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3265800000172

第172章 尾声:北江大堤:乐章的休止符(5)

先说柔。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其原本是为躲避战乱而迁往平静富庶的南方的,因为,客家文化的内核是中原大陆文化,即汉唐气象的精髓--胸怀博大,以和为贵。但客家人在千百年来辗转的迁徙生活中,不断与异乡的地方风物或民族文化摩擦、碰撞乃至融合,自然会在吸收异域文化的同时,养成一种克制、容忍的气度。克制才能够交流,容忍则意味着消化。至此,以“柔”为外在形式的克制和谦卑就如同生存智慧般扎根于客家文化当中。

再说谦卑。在“列强”林立的珠三角,河源并不起眼。不起眼是因为相对贫困和经济滞后--河源有这样直面困境的勇气。但公平地说,河源之所以发展缓慢是因为背上了“环保”这个紧箍咒:务必保护好万绿湖,务必保护好东江河。如此一来,多少招商引资的项目就擦肩而过。因此河源市姿态放得很低,低调、务实,恰如水般顺势而流。

再说泽被苍生。如前文所述,新丰江水电站建成后彻底改变了东江的防洪态势;为支持东西山区经济发展电厂已累计发电408亿千瓦时;“万绿湖”长期保持国家Ⅰ类一级地表水标准……种种贡献面前,河源不张扬,不争名夺利,视为应为之事。

但正如兵家所言,“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长期以来河源用“守势”呵护着这一方净水,在这个大浪淘沙的时代,多少显得太“安静”了。但正如水般能上能下,如今局势有所变化,因为珠三角的污染问题,河源过去的“环保包袱”已经成了今天的“环境优势”,河源的机会来了。永远不要忽略客家人拼搏进取的一面,他们想用另一种形式泽被苍生!

“题眼”在万绿湖,破题思路是“卖水”。智者乐水,乐于治水,河源的水文章做得风生水起。

2009年7月5日,万众瞩目的万绿湖直饮水项目在广州顺利通过了专家论证评审。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整个河源都为之振奋!

之前的2至5日,广东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组织召开了《新丰江水库直饮水项目研究报告》评审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杰等共11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在实地考察了新丰江水库后,对《报告》进行了专业的评审。会后专家组决议:

“从保障广州、深圳、东莞等地人民的饮水安全出发,开展新丰江水库直饮水项目的研究,符合广东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项目建设对加快山区特别是库区移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全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探索建立东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省发改委副主任王亚明表示,专家评审是万绿湖直饮水项目中的关键一步,专家意见将为省委、省政府具体实施该项目提供决策参考。”

而在此前的2009年3月2日,河源市已经与广州、深圳、东莞三市签订《万绿湖直饮水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协议规定,三市每年将从河源获供应不少于1亿立方米的万绿湖优质原水。如今论证通过,这意味着万绿湖直饮水项目完成了立项前最关键的环节,可以立马进入实质性阶段!

在更广阔的层面上,这也意味着河源市多年来为环保所付出的牺牲将得到回报,河源良好水资源优势将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河源的福音!也是广东的福音!河源市委的一块心头大石终于落下,回想几届市委“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辗转磨难,如今夙愿终于达成,怎么不叫人心生唏嘘,倍感欢欣。

掐指算来,河源市委“卖水”成功总共经历了十六年的艰难历程!

水是至柔之物,来去无形,却又可以成万形;钱是硬通货,民间虽有“水为财”之说,但多取其象征之意。然而在河源市委、市政府的妙手之下,水才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人民币,这种“变水为财”的思路又是如何形成的?

2007年4月,陈建华到任河源市委书记一职。在此之前,河源历经了多年的卖水历程,然而屡屡受阻,屡屡功败垂成。2000年之后,广东的GDP“噌噌噌”地往上涨,周边城市一日千里,河源守着这一池宝库却无所作为,干部、居民有诸多抱怨,作为河源市的最高领导人,陈建华书记自然殚精竭虑。在他面前,“河源直供水”这个移植“新加坡经验”的思路已经走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困境--往前走,走不去,买方城市的阻力甚大,时机总差那么一点;往后退,退不了,这个项目不仅寄托着前任领导的努力,更是河源人民的心头之盼。陈书记心里明白,局面无论如何都要打开,因为唯有如此,山区人民的生活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河源是贫困山区,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和河源干部的交谈中,他们提到这点时总有英雄气短之态,即便外人无从道也,他们为了保护河源环境在经济上做出了多大的牺牲。因此在河源历任领导者看来,如何因地制宜广开财路从而发展民生是心头大事。陈书记到任伊始,把万绿湖的水卖出去始终是其工作重点,因为这是改善民生之举,既是民心工程,也是赢得民心的工程。后来的事情也证明,万绿湖直饮水项目成功立项,是陈建华书记主政河源期间的市委、市政府的一个重大建树。多年之后再书写河源史,这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建华书记明白,水文章一定要做,然而形势在变,旧思路已经行不通了!

最初河源市的初衷很简单:河源供水给珠三角,既可有效化解珠三角地区水质性缺失的危机,从而改善东江中下游城市居民的饮水质量,又可把河源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经济欠发达的河源提供一个稳定可观的财源,进而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这么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多赢”工程,为何会屡屡受挫?

一个朴实的哲学真理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还是从十六年前说起。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东江下游污染严重,深圳闹水荒。对口扶持河源的深圳市发现河源居然还有这么好的水,当即提出能否直供深圳,一来为缺水的深圳解荒,二来使贫困的河源得到发展。河源一拍即合,于1993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向省人大提案,得到了省相关部门立项论证的允诺。

1995年,河源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将新丰江水库优质水资源用管道直接输往珠三角地区的设想。广东省发改委组织论证了《新丰江水库【万绿湖】至珠三角城市管道分质供水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于1999年12月通过专家评审。结论是:该项目技术上可行,财务效益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对广东省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1年2月,广东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会议决定,建设以自来水直接饮用为目的的“分质供水网”是我省“十五”期间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此时发生在珠三角地区的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所谓水质性缺水,就是并非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而是因水源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而造成的缺水。简单说来,缺的是干净的水,不缺污染的水。

2006年,省人大代表、曾任河源市市长黄煜祯在广东省“十一五”规划制订之际向省人大会议提出将河源新丰江至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区直供水工程列入省“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议。是年7月,河源市得到了广东省发改委的回复:该项目意义重大,待条件成熟时再按基建程序报批。

“时机尚未成熟”,使得该项目一拖再拖。至于更深层次的搁浅原因很简单:供水量太大。

用陈书记的话来说就是:“珠三角不缺水,缺的是饮用水。供水量大,自己城市不同意,生态环境承受不了;专家不同意,一年水出口几十亿,经不起科学论证;目标城市不同意,我的水不让你来经营。”

2007年,一字之改,让万绿湖直供水项目出现转机。

这个改变,就是将“直供”改为“直饮”。

表面上只是变换了一个字,实际上这意味着一种治水理念的重大转变。2007年,河源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珠三角水资源分布形式的最新变化,果断调整了万绿湖直饮水项目的思路--改向目标城市直供生活用水改为提供直饮水。也就是说,只提供人食用的水,其他日常用水就地解决。

“直饮”的话,每年只需引水4—6亿立方,这是“直供水”用水量的五分之一,仅占万绿湖库容的3.8%和年均进库水量的8.6%。

一字之改,三个矛盾迎刃而解。因为供水量小,自己城市同意,水库功能不会改变;专家同意,论证科学;目标城市同意,直饮水经营权归对方。

河源市长刘小华回忆,2007年6月的那个晚上,省水利厅在河源开会。当河源市领导当晚汇报对广深莞供“直饮水”,每年只需要从新丰江水库取水4—6亿立方时,省水利厅主要领导当即表示“同意”。

破题之后,势如破竹,局势日渐明朗。

2008年初,广东省水利厅许可河源每年取水6亿立方,广东省发改委批准立项调研。

2008年7月11日,河源与东莞签订供水框架协议;

2008年11月12日,河源与深圳签订供水框架协议;

2009年3月2日,河源与广州签订供水框架协议;

2009年7月5日,河源市提交给省发改委的《万绿湖直饮水工程项目建议书》在广州顺利通过了专家论证评审。

至此,万绿湖直饮水项目初战告捷。

苦苦等待了十六年,河源人民怎么能够不激动?!我在河源市走访的时候,市委办公室的陪同人员告诉我,每次省里开两会河源都把提案上交,每次都被告知再等等,时机尚未成熟;和河源下属各局的干部私下聊,也不是没听过抱怨,河源是贫困山区,为保万绿湖水做了很多牺牲,可国内尚未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一直贡献却看不到回报。如今好了,省委一锤定音,河源守得云开见月明,多年的付出得到了肯定;珠三角获得万绿湖的甘霖,有望突破饮水安全的瓶颈,“双赢”的结局,皆大欢喜。

这当儿,这时刻,陈建华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陈建华说:我曾在广州市郊从化市任市委书记,也曾向广州北部白云区等居民提供清洁直饮水。

我认为,要持续发展必须有健全的机制,即:法律机制、行政机制、道德机制、利益机制,四个缺一不可。当我们问起利益机制时,陈建华书记说:四个机制就像椅子的四条腿,缺一不可,特别是如果没有利益机制,将难以长久持续,法律机制、行政机制、道德机制都无法履行。有了利益机制,就可以用于环保植被,水源保养,用更多的优质水提供给东江流域让更多人喝上直饮水,优质水。贫困山区河源也可以“点水成金”,把水变成“硬通货”!变成人民币,进一步提升河源生态环境和改善河源人民生活。新加坡这个没有水资源的国家,通过水质加工优化向人民提供直饮水,把水变成硬通货。利益机制将大幅度改善河源人民的生活,提高GDP效益。而这种GDP是不含污染元素,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双赢,多赢的甜美鲜果。

河源的这一出水传奇,唱到这里,仍不见倦意。隔着50年的风雨兼程回头望,一路走来多少唏嘘。当年那个晴空万里的日子,亚婆山峡谷下一声炮响,大坝工程正式拉开序幕,新丰江边彩旗猎猎,三万大军整装待发,那时他们不会想到,他们手挖肩扛出来的工程,日后将给广东留下最后一湖清水;大坝建成了,发电了,广东的建设红红火火,河源也跟着蒸蒸日上;移民要搬迁,河源人苦过、累过、也埋怨过,他们有满腹的牢骚和不解,置身于特殊年代的国家也无力给予太多,他们是真正为水库付出的一代,和那些建设者一样,他们同样把青春和血汗浇注在大坝上;再后来,新时期到来了,河源人精心呵护着万绿湖的这池圣水,无怨无悔,直至今日才得到些许补偿……

然而河源的水传奇还未唱完。如今的河源市委又在酝酿“东水西调”的大手笔,这将又是河源水传奇中浓墨重彩的一页。

河源有两个水库,除了万绿湖,还有一个较小的枫树坝水库。所谓“东水西调”,就是将位于河源东部的枫树坝水库富余的水引水调往位于河源西部的新丰江水库,通过合理调配水资源,将两大水库优势互补,从而建立一个完备的水资源控制调节体系。

新丰江和枫树坝水库相距100公里,如要调水,将要开渠凿洞,借用东源的船塘河,再流入灯塔盆地规划建设的滞洪区,最后进入新丰江水库。初步算来,工程输水距离达70公里左右。一旦项目论证可行,这将是一个大智大勇的韬略。

2009年8月30日,河源市市委书记陈建华撰文《东江上游“东水西调”工程构想》,详述了“东水西调”工程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是均衡供水。可以有效解决两大水库存在的“两大两小”的矛盾。新丰江水库相对库容大,相对集雨面积小,水库常年低水位运行,长期“吃不饱”;枫树坝水库相对库容小,但相对集雨面积大,每年进库水量达50亿立方米,年均有3亿立方米左右的水通过泄洪排放。两库联调可以较大幅度提高均衡供水水平。

二是防洪减灾。可较大幅度提升中下游城市防洪标准和能力,从源头上减灾、防灾。对河源、惠州、东莞、深圳等城市防洪减灾有重大作用。

三是溢洪利用。理论上每年可使万绿湖增加10亿立方米左右可调节的水量,不仅美化了万绿湖的景观,而且更好地调节了东江中下游的供水、压咸,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是优化环境。可以优化灯塔盆地和万绿湖的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常年保持万绿湖美丽的山水景观。由于新丰江水库常年“吃不饱”,水面以上裸露10多米高的黄土带,大大影响了万绿湖的景观,对此,人们常感叹万绿湖美中不足。”

“东水西调”工程现在只是一个初步构想,可以想见,如果该项目论证可行,将以恢弘的气魄成为完善东江水系生态环境的最后一块拼图。

到那时,河源的水传奇又将以一种雄壮的姿态,继续飘荡在万绿湖的上空,飘荡在东江的上空,飘荡在南中国的上空,泽被群芳,婉转流长……

感谢河源市委办公室、河源市水务局、环保局、旅游局、新丰江电力公司为本文写作提供的帮助。

【杨克: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雷州青年运河今昔》

沈仁康

翠绿的雷州半岛

今年雷州半岛虽也受到台风暴风的袭击,又受到干旱的困扰,可是我们驰骋在它的高速公路上,投入眼帘的却是满目娇绿,秧苗绿得深浓,而且闪耀一种滋润的油光,那是一种调色板上无法调出的自然之色。如今的雷州半岛已经具有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这能力是60年来特别是30年来建立起来的,它再不是贫困的、荒凉的、任何一点灾情就可以击倒的模样。

我们沿路也和不少人聊天,许多人都会对鹤地水库、雷州青年运河赞叹一番,说那是“功勋水”、“生命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