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3265800000194

第194章 尾声:北江大堤:乐章的休止符(27)

公元815年,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做刺史。柳宗元是参加朝中的革新派而被贬的。古往今来,真正意义上的革新,是促使社会进步的必须,然而,真正的革新者却几乎都是殉道者!有很多人连命都丢了,柳宗元虽被贬到边远僻壤,但还是做一方之主,应算万幸。虽山水遥迢,心意悲切而怅然,但在政治上失意的文人,到柳州仍然大刀阔斧,兴利除弊,修整州容,发展生产,兴办学校,释放奴婢,挖井取水,深得百姓拥戴。虽然他在柳州执政仅四年,便病故于任上,当地居民却哀悼他,在风景优美的罗池建庙纪念,敬香奉祈。

今天的柳州,于是“山水风光独秀,人文景观称绝”。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任何事物如果没有文化内涵,生命就是短暂的。而柳州市政府和梅雁人携手,恰恰为柳州人淋漓尽致地演绎了“生活在公园里”、“把家放在公园里”的生活品质。因此,人们选择时尚、舒雅的现代生活的柳州,无疑是最佳的选择,选择柳州意味着选择了生活品位。毫无疑问,兴旺之气环绕,红花水电工程就是柳州人盼望数年的心血铸造的精品工程,用一个项目把人脉、水脉、龙脉自然地结合起来,堪称民心工程。

久居柳州的人都知道,柳江洪水警戒线是81米多。也就是说,洪水来时水太深,威胁日常生活;枯水时节水太浅,江中一派瘦水寒山的渗淡景象。而红花水电站建成后,市中心的“水头”则足多了--江面宽了几十米,堤下就是一泓碧流,南岸的“外滩”更惟妙惟肖;北岸的柳荫呈水天一色。从此,龙城成为了国内不多的亲水城市,好一派柳江出平湖的妖娆景色!如今,入夜的江滨公园,清风徐徐,游人如织。两岸的彩灯骤然亮起,白天流一汪清碧的柳江,顷刻成了流光溢彩的天河,绚丽的桥虹,璀璨的楼影,全都交织辉映在明镜似的江水之中,幻化成一个瑰丽无比的梦境。神奇的柳江,在七彩辉映的夜晚,把美丽的柳州城变成了两座,一座在岸上,一座在水中。

我有好几年没有去柳州了。那一天,因公出差,临江而住,打开宾馆的窗户,突然感到柳江两岸变了,简直是“蓄水后的柳江江宽水阔,不是西湖胜似西湖”,漂亮极了!市区柳江河段恰似一个巨大的天然“人工湖泊”,它为人们提供了干净的、无污染的自然水域。一位居民与我谈起蓄水前后的变化,他说,亲水平台前的水深达到了5米多,但对钓鱼影响不大。他经常来钓鱼,其实是钓翁之意不在鱼,而在乎柳江美景。如今柳江水流平缓,碧波荡漾,间有鱼儿在水中时隐时现,不亦快哉。

一位工程师对我说,红花水电站每年发电可替代火电标准煤消耗约3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约9500吨,大大降低“酸雨”的侵入,减少大量的废渣废水,净化了柳州空气和水质。由于柳江水位抬高,从市区柳江上游新圩至窑埠,全长约17公里的河段,水体的自净能力已有所增强,柳江岸边的河床淤泥会得到有效冲刷。

我在柳州采访期间,正值CCTV进行西江黄金水道的报道。报道说,柳州港是国家一级口岸,红花水电站的建设改善柳江108公里航道。电站建成后,正常蓄水位为77.5米,大大提高了柳江的通航能力。原来只能通行百吨级船只的柳江,现在千吨级船只可从港澳和广州港直达柳州港,使108公里柳江成为交通便利的“黄金水道”。

如今,红花库区一派碧绿,铺天盖地而来;于碧绿中溅出山歌、鸟语,于是水云动,风色流,一切都鲜活可触。回到下榻的宾馆,想不起船行于何处,船泊于何处,只是一脑子的水光、水影、水气、水声。这就够了。人在俗世红尘,奔波得累了,功利世俗的东西多了,面对这样的山水、这样的农民、这样的歌声、这样的笑声,何尝不神往于这片工地,神往于这种无求无欲本心自我的生活呢?时不时就想能临水而居,屋后几丛翠竹,几棵橘树,春天时屋前屋后都是幽幽淡淡的花香,秋天霜后满树结实饱满的红橘;有一块不大的花园,长些青菜、青椒、茄子之类,兴致来时则撒网捕些小鱼小虾以做下酒小菜。的确,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山山水水,生生世世,人若能除却欲海里浮沉的一切,就这样月白风清地生活下去,所需要了解的只是生命回到人的本心去,回归人生的简朴真诚,复归于山边水岸,这是一种多好的“上善若水”的生活啊。

总之,红花水电站是以发电、航运为主,兼顾灌溉、旅游、养殖的综合水利工程,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可低估。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比如,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对原有文物的影响等等,孰重孰轻,就留给后人去评判吧。

生于斯、长于斯的龙城人渴望追寻终身可依的精神家园,渴望让柳宗元的遗风万古长存,渴望给丰硕的柳州大地赋予全新的涵义,他们说,怎能仅有雄壮不屈的古风,怎能仅有冒烟的工厂,又怎能没有和谐美好的环境,怎能丢弃现代时尚的追求,怎能不用行动告诉世人,柳州人不是只会征战,不是只会牺牲;柳州人并没有仅仅依存历史,而是紧紧跟着时代的步伐,旧乐翻新曲,博人赞美,给人惊叹,史上浓墨重彩,而今更是风流依旧,坦荡依旧。

就是这样曼妙的夜晚,皎洁月光恬恬淡淡,秋日江风轻轻柔柔,约来三两挚友月下把酒浅酌,温旧事,品新知,絮絮清谈,抑或是什么都不做,静静地聆听,深深地感受,灵魂的深处就因这样熨熨帖帖的静谧和舒适再一次升华,爱在山水之间,和谐的旋律,永恒的主题,像钢琴名曲秋日私语般缓缓流淌……

在温情话语之后的资料显示,柳江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55.8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193.4万千瓦,在梅雁集团进入柳州之前,开发的仅为27.33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14%,年发电量13.8亿千瓦时。而今,红花、大埔、古顶电站总装机40万千瓦,总投资36亿元。三个电站装机40万千瓦,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柳州缺电现象。同时,每年为柳州市提供1.2亿元的财政收入,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贡献才是真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梅雁交了好答卷。

真正成功的企业,一定是个有博大爱心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而一个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并且生存得好,选择好一个支柱产业必须可持续发展。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形成自己的竞争力,这就意味着要非常清楚企业的存在价值,企业和政府、股东、员工、消费者,还有社会大众的关系只有均衡地发展,核心竞争力才能最终形成。

在梅雁的精神境界里,这种责任感从未消失过,对国家、对社会、对行业乃至一个个需要帮助的孩子,一个个需要方便的百姓平民,梅雁无形的手永远暖暖地递伸着。梅雁人并不认为自己选择了从深山里流出来的水只是单纯冰冷的指称,在梅雁的精神辞典里,他们既然选择开发利用水资源就要把冰冷的水变成光和热,要让光闪烁着人性光芒的人类大爱,要让热温暖着千家万户,这种爱始终与企业同在,与江水同流。

在奔流与获得中,梅雁人正努力实践他们的企业理念。这,就是我在水电站办公楼墙上的八个大字:“梅雁效益,众人效益。”

太多的事实已经证明这一点。

无人可以否认梅雁人一直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这种天然伴生的人间大爱。

广西柳州市桂柳水电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吴少良对我说,当初到柳州,他们就提出了“建成一个电站,美化一方土地,造福当地百姓”的口号,他们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红花水电站的建设中,吴董事长就提出了不向农民征地,用土地作价入股,每年给予利益回报的模式,而且这种模式的实施中每年不扣除农民的任何费用,把利益返给农民。这样的模式可以一签就50年!这一设想,马上得到了集团董事长杨钦欢的赞许。因为杨董事长太懂得农民的处境了,因为他就是农民的儿子!

用杨钦欢的话说:“我当过农民,在生产队做过仓管员,开过手扶拖拉机,烧过木炭,记过工分……什么都做。田头地尾、灶头锅尾、家头窖尾、针头线尾这‘四头四尾’,我都能干。在公社建筑队当队长,就要承担队长的责任,攀高墙,爬楼层……专拣脏活重活危险活,自己带头干。作为上市公司的老总,我努力实践‘梅雁效益,众人得益’的企业理念,这是我们公司对百姓的承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政议政,也是代表老百姓,尤其是农民向政府提出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他还深情地说:“1980年,我这个当队长的带领雁洋公社建筑工程队进城,起初员工尚不满百,后来队伍逐渐壮大。农民工进城,首先遇到的是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于是,我们先是为小学捐建了一栋教学楼,由此为员工子女争取了每年30个入学指标,后来更是自己办起了学校。再后来,为了满足人们消费的需要,搞了宾馆、运输、超市都是同样的道理,觉得有需要,便努力去实现、争取。所谓‘行到做到’,事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面临这样那样的现实需要,就要设法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步一步走下来,就到了今天。”

这是农民的儿子说的话,这是最大的效益,于民,于国家。

曾经有过记者采访这位农民的儿子。

记者问:作为第一家上市公司,受惠于“梅雁”的人很多。在上世纪90年代至今,可以说,向您伸手求助的人很多,而您也很慷慨,出手大方,做了很多公益事业。请问,您对财富是如何看待的?

杨钦欢说:办企业,不讲赚钱那是假的。企业首先是追求经济效益。“梅雁”的经营理念就是“安全、省钱、赚钱”。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企业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梅雁效益,众人得益”是公司股票上市的初衷,是公司的理念。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杨钦欢想做的就是对社会有用、能为员工谋福利的人,这也是梅雁的团队精神。

真情无价爱无垠。

那天,我在大埔水电站采访,来到了柳州市的柳城县,看到了县城主要的街道。人们很自豪地告诉我,这是梅雁集团投资修建的,梅雁以企业行为证明着真情和责任,践行着“建成一个电站,美化一方土地,造福当地百姓”的诺言,很清晰,很郑重。一诺千金。

回报也是一种投入,而且是一种最人性化的投入,似水一样纯净。

很巧,同样在这一天晚上,我有幸地参加大埔水电站三位出生于10月份的职工生日晚会,有幸地体会了“众人得益”的理念同样对职工的人性关怀。

这是一片看似寂寞的小区,可是当你走进里面时,就觉得它是热乎乎的,蒸腾着一种火似的热情。

小院的玉兰树长得很茂盛。吴少良说,常常开花,满院香飘。

职工活动中心在二楼,装修得很好,这是公司考虑到职工每天都在荒野作业,有的职工家在很远的地方,专为职工修建的活动场所。每月把应在当月过生日的职工集中起来,为分居两地、远离家乡的职工过个生日,吃顿饭,唱唱歌,跳跳舞,并发给了一定礼物,看得出,他们很高兴。

那天,职工们七嘴八舌告诉我,公司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环境,实际上是重视人力资源的表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使大家心在一起,共同创造更多的财富。每个人似乎都意犹未尽,我感受到了一种气场。

我向寿星们和在座的梅雁人敬酒,祝福他们,更祝福梅雁集团。

治水为了什么?发展为了什么?职工们最直接的感受,当然还是体现在民生上,体现在“众人得益”上。从职工身上,你就很容易地归出一个非常不错的幸福指数。在柳江,他们完全放松着,在情感与精神的交流中绽放笑容。

大雁的雁阵组织十分严密,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一字形,边飞边不断发出“嘎嘎”的声音,这是一种相互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的信号,这是一种关怀。

梅雁也是一样发出“嘎嘎”的鸣叫,这鸣叫令人振奋。

大雁在大片的楼群和清奇的山石间飞过,蜿蜒的柳江曲曲绕绕穿城而过,牵着柳宗元的千年目光和刘三姐的缠缠歌谣,在柳州怀中长久吟唱,也在广西的怀中吟唱,柳州因而表情生动,广西因而美丽。

来吧,朋友,柳州请你留下来。

梅雁,是一个在柳江边展翅飞翔的传奇。有人说:你的努力越超常,你的把握就越庞大,你获得的就越丰硕。我在自己生命的空间遇见众多其他的生命,我知道,生命若没有向往,那是没有生命过的生命。梅雁人拥有真正美丽的生命,他们执著地追求事业的辉煌。

因此,在中国水电历史大书的不断翻页中,他们留下自己纯粹而清晰的身影。但很显然,为了“百年企业”的目标,他们不会就此轻慢了自己的脚步……他们志存高远,他们要加大加精自己的舞台,大幕已经拉开,嫩青色的曙光已经在天际闪耀。

追求卓越永无止境。

挑战与超越永无止境。

让我们来读一首诗吧,对读者来说,只有一首诗的章节也是不满足的。但对梅雁,这是一首诗,又不仅仅只是一首诗。远方或许未知,却永远充满希望。

不是吗?

有一段岁月波澜壮阔

风雷激荡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

治水用水

春天已把我们曾经的脚印

化成了历史的定格

再走过一个流火的季节

我们该收获百川的颜色和

天空不尽的繁星

梦在远方

更在心上

所以,我们像大雁

继续飞翔

选择太阳的方向

我们不会放弃

选择坚持的力量

来吧,让我们到大江去,到大河去

吟唱福音,让水流向世界

流向有生命的地方

那歌声

环球如浪

【冯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广西文学院院长】

《从化经验广蓄模式》

杨克

一个简单的数学题是:用四度电换三度电,值不值?

心急的人听了,连连摆手摇头;谨慎的人听了,一脸狐疑,不置可否;只有深谙辩证法的聪明人,才能洞察此题中暗藏的玄机--

电力作为一种在常规环境下无法储存的能源,其生产、输送和使用是同步进行的;与之相矛盾的是,社会对电力负荷的需要又瞬息万变:一天之中,白天和前半夜的电力需求较高,下半夜的用电量却骤减,其需求量为前者的一半甚至更少。这稍具常识的人就能明白,零点之后生活照明用电少了许多,夜间开工的企业也没有白天多,生产用电也大为下降。因而为满足高峰期的使用以及避免低谷期的浪费,供电部门势必按照电力需求的变化来协调发电设备,做到高峰期满发,低谷期蓄能,于是技术人员试图寻找能够将电力间接储备的办法,于是一种解决上述供需矛盾的发电方式--抽水蓄能发电,应运而生。

一个简单的数学题是:用低谷期的四度电换高峰期的三度电,值不值?

二十年过去了,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下称“广蓄”】用良好的效益、优质的管理和强劲的协调能力向世人力证:值!

1993年,在广蓄工程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之后,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广东省省长叶选平不惜溢美之词:“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创立了两个模式一个是三茂铁路模式,还有一个就是‘广蓄’模式’!”

从此,“广蓄模式”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