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高歌
3265700000056

第56章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8)

她如愿以偿,进入湘南最大的、1907年成立的百年老医的妇产科,时在1991年夏天。到2000年春,她都扎在这个科里,医术如劲竹拔节,一年比一年高。还遇到生命中的另一半,而且小两口又拥有了生命中另一大半:活泼可爱的女儿。可谓工作顺利,人生快乐。可是她没有沉醉在这种幸福的小家庭日子里,在行医的日子里,尤其在救治难产妇、新生儿的过程中,从求医人群的眼睛里,读出了不少的问号。每每摘下听诊器,放下手术刀,回到家里,她就又捧起书本、教材、参考资料。有朋友让她先生讲出她3个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何生想了半天,回答一是孝敬老人、爱小孩;二是工作狂、责任感强;三是学习从不放松、看书手不择卷。影响到女儿也像她,没事就啃书。学海无涯,必深潜方可探取骊珠;书山有路,需勇攀才能寻摘仙草。她的南华大学在职研究生,就是这样边忙工作边钻业务读出来的。

进入新世纪,2000年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妇产科一分为二:妇科、产科。同时,社会上又掀起一轮人才争夺潮。知识分子成堆的第一人民医院,无可避免地浮沉其间。当时的特点有二:飞、跳,“孔雀东南飞”,过骑田岭就是沿海广东,到深圳、汕头、珠海经济特区,到国际都会城市广州,甚至近在咫尺的粤北重镇韶关,不过翅膀一扇的工夫。跳,说来有意思,就在家门口。某些县市区医院需要学科带头人,骨干医师,许以年薪50万元高酬待遇,直接冲击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反正在这边已评了职称、买了房子,跳吧,为了生活节节拔高,再加上各医院都在抓市场竞争力。结果,第一人民医院产科的骨干医师飞了、跳了,2001年被逼到“办还是不办?”的令人寒心地步。院里调人过去,都不愿意,因为风险大。郴州市450万人口,五分之四为农村、山区人口,各地妇幼保健、医院产科水平尚待提高,孕妇疑难杂症频现,高危难产时往往急送市一院,抢救时弄不好,心电监护仪上就是令人心悸的两条生命线……

没人愿意接,怎么办?院里公开招聘,才从上海瑞金医院进修回来的雷冬竹挺身站了出来。但马上便有不同看法,倒不是对她的人品、能力有异议,焦点在本院之所以冠以郴州市“第一”,即由来讲求名医效应,主要科室主任基本上都是本市这一学科的权威。掰指数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有之,“学科建设杰出贡献奖”者有之,全国人大代表有之,“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有之。博导硕导有之,教授有之,“海龟(归)”有之,名牌大学的博士生研究生有之,就是还没有中级职称者负责一大科室。何况产科二十几个人全是女性,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管不好锣齐鼓不齐,这台戏就唱不下去了。再说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产科目前的“惨”状,不是正印证了这几点吗?

讨论的结果,最后还是院领导的几点分析,让院务会达成一致:每一个大医权威都要通过从无名到有名之路,哪一个高级职称不是从中级职称来的?年轻,但她在妇产科9年,积蓄了学识经验已成骨干。从病人的反映来看,从医院稳定人才来看,这个人很值得培养。决定做出后,院领导找她本人谈话,提到医院的发展前景和人才争夺战,说到产科需要有人压重担,交底让她准备日后把产科主任的责任挑上。

临危受命,三十出头的雷冬竹被任为产科副主任,主持产科工作,成了全院几十个科室中最年轻的负责人。她向医院郑重承诺:一年重振、三年做大、六年做强产科。她把年幼的女儿、琐碎的家务全丢给丈夫,带领全科二十几个人奋起直追。她从日出到月落成天“泡”在科室,从一块纱布的规范使用,到一次分娩的科学掌控;从一句心理语言的温情表达,到一台手术流程的铁面考核……她团结起大家“跨栏”,每年越过一个尺度。2003年,产科焕然一新,楼层1变为2,设为产一区、产二区,床位由26张增加到49张,2008年达56张,人员达48名。她本人也交出了多份科研论文和成果,跨过了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栏杆”。当别的科室分支越来越细时,产科越来越走向综合化。为了孕产妇的保健、婴儿的优生优育,雷冬竹在郴州第一个开展与推出:导乐全程陪伴分娩、无痛分娩、气囊助产、产后按摩服务与产后康复中心、温馨病房、胎儿脐血管穿刺、产前筛查、羊水产前诊断、孕产妇急救中心绿色通道与急救中心。

医之道,在精诚;医之德,在惠爱。这是雷冬竹对自己对全科人员要求最多的两点。为了这个,快人快语的她,似乎连个性也在转变,变得“啰啰唆唆”。一次次科室会、一次次交接班,她总是不厌其烦:“做为病人患者,生命是第一位的。做为医务人员,医德是第一位的。”

对医生同仁,“在很多疾病的面前,医学的力量其实还是有限的。但我们多想点办法再深究一下,也是办得到的。对病人对患者家属多讲几句话,把病理讲透,让她理解清楚一些,心里有底一些,配合治疗达到好一些的效果,也是办得到的。

“行医之人,任何时候都要换位思考。哪个家庭都希望顺顺利利生一个高质量的宝宝,却可能偏偏碰上不愿碰到的事情。这种风险压力直接由产科来承担,正是我们工作的一个规律,所以要换位思考,敢于承担责任。”

对助产师“我们天天做这个工作,也许见惯了鲜血,听惯了哭喊,心容易硬。但对产妇和她家人来说,是天大的喜事,一个宝宝,全家希望。我们是帮她们实现这个希望的,要让人家感到有希望,是大喜。”

对护士“从细节可以看出素质,特别我们的护士,你们做不了手术,上不了手术台。但在病房中把针打好,送杯热水,给她按摩到位,耐心教她抚触婴儿皮肤肢体,总可以做好。不要认为我们做不了大事,对于产妇和宝宝,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

对医患关系“病人有时候心情不好,可能会发脾气,对有病的人来说是正常的。医务人员是健康者服务者,如果跟病人斗嘴争吵,就不正常了。注意一条原则,有了误会,我们的人先道歉,不要争论。过后再了解对方发火的原因,进行解释,相信病人过后也会想到一些。”

产一、二区谭红艳、邝旭环两个护士长说:“主任平时天天讲、月月讲,总是这样要求,久而久之,我们就被她的理念、她的作风同化了。”她们记得冰灾发生前,雷冬竹在一次交接班时略带一点调侃地讲:“要你们把病人当亲人,可能很多人做不到。真正把病人当亲人,几个人能做到呢?不要讲我,院长也做不到。”大家一听都笑起来。她这才又说:“真的,要一下子达到那个境界,不太实际。但把病人当成熟人、朋友,应该做得到。”大家一想,这不就是把病人当亲友嘛,于是又开心地笑起来。

但这之后,她们很难笑起来。冰雪,似乎把一切包括笑容、语言都冻住了;疲劳,已经使一切包括肉体、精神都麻木了。大家在日后的12天里,基本上足不出科、身不离院。也出不去,外面即使白昼也如黑夜般昏暗寒冷阴霾不开。产科楼层还有些人气,她们挤在值班室,换着休息。值班室只有3个高低木架子床,6个床位,每个床位1张棕垫、1床被子,没暖气没灯。她们3个人或2个人挤在1张床上,小心翼翼地合衣而眠,随时准备听从召唤奔向岗位。每餐吃着食堂送上楼的盒饭,除了白萝卜就是红萝卜,因为郊区菜地冻住了,外地又运不进来。雷冬竹跟大家打趣:“再吃下去,我们的头发上就要变萝卜缨子了”。但就是吃清水萝卜,也要抓紧时间,赶快扒几大口,放下筷子又上岗。产科的事琐碎繁杂,光是围绕上百名新生儿的洗洗刷刷,就能把人累趴下。护士们用纤细的双手把水一桶桶提上6楼、7楼,加热后都用于新生儿和产妇。

太累了,产科平时一天新入院产妇10人左右,26日全城停电后猛增。28日,新入院21人,超过平日1倍;29日新入院27人,1倍半有多;30日新入住院30人,2倍,31日在院达150人。因此医护人员超负荷的体力消耗之大已达极限,精神上长时间的紧张、刺激也难以承受。一个又一个产妇声嘶力竭的叫喊,一个又一个产床鲜血淋淋的流淌……原本的接生之喜变成机械之苦,随着寒冷无情撞击着医生、护士柔弱的胸腔。就这样,当发烧刚好、又冷又累的助产师曹明明,抱着一个婴儿从分娩室出来,想起自己10岁的孩子多日无法照管,不由泪流汪汪!

这一幕刚巧被雷冬竹发现,一贯坚强从不轻易掉泪珠的她,背过身去,在门后偷偷抹起了眼泪……,她不是没回过家看孩子。家里电话不通、丈夫手机没电。她一次做完手术后,实在放心不下女儿,就抽空赶回香雪苑。当她刚气喘吁吁的爬上6楼,依着门口费力地脱下一只鞋时,手机响了。这是她交代的:科里有事必须第一时间联系她!丈夫刚好在家,闻声而出,看着她满脸倦容,痛怜地说:“这几天你干脆不要回了,在院里还可以打一下瞌睡。”她又赶快穿上那只鞋下楼,踏着冰雪,往医院赶……

用心按亮手机

全城停电第4天,29日早上8点多,雷冬竹刚查完房,手机声响起,门诊部值班医生告诉她,一个孕妇情况危急。雷冬竹看到后大吃一惊,孕妇是冒着雨雪走来的!全身湿透,脚肿得只穿着棉拖鞋!这个永兴县农村女青年小曹住在10华里外的下湄桥地区,天刚亮腹部剧痛。下湄桥市第五人民医院没电,冰雪路上也跑不了车,她就由丈夫、母亲、舅妈、阿姨4人护送,顶着雨雪步行了3个多小时,先到市第三人民医院,没电;便向市第四人民医院走去,在苏园路口,好心人告诉她们,那里也没电而市第一人民医院可能有,于是咬牙坚持走了来。雷冬竹一边让她坐下来检查,一边安抚急得不行的孕妇家人:“不急,我们保证她的安全。”她观察小曹腹部之大应是双胞胎,果然小曹丈夫带来的在别的医院拍的B超诊断为双胞胎。鉴于小曹贫血,又被冻着进行了长时间的艰难行走,导致羊水已破。雷冬竹指挥护士们把她由绿色通道抬进手术室,考虑到同事们都很辛苦,她当机立断:“这个手术,我上。”

这个手术,她做得很快,像田径运动的短跑冲刺。快,是为了产妇和婴儿的生命,她说:“产科急救,是一大基本功。几分钟可以让一个高危病人死里逃生,几分钟可以救活一个危重宝宝!”快,是为了减少产妇的流血与痛苦,她说:“要从产妇的术后恢复水平和生活质量考虑,来提高手术水准。”快,得益于她担任产科主任后坚持每周做手术的精湛技艺。快,也是为了防备突然停电造成对产妇、胎儿的伤害。两个女婴安全接生出来后,雷冬竹舒了一口气,马上关腔缝线。才缝了两针,灯突然黑了!原来,医院自备发电机的柴油烧完后只能停机注油。手术室护士长急忙找备用手电筒,但别的手术台也需要,只找到1个。雷冬竹急切之下说:“用手机,把我们的手机都按亮!”于是助手医生、麻醉师、助产师、手术室护士长、洗手护士、巡回护士团团围住手术台,伸出手按亮手机和手电筒,照着产妇腹部,这用心按亮的光线显得分外温暖。雷冬竹大气不出,就着这不停地按动的光亮,准确而快速地一针一线、一线一针,这每一针每一线之力都由她心间传到指尖……

5分钟过去了,这5分钟对雷冬竹来说,有生以来第一次遇上。她临危镇定,凭着仁心施行妙术!这5分钟对于产妇的家人来说,如坐针毡等候5年!他们在心中乞求上苍让自家骨肉平安,终于等到发电机响起。当产妇的丈夫、母亲、舅妈、姨姨,看到护士抱出平安的双胞胎,他们喜极而泣,流下了热泪。这是个大手术,雷冬竹在术后专门派医生覃娟负责产妇小曹的恢复,晚上把产妇从过道上的加床调整到病房里。院长、党委书记得知后,由雷冬竹领着去看望,并赠送了慰问品。正在医院采访的新华社记者也赶去拍下产妇和宝宝,雷冬竹和宝宝的镜头,即2月3日发表在《人民日报》、新华网的照片。

怕梅毒,但更要救婴儿!

又一天过去了,31日在院产妇高达111人。早晨8点,又一个急诊入院,按雷冬竹的安排,危重病产妇先要交给她。雷冬竹接到这个产妇后,心一沉,原来产前筛查诊断已检查出这是个梅毒病患者,怀孕仅7个多月。现在一检查,她腹中胎心音一分钟只有110次,确诊为胎盘早剥,产妇、胎儿的生命均已受到威胁。雷冬竹马上决定即刻手术。这又是一场争抢时间的“战斗”,一阵刀、剪响过之后,婴儿分娩出,却已窒息,本应红润的小脸骇人地灰白。恰在此时,发电机柴油烧完供电中断,电动吸引器开不了。雷冬竹一把抢过奄奄一息的患儿,嘴对嘴、嘴对鼻,一口一口地吸患儿呼吸道的羊水……按手术操作程序,胎儿接产出后,她完全可以交给助手处理,自己抓紧时间给产妇缝线。但一看婴儿状况,她不顾一切以最快的速度抢救孩子,让助手去给产妇缝线。人工抢救是一项难度技术,因为有很多未知数和突变状况。此前一直都使用电动吸引器,突然的停电,使雷冬竹成了本院多年第一个嘴对嘴抢救婴儿的医生。她恨不能一口就将患儿呼吸道中的液体全都吸出,无奈羊水秽物太多,一下子吸进她自己的喉咙!怪味呛得她那一刻也几乎窒息,同事们怔住了,雷冬竹吐出秽液又再吸,吸完又进行嘴对嘴的人工呼吸,“呜哇……”终于,婴儿发出第一声微弱的啼哭,抢救成功!雷冬竹如释重负,疲倦的脸上又露出明朗的笑容。躺在手术台上的产妇偏头看着她,早已泪流满面……

手术做完,雷冬竹出了手术室。同事们都很关心她,要她采取措施,因为梅毒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性病,病毒正可以通过羊水、唾液感染。于是她去传染病科咨询,传染病科的同事大为吃惊,他们说虽然雷冬竹抢救婴儿后进行了口腔消毒处理,但在抢救过程中病毒有可能潜伏与转移,必须要采取预防手段,雷冬竹说:“那我打两针吧。”“不行,要打一个月。”传染病科医生开出了预防感染的卞青霉素1个月药量。正在医院采访的记者闻风而来,“堵”住她问:“当时你想到什么没有?”雷冬竹一五一十回答:“当时什么都没有想,只想要救婴儿。”“你的同事都说你胆子大,难道你不怕传染梅毒吗?”“怕。说医生不怕是假的,我当然也怕,但总不能见死不救啊!”雷冬竹仍是一五一十地回答。消息迅速传开,《人民日报》、《健康报》、《湖南日报》、《郴州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人权网等传媒纷纷报道,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主持人董卿采访她时,她坦露心声,其实很不想公开报道这件事,不愿让丈夫、孩子知道,她做的是医生应尽的职责。当晚,她“怀着一种特别的心情”写下日记,在日记后半部分写道“此刻再回想,每个医师都会怕,但每个医师都会像我这样做,因为这是我们的职业。就像那些现在远在冰天雪地里为我们恢复供电的同志,他们一定也想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可他们依然还在风雪中。”

冰封南岭家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