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高歌
3265700000027

第27章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2)

十米高桥,孟祥斌用生命丈量出道德的高度,在市民婆娑的泪眼中,惊人一跳的那道弧线,已化作心灵中的一道灿烂的彩虹。

肩负责任,让生命充满力量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孟祥斌的惊人一跳,像一道绚烂的彩虹,划出他从军十载无私奉献的轨迹,也划出了一名英雄的人生轨迹。这座古老却生机勃发的城市、在匆匆奔忙的人流中,流传着同一个名字,传颂着他短暂人生中一个个传奇般的故事。

孟祥斌牺牲后,从千里之外的山东齐河老家到第二故乡婺江古城,从同窗几载的同学到朝夕相伴的战友,思绪像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那些平凡普通却又闪亮的瞬间成为这个冬天不朽的传说。

孟祥斌相貌英俊,浓眉、大眼、高鼻、阔嘴镶嵌在方型的脸盘上,近乎完美。在熟悉的人中,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他的心灵和相貌一样美。

“祥斌从小就特别懂事,学习成绩特别好,爸妈最疼他了。”孟祥斌的姐姐孟霞看到遗物中大捆大捆的书籍,忍不住泪如雨下,睹物思人,孟祥斌为学习可以三餐不食、五更不眠的倔样在她脑海里翻腾。

孟祥斌的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识字不多的父亲和文盲母亲尝尽了缺少文化的苦头,经常用最朴实的话语激励孟祥斌刻苦学习:“肚子里没点墨水呀,活在世上就好比走在没有灯光的黑夜里。”虽然农村很苦,农活很多,可全家人却很少让孟祥斌沾手,尽量腾出时间让他学习。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孟祥斌除了吃饭睡觉,手里总是捧着书,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所以也一直担任班长。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壮志何慷慨,志欲威八荒”,这些能让人热血沸腾的诗词,孟祥斌上高中时就能倒背如流。他在日记中写到:“梦想穿上绿色的军装,我绝对不是追赶潮流,只是心中有一种激情在冲击自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需要实现。”

1997年高考过后,从“独木桥”上举步维艰一路走来的孟祥斌,以优秀成绩被德州双语技校录取。通知书寄到这个偏僻的小乡村,乡里邻居都纷纷上门道喜,就在大伙儿庆祝他跳出“农门”的时候,孟祥斌却作出一个让大家意外的决定:去当兵,到了部队考大学。

有了目标,人生就有了力量。孟祥斌入伍第二年就以优异成绩考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兰州分院。这是实现人生跨越的关键一步,孟祥斌吃的苦受的累是别人难以想象的。这一点与他一起当兵入伍、一同考上军校的战友王昌瑞印象最为深刻。为了备战军校考试,孟祥斌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抄在小纸条上,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学习,哪怕就是一两分钟也不放过。一次,部队组织野营拉练,经过几十公里的徒步行军,大家挨着床边就呼呼大睡,可孟祥斌却一个人躲在洗漱间里看书,连长半夜上厕所发现后,硬把他撵回宿舍,而此时已是凌晨三点多了。

孟祥斌所学的专业,课程理论性强,要求具备较好的数学基础。这对于来自部队、基础相对薄弱的孟祥斌,无疑是一座高山。但这座高山,最终却被永不放弃的孟祥斌踩在了脚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数字电路》等课程总评成绩均达到良好。对于孟祥斌“拼命三郎”的精神,二炮工程学院的副教授李敏对此印象最为深刻。

做毕业设计时,孟祥斌选择的是一道难关--“军事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研究与设计”。李敏劝他换一个研究方向,以确保顺利毕业。可孟祥斌却说,毕业设计是对自己两年来学习的最后总结和提炼;如果不认真对待,既对不起自己两年的时光、对不起自己的家人,更对不起把自己送到学院来的部队!就这样,经过半年的奋斗,孟祥斌终于顺利通过了毕业设计答辩。

老师最喜欢的,永远是好学上进的学生。副教授李敏与专升本学员孟祥斌,就是这样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李副教授说:“我带过的学员里,孟祥斌并不属于很聪明、底子好的一类,但他却是最勤奋、最刻苦的一个!听课最认真的是他,提问最多的是他,作业完成最好的也是他!可是现在……我一定要到他生前的部队去,亲手为他献上一束最美的花……”

有知识的人并不一定有胆识,有智慧的人并非都会成为勇者,而孟祥斌是一个智者,更是一个勇者。在他的人生词典里,没有懦弱与畏惧。在他短暂的一生中,见义勇为已经在无数次实践中升华为一种责任。

2002年10月的一天,孟祥斌和战友一起上街购物,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孟祥斌突然看见一个小偷正在偷窃一名中年妇女的手机,他飞快地冲上前去,一把抓住小偷的手:“把手机交出来,不然立即送你去派出所!”身边的群众见当时的情形都惊呆了,战友事后问他:“这个地方时有小偷结伙砍人的事情,你就不害怕吗?”孟祥斌脱口而答:“当时谁想那么多,再说邪不压正嘛!”

义举源于自觉,勇气源于正气。面对不平,孟祥斌总是本能地冲上前去,面对弱者,他总是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二炮工程学院学员队长闫公军得知孟祥斌牺牲的消息后,专门打来长途电话,流着泪讲起孟祥斌的那次“义举”。2006年4月21日晚,闫公军接到女学员李蕾的求救电话:她和隋媛媛乘坐出租车归队时,司机见是两个女青年,便漫天抬高车价,不从就不放人。得知情况后,闫队长准备带人前往“营救”,孟祥斌立即自告奋勇:“我去!”两人乘坐军车赶到事发地点,车还没有停稳,孟祥斌就从车上跳下来,冲向出租车,司机见状,将两人推出车门加大油门逃走了。

勇者无畏,若能有爱相伴,便会熔炼出一副侠骨柔肠。叶庆华看着孟祥斌的遗像,抚摸着女儿诗妍的头发说:“长大了你要向爸爸学习,学会帮助别人。”虽然孟祥斌很少给她提起自己做的好事,但有几件事情在叶庆华的记忆里永远也难以磨灭。

孟祥斌多次参加无偿献血,仅献血证就有3本,他经常动员家人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他经常和妻子开玩笑说:“你的血,我的血,在大家急需的时候相互融合,慢慢地就变成一家人了,亲人越来越多难道不是件好事吗?”2004年夏天的一个周末,孟祥斌和几个战友一道上街购物。当孟祥斌看到街头停着一辆采血车时,就拉着战友一道上车,每人献血200毫升。孟祥斌走下采血车感觉尚好,又出人意料地返回采血车,强烈要求再无偿献血200毫升。献过血的人都能体味鲜血从体内抽出时的惶恐,也能感受到献完血之后的疲乏与困倦,但孟祥斌却始终乐此不疲。

2006年10月,孟祥斌回家探亲,女儿因患秋季流行病急送省城儿童医院就诊。当时病床非常紧张,叶庆华多方找人托关系说情才办到了一个床位。就在他们办好手续准备入住时,孟祥斌看见一对年轻的乡下夫妇抱着一个病情异常严重的小孩,着急地走来走去,一旁的医护人员正准备在楼道里支一张临时小床让小孩住院。看到这里,孟祥斌什么也没说,将那个农村小孩抱到小诗妍的病床上,而自己却带着诗妍住到了楼道的小床上。办完入院手续的叶庆华,看到孟祥斌的自作主张有些不高兴,孟祥斌却说:“他们的情况比咱危急,多不容易呀!”

无独有偶。2007年的春节,火车票异常紧张,为让孟祥斌按时返校,叶庆华找朋友把他带上了火车。火车开动后,朋友把自己休息的铺位让给他,过了不久,孟祥斌却让给了一位素不相识、年老体弱的老大爷,自己在餐车坐了20多个小时。

这些点点滴滴的义举,让我们为他10米高处惊人一跳找到了注解。孟祥斌已经把见义勇为、服务人民当做一种责任。这种责任融入到了他的血脉,化作一种高度的自觉。

孟祥斌牺牲后,家乡山东齐河电视台记者张勇受命前来采访。一路上,张勇就在琢磨着这个熟悉的名字不知是否就是高中的同窗,当他见到孟祥斌遗像的时候,不由失声喊道:“老班长!”虽然多年不见,但高中生活的动人点滴仍在张勇脑海里萦绕,宛如昨日。高中入学不久,一名同学的父亲不幸因病逝世,家庭失去了顶梁柱,这名同学生活面临断顿。作为班长,孟祥斌立即发动全班为这名同学献爱心。当时,大家都不富裕,也没有什么零用钱,仅有从家里带粮食换得的饭票,孟祥斌就带头捐出了自己的大部分饭票,帮助同学渡过难关。

家里经济虽不富裕,可每年年底部队组织申报家庭困难补助时,他都把名额让给别人。2006年5月,孟祥斌得知一名同学家境困难,父母病重,就带头发动全班同学为其捐款。其实,孟祥斌家庭也非常困难,他父亲心脏不好需要开刀,但巨额的手术费却没有着落;母亲、岳母都有病,经常住院;孩子年幼,妻子还没有固定工作,他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一般只留200元用于日常开支,其余均寄回家。可他却从来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当同学们商量着要为他组织捐款时,他爽朗地笑了:“我还没到揭不开锅的时候呢!真到那时候,大家别跟我争啊!”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孟祥斌身上太多太多。其实,孟祥斌自幼家境清贫,父亲心血管硬化急需手术,母亲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长年需要打针吃药。结婚后小家庭困难接踵而至,女儿疑似患有先天性胆总管阻塞,先后5次被紧急送往江西省儿童医院救治;妻子叶庆华从县印刷厂下岗待业,经济捉襟见肘。但孟祥斌却揣着一颗热情而善良的心,自己处处省吃省用,无论在什么时候,不管是遇见举步维艰的残疾人,还是流浪街头的孤寡老人,他都会慷慨解囊,多则三五十元,少则一两元。

在孟祥斌的身上,大家看到的不仅是侠义风范,更是一种军人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责任,让他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威胁的时候挺身而出;责任,让他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慷慨解囊;责任,让他血脉喷张,使命在肩,点燃尚武的激情枕戈砺剑;责任,让他年仅28岁的生命如此多彩!

自古军人生为战。清理孟祥斌的遗物时,一本笔记本上抄写着《史记》里的一句话,被他用红色圈画了好几遍:“故受命而出,忘其国;即戎,忘其家;枹鼓之声,唯恐不胜,忘其身。”在场的战友都说,孟祥斌如果没有成为舍己救人的英雄,他一定会成为未来战场上的一名勇士。

2004年7月,妻子叶庆华临产,身体有些不适。她多么渴望这段特殊时期里丈夫能守候在身旁。而此时,孟祥斌所在部队即将赴高原进行成建制演习,他正在为这次近似实战的综合演练做准备。为抓住这次难得的摔打磨炼机会,孟祥斌在电话里对妻子说:“我也想守在你的身边,亲眼看到孩子降生尽享天伦之乐,但军人有自己的职责……”最后,孟祥斌没有写请假报告,而是乘车远赴西北高原。当他从高原演习凯旋赶到家时,女儿已经出生半个多月了。

2004年5月,孟祥斌83岁高龄的奶奶突然病逝。孟祥斌是家中最小的孙子,学习用功,成绩优秀,奶奶从小就特别疼爱他,他也对奶奶特别依恋,奶奶临终前还一个劲念叨着他的名字。论情论理,孟祥斌都想回去为奶奶送终。可当时部队正在执行一项重大而特殊的战备演习任务,所有岗位时刻处于临战状态。作为机要干部,他深知责任重大,委婉地打电话告诉家人安顿好奶奶后事,替他为奶奶烧串纸燃炷香。打完电话后,孟祥斌围着部队训练场跑了10圈,宣泄内心的悲痛,然后朝着家乡的方向磕了几个响头。

就在孟祥斌牺牲的前几个月,他专升本从二炮工程学院毕业时,部队正在进行综合演练。按常理,孟祥斌完全可以绕道回家看望年迈多病的父母和分别已久的妻女,也可以回到部队留守。可孟祥斌从战友那里得知,这次演练不仅动用一批新装备,还要摸索未来作战的一些新训法战法。他毫不犹豫带着行李直接到演练场报到,投入到紧张的综合演练中。

这就是孟祥斌,在他的人生信条里,永远清楚地排列着大爱与小爱、国家与小家、他人与个人的序列,十米高桥上奋不顾身的惊人一跳,看似偶然,却是他肩负责任的必然选择。滔滔婺江,日夜不息地向前奔流,它流传着孟祥斌每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流进大海,流进汪洋,流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谈及英雄的生前岁月,追溯英雄深厚的道德积淀。当目光转向婺江城南桥时,又会感受到因英雄壮举而演绎的更多的故事。

城南桥上,英雄并不孤单

风萧萧兮,婺水寒;英雄一跳兮,不复返!

英雄长眠婺江,奔流不息的江面很快恢复了平静。古老的婺江呀,你可知道,你带走了一个英雄年轻的生命,留给婺城人民的却是流淌不尽的眷念与哀思,你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见证了当今的繁荣,也见证了英雄舍己救人的悲壮。

孟祥斌的牺牲,感动了这座古老的城市,也感动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古桥为之垂泪,婺江为之呜咽,就连晴朗数日的天空也变得阴沉,整座婺城沉浸在悲痛之中。

心灵一旦受到震撼,灵魂一旦得到净化,就会迸发出无限激情和感动。孟祥斌纵身一跳的瞬间定格于目击者的泪眸,英雄朴实的话语烙在市民的心中,感动化作波澜,理性催生行动。在孟祥斌牺牲的城南桥上,涌动着有史以来最为拥挤的人流,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们,自发用各种方式哀悼、追忆英雄。古老的城南桥,变成了一个祭拜英雄的露天灵堂。

孟祥斌牺牲几小时之后,有人在城南桥上拉起“沉痛悼念英雄孟祥斌”的横幅,有人送来了花圈,挽联上写着“送给舍己救人的解放军英雄”,落款是五个蚊蝇小字:金华一市民。数百只花圈绵延数里,数千朵菊花绽放婺江两岸,让这个不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却绽放着满眼的金黄。

经过的人停住了脚步,来往的车辆放慢了速度,还有许多人专程赶到城南桥上祭拜英雄。他们向着婺江深情张望,向着英雄纵身一跳的地方鞠躬……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市民闻讯赶来,越来越多的花圈,摆满了桥两侧人行道,一直延伸到了江边。

12月1日,仍是孟祥斌所在部队轮休的日子,数百名官兵一大早就抬着英雄穿着新军装的遗像来到城南桥,把遗像固定在他纵身跃江的桥栏上。照片上的孟祥斌身着新式军装、佩戴着中尉军衔,精神的板寸短发,目光炯炯,英气逼人、帅气夺目。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大妈凑上前去,抚摸着孟祥斌的遗像,眼泪吧嗒吧嗒地流个不停:“斌斌,多好的孩子,跟我的孩子差不多大,太可惜了!”

官兵戴着黑纱,他们一个一个把手中的菊花摆放到孟祥斌的遗像面前,然后排成整齐的队伍,用尽全身力气齐声高喊:“孟祥斌,我们看你来了!”势如雷霆,气吞山河。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作为钢铁般的革命军人,他们伤心至极,眼中却没有眼泪,他们刚毅的眼神向着孟祥斌牺牲的婺江眺望,他们用军人独特的方式祭拜英雄,送别战友,婺城上空回荡着壮烈和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