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3265800000161

第161章 珠江卷(5)

从漆黑如墨的夜晚,到阴霾密布的清晨,从狂风怒号的山脚,到巨浪排空的大桥,一串串莫尔斯电码迅速汇聚到抗洪抢险总指挥部那个不眠不休眼睛熬得通红的报务员手下,他记录下的每一个代码,都像石头一样沉重,砸得指挥部里的人们心头疼痛难忍。北江你这母亲河呀,为什么总是跟你养育的1258万儿女为难呢?

据事后调查统计,这场洪水力度强、总量大、范围广、时间长、灾害重,受灾最严重的是韶关市、乐昌,造成省道248线公路、大部分市通镇和镇通村公路严重塌方,京广铁路和全市的供水、供电、通讯、广播电视、互联网全部中断。受灾群众34万多人,全倒户和重危房户共12060户;农作物受灾面积25.1万亩,受灾耕地面积18.3万亩;46人死亡,6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0.7亿元。

北江大堤,在惊涛拍岸中巍然屹立。

她,正是她,北江大堤,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要是没有这保命的大堤,要是这大堤关键时刻没能挺住,死亡人数就不止是46人,直接经济损失也不止是30.7亿元了。公元1915年,那次特大洪灾造成10多万人伤亡、378万人受灾,真的是哀鸿遍野呀。如果当时有今日的北江大堤,损失定然不会如此惨重。北江大堤,真是北江两岸人民的保命堤呀!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人体的组织70%以上是水。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的生命。水孕育着人的生命,把人不断引向了自然的文明。在最原始人类社会,人没法去改变自然的生活,人只得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靠渔猎、采集和游牧为生,对自然界的水只能趋利避害,消极适应。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人们开始对水有了新的认识。铁器工具的发展,人们在江河两岸发展农业,建设村庄和城镇,遂产生了防洪、排涝、灌溉、航运、供水……人类从而开创和发展了水的美好生活。

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人类在月球和火星上寻找水源的举动,实质上就是在寻找生命--有水才有生命。所以,逐水而居的人们,总是把流经家门前的大江大河称为“母亲河”。

对于生活在北江沿岸的1258万人而言,北江就是他们的“母亲河”。

是的,水是母亲。她豁达,深度,辽阔。

她用无尽的温柔和洁净洗涤着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命。水是柔软的,但可以消融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水是安静的,但可以融化世界上最喧嚣的杂质;水是清凉的,但可以激情起世界上最温暖的热潮……是的。水无所不能,无处不在。水声激昂,那是我们的歌唱,水声低吟,那是我们的忧愁。每一朵水花都是一种生命,有时快乐,有时寂寞;有时忧伤,有时孤独。俗话说,水到渠成。这说明水的功能很强大。还有一句俗语叫水乳交融。水,和深度有关,与辽阔有关,与哲学有关,当然,水也与科学有关。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然而母亲河并不总像母亲一样温柔地哺育我们以乳汁,她在发怒的时候会发作,会咆哮,会让吮吸着她的乳汁繁衍生息的儿女心惊肉跳。于是,让母亲不再咆哮就成了水边人们的头等大事。

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整个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灾难之中。唐尧主持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专门研究水患问题。当时他们一致推荐有治水传统的夏族首领鲧主持治水。鲧采用“堙障”办法,修筑堤坝围堵洪水。但是洪水如此凶猛,所修筑的堤坝频繁地被大水冲垮。

唐尧死后,虞舜继位为部落联盟领袖。经过部落联盟议事会的推荐,又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禹吸取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惨痛教训,改变单纯筑堤堵水的办法,采用疏导的策略。《淮南子·原道训》记载:“禹之决渎也,因水为师。”说他以水为师,善于总结水流运行规律,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流势,因势利导治理洪水。他带领百姓,“疏川导滞”,根据地形地势疏通河道,排除积水,洪水和积涝得以回归河槽,流入大海。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水由地中行,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大禹治水的功绩一直受到后人的赞颂和怀念。战国时期仍有人感慨:“微禹,吾其鱼乎!”说要不是禹,我们现在早已变成鱼虾了。后来,大禹治水的传说普通流传,在以后世代的口口相传中,人们把远古时代许多重要的水利活动都附会大禹身上。甚至将一些自然力创造的奇迹,疑为鬼斧神工,也附会大禹的身上,更增加了几分神话色彩。又传说他死后,葬在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上,也就是今天的大禹陵。

对大禹的缅怀,是对英雄的纪念,也是对治水的呼唤。

面对时时咆哮的北江,这是北江流域1258万人民对治水的呼唤。

北江是一条清澈温和的母亲河,如同母亲的微笑,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珠江三角洲,就是靠着这样一条条江河的冲积形成的,大地的丰饶,与滔滔江河的恩赐密不可分。作为珠江第二大水系的北江,就是这样一条养育了数以千万计儿女的母亲河。她绿得让人想哭,她净得让人想吻,她甜得让人想亲。这是一种怎样的水呢?

空灵,纯洁,柔美。如柳永的词,俚语声声,那颜色、气味、面目却活泼得姹紫嫣红起来,明白晓畅,少了些许缥缈的朦胧,却多了一份现世的安稳。它轻快地从高山和竹子的叠影中穿行,扭动着弯弯曲曲的身体,起伏不定,不经意间又跌落到河流里去了。晚归的农人们赶着水牛到水里洗澡,洗去那一天的辛劳,又惬意地打起了水仗,边上的水牛也用那浑厚的叫声给他们助威,激起的浪花,洒在每张欢笑黝黑的脸上。于是,大家便满足地骑在水牛背上顺着水流,各自在家门前上岸,那袅袅的炊烟不久就升起来了。小孩的哭闹声、大人嗔爱的责骂声此时盖过了绕村而过的水声,多么动听的一首自然的乐章。

一、一行清浪一行诗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拥有众多的支流和水道,整个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水系组成。

北江是珠江第二大水系,其上游浈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在韶关与武水汇合后,始称北江,然后在三水市的思贤滘与西江相通,流入珠江三角洲河网区,主流由虎门出海。北江是珠江流域三大河流之一。珠江三角洲正是因为拥有了诸如北江等水系,她才物产丰饶,那一条条江河沟渠,分明就是遍布珠江三角洲肌体的血管呀。

北江流域的上、中游为粤北南岭山地,有三列弧形山脉构成该地区的地貌特征,山峰海拔一般在700米至1200米之间,最高山峰为1922米。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在那探着白云的山巅,泉水静静地渗出,然后汇聚成井,成潭,成溪流。各列山脉之间有谷地和盆地,地势自北向南逐渐降低,溪流便跳跃着向下,向南,撒下一路清脆的铜铃声,在喀斯特山地和红岩盆地中留下不绝如缕的回响。

上游浈江流域内多山地丘陵,间有一些零星分布的河谷盆地,从乌径以下至墨江口以上河段两岸平均10公里以内,均为高度不超过100米的丘陵地【10公里以外为山地】。地势渐缓,清脆的歌声则开始转变成浑厚的中音,仿佛一个人由无拘无束的少年步入了成年。

北江思贤滘以上流域面积为46710km2【广东省境内42930km2】,干流总长468km,河道平均坡降为0.26‰,占珠江流域总面积10.3%,大部分是山区和丘陵,地势北高南低,只是出飞来峡后才逐渐平坦。北江流域内有韶关、清远、佛山三市,总人口1258万人,国民生产总值3740亿元。对于这三个地区而言,北江是不折不扣的母亲河。

北江流域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季风影响显著,阳光充足,热量丰富。大气环流随季节变化,夏季盛吹东南风和偏南风,而冬季常为北风和偏北风。风,是北江的老友,几千年来,几万年来,它们携手走过,见惯了人间冷暖,见惯了生离死别。这里四季特色鲜明,可惜岭南之地却少有文人墨客,因此缺少诗文的书写,到如今只有理性得干巴巴的文字对此加以记载:春季阴雨,雨日较多;夏季高温湿热,水汽含量大,暴雨集中;秋季常有热雷和台风雨;冬季低温,雨量稀少。

因为降雨量分配不均,北江径流年内分配同样极不均匀,有关部门统计显示,北江汛期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0%~80%,而枯水期只占20%~30%。这真像不会过日子的当家人,有米的时候撑死,没米的时候饿死。

北江每年4月至9月为汛期,11月至翌年的3月为枯水期,天上的雨水给北江作了这么一个硬性规定。全流域的大洪水都是由锋面雨产生,在流域的中部的英德至清远之间干流附近地区,是一个稳定的暴雨中心。由于暴雨量大,流域坡陡,水系又是叶脉分布,洪水容易集中,就像所有的血液都要流向心脏一样。然而,北江的心脏地带向外输送血液的动脉承担不了海量的血液,洪峰上涨速度非常快,具有山区洪水特点,峰形尖瘦,涨落较快,洪峰一般呈连续的多峰型,恰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浪尖上”。北江发洪时间为4~9月,洪峰出现最多的时段为5~7月,其中出现次数以6月最为集中。在那段时间里,北江水浩浩荡荡,如大军奔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北江干流自北向南经过清远市飞来峡后开始进入下游平原,至三水县的思贤滘与西江连通后流入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北江下游河道由于受两江汇流和潮汐的影响分流较为复杂,在三水县境内有芦苞、西南两涌分流,至广州郊区与流溪河汇合。这种分分合合的情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国演义》里那句著名的开篇语,“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北江下游干流进入珠江三角洲大片河网地区,最后在虎门、蕉门及洪奇沥三处出海。此时,北江水的歌声又由中音转化为低音,谛听北江的歌声,恍若大海雄浑的胸音。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一般的河流都是蜿蜒而行,仿佛蛇类行走。然而北江干流从韶关市南下流向变化不大,除在南水口及河头圩两处有较大河曲外一般较为顺直。从英德至清远市之间,河流通过峡谷地带【有盲仔、香炉、大庙及飞来峡全长约15公里】,河面除有沙洲出露的河段外,平均宽度保持在400米,水深极不一致,在盲仔峡及飞来峡口枯水深达20米至30米,其余的河段枯水期则往往不及1米,徒涉过河不成问题,常见牧童骑牛过河,歌声溅着雪白的水花,迷离了斜坠的夕阳。

北江干流自清远飞来峡出口以后,进入平原地区,受两岸堤防约束,河流较顺直,河宽水浅。从石角至三水河口段,平均水面宽为1290米【最窄河段为大塘圩段仅724米,最宽为芦苞圩上游段为2178米】。此刻,江清水静,极易让人想起了一千多年前老子的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每次独坐水边垂钓,水汽飘动、绿荫婆娑、云影翻移,恍如置身水墨丹青诗意画中。坐在水边,躁动的心被这水的清澈滤化,心情便如行云般飘飞与灵动,更有一份潇洒中的不羁与惬意。

由于下游河段在洪水涨期受潮水顶托,水流速度较上游缓慢,沙泥沉积,河中沙洲逐渐增多。那一个个沙洲,俨然露出背鳍的大鱼,引得路人无限遐想。在峡口至伦洲一带水道在低水位时,石角河段以下沙洲密布,旱季时,河汊水道在各河坦之间形成,其水深只得0.8米,且有更浅。此时,河中卵石隐显于天光倒影中,相映成趣。

对于北江干流在流域中的种种变化,早在1918年,广东治河处的瑞典籍工程师柯维廉【C·W·OLTVECRONA】在查勘北江河道报告中就有记载:飞来峡以下,北江所经之地,已尽山岭而属平原,甫出峡口因河床宽度扩展,水流速度率锐减,致淤积成广漠之河坦……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捐细流,无以成江河。就像珠江拥有数量众多的支流一样,作为珠江第二大水系的北江,以其支流之丰繁,形成了最具特色的北江水文化。

北江河道的特点是源流短,支流扇形集中,只须抓着干流的头一摇晃,整个流域都会像扇子一样挥动起来,奏出一曲命运交响曲。北江上游主流的浈江与武江汇流后,其后陆续有南水、翁江、连江、潖江、滨江及绥江等支流汇入。之后,北江又汇入珠江水系,注入大海。所谓“百川归海”,在北江身上便可得到如此直观的印象。

在文人眼里,水是温柔的,因此他们常常把柔情蜜意的水与悠悠无尽的爱联系起来。水之悠长,好像爱情之天长地久;水之曲折,有如爱情之好事多磨;水之深广,仿佛爱情的深沉广远;水之波动,似若爱情的起伏波澜。文人的这些比喻和联想,皆能在北江身上得到验证。那些与北江同呼吸共命运的支流主要有如下几条:

武江古称溱水、武溪、泷水,又称武水,是北江上源流之一。发源于湖南省临武县三峰岭,流经广东乐昌、乳源、曲江等县,在韶关市与浈江汇合。干流长260公里,在广东境内为152公里,集水面积7007平方公里,其中3734平方公里在广东境内。

南水发源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安墩头,全长104公里,由西北向东南流,于曲江县孟洲坝注入北江,集水面积仅1489平方公里。

翁江是北江左岸最大支流,发源于翁源县船肚东,纵横翁源县,在英德县东岸咀汇入北江。干流长173公里,集水面积4847平方公里【含翁源县全境和英德、新丰、佛冈、曲江、连平等县的部分地区】。

连江古称湟水,近代亦有小北江之称,是北江右岸最大支流。发源于连县星子圩磨面石【亦有说是连县三姊妹峰】,干流长275公里,集水面积10061平方公里,流经连县、阳山、英德三县,至英德县江头咀注入北江。

潖江是北江下游左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佛冈县东天蜡烛,在清远县江口站注入北江,河长83公里,集水面积1386平方公里。中游以下地势低洼开阔,成为北江下游的天然滞洪区,可削减北江石角洪峰流量;同时,北江发生大洪水时,不仅倒流入潖江,还能过潖江下游入大燕水在飞来峡下再回入北江,成为北江飞来峡河段的天然洪水分流道。它是和北江防洪治理关系密切的一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