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高歌
3265700000029

第29章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4)

4名乘警、20名乘客身份的军警官兵,加上两副手铐、一支短枪,要对付这么多持有凶器的歹徒,力量之悬殊显而易见。一旦餐车里的消息传到其他车厢,歹徒们串联起来,他们二十几人暂且不说,车上1千多名旅客的人身安全将难以预料。乘警长刘鸿和王维江是两个十分老练的警官,他们当即向所属武汉铁路公安指挥中心汇报案情,请求支援,同时决定封锁餐车,阻断人员流动,关闭窗帘,这样即使遇站停车,外面的人也很难知道里面的情形。

指挥中心很快有消息反馈回来,鉴于案情重大,铁道部联合公安部做出决定:为保护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紧急调集防暴警察在前方宣汉站登车支援,坚决将歹徒绳之以法!

这个消息对军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此时距宣汉站还有一段距离,他们不打算无为地等待。将一片狼藉的餐桌椅简单地清理了一下,堆在车厢的一角,然后继续采用同样的方法将另外几个歹徒头目分批引至餐车,一一制服。

行动结束的时候,军警们从火车上清理抓捕歹徒76人,收缴各种刀具凶器240多件。当卢加胜组织官兵们整装列队,豪放地喊着“一二三--四!”准备登车继续旅程的时候,车上的旅客们纷纷鼓掌向他们致谢,有的还高呼起:“解放军万岁!解放军万岁!”

卢加胜对我说:“事后想想,当时很冲动,如果真的直接跟他们冲突起来,后果不堪设想。”但他们胜利了,而且得到了群众认可,这一点让他感到很自豪。这种自豪感是否会与他今后的生活始终相伴呢?我想会的。

火车继续向武汉开进。再次回到火车上,他们受到了英雄的礼遇,列车长专门为他们安排了卧铺车厢。至于后面的旅程,铁路部门向他们承诺,他们要到哪里,就送他们到哪里,绝不要他们花一分钱。卢加胜身上的伤也经随车医生尽可能地做了处理,包扎起来。

但这时候,卢加胜开始头晕了。他流了太多的血。他身上一共4处伤,头上和小腿上是刀伤,手上是咬伤,唯一一处不流血的伤口是右眼。那只眼睛挨了极重的一拳,此时乌青乌青的已经肿得睁不开了。而最明显的一处刀伤,在额头上。他觉得浑身都在疼,钻心的疼,唯有手是麻木的。这双已经没有感觉的手是如何把那些高大于他、强壮于他的歹徒按倒在地的,连他自己都难以想象。

车到武汉后,卢加胜被送到离火车站最近的武汉大学附属医院治疗。10天后,伤势刚有好转,他就悄然离开了医院。他没有接受铁路部门真诚的许诺,也没有留下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他甚至自己付清了2千多元的医药费,然后自己买了一张返回部队的火车票,独自消失在初春料峭的寒风里。那个后来登载在《解放军报》上的姓名和部队番号,是按铁路公安的要求,作为证明人签名写在一份记录事件经过的证明材料上。

回到部队,卢加胜很快随部开赴东海,参加了为期4个月的全封闭式海上集训,对此事却只字未提。

这起事件,后来被公安部定名为“211特大抢劫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和《中国国防报》、《光明日报》、《长江日报》、《杭州日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这起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最大的列车抢劫案,以及军警们勇斗歹徒的英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解放军报》那篇寻找英雄的文章,也在其列。当卢加胜结束集训返回驻地的时候,他看到了那些热闹的文章和报道,也知道和他一起参加战斗的军警战友,大部分荣立了一等功、二等功,有的被评为全军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有的成为《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还有的当选为人大代表,但他还是选择了缄默。

在此后6年的时间里,当年的那场战斗,除了在他身上留下了4处永远无法消除的伤疤之外,仿佛从未发生过。即使在两次提干未果的情况下,他也从未提及此事。直到2007年3月,师政委白吕到连队检查工作,偶然发现了他额头上的伤疤,担心有什么重大隐情,反复追问伤疤的来历,卢加胜不得已才说出了事情的全部经过。

为了慎重起见,白吕政委专门派出一个5人调查小组,前往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调查核实,终使一切真相大白。正像乘警长刘鸿在6年之后再次见到卢加胜时说的那句话:“老兵,你终于出现了,我们找了你6年啊!”一时间媒体哗然,国人哗然。

“动手反击那群歹徒的时候,他是第一个站出来的,他是真正的英雄!”咸宁警官王维江作证说。

记者不解,问卢加胜:“立功受奖是你应该得到的荣誉,你为何不声不响就放弃了呢?”

他笑了笑说:“当时看见歹徒霸占座位,抢夺财物,我脑子里想的就是怎么把这帮家伙拿下,根本没去想可能获得多大荣誉。”

这样的回答无疑是过于简单了,简单得让人有点失望。卢加胜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卢加胜在部队的职务是高级装甲修理工,专攻装甲底盘修理。

他的战友罗辉告诉我,只要是装甲类战车,没有哪个底盘是他对付不了的。他有一些保障“绝活”很是出名,比如,闭着眼睛,对装甲底盘的每个部件能一摸就准;靠耳朵听,就能准确判断装甲车运行时的故障点。

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

一次,一辆两栖装甲车从他面前轰隆隆地驶过,卢加胜急忙让驾驶员停车,说这辆车油路有毛病。驾驶员不信,下车仔细一查,果然发现是高压油泵喷油嘴供油角度错乱,如不及时排除,将导致马力不足,甚至会造成发动机损伤。驾驶员翘着大拇指对他说:“老兄,你真神了!”

卢加胜本来就是作为技术骨干调到A师的,当时,A师要由摩托化步兵改制为装甲步兵,急需装甲人才。在此之前,他是S师非常有名的技术尖子。这是2000年底的事。

卢加胜到A师以后,颇有建树。他在A师先后调了4次岗位,每个岗位都跟装甲有关。基本上他每到一处都是从零开始干起,传授技术,理顺管理,建立规章制度,到他走时,已是各方运转正常,秩序井然。

在A师1团修理连,是他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岗位,一干就是10年。10年里,他从班长干到代理排长,不但自己成了A师无人能比的底盘修理专家,还带出了一批修理能手。

他经常带着他的兵参加各种技术比武,有师里的,集团军的,还有军区的。他喜欢比武,喜欢跟高手同台竞技,尤其喜欢那种高难度的对抗赛。战友们都知道,只要他一上场,“第一名”犹如探囊取物。比武是为荣誉而战,为师里的荣誉、团里的荣誉,也是为了修理工的荣誉!当他带着他那些满身油污的战友们出战在各级比赛场上的时候,他表现得坚定自信而又充满豪气!那时候他的内心比一般人更加热爱部队,更加热爱为他提供这片展示才华和光荣的天地的团队。

2007年10月,集团军在皖南地区组织了一场近似于实战的“红蓝”对抗演习,扮演红蓝军的正是A师和卢加胜的老部队S师。演习期间,双方将举行一次专业技术比武。A师装备部长亲自点将,由卢加胜组织比武训练,要求是只能第一,不能第二!而这时距离比武还有一周时间。卢加胜说,那没关系,我上!

比武科目叫“同步器与7216轴承精度调整”,要求精确到001毫米。

7216轴承由两个锥形轴承组成,其精度调整主要靠之间的一个基准垫和若干调整垫。

以往这个科目的训练,主要强调调试时的手感和力度,调试过程没有标准,只能边调边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几代修理工全是这么干的。能不能找到一个既节省时间,又精准到位的方法呢?

基准环的厚度是变化的,如果先测量出基准环的厚度,再选择相应的调整垫,是否能一步到位呢?他发现在基准环和调整垫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连几天卢加胜都泡在训练场,觉也很少睡,连饭都是战友们帮他带的。经过无数次推倒和测算,他终于得出一个简单明了的测算公式。

比武那天,他采用了这种新的调试方法,只用了13分钟就高质量地完成了通常需要四五十分钟才能完成的比赛科目。在现场监考的军区坦修大队的何高工感到十分费解,问他是怎么做的。他就把原理毫无保留地讲给高工听,高工非常惊讶,当即向在场的军区首长赞扬道:“小卢绝对是动了脑子的,在我们坦修大队能调到他这个精度都比较少!以前还没有人像他这样去思考的!”高工还找卢加胜要了一份测算公式,说要带回军区好好看看。

卢加胜是当之无愧的冠军,A师就是当之无愧的冠军!装备部长非常得意:“这可是我们小卢的专利哦!”

年底的时候,A师特别嘉奖卢加胜,给他立了个二等功。这一年也是卢加胜收获荣誉最多的一年,他同时还获得了四总部颁发的“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被军区授予“爱军精武标兵”,所带排荣立集体三等功。

在高级工程师周斌眼里,卢加胜是一个不但肯动脑筋,而且很善于动脑筋的人:“他不是说你交给他什么事,他就干什么事,而是你交给他一件事,他在干这件事的同时已经干了好几件事,远远超出你的期望。”

2008年,他的一项技术革新的确超出了众人的期望。

这件事,跟海训有关。

卢加胜是部队海训不可或缺的人物。每次海训回到驻地,他的神经都会被一种刺耳的声音所折磨,那是从车炮场传来的“咣当!咣当!”的敲击声。那是战士们在用大铁锤和钢钎拆解履带板发出的声音。

每次海训之后,战士们都必须做一项烦琐而又艰苦的工作,对装甲履带进行维护保养,就如同机枪手每次实弹射击之后都要擦拭保养他的枪一样,那是他作为枪手的必备功夫。尽管装甲步兵们的“枪”体积过于庞大了,但是程序却是一样的。在对整车进行保养之外,他们要对被海水浸泡过的装甲履带所有的部件,一节节地进行分解,逐一清洗、擦试、润滑、组装,以防生锈。

在所有的环节中,最难的就是拆解履带板。通常是一个战士扶钢钎,一个战士抡大锤,将一块普通三角铁锲进关节里,将履带端连器强行解开。这叫做断履带。于是,每到这时,车炮场就形同一个巨大的铁匠铺,金属的撞击声不绝于耳。

看到战士们一个个抡着大锤砸得满身大汗,稍有不慎,或是砸在手上,或是对履带造成损伤,卢加胜就有点心痛。而且每次作保养,装备部门都要事先买回一大堆三角铁,事后砸坏的三角铁又是一大堆,十分浪费。

卢加胜想,能不能做出一件这样的工具,它一可以使战士们免除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二操作方便,三便于携带,不但陆地可用,海上也可用。

他又想,用大锤敲打三角铁用的只是一个力,如果能使几种力同时作用,岂不轻松?他开始按照这个思路构思,于是,一个能够将平衡力、推力、拉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的手动机械体在他的脑海里初具雏形。

设计图纸很快就完成了。可是他揣着图纸跑遍驻地所有加工厂,却没有一家愿意跟他合作。原因是他的设计工序复杂,制作起来误工误时,若是成批生产还可以,只做一件样品,不干!最后,他好不容易才在距驻地几十公里的一个地方找到了一家私人加工厂。

他开始一趟趟地跑加工厂。因为履带板新旧程度不一,大小内径也不一样,为了找出一个可以通用的中间值,每次去他都要挑出几块不同的履带板,装在麻袋里带到工厂去做试验。一个人拿不动,就找个助手抬着去,两人每天早上去,晚上回,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这样整整跑了两个月,终于把样品做出来了。

那是一个一尺多长,2公斤重,一只手即可携行而去的小家伙。卢加胜给它取名叫“多功能履拔器”。用时将履拔器固定到位,只需轻松地旋转一下把手,以往牢不可破的履带销,如同中了魔法一般,轻而易举地就被分解开来。

师装备部很快认可了他的小发明,立刻去工厂联系定做,为每个作战单位配发了10套。同时上报总部参评“士官优秀人才奖”,在评奖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最终获得一等奖。如今这项成果正在申报全军科技进步奖。几代装甲人用大铁锤、钢钎和三角铁拆解履带板的历史,在一名军士长的手上画上了句号。

而他在一年前的另一项科研成果“中心线快速校正和拆装架”,则大大缩短了修理时间,提高了战场修理效果,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当专家们得知这一成果出自一位普通军士长之手时,亦是举座惊叹。

卢加胜不但修理技术炉火纯青,他还自学了装甲车驾驶、装甲通信全部课程,考取了等级证,是团队少有的全能人才。他入伍15年,革新发明了15件保障器材,4次在军师抢修专业比武中夺魁。他先后写下了10多万字的工作笔记,编写了《野战车场规范设置》、《底盘故障分析手册》、《海训车辆检查手册》、《新装备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等多种实用手册,参与编写了装甲修理专业102个课目近120万字的教案材料。在他的履历表上,自入伍那年起,所获优秀士兵、优秀党员、优秀士官、先进个人、标兵等各种表彰、嘉奖一共25次。

写到这里,我有些感动,为这位军士长所作出的这些骄人的贡献。卢加胜跟我说,15年前他当兵离开家乡的时候,曾在区里欢送新兵入伍的会上发过言,他至今记得他当时说过的一句话:“请家乡父母放心,我们一定在部队好好干,决不给家乡人民丢脸!”或许可以说,这正是他用来回报家乡父老的一种方式吧。

“决不给家乡人民丢脸!”,这一点,毫无疑问他做到了。这就是他15年军旅生涯的全部注解吗?

从字面上看“爱军精武标兵”,起码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爱军,一个是精武。把这个“标兵”授予他,实在是恰如其分。

结婚前,卢加胜曾经交过两个女友,两个都以失败而告终。

仔细想想,两次分手似乎都与他的军人身份、他的职业性质有关。

后来经大哥大嫂介绍,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陶英。

他是个军人,做他的妻子需要担更多的责任,吃更多的苦,他希望妻子能有所准备。结婚前一天晚上,他对陶英说:“我们签一份协议吧。”起初陶英以为他在开玩笑,说:“你一没房子,二没票子,签啥协议?”卢加胜就把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协议书递给她看。

结婚协议

甲方:卢加胜(军人)乙方:陶英(社会青年)

协议宗旨:在一起好好过一辈子

协议有效期:九十年

第一条:乙方要全力支持甲方在部队的工作,由于甲方工作原因常年不在身边,须由乙方承担起照顾家庭的一切重任;

第二条:甲乙双方尊重孝敬双方父母,关心体贴对方;

第三条:甲方决定休假和来队时间,两人在一起时,甲方要主动承担起工作的85%;

第四条:遇特殊情况,如战争、抗洪抢险、演习对抗等活动,由甲方说了算,乙方必须积极配合……

看完协议,陶英笑了:“你不就是要我支持你工作,不拖后腿嘛,我签!”

但是,很快陶英就明白那份协议的分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