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3265800000002

第2章 黄淮卷(1)

《大禹治水回望》

熊育群

时间平缓地流逝,在渐渐远去的岁月里,许多事情进入了远古的记忆。

人类早年对世界的认知,没有寻找到现代这样的有效途径,于是,所有的事物都不在科学这条轨道上进入知识,而是蒙上了浓郁的神秘色彩,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诠释,主观臆想间,投射了一幅远古的人类心理的图像。神话成了历史的记录,主观代替客观,精神凸显,成为古代的一种历史。

夏王朝,中国第一个从原始部落迈进奴隶社会的王朝,因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禹的出现,因为一桩伟大的壮举--治理洪水一个国家在东方的土地上出现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因为国家的确立,进入了文明历史的新时期,东方文明古国,从这一刻,真正肇始。

在关于夏的传说中,有关大禹治水的传奇几乎掩盖了一个延续400年的王朝。

夏代,这样遥远,我们对夏的历史知之甚少,从考古学的角度,我们还没有发现夏人遗留下来的文字资料。孔子当年想系统整理夏史资料,就已经深感吃力。从屈原的《楚辞·天问》中可以了解到,当时楚人的宫殿里还绘有关于夏史的连环壁画。这些壁画前半部分带有浓厚的神话传说内容,有的还保留了很多史前的传说。直到西汉司马迁写出《史记》,他在史记卷二对夏作了记述,夏似乎从神话传说中脱离出来,作为一个中国最早朝代的信史而被确立。

人类漫长的文明史总是与漫长的水利史同步。人类早期的传说总是离不开洪水。那个远古的世界,总是洪水滔天,洪水成为毁灭世界的力量。治水英雄成为神奇人物。夏代的禹,因为滔天的洪水,因为生灵涂炭而出现,但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吗?无论历史、神话还是民间传说,他都是出生并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但关于他的事迹却不是一个人所能做到的,他的事迹是史实还是传说?他又具有了神的面目,是人还是神,或者是子虚乌有,或者其他?

有关他的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作为夏部落的起源地,多数学者依据文献记载,根据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考古资料分析,认为夏族起源当在河南嵩山周围的伊、洛、颍、汝河谷平原地区;也有不少人认为山西南部古称“夏墟”,这里还发现了颇具特征的陶寺类型文化和东下冯类型文化,应该是夏族的起源之地;也有人根据对山东潍县等地出土的周代寻氏铜器的考证,认为夏初夷夏接触频繁,且东方有夏之与国存在,因此早期夏人当主要活动于豫东平原与山东地带;更有人认为文献曾载“禹兴于西羌”,“生于石纽”,于是,古夏族起源于四川西部也成为一说。

现在最大力宣传禹的出生地的是四川,四川汶川县的石纽村被认为就是大禹的故乡。

汶川县志记述一碑铭:“县南十里许,名飞沙关。山顶有石纽刳儿坪,相传即禹诞生处。”民国二十九年,国府监察院长于右任,古稀之年,不辞跋涉之劳,亲来汶川,访寻禹迹,写有一诗:“石纽山上沙尚飞,刳儿坪上黍初肥。茫茫禹迹从何得,蹀躞荒山汗湿衣。”

20世纪80年代,北川对大禹的研究开始热起来。研究从文史工作者单个分散的研究发展到县委、县政府有组织地进行;从对大禹出生地的研究发展到对大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造福万民的民族精神的研究;从对大禹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发展到对整个夏文化的研究;从对大禹及夏代史学的研究发展到对古代民族学、水利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这一研究从北川扩大到绵阳、四川省,直至全国范围内众多的专家、学者参加。研究的目的非常明确:弘扬大禹精神,促进北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北川县经过几年研究,编印出了《禹生北川》一书。

1990年5月5日,“禹生石纽”考察座谈会在北川召开。来自四川的专家阐述了禹生北川的依据,专家们认为大禹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夏朝是存在的,禹生北川依据充分;专家们还一致主张成立大禹研究会,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和交流,保护大禹遗迹,加快大禹故里的开发建设。

1990年10月16~19日,绵阳、北川先后召开了四川省大禹研究会筹备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大禹142代孙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姒元翼、北京图书馆外采部副研究员黄登培、浙江绍兴大禹陵文管所所长陈观荣等50多人。到会的省内外专家学者用大量史实,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三个问题:一、夏王朝是存在的,大禹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二、禹生石纽在北川;三、弘扬大禹精神意义重大。

1992年3月,研究会赴河南郑州、禹州、登封、偃师,山西夏县等地考察,到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和夏县禹城遗址实地考察,发现禹生中原的说法只是民间传说,缺乏史料证据,中原诸地的地方志一致记载为“禹生西羌石纽”。7月2~5日,首次全国“大禹及夏文化研讨会”在北川召开。

1989年3月23日,四川省绵阳市人民政府在位于北川县禹里羌族乡境内的石纽村成立市级风景名胜区--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景区总面积达30平方公里,由“禹穴沟”、“历史文化古镇”、“石纽山”组成。

禹里羌族乡是古石泉县治所,夏朝属梁州之域,周朝为石纽村,北周置北川县,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置石泉县。这里历史悠久,羌乡风情浓郁,山川形胜,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民风淳朴。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庙会和羌历年,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庆贺大禹诞辰,欢度羌历年,狂舞欢歌,数日不绝。1992年,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为这里题写了“大禹故里”的条幅。

北川似乎争到了大禹出生地的正宗,但其他地方并不认同,也提出了自己的理由。

地处古中州的河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77年11月,河南省登封县王城岗遗址举行了一次现场会。1992年,中国禹氏族史研究总会开展了族史研究。1993年4月还组织举行了大禹逝世4235周年纪念大会。并与韩国丹阳禹氏族亲花树会取得联系,韩国丹阳禹氏族亲花树会会长禹大奎派总干事禹容均于1993年到郑州与中国禹氏族史研究总会联络,中国禹氏族史研究总会派禹化兴先生去韩国拜会了禹大奎先生。

1994年10月10~14日,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原文物》编辑部和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联合举办了全国夏文化学术研讨会,80多位专家、学者云集古都洛阳,亲临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参观考察,并围绕华夏文明的起源、夏文化的内涵、年代、分期及夏商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上个世纪80年代,山西夏县禹王村的晋义忠、续致中、董志清、史炎盛四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自发收集整理夏禹史料。他们考察了夏陵坟冢、禹庙青台、肉林酒池等禹王城遗址,寻找出了“大禹币”等珍贵文物,查找到6块有关大禹的碑记,整理出了山西省第一份有关夏禹的史料手稿《禹都略考》,其内容包括大禹生平简介、夏县的来历、禹王城的来历、禹王庙的来历等,还收集整理了4篇有关大禹的民间故事。

大禹究竟何方人氏,一时变成了不可解的谜团。这时,他不被认作为神,而是一个有着出生地的普通人。

近代疑古之风曾一度盛行,有个别学者质疑是否存在禹这个人。著名学者顾颉刚竟然考证出禹是一条虫,这当然受到当时的史学家的批评,如柳翼谋等人的指误。

又有历史学者纪连海在电视上宣称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禹与女子瑶姬在治水过程中相恋。他认为瑶姬将传说中写有治水妙法的“红宝书【丹玉之书】”作为定情物献给大禹,因此确认大禹在当时“走婚”习俗下,已成为她的丈夫。而大禹则编造出“巫山神女瑶姬”协助自己治水的故事以欺骗发妻,因而羞于面对妻子,故三过家门而不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长谢兴鹏痛斥其为无稽之谈,他说瑶姬为传说中王母娘娘的女儿,属于神,故无法与身为人类的大禹相恋。

也许,现在的大禹与夏朝的大禹相去甚远,这个大禹是夏朝以来所有朝代的人共同编改、创造出来的一个神话。大禹其实是一面镜子,对于大禹的不同解说,反映的恰恰是那个年代的精神镜像。不相信公而忘私,不相信英雄,不相信艰苦奋斗、造福万民的奉献精神,不正是当今某些人唯利是图的欲望的最真实的精神写照吗?

大禹是神还是人?争说自己是大禹故乡的地方当然说他是人。但一到大禹活动的地方,或者说他治水到过的地方,他又被神化了。全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夏禹的遗迹和传闻。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镌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与崇敬。从没有一个人像大禹这样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受到人民的爱戴,经历如此漫长的岁月而影响不衰。

我们都有这样类似的经验:民间对于特殊的人物,在口口相传中,根据自己的心理与意愿,会进行夸张与创造,等到传得远了,早已经大大变样了。人变成神大概与这样的心理与集体的创造分不开。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夏禹的问题》中根据自己的考证认为:

“1.殷周之前中国当得有先住民族存在,2.此先住民族当得是夏族,3.禹当得是夏民族传说中的神人”,最后他说:“禹与夏就文献中所见者确有关系,此必为夏民族之传说人物,可无疑。”郭老以逻辑的方式来论证禹,说法新鲜,却不能让人完全信服。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称禹为夏禹,他是把他当做现实中的人物来写的,他名叫文命。他的父亲就是治水失败的鲧,而鲧的出身十分珍贵,他的父亲是颛顼帝,再往上推,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因此,可以说禹就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禹的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是帝王的大臣。

于是,一段可以信服的史实徐徐展开,中国治水最早最古老的篇章,在神话色彩浓郁的氛围里呈现。大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水成功的人物,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治水英雄,他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几千年也不曾被岁月磨损,他头上的光环照耀了神州大地4000多年!治水让他获得了万民拥戴,治水使他拥有了建立一个国家的威望,是治水让他万古流芳!让他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位神。

由此可见,水患对于人类的创痛是如此之深,治水对于黎民百姓竟如此之重!

人类最初的记忆,对于自然,总是充满恐惧与无边的想象。东西方民族都有与洪水有关的神话与传说。在那个已经遥远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个洪水滔天的年代是否是自然世界真实的图景?滔天的洪水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生存危机?人类对于水的恐惧从此永不消失,几乎人类的生存史就是与洪水搏斗的历史。拯救世界的英雄都从这滔滔洪水中升华出来。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在黄河流域,一个古老的部落,联合10多个部落,自称为夏。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一位叫禹的人,获得了帝位,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却只有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帝王为万世景仰,颂传不衰。

然而,这样一个不为文字记载的朝代,一个与传说混为一谈的远古,一些神秘的事物永远隐没在岁月的深处。无论我们怎么研究、怎么寻找,没有考古的发现,都是徒劳的。我们为了各自利益的所谓研究,都是过去史料的生拼硬凑。我们并不知道《山海经》这样的奇书,它出自哪里?像尧、舜这样最初的帝王,留下了美好的传说,给权力赋予了善的色彩。他们禅让的开端被后人赞美,却永不再现。在那个原始的社会里,他们日常生活全然被记忆抹去了。像夏朝这样被历史确认的朝代,却再难寻觅它的踪迹。禹的事迹在大地上风一样飘扬,却超出了人的能力的限度,只有神的能力如白日梦一样进入人类的精神世界。这一切都在一个时代的命名中成为遥远的历史,新石器时代因为文字的缺席,像一团,只有朦胧的光芒划过。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那本不是最初的世界,但这是人类有记忆开始的世界,人类世界最早的记忆却是指向洪水!地震、火山、干旱、寒冷、瘟疫虽然可怕,但不至于造成触目惊心的景象,这是以大地为巨型舞台的灾难展示,滔滔洪水,天际横流,树木倒悬,堤岸崩塌,家园变成泽国,人或为鱼鳖。人们对于天地的恐惧,有如蝼蚁之面对江湖。

洪水是怎样泛滥起来的?也许古人脑海里会不断浮现这样的追问,但古籍中却找不到明确的记载。《淮南子·本经篇》说是由于共工“振滔”起来的,“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本经篇》】。人们那时只能把一切归因于神。共工就是这样横行霸道的神。

但共工又是受了谁的差遣呢?一个神灵的世界,是否已经建立,像人类社会那样复杂地运转,把一场灾难演绎得因果清晰?上帝已经在人们心中产生了。洪水泛滥九州,仅仅是因为水神共工的一怒?这里必须上升到造物主万能的上帝,是他的愠怒,才可以使生灵涂炭。《书·大禹谟》有“帝【舜】曰:‘来禹,洚水儆予。’”洪水的泛滥已被看做上天的意旨。正如希伯来人关于洪水的神话,那是因为耶和华见人在大地上罪恶极大,心中忧伤,才使洪水毁灭世界。东方传说中也有说是人类的贪婪,激怒了造物主,于是洪水滔天,淹没世界。人类从自身的恶里寻找到原因。

人们对于洪水的恐惧远远没有对于万能之神上帝的恐惧来得强烈。人们总是相信世界末日的来临,那些天空中奔来涌去的云雾,人类无法触及,如同非现实的存在,在人们抬头时,它就成为了神秘世界的帷幕。

《孟子·滕文公上》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孟子·滕文公下》中又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这时期是冰河时代后期,洪水是毁灭世界的强大力量。尧舜时代的这一次洪水,在大旱之后发生,22年不退。暴雨一天天下着,天昏地暗。大地上一片汪洋,几乎难以觅到土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尚书·尧典》】。这些衣不遮体的人,脸上写满了哀愁与苦痛,一群群在水中漂流;山上,那些洞窟里挤满了这些无处藏身的人;水中央,那些大树上,一个个窠巢是人用树枝搭起的窝。为了活命,禽兽也与人争夺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