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3265800000067

第67章 黄淮卷(66)

炎帝神农在河东【今山西运城地区】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成了华夏民族的医药之祖;

神农在上党【今山西长治地区】尝百谷,开创了华夏民族由游牧渔猎时代转向农业时代的新纪元;

后稷在现今的河东稷山一带教人耕作,尧帝专聘他为农师;

中国第一首诗歌尧时的《击壤歌》,就诞生在这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至今临汾市东北的康衢庄,还有古时的“击壤台”遗迹。

论及中华文明,必言尧、舜、禹三个圣人。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山西黄河边的汾水、涑水流域。

华夏文明的源头就在黄河,黄河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世界上的几个文明古国,无不得益于河流的滋润与哺育,如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巴比伦。

黄河流域是许多朝代的都城所在地,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黄河流域长期处在一个稳定的先进的文化氛围中。这里有丰富的史前文化,如旧石器时期的“蓝田文化”、“河套文化”;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许多诸如“羿射九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之类的神话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反映了黄河流域的人民在远古时期就有战胜自然的朴素愿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青铜器铁器相继使用,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商代甲骨文的出现,使汉字趋于成熟,加快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此后,在耕作技术、纺织技术、冶炼技术、医疗技术、造纸技术、天文气象、文化艺术等等方面,中国都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面。

黄河水流过风陵渡,经三门峡,最终在山西垣曲县马蹄窝村流入河南,流入中原,然后浩浩荡荡,湍急奔腾直注大海。

当黄河带着大量的黄土注入大海的时候,也把璀璨夺目的华夏文明带入了大海,这对近代西方文明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欧洲迎来了继古希腊之后又一科技文化的发展高潮。谁能否认,当今被称之为先进的“蓝色文明”中,没有“黄色文明”的巨大贡献!

那位当过副县长,抓了20多年农业却不知道羊会打呼噜的宁武分指挥部副指挥闫明德,对山西的史志和地理概貌却相当熟悉,一些看法颇有见地。

他说,人类走出森林,就是逐水草而居;从渔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便开始对大自然进行破坏:垦荒种地,破坏植被,伐木作舟造屋,砍伐森林烧火,水土开始流失,气候开始改变。

这当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晋西北一带,直到南北朝时期,仍然水草丰美。北魏大将斛律金《敕勒歌》中所唱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芒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说的就是朔州平鲁一带的景致。这里的“阴山”在今山西朔州以北,这在平鲁、朔州的县府志上都能看到类似记载。连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也在这一带,此人恐怕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具有开放意识的人:为了轻身上阵杀敌,他倡导穿胡服进行骑射。

史料上记载,秦始皇建阿房宫,汉代建未央宫,唐代建大明宫,一部分木料来自山西管涔山;山西代县的巨树,变成北京故宫的擎天大柱。这些木材都是水运过去的。

史料上记载,山西的偏关、保德、朔县一带,是唐王朝的马营,在这里繁育和放牧出千千万万匹膘肥体壮的战马,为开拓疆土的将士们作坐骑。朔州原名马邑,如今,这里许多村庄的名字都和马有关,上马营、下马营、东马坊、西马坊、饮马庄、拴马村……河曲县志上说,唐时,河曲一带“草木繁荣,环山襄陵”。

曾几何时,这里却成了雨量稀少、气候干旱的荒山秃岭,因为大量的泥土在雨后流入黄河,黄土高原上土质瘠薄,有的地方甚至寸草不长。

闫明德说,人类总是不遵从自然规律受到惩罚,然后再来设法补救。这就是他的结论。

这使我想起100多年前恩格斯深刻地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都遭到自然界的报复,第一步取得的成果,常常被第二第三步带来的相反的结果所抵消。”

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人们对自然界的破坏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更加厉害。

历史上人类破坏自己的生存条件,造成毁灭性的后果,例子不胜枚举。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毛乌素沙漠中,有一座古城的废墟。在北魏时期,它是大夏国的都城,那时草滩青青,河水蜿蜒,田连阡陌,牧业兴盛。由于长期盲目垦殖,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到唐代这座改名为夏州的名城已在沙漠的威胁之中;到了宋朝,百姓已无法生存,只好废弃它远走他乡。以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为中心,遍及中美洲的古国玛雅,公元前800年就有了相当先进的文明。后来,这个古国一下子消失了,神秘的遗迹成为后人始终难解之谜。但答案终于找到了,根据美国1984年发射大地卫星5号拍摄这一地区的照片分析,西伊利诺大学一位考古博士得出结论:过分追求眼前利益,利用水和土地的方法失误,是玛雅文明消亡的一大原因。

曾经创造过空中花园、玛克笃克神像等世界奇迹的巴比伦,也是因为山上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洪水泛滥,土地沙化,到公元前四世纪开始衰落,公元二世纪巴比伦变成废墟。

水资源的破坏,必然导致土地沙化荒芜,土之不存,人将焉附?

水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这个基本条件一旦失去,任何社会文明将不复存在!

没有水,生命不能存在,发展更无所依;有了水,就有文明,就有富裕,就有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从这个意义上说,山西人搞引黄,仅仅是为了解决山西的缺水问题吗?

盼水就是盼现代文明

胡富国、郭裕怀认为,山西人民盼望水,就是盼望文明,盼望现代化……

有一个年轻人的见解与他们颇为相似。这就是偏关县委书记温福亮。

温福亮说:偏关县委、县政府和11万偏关人民对引黄的支持是出自内心的,他们在某些方面作出的牺牲不能说不大。他们知道工程完成后将会使偏关发生怎样巨大的变化。

温福亮的结论是:古老文明留下了许多至今还令我们感到自豪的东西,我们要创造新的文明,我们正在创造新的文明。

CMC公司的尤纳蒂先生似乎也赞同这种观点。

尤纳蒂先生是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来中国之前,他在埃及参加过苏伊士运河河下隧洞工程的开挖。

尤纳蒂先生每天以很快的节奏工作,每天他一半时间在办公室,一半时间在施工现场。他说,他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很愉快。

尤纳蒂先生说,刚来时他不习惯,主要是中西文化差别过大,和本地人彼此很难沟通理解。偏关偏僻穷困,他并不害怕;在埃及沙漠里施工,各方面条件比这里还差。

尤纳蒂先生说,后来他被当地人对水的热切渴望感动了。有了水,他们就能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生存质量,而这种愿望是人类所共同具有的。这使得他们和当地人包括他们所雇用的民工之间,有了沟通和相互理解的基础。

尤纳蒂先生说,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人种、不同民族所面临的问题千差万别,但共同的愿望和任务是发展文明,社会不断进步,使自己获得真正的解放。他谈起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明,说它们都和水利工程有关。因此,中国的引黄工程就是一项文明工程,他为能参加这项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的工程感到荣幸!通过参加这项工程,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进一步有了了解,也加深了感情。他们之中有一人娶了中国姑娘,另一人娶了他的中国翻译;前任项目经理安德雷斯和行政经理伯兰丁的妻子都在偏关怀孕了,过去在别处都没有怀孕,他笑着说这是因为偏关水土好。

尤纳蒂先生知道我是从太原去的,他说,我们知道太原缺水严重,我们在总干的任务完成以后,希望继续到南干去干,争取早日把黄河水引到太原……

CMC公司会有机会的,因为南干还要国际招标。他们来中国当然是为了赚钱,但尤纳蒂先生把引黄工程视之为一项巨大的文明工程,并以能亲自参加为荣幸,却不纯粹是一个商人的眼光。

水的性格与民族性格

华夏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与水作艰苦斗争的过程,也是对水与文明的关系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

我们从许多典籍里都能看到这方面的记载。

《尚书·尧典》上说,尧舜时“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

共工“壅防百川,堕高堙庳”,是用堤坝治水的创始人。

接替共工治水的是鲧。“鲧作三仞之城”,也就是修建高大的防洪城墙,把居住地保护起来,不受洪水的侵害。于是便产生了人类聚居的城镇,人类聚居又促进了手工业、冶炼业、商业交易的发展。

但鲧因为没有治住洪水而被杀。他的儿子禹改变了方法,《禹贡》说他“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于砥柱……北过洚水,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海”。禹不仅疏导洪水入海,还给人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后人对他“庙享千秋”。禹为治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栉风沐雨13年,万年千载为人们传颂。

治水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祖先改造大自然的信心和决心,也真正认识到了自身的力量。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治水活动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临危不惧、团结协作、奋不顾身、忠于职守、迎难而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恢宏博大的民族精神,一页页揭开了华夏文明光辉灿烂的篇章。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么,黄河给予炎黄子孙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培养煅炼了华夏民族无比顽强坚忍的性格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从万家寨枢纽工地到每一个隧洞工地上的建设者身上,从决策者度过的一个个不眠之夜,到小学生捐献给引黄工程的一个个分币,无不鲜明地生动地体现着这种精神!

中国古人对水的性格有许多独到的认识和概括:

“击之无创,射之无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燃。”【《淮南子》】--水的意志最坚忍。

“人皆赴高,己独趋下。”【《管子》】--水的态度最谦逊。

“水者,准也,准平物也。”【《释名》】“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无所私而无所公。”【《淮南子》】--水的作风最公平。

“赴百仞之谷而不惧。”【《荀子》】--水的勇气最惊人。

“水之道,大不可极,深不可测。”【《文子》】--水的胸襟最广阔。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水最讲辩证法。

“君子之交淡如水。”【《庄子》】--正常的人际关系应似水。

我们从引黄指战员身上,都能见到这些品质和性格。

黄河全长5464公里。从青海省到河南省的黄河干流上,已建、正建和待建的水利工程,有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寺沟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小峡、大峡、乌金峡、小观音、大柳树、青铜峡、万家寨、龙口、天桥、前北会、碛口、军渡、三交、龙门、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长江和其他大江大河上也正在兴建许多水利工程,特别是举世无双的三峡工程。这些工程建成以后,农、林、牧、渔、城市、工商、教育、文化等都能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和谐,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就有了保证!

2002年10月28日在宁武头马营举行了引黄工程试通水仪式,滔滔黄河水欢快地向太原奔流,一往无前!

生命,是地球上有了水以后才逐步诞生发育起来的。人体70%至80%是水。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农业的命脉,是工业的血液,是推动社会前进和孕育文明的重要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山西人搞引黄,不仅为了解决自身的缺水问题,也是再造中华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披星戴月、栉风沐雨、顶暑冒寒、舍妻别子,不能使自己尽孝于高堂,难以让子女承欢于膝下的万千引黄将士们,你们正在书写瑰丽的中国新文明史中的一章;你们将功昭日月,名垂千秋!

滔滔黄河为你们作证!

【焦祖尧: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党组书记、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