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3265900000016

第16章 海河卷(16)

我们的采风终点是丹江口。丹江口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是整个中线工程重中之重。在我们到达丹江口的时候,还没有移民,水库碧波万顷,风光秀美,曾经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于1958年始建,1973年竣工,水域面积126万亩,蓄水总量达81亿立方米。库区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这里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日照量最高。水质透明,水面宽阔,风平浪静,使水库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国家重点项目南水北调大型工程的渠首,就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它的全部建成,将以每秒500立方米的流量,把丹汉两江之水送往华中、华北地区。丹江口水库的自然景色是旅游的最佳去处,江面上有四通八达的航线,库区内有自成体系的公路。从这里西上过荆紫关可通秦川,南下可达荆楚,东进可入中原大地。丹江水面碧波千顷,天水一色,山清水秀,美丽如画,奇山异石,独具姿彩。游艇鱼舟荡漾在绿波之上,人绕水转,山随人移,人如画中行,山似水上飘,令人心旷神怡,乐趣无穷。水库的雁口一带有几十里狭长的江面,夹岸奇峰对峙,陡壁峭拔,野藤倒挂,山环水绕,这就是著名的丹江“小三峡”【云岭峡、大自峡、雁口峡】,可与长江三峡媲美。狮子山壁上有一天然石佛,高达15米,面向江面,平视前方,神态安详,正襟危坐,颇有乐山大佛之雄姿。其慈颜端庄肃穆,两手合掌于胸前丹江口水库,好像正在给坐艇、荡舟的游人祝福。在丹江旅游区的湖光山色之间,大量文物古迹的点缀,给游览区更是锦上添花,使之竞争力大增。在这座大型“水晶博物馆”中,珍藏着“豫西走廊”的古老历史。库区的45里顺阳川上,古迹名胜荟萃,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又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地。丹江口水库淹没的腹地就是楚国的古都丹阳。屈原流放时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国殇》里描写的秦楚丹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水库岸边有春秋战国古墓群,在古墓群中发掘的7000余件珍贵文物记载着顺阳川的昔日繁荣,其中楚令尹子庚墓中出土的编钟是全国出土编钟中音质最好的一套;被定为国宝的铜禁、府排萧等文物,反映了几千年前这里的悠久历史和文明盛况。这些文物在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地展出,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丹江岸上河南省四大古刹之一的香严寺又给游览区镶嵌上了一颗灿烂的明珠,雄伟的古代建筑群,从山腰到山脚隐于古柏绿树之中,幽雅神秘,处处藏秀。在丹江沿岸约4公里内就有20余处文物景观,帖山下小岛上的龙剿寺、曾是宋代大学士欧阳修的读书处。还有下王岗新石器时代遗址丫杨河古墓、丹朱家、杜湾洞穴蛇山、龟山、磊山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融汇在一起,使丹江更加神秘瑰丽。

淅川县境内冈峦起伏,纵横交错,河流交织,地势十分复杂,西北连接秦岭余脉,北部衔接伏牛山麓,西南横卧着四峰山峦,群山连绵,奇峰叠翠,清潭争辉。大自然和古人给淅川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风景区,给后人留下无尽的乐趣和精神享受。古时候,淅川一直是兵家争夺的要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初丹江口水库的建成,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色,使淅川又增添了光彩。丹江沿岸的名胜古迹,连接成一个自然游览区,丹江上游荆紫关古镇。古街道五里有余,石块砌面,700余间清代建筑保存完整,古香古色、典雅朴实,距镇4里之处的吴村定阳遗址,传说:“老包坐定阳”就在此地。街道上有陕会馆、平浪宫、禹王宫、万寿宫等10余座古建筑。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也曾涉足此地,漫游抒怀。猴山和大寺是淅川八大胜景之一。猴山因山顶有一巨石似猴,旁边有一古柏,很像是猴子爬树,同时座座山连接伸展的山峰又像一个一个奔跑的猴子而得名。据说孙悟空在此镇过妖。大寺坐落在猴山中峰。此外,还有寺湾的古遗址和古墓葬,以及老虎岭、双河镇、小三峡、下寺塔林、香岩寺、大泉寺、龙山、关帝庙等35个主要名胜古迹及旅游点。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动工后,中线渠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渠首景区濒临水势泱泱的丹江口水库,规模宏大的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工程和陶岔、宋岗两大电灌工程等现代水利工程构成了一幅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画卷。景区内有河南省最大的小辣椒生产基地,建有全国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场香花辣椒城,独具特色的九重世界辣椒观光园,大手笔建成了世界植物大观园渠首万亩生态园。渠首岸边有美丽的汤山、禹山和杏山。汤山之上的成汤寺、云迹寺古迹斑驳;禹山之巅的夏王宫香火不断;秦楚大战、宋金大战的古战场依稀可闻金戈铁马之声;……历代达官墨客,诸如寇准、范仲淹、韩愈、欧阳修等曾驻足于此,留下了千古绝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确定之后,湖北省丹江口市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水都”。

丹江口工程的主要关键在于加高原有的大坝,同时在大坝增高了蓄水量和水位高度后,需要完成20多万居民的移民。我们来到丹江口水库的大坝上,这里也是一派繁忙。为了能够更好地蓄水,实现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的大坝正在加高到176 .6米。1973年,丹江口水库大坝建设完成的时候,就已经预想到有一天要加高大坝,因此特地在混凝土大坝下面设立了键槽。在大坝加高到176米多的时候,正常的蓄水位要达到170米,低水变高水,就可自然引流,同时也能满足120亿立方米的南水北调量的要求。在工地上,我们上到了大坝的顶端,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丹江口一览无余的水库水面,烟波浩淼,碧波荡漾,白鸥飞翔,薄雾浮现。在水库的东北部,有一个水湾,南水北调的水要从那里向北方引去。我们又来到了水坝下面的出水口,看到了河水翻腾着碧浪,水质非常好,用手掬起来一捧,喝到嘴里感觉清凉。好地方啊,好山好水好风光,要为了国家的大业,舍去自己的小家,移民工程牵动无数人的心。

就在我的这篇文稿即将完成的时候,2009年8月4日的《河南日报》农村版报道:“本报讯【记者谭勇刘亚辉】我省扎实推进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试点移民安置工作,如期完成了各阶段移民试点任务,试点移民将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搬迁。据了解,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迁安目标,确保2011年底前,全面完成16 .2万人的移民迁安工作,试点移民安置工作将有1 .06万人完成搬迁。我省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涉及淅川县8个乡镇、10个行政村、69个村民小组、2537户10627人。安置区涉及6个省辖市、10个县【市、区】,建设移民安置点12个。去年11月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动员大会之后,各级党委、政府把试点移民安置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力推进,如期完成了各阶段移民安置试点任务。”

大坝往上升,移民往外迁。这两项工作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即将全面进入最后的攻坚战。

这次考察采风,我们由北向南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路线行进,我们看到了一个人间奇迹正在北方的大地上显露风采,我们看到一条生命之河即将给古老的北京带去新的活力和青春,我们看到设计者、建设者和沿线的老百姓共同创造着中国水利史上一部新的篇章。

谨以此文向所有为南水北调做出贡献的人们表达深深的敬意!

【叶延滨: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曾任《诗刊》主编】

《长缨在手缚蛟龙》

关仁山

水是生命之源。

人治水,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

一个城市不能没有水,不能没有绿,有绿有水才有生机。

——题记

一、北方的水

河北原本也许不缺水。省名就带一个河字。

俗话说,有河就有水。水是生命的源泉。人类的生命就来自这水的滋养。生命的全部奥秘就是为了生存而斗争。这就引出了我们人类的治水的辉煌历程。

河北治水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有了这闪光点,我们对自然有了新的认知,对人自身有了开掘。我们的心灵仿佛被清水洗过一样,变得更加清澈、明亮。我们会像水一样温顺、坚忍、水滴石穿,淡泊名利,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自由生活。

河北省地处东亚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全省总面积18 .8万平方公里,西北部有坝上高原和燕山、太行山,中部和东南部有冀中、冀东两大平原,东临渤海。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河流有海河、滦河水系。时代的变迁,地形地貌的变化,特别是旧中国政府对水患的不作为,致使河北人均水资源逐渐排在了全国最末行列。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山区无水库,平原无机井,中下游入海排沥通道不畅,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人民群众饱受洪、涝、旱、碱四大灾害之苦。这样,治水便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河北省与北方其他省份一样,是严重的资源型缺水省份,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11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1/7,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缺水标准的1/3,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河北省用水量逐年增长,年用水量已经高达220亿立方米,但可利用量仅为170亿立方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下垫面条件等因素发生了变化,导致地表水明显减少、地下水严重超采、水资源污染严重。针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现状,河北加大了城市水污染处理和再生水利用项目建设,除已建和在建投入的近百亿元外,还将投资60多亿元建设一批水污染治理和回用项目,预计到2010年城镇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1 .7%。

回顾建国六十年来,英雄的河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兴利除害,谱写了气吞山河的治水创业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防洪减灾体系日益完善,变任由洪水泛滥成灾为对雨洪有效控制和利用。按照“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和“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的防洪工程体系总体构想,截至2008年,建成各类水库1085座,总库容102 .17亿立方米,新开辟或整治主要骨干行洪、排沥河道50余条,新筑和整修堤防1 .7万千米,修建了调洪、泄洪、分洪和挡潮的大中型闸涵枢纽180余座,对各蓄滞洪区进行了整治。防洪工程持续60年的建设,基本构建了一个一般洪水保安全、特大洪水减灾害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为确保全省安全度汛,确保京、津防洪安全奠定了基础。1996年8月,海河南系发生了特大洪水,河北省利用现有防洪水利工程,通过科学调度和全力抢险,减少淹地1950万亩,减少经济损失900多亿元。

农业灌溉综合保障能力大大提高,粮食生产从靠天吃饭走上旱涝保收。建国初期,全省没有机井,地上水灌渠仅21处,土井和灌渠灌溉总面积不足1400万亩。60年来,河北开发机井92 .4万眼,兴建万亩以上的大中型灌区159处,还在山丘区修建了30多万处小型集雨工程,发展有效灌溉面积6838 .86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800多万亩,农业灌溉条件显著改善。近几年,在全省连续遭遇干旱,水利保障了粮食生产持续增产增收。同时,省委、省政府把人饮安全工程建设列为“十大民心工程”之一,从2005年开始到2008年底,解决了643 .8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到2013年,全省将有1962万农村人口吃上干净放心的自来水。

这是多么大的治水功绩啊,一组组数字后面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啊。六十年治水之路曲折而迢迢,一头是水害肆虐,另一头是水利国民,连结它们的是波澜壮阔的治水战斗,改害为利的是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的燕赵儿女,敢缚蛟龙定乾坤的悲壮豪情!六十年治水史,这是怎样的一次精神与不屈的跋涉啊,无异于一场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河北之所以人杰地灵、草菲莺长无不与甘泽的风水有关。顺风顺水顺民生,风调雨顺五谷登。有诗曰:河北泽国汪洋水,盛田盛地物丰美;安居乐业享太平,幸福生活赛花蕊。

一个天高云淡、秋风瑟瑟的日子,我乘坐着当地一辆观光车,从石家庄市区拐上体育大街,一路向北,仅仅十几分钟,就来到一座大桥前。解说告诉我们,这是正在修建的子龙大桥。子龙大桥的西边,一条辅路直接通到滹沱河3号湿地,3号湿地东边就是4号湿地。从黄壁庄水库引来的清水,通过太平河,漫过3号湿地,流向4号湿地,形成水面。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孤山村一带,向西南流经恒山与五台山之间,至界河折向东流,切穿系舟山和太行山,东流至河北省献县臧桥与子牙河另一支流滏阳河相会入海。全长587公里,流域面积2 .73万平方公里。滹沱河历史名称多异。《礼记》称恶池或霍池。《周礼》称厚池。战国时称呼沦水【呼池水】。秦称厚池河。东汉称滹沱河。《史记》称滹沱,也称亚沦。《水经注》称滹沱。曹魏称呼沱河。西晋称滹沱河。北魏曾一度改称清宁河。确是一条历史久远的著名河流。

我站在河北省境内这条巨大的支河流的岸边,迎着上游吹过来的猎猎河风,贪婪地呼吸着清冽的搀杂着河床水草清香气味的空气,真真切切感受到水的宽广与浩荡。情不自禁地低声吟诵起《诗经》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温庭筠《忆江南》中“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宛若穿越千年古尘,回到了那水天一色的世外桃源,尽享烟波浩淼碧水苍茫之韵之美了。同行的一位老大爷告诉我,别看现在的滹沱河这么美,三十年来它一直是干的,直到今年的8月5日才开始蓄水。我惊疑地问道:“为什么一直是干的啊?”老人眯起两眼,陷入了往事的追忆之中。他缓缓地说道:“我小的时候,河道里啊都是水,还有芦苇、蒲棒,鱼也特别多,那景色可美了,跟神仙住的天堂一样。可惜呀,好景不长,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滹沱河慢慢地就没水了,河道里光剩下沙子了,一刮风,沙子到处弥漫,连天都是黄的了。这次蓄水可是政府办的一件大好事啊,让我好像又回到了从前,用不了多久这里一定会比过去更美丽,咱们都赶上好时候喽。”看着老人沧桑的脸上堆满的笑容,我在一刹那间读懂了滹沱河的每一道波纹,那里面有人类对美好最朴素最根深的向往和追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