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
3259400000019

第19章 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 (8)

区域综合减灾范式强调由单纯强调科技减灾调整到科教减灾,全面组建减灾科技创新与教育普及体系。我国减灾战略中,高度重视科技减灾工作,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从"与风险共存"的模式来看,在依靠推广行之有效的减灾技术的同时,加强减灾教育,提高全民减灾意识仍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此,首先应重视学校减灾教育,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减灾教育,以此培养整个社会的减灾能力,这在降低区域灾害脆弱性、提高灾害恢复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重视减灾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全民减灾知识的普及,使人人具有必要的防灾知识,以提高应对灾害的应急能力,尽可能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区域综合减灾范式强调由重视防灾抗灾工程调整到提高区域减灾能力,加强建设区域减灾预案与预警系统。我国减灾工作一贯重视防、抗、救相结合的工程体系,近年又开始关注非工程措施在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加强了自然灾害保险、社区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然而,与世界先进的减灾国家相比,我国在全面编制区域减灾预案与建设预警系统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此,要加强科学的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完善各级政府在减灾工作中的岗位责任制与分工责任制,通过立法,完善减灾法制体系。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现存的各类灾害监测网络资源的作用,建立并完善区域灾害应急管理系统,大幅度提高各类减灾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区域灾害应急的能力。

区域综合减灾范式强调由重视减灾科技项目的实施调整到加强减灾科技能力水平,全面建设满足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减灾科技支撑体系。由科技部组织实施的全国中长期科技战略规划及其纲要即将完成,在这一战略规划和纲要中,都将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问题列为未来20年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我国公共安全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公共卫生和社会治安四大类。

(5)全面论证了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战略方针 (2)

从致灾角度看,自然致灾因素、技术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治安事件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对一个地区或社区来说,其造成的后果是一样的,即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还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诸如印度洋地震-海啸灾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亚洲SARS、俄罗斯歌剧院人质事件等。正因为如此,我国实施科技减灾战略中,重视对这些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显然是必需的。从战略的角度看,全面规划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减灾科技支撑体系,则应予以优先考虑,特别是关于减轻自然灾害的科技支撑平台的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从综合自然灾害管理角度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没有相应的国家实验室。此外,野外实验观测网络也不健全,除了已初步具备的各主要自然致灾因子的观测体系外,涉及区域自然灾害灾情形成过程的监测、区域自然灾害风险控制示范基地建设等仍属空白。由此可见,将全面建设满足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减灾科技支撑体系列为我国减灾战略的重点已十分迫切,且势在必行。

3.4.2.4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

本书提出的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是在综合减灾思想指导下,基于区域综合减灾范式的研究基础,强调在中央政府的统一指挥领导下,以地方政府为主,整合各方各种科技资源,及时有效开展科技赈灾行动,形成一个有机、高效、自组织的科技管理系统。

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强调中央政府为决策中枢的统一指挥领导,既是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也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灾害管理体制,如美国、日本等国,可以得出结论,较完善的体制设置的特点是:综合减灾、一元化领导、分级管理、职权相对集中、资金保障等。我国与发达国家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体制保障。在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便充分体现出举全国之力予以支持的优越性。

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明确提出:"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以地方政府为主,即以地方政府为执行中坚和统筹协调的主体,根源在于抗震救灾科技工作的落脚点是灾区(即受灾区域),服务对象是灾区广大人民群众,而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区情。

区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在区域经济理论中,它既是一个实体概念,又是一个抽象的、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具体到"经济区域"而言,它是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区域是一个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部分职能,且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各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条件,因而导致各区域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空间。不同区域遭受的灾害各有不同,程度有别、灾情有异,通过日常已有良好行政体制和网络的地方政府,能实现各种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最大可能地在科技赈灾过程中调配利用好科技资源。

从概念上看,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是在一国内的一定地域范围内,针对科技赈灾这一特殊命题,将新的科技资源或这些资源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区域综合减灾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各种科技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区域科技赈灾能力,优化减灾效果。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形成了促进科技赈灾资源有效配置的网络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内涵:①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包括主体性要素、资源性要素和环境性要素。

主体性要素是指各级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社会团体和民众等参与科技赈灾活动的行为主体,某些主体性要素可以缺失;资源性要素是指科技赈灾所需的人力、物资、资金和信息资源;环境性要素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主要是指减灾科技基础设施,软环境包括市场环境、社会历史文化和制度环境。②新要素或要素的新组合必须进入本区域的科技赈灾体系。③由于主体性要素可以有缺失,因此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系统的网络构成可以是网状,也可以是链状结构。④网络的不同结构和形态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制度安排、政策法规、基础设施水平和科学文化氛围共同决定了不同区域整合资源科技赈灾模式的多样性。⑤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的网络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而且涉及领域特别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众多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的支持,既要有高的起点,又要有广阔的视野,使之始终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前进。在跨区域的救灾减灾技术资源整合中,要有效引入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⑥该网络的直接目的是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目标是提高区域科技赈灾能力,减轻灾害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从特征来看,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表现为:①各区域整合科技资源科技赈灾模式的地位不同。由于各区域的科技赈灾资源和科技赈灾能力不同,各区域科技赈灾系统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一般有省、市、县3级,在灾情特殊和特别严重时,还有乡镇一级。②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的多样性。受区域科技、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与水平的制约,各区域的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各具特色,其科技赈灾必然会有不同的起点、内容和途径,因而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征。③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效率的差异性。由于区域科技赈灾能力的不同,不同区域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效率存在极大差异,正是由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效能的差异使区域科技赈灾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征。④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主体职能的差异性。在科技赈灾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职能有轻重之别,特别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技术支持和工程建设中,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协调,为技术和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图3-5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特征从实践来看,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需要有统一、高效、权威的指挥体系,快速、灵活、精干的应急救援队伍,可靠、灵敏、高效的通信网络,牢固、实用的工程防灾设施,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减灾体制、法制、机制及有减灾意识的城乡居民,达到贯穿区域救灾减灾全过程的全方位、全领域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同时,在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中,形成"一模式五机制"的体系。即以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为统领,实现多方主体互动的联动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援助机制、评价提升机制和长效机制。

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的结构与区域的特点息息相关。从功能上看,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担负着拓展本区域科技资源,整合区外科技资源,实现区域科技赈灾能力提升的任务。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要利用区域内外的各种资源,但其核心是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技赈灾行为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其相互间协同而产生最大的综合减灾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