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高歌
3265700000046

第46章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21)

同心县还是1936年创建的陕甘宁革命老区之一,革命历史悠久,尤其是1936年西征红军到达同心县时,建立了第一个回族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族自治政府,开创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在同心城,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朱德、邓小平、彭德怀、贺龙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国际友人斯诺的世界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三分之一长的篇幅是在同心县采访完成。红色文化遗产极其丰厚。

也就是,这样的厚土才能孕育出这样的英雄!他们的精神将深深地、长久地烛照这片土地,也将照亮华夏大地上许多人的心田。

当然,同心县也是国务院1983年确定的重点贫困县之一。十年九旱,自然和经济条件都十分落后。像贺生福这样的普通百姓,仅靠几亩庄稼想养家糊口、发家致富,真的很难。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地的男人,甚至是男孩子一有闲时间,就会想方设法打点工,赚点钱,补贴家用。特别是家里女人能撑得住的男人就直接到外地打工,一年回来两趟,为的是不耽误时间,多挣点工钱。贺生福家里父母年老,妻子又体弱多病,家里家外没有他根本转不开。但贺生福却总也闲不住,只要有空,他就会骑着自行车到县城附近打点零工。

也许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早出晚归的打工仔,就是这样憨厚朴实的农民,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却在生死瞬间一次次做出了惊人的选择,塑造了新时期农民的光辉形象。

朴实平凡的成长轨迹

我们驱车赶到贺生福家,却扑了个空,贺生福不在家。贺生福并不是到哪里去作演讲、作报告,而是出去打工了。

他妻子说,临近春节了,县上、乡上的领导都来慰问过了。他的妻子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没有一点儿英雄妻子的样子。他们的家也是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算不上贫困,但也不富裕。几间简单的房子很不显眼,几件家具也都是旧的,但收拾得很干净,房子里的墙上,柜子上张挂着、摆放着那些沉甸甸的奖状和旌旗。贺生福的妻子说,是领导让挂出来的,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我也以为,这样的英雄的确需要大张旗鼓地宣传。

见不到贺生福本人,我只能在周围的乡亲中,他的好友跟前侧面了解。

贺生福的好友马国平说道,生福的父亲是老共产党员,母亲也是个勤劳贤慧的农村妇女。好的家庭教育使贺生福从小就形成了正直善良、助人为乐的品格。

贺生福在上初中时,就在班里组成一个学雷锋小组,经常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洗衣服,陪老人聊天,消除老人的寂寞。

有一次,贺生福穿的鞋底磨破了,鞋面都破得露出了脚指头。生福的妈妈每天看着几只母鸡下的蛋,一个都不舍得吃。贺生福的弟弟妹妹馋得扯着妈妈的衣襟嚷着要煮两个吃,妈妈对孩子们说:“你大哥的鞋都坏得不能穿了,攒够了鸡蛋卖了,好给你大哥买双鞋,他已经是中学生了,还穿露脚趾头的鞋,多寒碜呀!”

孩子们听了妈妈的话,就不再嚷着要吃鸡蛋了。一天,妈妈把鸡蛋卖了,给贺生福5元钱让他买双鞋穿。贺生福拿着钱心里非常高兴,他想,这回我可以穿上新鞋了,免得有的同学取笑说:“生福的鞋比凉鞋还凉快呢!”他兜里揣着5元钱上学,准备放学以后去买鞋。可是放学后,生福听说敬老院的马玉鹏、李贵两位老人都得了感冒,正发高烧。贺生福毫不犹豫地拿着钱到医院买了感冒药,用剩下的钱又买了水果。急忙给两位老人送去。两位老人吃了药,病情得到了控制。

贺生福回到家里,妈妈见他穿的还是那双旧鞋,就问:“生福,你怎么没买鞋呀?”

“不买了,这双鞋还可以对付穿嘛。”

“那钱呢?”妈妈有点生气地问。

贺生福憋了半天没说话,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妈妈以为贺生福把钱丢了,就更加生气了。妈妈说:“生福啊生福,你这个败家子呀,你知道咱家的日子多难啊?我寻思着用这回卖的蛋钱给你买双鞋,你妹妹弟弟哭着叫着要煮两个吃我都没舍得,可你还把钱给丢了,你可真不中用啊!”说着妈妈气得流出了眼泪。

贺生福见妈妈这么伤心,只好跟妈妈说了实话。妈妈听了后拭去泪水,走到贺生福跟前,抚摸着他的头说:“好孩子,你做得对,你为什么不早跟妈说实话?钱花了就花了吧,下次卖了鸡蛋再给你买鞋吧。”

还有一件事,也是发生在生福上中学时。

“哎呀!不好了,有个同学从单杠上掉下来了。”正在教室里做作业的贺生福听到喊声,急忙跑出教室,他看见操场上有一群同学又喊又叫,就直奔过去。跑到近前,看见从单杠上摔下来的同学不是他们班的,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受伤的同学头部鲜血直流,在场的几个同学见状都吓懵了,贺生福对同学们说:“快,帮我把他背起来,快!”

同学们七手八脚地把这名受伤的同学扶到贺生福的背上。贺生福一边背着受伤的同学朝医院走,一边让其中一个同学回家拿钱。他一口气把受伤的同学背到离学校五里多路的镇卫生院。这时,贺生福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受伤的同学得到及时医治,伤口很快好了。一想起这些,我就觉得生福的影子在眼前晃,他又接着说下去:

贺生福不仅帮助孤寡老人和同学,而且对军烈属也非常地敬重和爱戴。大何村有几户军属,他经常与几个同学一起到军属家劳动,如挑水、扫院子,秋冬季节,还帮助捡拾柴禾。在每年春节期间的拥军优属活动中,表现得更为积极。

一位姓李的汉族乡亲说:生福,那是好样的。他对待汉族同胞,也是像亲人一样,我只说说记忆中最深的一件事。

有一年春节前夕,下了一夜大雪。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贺生福就悄悄地来到军属李有武家打扫院子里的积雪,这时李有武家的人还没有起床。他把院子里的雪打扫得干干净净,又把李有武家大门外边路上的雪也打扫干净,找一个不碍事的地方堆积成一个雪山,然后把准备好的春联贴在大门上。

当李有武家的人醒来以后,才发现院里院外的积雪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大门又贴上了春联。当时还不知道这好事是谁做的。直到第二年春节前,他家的大门上又被贴上春联,根据字迹分析,他们猜到了一定是贺生福做的好事,然后进行了细心察看,果然发现雪地上有两行脚印从自家门口儿一直延伸到贺生福的家。

还有一些群众,都争着说贺生福做的好事。好心的农民朋友,谁为他们做过好事,他们心里一直都记着,他们的心里有一杆秤,一杆良心秤,好人贺生福,这是大家所要表达的全部含义。

新型农民的人生追求

看到我的采访意犹未尽,县文明办的工作人员又说了一句:“他虽然是个普通的农民,但他是个有文化、有理想,并勇于同贫穷命运作抗争的新型农民。”

一句话提醒了我,我又找到了他初中的同学了解他上学的情况。

1987年7月,贺生福初中毕业了,因家里经济困难,他没有报考高中,而报考了中专。由于考中专的人特别多,尤其是农村考生为了早日参加工作,很多优秀的学生放弃了考高中上大学的想法,大家都拥挤到中专的“小胡同”里来。贺生福落榜了。面对今后的路,何去何从,他彷徨了。有心复读,明年再考高中,实现他上大学的理想,但又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实在难以继续读书了。当时他妈妈的病情越来越重,爸爸的身体也开始衰弱,看着弟弟妹妹无知的眼神,看着家里贫困的现状,他产生了辍学的念头。

他去田里铲地,边铲边寻思,心里非常矛盾。他一想到开学就不能上学了,就要离开老师和同学们了,就要告别自己喜欢的学习生活了,心里就非常难过,他抱着锄头坐在地头上“呜呜”地痛哭了一场。

晚上,他把想法与家人说了,爸爸说:“生福学习好,不读书白瞎了,现在家里是困难,可也不能把你耽误了。”

“你还是去念书吧,实在不行再说吧。”妈妈紧接着说。

大哥和姐姐也说:“生福,还有我们呢,我们不能念书了,是没有希望了,也不能把你再拖累下来。你脑子灵,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1987年9月,贺生福又重新回到了学校。经历了落榜的打击之后,贺生福变得有些沉默寡言了。老师和同学们认为他自卑感很强,然而,挫折并没有击倒他,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改变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看法和远大的理想,反而化作了蕴藏在心灵深处的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巨大潜能。上高中以后,他不断地自我加压,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因为家庭的贫寒,他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无忧无虑,每到周末就急急忙忙地往家赶,帮助父亲干农活,帮助母亲做家务,还要经常劝慰身体有病、情绪不好的大哥。然而,他的家境却每况愈下,他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他也经常得到老师、同学和亲友的帮助,这使他非常感动,他把这种感动化作了力量。

1990年6月初的一天,贺生福含泪找到班主任杜老师说:“杜老师,我要退学。”

“你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吗,怎么能退学呢?是不是因为家里的经济困难?”杜老师惊诧地问。

贺生福点了点头,低着头不敢看杜老师那双对他充满希望的眼睛。杜老师宽慰他说:“你不用担心,下学期的学杂费、住宿费我已经跟张校长说过了。张校长说,你的这些费用可以全免的。”

贺生福流着眼泪说:“杜老师,谢谢您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不过,我还是不能再念了,我们家的实际情况您不了解……”说着贺生福呜呜地哭起来。

“别着急,我再跟张校长说说,把书费也免了,在学校里再搞一次捐款活动,帮助你一下,怎么样?”

“不用了,杜老师,不管你怎么帮我,也只能帮一时,我家的情况不允许我再念书了。”

杜老师看着这位品学兼优、很有希望考上大学的贺生福,怎么能让他轻易辍学呢。于是杜老师再三劝说。贺生福面对可亲可敬的杜老师,说出了家里的情况。

常言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贺生福家由于妈妈长期患病,已经是债台高筑,上个月父亲又摔断了腿,家里的重担除了他,没人可以挑了。

听了贺生福的叙述,杜老师无可奈何了,想帮他,可又怎么帮呢?望着满脸泪痕的贺生福,杜老师一时连安慰他的话也说不出来了。沈默了许久,杜老师问:“你回去有什么打算?”

“今年我已经二十岁了,算是成人了,想出去打工,挣钱给我爸看病,帮家里还债。”

杜老师看到刚刚步入成年的贺生福就承受着这么大的压力,自己又爱莫能助,心里非常难过。

贺生福离开学校那天,杜老师和全班同学一直把他送到校门口,很多同学都伤心地哭了。贺生福挥泪和大家握手道别,然后咬着嘴唇转身匆匆地走了……

杜老师望着贺生福远去的背影,泪水模糊了双眼。

贺生福经历了辍学之痛,也没有实现自己通过上学走出农门的梦想,但他并没有消沉,没有自暴自弃。他先把精力投入在自己的承包地里,先后尝试过小麦、玉米套种,种枸杞、洋芋等经济作物,种瓜种菜种温棚,他的田里总比别人的产出高。但家里人口增加了,孩子们也逐渐长大了,仅有的那点土地的产出不能养活一家人了,他开始走南闯北做小买卖,东奔西跑地四处打工。由于人实诚、脑子灵活,能承揽到活计,许多人都愿意和他一起出去打工,他成了小有名气的包工头。

平民英雄的平常心态

2010年2月底的一天,同心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打电话说,贺生福要过去,补照一张宣传照片,问我有没有时间过去见见贺生福。我欣然前往。

赶到同心县委宣传部,马占祥副部长和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正坐着说话,看到我,马占祥副部长介绍说,他就是贺生福。被介绍为贺生福和我握了手,腼腆地一笑,又谦和地点了点头。尽管已经有所耳闻,但站在我面前的贺生福与我心目中那个英雄,那个铮铮铁汉子出入太大。他个子不高,身体稍稍有些发胖,我无法与那个机敏地勇救落水儿童的贺生福等同起来;他面容平和,并没有凛然杀气,我无法把他与那个勇斗歹徒的贺生福等同起来;他穿着西装,戴着小白帽,举止文雅,我也无法想象,他就是那个整天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就是干着苦活累活的农民工。

我急切地想知道他的一些想法,结果问他的第一个问题连我自己都感觉俗套:救那几个孩子的时候,救那个女青年,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贺生福笑了笑说:那个姑娘就像是我的妹妹,那几个娃娃就像我的娃娃,有啥可想的。

我又问:书没念成,理想没有实现,现在成为英雄了,你想过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他又是一笑,说:谁还不想自己的命运好一些,日子过好一些。我咋能算啥英雄,我就是个农民,该种地种地,该打工打工,好好劳动,命运就会好一些,日子就会好一些。

我还想问些事情,但想了几个问题,都觉得和提出的两个问题一样俗套。我干脆不问了,和他拉了拉家常。说到这些,贺生福轻松了许多,话也多了些。能感觉到,他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对亲人,他充满爱心。

亚圣孟子对大同世界的理想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以为句子前后不仅是递进关系,还有因果关系。真爱自己者,才能真爱别人,真英雄并一定要舍弃自我,真救人者并不一定舍弃生命。每个生命都值得珍惜,活着的英雄更是英雄。

感动背后的几多思索

早在2008年,贺生福--这个平平常常的名字,已经成了当地人们心中的英雄,成了礼德之星、道德楷模。

中共吴忠市委常委、同心县委书记王中同志得知贺生福同志抢救落水儿童的事迹后,心情非常激动,他对贺生福的英勇行为给予高度赞扬。他说,贺生福同志是全县人民的光辉榜样,他见义勇为的崇高精神值得全县人民学习。与此同时,在同心大地掀起了一股学习贺生福的热潮。

接着,该县又做出《关于在全县开展向贺生福同志学习的决定》。随后,当地的各大系统和单位都作出了向贺生福学习的决定,开展大讨论、大学习活动。干部职工纷纷表示,要学习贺生福见义勇为、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崇高思想品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勤奋工作,要用贺生福的精神激励自己,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时把见义勇为作为自己的天职。

贺生福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见义勇为模范后,国家各有关部门都进行了广泛宣传,全国范围的人都在学习他。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领导指示宣传部门做好宣传报道和开展学习工作,并安排好贺生福的家属。吴忠市委、市政府,同心县委、县政府分别做出《关于向贺生福同志学习的决定》。共青团吴忠市委、共青团同心县委发出倡议书,号召广大青少年向英雄贺生福学习。各大中小学纷纷举行座谈会,学习英雄事迹,争做先进典型。

贺生福所在的同心教育建筑公司负责人说:“贺生福的英雄事迹是我们亲眼所见,他给我们树立了这么好的榜样。我们全体职工都要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