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负债让你更有钱
3261500000004

第4章 现代“负翁”的苦与乐(3)

20世纪90年代后期,泰森的职业生涯每况愈下,收入也开始不断减少。如果这个时候,泰森开始注意减少支出,或许事情还能有所改观,但是泰森并没有任何收敛的意思,手上没钱了,就用信用卡和负债借贷等方式继续维持他奢侈的消费习惯。即使在他申请破产之前,他还在拉斯韦加斯一家珠宝店买走了一条镶有钻石的价值17万美元的金项链。由于挥霍无度,到2004年12月底,泰森的资产只剩下1 740万美元,但是债务却高达2 800万美元。还有很多连泰森自己也不清楚的名目繁多的债务源源不断地袭来,最终他不得不申请破产。

曾经的拳坛富豪,由于过度消费和透支消费,不得不走上破产保护的道路。可以说,泰森破产的头号“凶手”就是其不良的消费习惯。

埃德·米切尔:超前消费,从著名主播到流浪汉

2007年12月17日,BBC播过这样一则爆炸性新闻:20世纪80年代曾红极一时的英国著名电视新闻记者、主播埃德·米切尔(Ed Mitchell)由于负债过多,沦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米切尔走红的时候,曾担任ITN(英国独立电视台)一档节目的主播,还曾采访过英国及世界级别的政界要人,其中包括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和梅杰。那时候他拥有让人羡慕眼红的30万英镑的年薪,价值60万英镑的房子,丰厚的福利待遇,到哪里都是公众瞩目的焦点,生活的享受应有尽有。

由于电视台栏目调整,加上米切尔的节目收视率每况愈下,2001年米切尔被迫“下岗”。之前由于米切尔无论收入多少,基本都是月月清光,突遭解雇后,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累积的几万英镑的信用债务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为了还清旧债他不得不申请新的信用卡,拆东墙补西墙,几年内居然欠下了25张信用卡将近25万英镑的债务。

面对如此重负,妻子选择了离婚,远走他乡。米切尔变卖所有资产后,依然无法还清债务,只能破产,最终沦落到露宿海滨城市布莱顿的街头。

米切尔的故事曝光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痛定思痛的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警告世人:不要盲目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更不能轻易借钱消费,不然,当有变故时,同样的遭遇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B哥钟镇涛:肆意挥霍,盲目投资,人财两空回原点

2002年7月,香港影视歌红星钟镇涛宣布破产,一时间众人愕然。

钟镇涛从“温拿五虎”时代就开始驰骋娱乐圈,单飞后事业更加顺畅,很快成为影视歌三栖明星。跨入大哥级别的他,收入自然不在话下,但因为小时候生活艰难,钟镇涛一直奉行节约原则,小气节俭的作风曾在圈内独树一帜,甚至送给女友的礼物,也都是一些便宜的玩偶、小东西,完全没有当红大明星的豪迈风范。谁知婚前节俭的钟镇涛却娶了超级败家女,表面上是娱乐界的模范夫妻,还被大家尊称为B哥B嫂的夫妻俩,一改从前成为行业内出名的奢侈挥霍大王。

尽管B哥是日进斗金的大明星,但自身资产毕竟有限,金山银山总有用光的那天。对于高贵的B嫂来说,不吃饭或许还能忍受,但如果不能随心所欲地购买名贵高档服饰,生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有人戏说,她是为衣服和名牌而活着的女人。B嫂后来成为香港明星卖二手衣服这门新兴生意的鼻祖,其最原始的原因是家里的衣服实在放不下了,而且基本都只穿过一两次。一边是B哥拼死拼活地赚钱养家,一边是B嫂继续成为各种世界顶级名牌的VIP和香港高消费的典范,这样的生活结局可想而知了。

为了和顶级富豪们攀关系讲排场,也为了能尽早挣更多的钱来消费挥霍,在B嫂的多次要求下,钟镇涛开始涉足房地产,炒豪宅。他首先以5 550万港元买了港湾道会景阁4607及4707室,以4 600万港元购入寿山村道朗松居26号屋及车位两个,又以2 135万港元买进了红山半岛4期5座1A及车位两个,还以2 888万港元买了浅水湾道1座7B及车位一个。不算其他,单这几座豪宅花费已达1.52亿港元。

实际上,以B哥的财力根本无法同时购买这么多的高价豪宅,于是他就和B嫂以公司的名义,以会景阁、红山半岛等5座豪宅物业作抵押,陆续向裕泰兴公司联名借了1.54亿港元,当时所借每笔贷款还款期基本都是一年至数年。

1997年金融危机突然席卷香港乃至整个亚洲,香港股市和楼市大幅下滑,使得B哥夫妇所购各房产随之大幅度贬值。房屋无法变现,但每个月的本息偿还事项依然存在。由于部分贷款利率高达24%,其所余本息滚至2.5亿港元。利滚利的高额利息,使B哥根本无力偿还,只能继续以更高利率的新贷来偿还到期的旧债。

坚持到2002年,钟镇涛实在是不堪债务重压,只能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钟镇涛的破产,根本原因可归结为盲目投资、急功近利、过度举债、追求暴富,忽略资产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导致的风险失控。但是深究下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肆意挥霍、负债消费、过度消费、盲目消费,但有限的财力难以支撑无限的欲望,最后完全超出自身的偿还能力,使自己成为大大的“负翁”,落得人财两空的痛苦结局。

很多人以为“破产”二字只与企业有关,似乎与个人不沾边。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破产不再是企业的“专利”。由于投资不当、过度消费或其他意外事件的影响,个人资产出现严重资不抵债的情况已经越来越普遍。

在美国,2009年个人破产案达到145.2万件,比2008年增加了19.2%,打破了1998年创造的历史最高纪录。导致破产案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2007年以来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许多贷款出现坏账呆账,使得美国消费者的负债达到创纪录的高度。

在日本这样一个非常讲究节俭和储蓄的富裕国度,也有数百万人出现财务危机,债台高筑,甚至濒临破产边缘。究其原因,消费性信贷的过度泛滥依然是罪魁祸首。2009年,日本共有16万多件个人破产案件,同样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在很多国家,申请破产的人,在一定期限内生活受到监督和严格限制:不可以坐出租车;不可以到高档酒楼娱乐场所消费;原则上不可以出国,需要提前申请获批才可;乘飞机不可以坐商务舱头等舱;有任何资产和收入,在满足基本生活后都需要用来清偿债务。同时破产条例还规定,破产申请获批后,破产管理机构作为破产人的受托人,会审查破产人的资产负债状况说明书。如有虚假申报,根据刑事罪行条例将构成刑事犯罪。

我国内地目前还没有个人破产制度,但是个人债务已涉及多方利益,这使得社会各界提出早日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建议,政府也开始积极制定相关政策。

虽然破产制度尚未实施,但是实际上我国许多消费者已经濒临资不抵债的破产境界,许多大城市的家庭整体负债率已超过欧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统计显示,北京的家庭债务比例高达122%,超过了美国家庭债务115%的比例,上海、青岛、杭州、深圳、宁波等城市的家庭债务比例分别达到155%、95%、91%、85%、79%,居民家庭整体负债率远高于欧美家庭。

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体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对物质追求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超前消费、负债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等新的消费方式都水到渠成地来到我们的身边。大到商品房、汽车,小到家电,甚至一支口红,我们都可以通过不花现钱,用负债贷款的方式,买了再说,用了再说,以后再说。越来越方便的负债消费,使得人们先储蓄后消费的传统意识逐渐淡薄,转而开始了先消费后还钱的新生活模式,将原本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期内的消费计划都轻而易举变为眼前的现实。这样的后果,就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城市“负翁”。

好生活需要负债,负债反过来又影响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享受的同时又可能带来困扰,怎样才是正确的做法?

事实上,负债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错的不是负债本身,而是对待负债的态度和处理负债的方法。负债是把双刃剑,带给我们短期享受的同时,也可能让我们陷入未知的危机中。

负债可以分为良性负债和不良负债,关键是看负债是否超出我们自身的承受能力,是为了获得长远的富足生活,还是仅仅为了眼前的短期消费需求。

不良负债一般都是纯粹的消费负债和被动负债,往往超出我们自身的承受能力。通过它,我们得到的是短期的享受,失去的却是未来长远的生活品质保证,甚至让我们的实际生活陷入艰难境地。

良性负债却完全不同,它指在个人的可控范围内,通过适度负债,让我们提前拥有更高品质的生活,在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为未来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主动负债,是未来理财的有力武器,虽然样给日常生活带来压力,但是通过这种主动的强行储蓄的方式,强迫自己摒弃过去那种过一天算一天的“月光族”生活,无形中也使得自己更加积极地挣钱。

只要我们了解负债、掌握负债、驾驭负债,就一定可以合理地运用负债,让负债为我们服务,用负债得到的资本让我们钱生钱,加速实现富有梦想,成就我们最终的美好生活。只要是良性负债,就不怕继续持有;如果是不良负债,那就要马上提醒自己,快快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