工作领域和10个工作方面,称其为要素,即:监测、预测(报)、评估(专业系统);防灾、抗灾、救灾(社会公共安全系统);安置-恢复、保险-援助、立法-教育(社会保障安全系统);规划-指挥(社会组织系统)。这是可用于国家、省、区域3个层次的减灾领导层统一规划模式,以3个子系统为基本框架构成的全社会减灾系统工程设计。设计的基本目标在于推进综合减灾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