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代地方城市景观的重建与变迁
3260200000008

第8章 清初城市重建的历史背景(3)

(三)城市居民战乱中多逃往乡下,城市人口大量减少,许多城市成为空城

战争中惊慌失措的人们认为乡村比城市更易避难,"大乱归乡,此不易之论。如大清兵破松,在城者悉遭屠戮,而乡居者不及矣"。

战争中拥有城池的城市往往成为重要战场,而且城市不能产粮,一旦城市在战争中遭遇围城,居民最先罹祸。如在福建漳州城,因郑成功在顺治九年,对驻守漳州城的清守军进行了长达七个月之久围困,全城死亡七十余万人此数字或许有误,疑为七万人。

在残酷、频繁的战乱摧残之下,有能力逃亡的富家大户大多举家出城,如清军攻占松江之前,"江南郡县,闻清兵厉害,皆弃城而逃"。在战争中城市因"士民惊避,城中几空",多成废墟,到处都是人烟厥无的空城。而没有人口居住的城市很快就荒芜了。城市萧条,无人居住,房屋塌陷,公共建筑年久失修。战乱使广西南宁城"城内外无人烟,白骨盈野"。

山东一带,"城市青草蔓衍,寥寥数椽,凄然兴灶冷寒烟之慨","民裹足不入城"顺治三年十一月初九日,《吴达启本》。宁国府所辖六县,城市市民"因闻剃发之令,各自逃回地方","乡绅人民自五月间已挈家陆续出城逃避,见在城不过零丁小户"。

广德州州府闵以栋申称:"因建平值剿之余邑中无官,人民逃窜,城廓空存。......见城外战骸山积,城中影灭迹绝,阒其无人,惨伤萧条之状,十倍建平。"顺治二年十一月,《毛九华揭帖》。

顺治二年(1645),安徽巡案毛九华在战后巡视了刚刚罹遭战火的池州府、太平府、徽州府、芜湖等城市的情形,由于战争中士兵"到处攻焚掳掠",到处是"在在空城"。城市居民"逃亡殆尽,遗胔塞道,室有青草"。有些城市在战争中破坏不甚严重,但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大兵频繁经过,役重累多,百务烦苦,地方负担太重,城中百姓也只有陆续出逃。如芜湖等城被劫掠后,"繁昌虽未残破,然大兵经过地方,百务烦苦,区处艰难"。百姓纷纷逃离城市。

(四)战争后,官府对城市失去控制,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乱兵暴徒洗劫城市

战争中,城市处于无政府状态中,游民或散兵肆意破坏城市。"江南郡县,闻清兵厉害,皆弃城而逃","在城之恶少,及村野之强徒,趁彼匆忙,混入党而掳劫。又将富厚家人,锁厅拷打,逼献金宝","村间豪恶结党插盟,或烧或杀,或劫或抢,或报仇雪怨,或倚强凌弱,青天白日放炮杀人,竟无忌惮。有力者各已其地而树兵马,大者千人,小者亦数百人,扬威耀武,名曰乡兵,实为防守"。往往大兵刚过,匪兵又起,城市不得安宁。

京畿一带,"畿辅盗贼,肆行劫掠,民生惶惶,靡有宁宇","诸贼党羽已盛,千百成群,胆横气粗,蓄谋日狡,我以抚收贼,贼反以抚愚我",虽战事已毕,但"四野之劫掠如故也,民无宁宇如故也"顺治元年七月二十七日,《孙承泽启本》。

保定地区,地处交通要道,"自闯贼蹂躏以后,遍地乘乱,啸聚迫胁,良民尽为盗贼,境内几无净土"顺治元年八月二十二日,《柳寅东启本。

直隶一带,"烽烟甫息,人心未宁,奸宄顽凶,乘机啸聚。始而打劫村舍,满厌腰缠,渐则呼百召千,妄窥城市。如大名之开州、内黄,保宁之束鹿、唐县,有径被攻破者,有围困饱掠而去者"顺治元年九月,《王文奎揭帖》。

山东一带与四川一样,"有名臣寇,动号万数贼众者,不下五十余营,次而招聚数百,各雄峙一方者,不知凡几矣。然当未抚之前,犹且躲避隐藏,尚为私贼,至今受抚之后,日每杀掳行劫,反成官贼矣"。

苏州附近城市被清军占领后,"兵丁践踏屋宇,拆毁千万户"。暴民伺机也寻机焚屋,"维城大厅一所,约值千余金,为仇人黄履受焚其半,其余尽拆"。

除了游民暴徒伺机而起外,战后驻扎城市的军队也对城市影响很大,如松江城,尽管战争结束,"地方渐渐安堵。而兵强民弱,其受悍之害者,又不可言矣"。战后的驻军也成为城市强盗。

三、明末清初四川的城市受到严重破坏

四川城市受损之严重,甚于他省。许多繁华的城市几十年间杳无人烟,城池倾塌,成为野兽出没之地,如昔之繁华产盐之地富顺城直到康熙二十年间仍是"数千里内城郭无烟,荆棘之所丛,狐狸豺虎之所游,富顺之学宫其鞠为茂草者盖数十年矣"。许多县城因无人烟,虎患猖獗。荣昌县知县张懋赏主仆8人到县城赴任,"方入城,蒿草满地,不见一人,日未暮,群虎拦至,攫食5人"。

许多城市因没有城池,官署堙灭,官员不得不露天而居,或暂居寺庙,或暂居他县。顺治十年(1654)"诸州县始仍设正佐官,然城郭不可入,但得其界内有民之所,官就居之"。由于无民可治,康熙十九年,安县与乐至两县共置知县一员,"知县往来无定所,皆以道林寺为衙舍,除春秋两祭外,无事则假馆遂宁"。康熙二、三年,安岳始有土著回籍;康熙三十年,方营建衙署;三十一年,城中始有铺肆。永川县到顺治十八年(1661)才始委首任知县,但县城已毁,知县侨居县南90里的松子溉,直到康熙四年(1665),才迁回原县治办公视事。

由于城市在战争期间易遭洗劫,瘟疫流行,清初许多年后,城市也很难聚集人口。康熙七年(1667),"王舟知太平(今万源),其地无城,无署,无民,无赋"。彭水县城在顺治十二年(1656),"始有人城居"。苍溪县,在顺治十年(1654)"城不满百家,风鹤之警所在堪虞"。顺治十八年(1661)的永川,"寇盗甫尽,城郭榛莽,孑遗无几"。忠州县城直到乾隆初年,"市廛之民,布散田野",从而导致"城市萧疏,仅如村落,其十字街一带均属人民住房,南门外河街,米粮而外,惟有布店三间"。

川西成都周边的县城破坏也十分严重。简阳在明代时"烟火百余里,庐舍数万家,鱼盐市舶之饶不可胜算",经过战争,在清初,则"榛莽千里,野火转□于阛匮,生灵百不余一,萃一邑之户口不敌繁治一望族。官斯土者,父老子弟皆可目睹而心识也"。康熙十一年(1672)汉州(广汉)"城堞室庐,鞠为茂草",双流县城入城"即颓墉废堑,虎迹纵横",康熙三年,温江县城"亦鞠为焦土",县署亦"于蔓草荒烟中"。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新都县城"中衢茅屋数十家,余皆茂草,虎迹纵横"。经过明末清初的动乱,四川的城市大多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清代这些城市都面临着城市重建的严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