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
3265300000046

第46章 “自费”的历程(3)

“谢谢领导信任!”宣炳龙是个嘴上不饶人的家伙,不过吴克铨和县领导更欣赏他干事的劲头。

这个时候,昆山在吴克铨等县领导的指挥和身先士卒的影响下,像宣炳龙那样的一批招商和搞开发的能人在各乡镇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并呈现你追我赶之势。其中宣炳龙原来所在陆杨乡依然走在前列。该乡党委书记周振球就是一个主力搞联营和开发的“少壮派”,他的乡在当时的昆山是已经出了名的工业先进乡,在与上海联营过程中频频出招,乡镇企业产值连年翻番,1985年就成了昆山第一个“亿元乡”。

“2008年的昆山全市GDP为全国县级市第一名。“但在23年前,陆杨乡成为亿元乡对我们昆山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因为在当时的苏州诸县中,亿元乡已经不少了,惟独我们昆山才刚刚冒出一个陆杨乡为亿元乡。”吴克铨回忆说。

周振球干得相当出色,没一两年,他的乡又出了个“亿元厂”,这也是昆山的第一个亿元厂,只是这个厂是昆山与上海纺织品公司的联营厂。庆祝昆山第一个“亿元厂”时,苏州市委的王敏生书记和上海纺织品公司的领导亲自到场。

“看来昆山的路子确实值得总结和发扬。”王敏生书记当时对昆山人这样感慨道。

周振球后来在昆山改为县级市时出任市委副书记,再后来到了昆山邻县太仓任县委书记,他把昆山人的改革精神带到那里并以更加昂扬的革命热情和干劲蠃得了当地人民的拥戴。这也是后话。

另一位昆山当年的风云人物,他就是王金华,吴克铨最得意的“开发王”。王金华是被派到城北乡任党委书记的。城北在当时是个穷乡,王金华去任职时,不说城北没啥工业,就是在其他地方很吃香的学校老师都纷纷要求调出城北乡,原因只有一个:学校条件太差,待遇又特别低。

怎么办?城北乡根本没有什么财政,向县里要钱?县长吴克铨明确告诉他:县上在搞开发区,你那里自己想办法吧。

能想啥办法?王金华心想:你真让我白手起家?白手起家四个字好说,但真正靠白手起家是不可能的。王金华与乡长余荣合计:还得“借鸡下蛋”--这是继吴克铨的“东接上海”、“西联三线”之后昆山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战略思路。

昆山人现在还能记得住当年王金华提出的这一条“昆山发迹经典”吗?

“借鸡下蛋”,得先找“鸡”。于是王金华把党委一班九个人召到一起,说,我们分一下工,除了负责组织人事、纪委和办公室的三个人以外,其他的六人,全部到抓经济一线去。

有人问我们去干啥?

王金华说:去到有钱的地方借钱。

于是包括王金华在内的这六个党委委员“用艰苦拼命的精神,用诚恳专一的信誉,用使人信服的效益”,东进上海,北上京都,四面八方,全面出击……为此,王金华最初在昆山出名的不是叫“开发王”,而是叫“借钱王”,有人形容他借钱的本事可比马季相声的水平--谁都佩服。

有了钱好办企业,好发展工业,好跟上海人和其他外地人办联营厂,就这么着不到两年时间,城北乡改变了落后面貌,王金华刚下去任职时全乡的工业产值只有1400万元,两年后城北乡也跨入了“亿元乡”之列。他王金华也成为了苏州“八虎”之上,这“八虎”中有后来名声显赫的张家港的秦振华,秦当时也是一个镇的镇党委书记。

“县长啊,你可不要听王金华他们吹牛,城北乡的发展是虚的,他们借的债已经快把全乡的经济压垮了!”开始有人说这种话时吴克铨没在意,但说的人多了,吴克铨有些坐不住了,决定“不带任何框框”,到城北王金华他们那里去实地调查。

1988年11月,吴克铨来到城北乡,先听王金华他们汇报,然后要王金华他们拿出几张报表,当然是实实在在的报表。吴克铨是搞统计出身的,一看报表就知道个大概。然后他又看了几个企业,再到当地的老百姓那里瞧了瞧……有数了!吴克铨对王金华说:你们放心干!城北所借的这点债,比起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和城北的发展及效益来说,是小莱一碟。

“县上要在你这儿召开个现场经济工作会议,你好好准备一下,把你们的借鸡下蛋的经验给大家介绍介绍。昆山下一步要大发展,‘借鸡下蛋’与招商引资一样地重要,你给我好好总结总结!”吴克铨临走时把王金华拉到一边,悄悄说:“你不用担心有人给你写告状信,我看没有几件是让人相信的。我只信你的‘借鸡下蛋’不是胡搞,而是实实在在地给城北百姓带来了好处嘛!放下包袱,好好干,前途大着呢!”

县长的这番话,让铁骨铮铮的王金华差点落下热泪。

城北“借鸡下蛋”的现场会,让全昆山的乡镇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而生动的教育,同时也学到了王金华的真经。

“借鸡下蛋”创造了昆山走自己发展模式的一条光明大道,同时也给倡导这一模式的王金华本人创造了一条人生的辉煌之路。一年过后,王金华被提拔到昆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没多少时间,苏州市在城边要建工业开发区,他又被调去任常务副总指挥,从此走上了他与苏州市同辉煌的现代化“园区经验”之路。

王金华后来的故事我们留在后面说。昆山之路在1988年、1989年时,面临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暴风骤雨……其实这也是必然事,因为在此之前,吴克铨他们搞的“昆山开发区”是自费的,说白了是“地下的”。在中国,一个政府想把一盘轰轰烈烈的伟大变革搞成地下和半地下的可能几乎没有。

昆山人经历磨难是必然的事。

吴克铨的记忆中,那位曾经主导批准全国十四个开发区的中央领导是1987年11月26日来到昆山的。估计昆山自费办开发区的事多多少少传到了北京,所以这位中央领导到苏州后点名要到昆山看一看。在参观完后,他与吴克铨有一段对话--

来者问:“你这开发区用了多少钱办起来的?”

吴答:“1200万元。”

问者惊诧道:“3.7平方公里面积,你才用1200万?其他地方的开发区基本上每开发一平方公里就是一个亿。”

吴说:“是这样。因为我们昆山底子差,所以只能省着花钱。”

问:“你的钱哪儿来的?”

吴说:“借的。”

“没拿国家一分钱?”

“没拿。”

“全靠自费?”

“可以这么说。”

“不可思议。”中央领导对昆山人自费办开发区的精神深为震动。他转过身,对随行的国务院特区办主任何椿林说:你们帮他把债还清了!随后他用力地握了一下吴克铨的手,眼里流露出几分赞许。

“为什么你们不叫开发区?”

吴答:“不敢叫,我们还没有申报批准呢!”

“噢,你们是自费开发区。”中央领导自言自语地,“人家昆山自己搞起来搞得这么个样子,得给人家一条活路嘛!”

“谢谢。谢谢中央对昆山的理解和支持!”吴克铨握着这位中央领导的手,热泪盈眶。打自费办开发区以来,虽然县委和苏州市委对吴克铨和他并肩战斗在开发一线的战友们的支持、理解一直没有间断过,然而毕竟作为自费开发区的主要负责人和一县之长,吴克铨时时刻刻处在风口浪尖上。不要说拆迁搬家得罪了多少人,也不要说那些到处当叫花子的低三下四经历,就是招商引资见了成效,一个接一个的企业在创造出效益,为昆山创汇和交税直线上升之后,也还有人在私底下说,他吴克铨这么卖劲搞开发区,与外商打得那么火热,还不知道为自己拣了多少好处哩!

这样的误解还好说,关键是一顶顶吓死人的政治帽子让吴克铨常常憋得快透不过气来。什么搞开发区是彻头彻尾的走资本主义,吴克铨是想把昆山变成上海人搞自由资本主义的乐园,是想把昆山彻底卖给外国人等等一类的话语,以及一封封有名和无名的“人民来信”没少给吴克铨的头上扣屎盆子。

“我们是把昆山的全部家当抵押在搞开发区上,一旦失败或半途而废了,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谁也担当不起的啊!”吴克铨从1985年力主搞开发区以来的几年里,他内心一直被上面这些问题敲击着……

“自费”是个什么概念?尤其是国家实行宏观控制的年份里,他吴克铨的“自费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与中央“对着干”。这种政治结果一旦被认真起来,有他吴克铨好看的?肯定没有。

“一县之长”,他吴克铨其实早已为自己设想过这种结局。

在吴克铨任县长期间,有一任搭档、某某先生任县委书记时,就因为提出为了招商,干部就应该上台跳舞。现在听起来这样的事很难理解,干部们为了工作,学跳舞有什么大错呢?但那个时候不行。有人就用“人民来信”告这个县委书记是资产阶级作风,“用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腐蚀广大干部和昆山人民”,结果这个非常有作为的年轻县委书记被告下了台。吴克铨身为主抓经济和开发区工作的县长、县委副书记,他不可能不被这样的政治境遇所影响。

现在中央领导终于认为昆山的开发区做法是对路子的,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他吴克铨能不激动吗?钱虽重要,但毕竟与开发区的合法问题相比,仅仅是一桩小事。如果开发区还是“地下”式的,如果开发区永远不被国家承认,你昆山再大的能耐也最终只能退出到改革开放的边角,继续默默无闻地承受着苏州“小八子”的地位,老百姓也只能过紧巴巴的生活。

吴克铨最不愿看到这种境况。现在摆在吴克铨和昆山人面前惟一要做的事是:尽快让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落实到昆山头上。

昆山和吴克铨梦想的是要把昆山开发区挤进国家的“十四加一”的经济开发区行列中去,这样就可以获得中央和地方名正言顺的支持与政策上的优惠。

那位中央领导走后,吴克铨好一阵兴奋,对宣炳龙等人说:你们在家把我们的工作再进一步夯实,我负责上北京争取给我们开发区拿到“出生证”。

宣炳龙说:市长你放心,家里的事我们一定把它办得更漂亮,并且把下一步的招商引资情况和第三次拓展开发区的计划作个初步汇报。“这回我们做了一个14平方公里面积的图纸,等你回来我们就报请市委、市政府和人大审议。”他拿出一大沓图纸和资料。

昆山这个时候已经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长吴克铨也随之成为了首任昆山市市长。

吴克铨随手拿起扫了一眼,脸上露出了狡黠的笑容,说:“14平方公里可能还不够啊!”

“你说14平方公里还嫌小?才5年时间,我们已经从3.17平方公里,一直发展到6.18平方公里,这回做出14平方公里的规划等于在前5年的基础上扩充了一倍呀!”

“一倍就大了?你想的还是昆山小开发区。”吴克铨放大嗓门,“现在我上北京是去拿国家级开发区哟!”

“哈哈,对啊,我们不再是小昆山的小开发区了,要建国家级的大开发区了哟!”宣炳龙一向认为自己的眼光放得比别人远,但听市长这么一说,觉得自己盘算的开发区前景还是小了许多。“好,我知道下一步规划如何做了!”

“别别,我们还是一步一步往前走!”这回轮到吴克铨泼冷水了。

“为啥?”宣炳龙瞪大眼睛问。

吴克铨没正面回答,则在转身时放下一句话:“我们的开发区现在还是‘私生子’,给‘私生子’办户口有那么容易吗?”

“不是‘皇帝’点头了吗?”

“那也得‘衙门’下文呀!”

噢--宣炳龙明白了,于是他重新拿起那份14平方公里面积的“规划图”,若有所思起来。

老练的吴克铨没有陶醉,他深知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特性,一个没有得到“上级”认可和正式批准的开发区,即使再有“经验”,再有效益,也照样可能被一夜之间毁灭掉。

什么事都没有把“出生证”办下来更重要的了!吴克铨多次在县政府会议上强调道。而他内心清楚,这事非得自己亲自出面“跑”才可能办好。于是他一边让秘书整理出中央领导来昆山视察时的讲话要点,一边让办公室订票。第二天他便到了南京--吴克铨深知,要想得到“国家级”待遇,你首先要得到“省级”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