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高歌
3265700000072

第72章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24)

也没有。就像我前面说过的,这是一个心很大的人。这种人只要活着就不可能没有追求。这是我们人类中很少的一部分人。是这样一部分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你不可能不让他这样活着,不这样活着他们可能会憋屈死!问题是刘华国这样的追求对企业有什么好处?也就是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是什么?你还真别说,他对企业的影响十分巨大。每一次的追求都是一次品质和质量的提高,因为每一项认证的背后对产品的品质和质量都是一个新的高度。刘华国把它们一个一个设定为企业的阶段性目标。人有了目标才会奋斗。企业也一样,企业有了目标也才会不停息地奋斗。

我发现,这正是刘华国的过人之处。

但你说,别人也会这样做。是的。别人也可能会这样做。但我现在就要告诉你的是刘华国的另外一个过人之处。这就是刘华国非常早地就发现,保证优质、稳定的奶源是乳品企业能否良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把好奶源关,则是一个乳品企业保证质量不出问题的关键。换句话说,乳品企业要出问题,一定或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奶源出了问题。这个道理,其实,别人也都明白。因为,在奶制品生产的所有环节中,只有奶源这一个环节类似于“露天作业”,而进入生产线以后则基本是“封闭式作业”,谁要想做手脚的话,也唯独能在奶源上做得了手脚。三鹿毒奶粉事件中,二十多家“榜上有名”的企业、全国几家著名的大型乳品企业在国家质检总局抽检中“纷纷落马”,其原因,就是他们的奶源出了问题,收购来的鲜奶中添加了有毒的化工产品--三聚氰胺。

把好奶源关,这是一件说起来并不难的一件事情。可是,就是这么一件说起来并不难的事情,为什么三鹿就没做好、那么多的企业甚至是那么著名的乳品企业就没做好?这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奇特,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最复杂,最复杂的事情往往又最简单。简单和复杂之间就是一个人心的问题,良知的问题,做人的问题。对人而言,就是人品。对企业而言,就是对社会的责任和道义,对他人生命与健康的尊重还是蔑视。

十一

奶品就是人品,质量就是市场,质量就是生命。

品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

以质量求发展,靠诚信铸品牌

做人要有社会责任感,做企业更要有社会责任感。

你可以骗消费者一次,但消费者会记住你一辈子。

吃了没问题的是健康的产品,吃了坏的有毒的食品你就是在坑害人!不坑人不害人这是最起码的做人水准。

这世界上最难写的字是“人”字。写好一个“人”字只需两笔,做好一个人却要一生。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简单。

这些都是刘华国的“经典语录”。

他知道乳品企业事关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此,他付出了几十年的时间和心血,在奶源基地的建设上,在奶源的把关问题上,可谓是用尽心思,费尽心机,而且是警钟长鸣,绝不松懈,绝不掉以轻心,也绝不手软。

他把奶牛牵到农民手里。

1986年,刘华国用银行贷款买回了15头奶牛,让农民试养。结果却是没有一个农民愿意养牛。原来,临潼地处陕西关中平原,是陕西著名的产粮区,这里的农民没有养奶牛的传统和习惯,而当时的一头牛价值两三千元,相当于一个农户全部的家产。牛养死了,农民也就倾家荡产了。所以农民不敢冒这个险。据说,这15头牛就是日后这个西北最大的奶源基地和最早的奶牛存栏数。在刘华国的提议下,厂领导和党员干部每人牵回一头牛自己养。等到农民看到了养牛所带来的好处,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收入,明白了奶牛就是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头头会生金蛋的“金牛”,农民愿意养牛了,养牛的积极性高涨了。一两年之后,刘华国就把从世界银行贷来的500万元贷款,加上企业自有资金250万元,一共750万元,全部“贷”给了农民买牛,每户2000元。刘华国又制定了一条规矩:所有贷款不收一分钱的利息,等奶牛产奶后再用农民赢利的奶费来偿还买奶牛的钱;而且每次从奶费中只扣取30%的比例。

如此的一种“优惠政策”,如此一种贴心的和福泽乡梓的“以奶还贷”的惠民政策,当然深得人心--实际上,这也是刘华国对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和父老乡亲的一种深情回报。当初告别军营回到家乡,当初白手起家进行创业,刘华国就从来没有想过只是一人富。他的“银桥”,就是想为老百姓架起一座致富的“银桥”。

刘华国说:要让农民致富,就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土地外的收入。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在为乡亲们寻找一条致富之路!

刘华国还说:兴厂是我的职责,富民也是我的责任,这两样事情任何一样做不好,对我来说都是失职!

这就是刘华国。

这就是共产党员刘华国、复转军人刘华国。

这也就是我说的心很大的刘华国。

十二

这个世界上实际没有傻子。就像电视剧《刘罗锅》里所说的“天地之间有秆称”。这秆称,就是世道人心。一个人活着,仅为一己私利,仅为一己年私利,别人都会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你这个人,人生的路也会越走越窄。你心很大,你心里有别人,有乡亲,有社会,别人也会看得清清楚楚,你的路也会越走越宽,而你付出的真情也会得到别人的真情回报。

有数字表明,“十五”以来,刘华国的银桥乳业集团仅支付农民鲜奶费一项就达20多亿元,带动了20多万农民致富。有人说“银桥人”并不仅仅包括银桥的员工,还包括它周边的二十多万农户。这二十多万农户,实际就是银桥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它的基本队伍,它打天下的一支铁军和老基本。这二十多万农户共同为银桥支撑起了一个没有污染的可靠的奶源基地。

这里有着一种深深的感情纽带。

这种感情纽带甚至不是一朝一夕产生和培养起来的。

我到了相桥镇申东村,这里就是他们五口大锅起家的地方,也是秦俑牌奶粉的诞生地和他们如今叫做“北厂”的老厂区。在一片农田中,农户的屋舍中,矗立着80年代建起的厂房、车间和大楼。夕阳给楼顶上那行大字“秦俑牌奶粉从这里走向世界”涂上了一层金色的釉彩,在金色的光影中,你会嗅到这片撒满了牛粪的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泥土的芬芳。时光匆匆,时间也许会带走许多记忆,但有一些记忆却会永存在你的心灵深处……

十三

在相桥镇北王村我见到了一个叫卢春龙的人,如果用时下人们对一些人的时髦称谓,比如“油老板”,“煤老板”,那么,我该叫他做“牛老板”。陪同我采访的银桥奶源事业部经理王秀峰却口口声声叫他“卢老师”,一问,卢春龙果然曾经是王秀峰的卢老师。卢春龙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是相桥镇姚家村的民办教师。民办教师的生活在那个时候极度拮据,1986年,银桥无息贷款给当地农民提供奶牛,卢春龙便是这第一批养奶牛的人,他说开始他养了一两头牛,很快便发现养牛比他当民办教师的收入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从此便一心一意地开始养牛。到了2003年,他已经有了七八十头牛。现在,2010年,他已经是一个拥有了180多头奶牛和一个奶站的独资的奶牛企业老板。

今年大概五六十岁的卢春龙站在他的卧着一大群“花花牛”的牛栏里,脸上溢满了幸福的、满足的和开心的笑容。他告诉我说,他的奶牛叫“荷斯坦牛”,至于他为什么把他的奶牛场、奶站和家,全都从姚家村搬到了北王村?他说,姚家村和北王村相距大约五六里路,是他当了养牛专业户以后,在积累了一些资金后,“收购”了银桥在北王村的一个奶站,他也就随之搬迁到了北王村。

卢春龙一生的事业、他的命运都和银桥紧密相连。

他当然感谢银桥让他走上了致富的路。

说起银桥这几十年来与他的关系,卢春龙非常激动地说:几十年银桥没欠过我一分奶钱!

即使是在2008年夏末那场“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中国的乳品业陷入了一场巨大的危机中,一度时间银桥也深受其累,在国产各类奶制品消费者停止或减少购买四到六成的严峻形势下,银桥也发生了产品滞销,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银桥的奶农们一点也不担心企业不再收购他们的鲜奶,也没有欠下像卢春龙这样的奶农们的一分钱。就像当初把奶牛无息贷款给农民一样,银桥在各种危机来临的时候都宁肯企业受损失也绝不让奶农受损失,这一点,我发现,银桥和刘华国的确赢得了民心……

十四

卢春龙经营的是一个机械化挤奶站。

像这样的奶站北王村一共两个,相桥镇40多个,临潼地区97个,而在全国一共有440多个。“奶站”的概念是什么?从2000年开始,银桥就对奶源基地实行了“集中饲养、集中挤奶、统一防疫、统一管理”。奶牛们一天三次定点被牵进这种机械化奶站,由公司派驻的专职收购员和化验员把关,把鲜奶直接挤进专用的储奶瓶。常驻奶站的化验员这时对鲜奶进行第一次化验。

接下来出场的是公司冷藏鲜奶运输车。到各奶站收奶的车一律是外观统一印有“银桥”标志的冷藏车。它们24小时巡回每个奶站拉一次奶。由公司的车统一拉奶,就是为了防止运输途中有掺假的可能。随冷藏车一起来的还有公司的化验员。他们负责用快速检测试剂和设备对鲜奶进行现场检测,这就是银桥的第二次检测。

冷藏车进入厂区后,由公司收奶车间再次检验,对化验员的检测数据进行核实。这是银桥的第三次检测。

第四次检测,是在公司总部的质量检测中心完成的。这回,由公司检测人员抽取样品进行蛋白质、干物质、脂肪、抗生素、菌落总数等指标的全面检测。

经过这四次严格检测,收购来的鲜奶进入生产线。

从奶牛被牵进机械化挤奶站,鲜奶进入储奶瓶,再到冷藏车,再到生产钱,与外界实行全部“绝缘”,全面“封闭”。这么严格和严厉的措施,这样的层层检测,又层层把关,当然是为了防止和杜绝掺假。银桥为此付出了多少?

银桥有500多名工作人员常年入驻所有奶站。

仅此一项,这500多名工作人员的工资,银桥每年的成本投入超过500万元。而这还不包括建设每个奶站至少50万元的成本投入。

所有这一切,实际只为一个目的--从源头上,把好奶源这一关。

十五

正如三鹿奶粉事件中所有涉嫌的企业都是奶源出了问题,收购来的鲜奶中被添加了三聚氰胺,鲜奶收购也就成为所有乳品企业的“心腹之患”,或者“软肋”。银桥在它的发展中实际上也长时期地为这一问题所困扰。负有把好奶源入厂关这一重任的银桥奶源事业部经理王秀峰对我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他说,这世上最可靠的是人,最不可靠的还是人。

当我问到掺假的问题,那位奶牛养殖专业户老板卢春龙笑了,他说,谁不想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问题当然就是你要有严厉的措施加以杜绝!

掺假的问题也是“魔高一丈,道高一丈”。据卢老板告诉我,一开始有些人所谓掺假掺的是水,面粉或尿素。随着一些昧了良心的“科学家”发明出了这种化工产品“三聚氰胺”,受利益驱动,有人贩毒,有人就把这种有毒物质添加进了鲜奶里--鲜奶的收购是以质论价,蛋白质越高,意味着奶的质量越好,价钱也就越高。而三聚氰胺可以提高鲜奶的蛋白质含量,但它却不是真正的蛋白质,而是假蛋白和有害蛋白。银桥从来没有松懈过对奶源收购的管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他们最早发现奶农们有人掺假--当时还处在掺假的第一个阶段,即掺的是水、面粉或尿素--银桥就投入了力量来解决和对付这个问题。从奶农提着奶桶到奶厂散交,改为设立奶区、奶点,由签约的代理人给奶厂交奶。而到了21世纪初,则进一步发展出了对奶源基地的一整套科学化管理办法。

这套管理办法,不用说,费人,费力,费时,费钱。500多人的一支队伍,每年500多万的成本投入,办法也许笨了一些,也许简单了一些,但在目前来说却是最有效的,它让银桥在2008年夏末的“三聚氰胺”事件中经受住了市场考验,也为刘华国和他的企业赢得了“诚实守信”的美誉。

做企业其实就是做人,刘华国说,做人要有社会责任感,做企业更要有社会责任感。奶品就是人品。三十多年前,当刘华国从部队的大熔炉里回到家乡临潼这片沃土,当26岁的刘华国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心中激荡着一股创业的激情,那个时候,我想,想要改变自己命运,也想要改变家乡面貌和父老乡亲命运的刘华国,想到的不仅仅是要创业,更多的是要做人。用自己的一生一世写好一个“人”字。刘华国努力这样做了,他的企业也努力这样做了。

这就让我们有了今天这样一个“银桥”……

《诚信奠基筑广厦》--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牙高峰

初日

许多国外媒体都把中国叫做“大工地”。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2009年年底公开披露:近年来中国每年新建房面积占世界一半。这个数据印证了“大工地”的观点。对此笔者作为一个普通百姓也有切身感受:在下曾在北京东城一条胡同住了9年,9年间我家附近的一座公厕就翻建了三回!举目望神州,城乡遍地起高楼。无论都市小镇,不管山区平原,到处都是塔吊林立,机声轰鸣,好一派繁忙兴旺景象。谁都不能不承认,近二十年中国变化最大的就是城市基本建设,高楼、道路、立交桥、大广场拔地而起,真个是日新月异,目不暇接。在GDP这条鞭子的催赶下,基本建设成了一些领导追求政绩的不二法门。基建就是政绩,政绩就是基建,已成为比“神州行”还通行神州的潜规则。

与大兴土木之风相伴而来的建筑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建筑领域也成为腐败案件的高发区,私利与腐败相结合,推动中国建筑质量进入历史上不是最差至少是很差的时期。楼倒倒、楼歪歪、楼脆脆、楼酥酥;豆腐渣、烂尾楼……这些与时俱进的流行词,勾勒出近二十年中国建筑质量下滑史,令造出万里长城、赵州桥和故宫的鲁班、李春、蒯祥的子孙们一再蒙羞,令百姓扼腕叹息。

不知人们是否还记得,1998年年初,全国好多媒体都发布了这样一条新闻:武汉市鄱阳街有座欧式六层楼房,叫做“景阳大楼”。1997年年末的一天,大楼的业主突然收到寄自英国的挂号信,这信是英国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公函,告知业主该楼由本所设计施工于1917年,设计寿命是八十年,现在即将到期,敬请业主采取必要防范措施。看着英国佬的这股认真劲,再反观国内的建筑质量和施工水平,引起舆论一阵热议。虽然不能因此说外国月亮比中国圆,至少可以说比中国的亮--人家空气污染比较轻,大气透明度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