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3265900000057

第57章 西部卷(1)

《三江源》

董生龙

上篇圣洁神灵江河源

江源:行到水尽处

这是一片神秘而雄奇的高大陆。

这是蓝色的地球巍巍隆起的绿色脊梁。

这是青藏高原的腹地——亘古洪荒,苍茫辽阔,恒久静默的遥远雪国。

这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

青藏高原山峻天下,水奇四海。以昆仑引领的十万大山,孕育了气吞云霓的大江大河,造就了地球上罕见的人间仙境。银峰雪岭镶嵌着晶莹的冰塔玉柱,近百个大小湖泊千姿百态,二百条河流纵横交织,堪称江河源头。

当你从空中俯瞰,连绵的雪山傲然耸立,迤逦千里;广袤的草原超凡脱俗,碧绿似毯,当纯净的目光照射在星罗棋布的水泊湖面时,亿万个闪亮的碎银金花将高原装饰成水晶宫殿。而更令人醒目难忘的是三条明亮雄浑的水脉,支流繁茂,蜿蜒曲折,她们从各自的冰川雪山的罅隙初始流出,融汇万千细流,拥波逐浪,画成风光绮丽的三江之源——这就是古老华夏大地的母亲河,黄河、长江、澜沧江。

美丽的三江源,舒朗旷远,令人神往。当你踏上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个硕大无比的风景胜地,没有可以忽略不讲的区域,没有似曾相识的观光景点,目光所及,脚下行处,自然天成的景致遍地开放,一切都那么新奇,那么美妙,令人如痴如幻,流连驻足。就连同旅人自身的影子,也成了这个博大雄阔景域的一个传神的小小动景!

天下大美,伟哉青藏!

高峻苍凉而神圣清洁的三江源,深埋着岁月的秘密,隐藏着时光的波澜。她像一位慈祥而严峻的母亲,以香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伟大的中华儿女,孕育了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们感恩母亲,感恩三江之源!

三江源,是一个地理概念,位于青海省南部,总面积为31 .6万平方公里,约等于三个江苏或三个浙江省的版图,略大于一个英国的国土面积。从青海省会西宁市出发,沿青藏线西行,穿越浩瀚的柴达木盆地,登昆仑山,跨沱沱河——长江,就在我们脚下静静流淌。她发源于青藏交界处唐古拉主峰各拉丹东山脚下,从名叫姜古迪如冰川晶亮幽深处潜出,点点滴滴,涓涓细流,汇成洪波,从高原走下,渐行渐远。长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区市,归流东海,行程6380公里,是中华第一大江,世界第三长河。其总水量仅在三江源区域,就占到了长江总水量的25%。长江还有几个亲切的从小到大的成长阶段性名号,发源地叫沱沱河,上游叫通天河,走出青海地界叫金沙江,行至下游称扬子江,但是母亲河,却是中华各族儿女对她最崇敬的爱称。

“昆仑之丘……河水出焉”,这是《山海经》对黄河的最早记载。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个天当是高远的昆仑山脉【黄河西来决昆仑——李白】白云深处【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的卡日曲之地域。源远流长的黄河,是为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河。她发源于昆仑山系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约古宗列盆地卡日曲河谷。她细流汇波,集纳千水百湖,九曲十八弯,劈千山,斩万壑,飞流直下,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全流程长5464公里,在青海境内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大,占黄河总水量的49%。她历经6个阶梯地形,水力资源极其丰富。千百年来,人们在不断认识黄河,探索黄河,改造黄河,利用黄河,付出了异常艰辛的努力,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仅在黄河上游青海境内,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大型水电站就有龙羊峡、李家峡、公伯峡、拉西瓦等四座,中小型水电站数不胜数,在古老的黄河之上点亮一串璀璨的明珠,华夏儿女累世积代的生命和情感,流淌着沧桑岁月如歌的行板。

澜沧江是长江、黄河的亲姐妹,然而她却是一条国际河流,被誉为东方的多瑙河。她发源于唐古拉山南麓的群果扎西滩,海拔高度为5456米,在我国境内全长1612公里。其上游在青海境内的扎曲,从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出省境,在西藏、云南地段叫澜沧江;出国境后叫湄公河、湄南河,意为众水之母。她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入南海,给北回归线至赤道之间的异国广袤土地,送上了华夏民族的赤诚和吉祥。

澜沧江是神秘的,其上游广大地域更是让人陌生而又向往。不管是茶马古道还是柬埔寨的吴哥文化,都是依据澜沧江而生存和发展,然而从古至今,无数土著和游客进出澜沧江,他们的足迹遍及整个流域,却在其发源之地很少留下历史记录。只有中世纪的伟大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游记,简单地描述了这里的自然山水风貌和零散的社会状况。300多年以后,第二位踏访澜沧江之源的奇人出现了,他就是中国伟大旅行家徐霞客。他最精彩的游记就是对澜沧江、金沙江及其周边地区的描述,但却独对澜沧江本身几乎没有只字片言,也许他根本就没有想到,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于同一块地域。也许因为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使他错过了一个重大发现的机会,给历史也留下了遗憾。

在我们人类所居住的这颗星球上,再也难以找到这样三条大江大河,源头并出,水脉相连,惊异世界的地方了。可以毫不夸张骄傲自信地说,三江之源是中华水塔,是生命之源,是文明之源,是中华民族之魂,也是东南半岛诸国生命的蛋白。人类所有的文明起源都离不开水,人类最初的发祥地都是选取在大江大河流域。从中华的黄河、长江、澜沧江,到非洲的尼罗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南亚的印度河、恒河,以至欧洲的多瑙河、莱茵河、伏尔加河,美洲亚马逊河……无不成了人类进步文明的摇篮,人类的恩河——母亲河!人类从未间断过对江河的敬仰与崇拜,也从未间断过对江河的探索和治理。人类与水密切相处相亲的历史,也是人类自身与自然进行斗争与成长的历史,人类治水患兴水利的过程,亦是人类一部不断发展前进的文明史。在当代,我们似可以将治水兴利认识提高到一个高度,治穷先治水,治水能致富,治水方治国!水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昆仑:远古的神话

古往今来,三江之源是雪域岭国一切生灵的乐园。人类、兽类、禽类及植被万物,在这里繁衍生息,享受大自然无私的恩赐。但是,惯常的不期而降临的自然灾害——水旱洪涝,也给生活在这片高地乐土的生灵,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因此,千百年来,人与水的奋斗,在这块高土之上,如泣如歌的壮举,也在不断地上演。

三江源的治水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远在仰韶文化时期,人类活动的踪迹,几已遍布三江之源。近几十年仅在黄河上游的河湟区段挖掘的大批精美的彩陶,仍在陡现灵性,仍在荡漾着古老香甜的清水,清水的波纹里,仍在映现出一幅幅古老久远的先民风俗画卷。

青海是中国古代羌人居住的中心地区之一。西羌的先祖,原来居住在今湖南省衡山一带。在苍黄远古时期,黄帝炎帝中土大战,神农氏炎帝败北,迁徙南方,统三苗,又战,三苗败,遂西移。后至舜时,将三苗之一部迁移至“三危”、“河关”西南地区的赐支河沿岸。“河关”据《后汉书》原注,“属金城郡”。古金城即今甘肃省兰州市,郡辖地区西至今青海省西宁以西。赐支河亦称析支河,就是今青海东南部黄河第一个弯拐处。可以想象,古羌人扶老携幼,跋山涉水,云烟万里,历经艰险,到达了青海高原,以涉猎游牧的生活方式,逐水草而迁转,广袤的河源之野,遍布他们的足迹,空旷的天穹之下,冉冉升起温暖的炊烟……在这袅袅的炊烟之中,一个以昆仑神话所引发的昆仑文化在岁月的隧道里荡漾开来,女娲氏、西王母由此诞生,流芳百世。

据《山海经》记载,所有的氐羌都与上古英雄“共工”有着血缘关系,被后人演化成一个十分壮烈的昆仑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人皆上丘陵,赴树木。”这里所谓不周山,是指半圆形状的山脉,这个山脉,即是昆仑山系。由于“河出昆仑”以黄河母亲为代表的出昆仑的江河水系,称为“龙祖之脉”,遂演化成中华民族的龙腾崇拜。一部中华民族皇皇的文明史,也就是以水浇灌起来的成长史,以及与水奋斗的发展史。夸父追日,追求的是雨露云霓,结果渴死在邓林;“炎帝之女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化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于东海”;女娲炼石补天,以堵天漏;西王母与周穆王瑶池【青海湖】相会,以水为邻,祈福万物……这些昆仑神话与传说都与水有关,讲治水,也讲以水为福,这是有关在青海境内最早治水的记述。

导河:大禹的传说

大禹,既是历史人物,也是神话人物。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华大地流传了数千年,男女老幼无人不知个个通晓。相传,在4000年前的帝尧时期,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大洪水在神州大地横冲直撞,淹没了平原,包围了丘陵与山岗,所谓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造成了大批人口和牲畜死亡,房舍冲毁,灾民流离失所,四处漂流,给古老的中华大地带来了空前罕见的大灾难,同时也催生了尧舜禹等万古流芳的治水英雄。

先是帝尧派鲧治水,鲧用“烟障”之法,修筑堤坝,进行围堵经9年耗费人力、物力无数。然而浩浩洪水屡屡频繁地冲堤垮坝,依然为患人间,鲧没能治水成功,制止水患肆虐。鲧的儿子——禹,主动请缨于舜,舜授权杖,于是禹走南闯北,东下西上,勘查天下水势山形,总结历史经验,吸取他父亲治水的失败教训,改变单纯筑堤堵水之法,采取了因势疏导的策略,“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经13年艰苦卓绝努力战斗,制服了滔滔洪水,地平天成,九州灾民始安居乐业,躬耕田亩。接着,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发展农牧,化水害为水利,神州大地乃禾苗茁壮,遍野笙歌。是为中华美谈。

大禹“导河积石”,在古籍史书中有明确的记载,亦在青海民间有着广泛深情的传颂。此河,当是黄河无异。积石山,却存两说,一云:积石山位于青藏高原的阿尼玛卿山脉与黄土高原的西秦岭交界地带,黄河上游大S形弯曲处,即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与甘肃省玛曲县接壤之地。黄河杀来,浩浩荡荡,冲出青石壁立的峡谷,直赴黄土高原,水到之处,沃野浸灌,玛曲一带,顿成泽国,大有“吞噬四海意”。治水总统帅大禹一见,为保今甘、青、川三处生民安居,遂调集千军万马,开山取道改流,让黄河这巨龙调头西归,顺地势转北循道,然后东出,才制服了河患,因而也造成黄河上游S形大弯曲地貌。此传说,似有地理形势依据,但更多的是牵强而已。据笔者考察,只凭借其区域地貌地形。难以判就古积石的所在,玛曲之地尚存的广阔沼泽,增添不了其古积石的可信度。试想在4000年前的两大高原接壤处,地势高峻,气候严酷,人烟稀少,纵有零散游猎人群,水患为害尚浅,不致引起舜禹二帝关注;最主要的是,玛曲沼泽地带东南方向,丛山峻岭,绵延川蜀,并无黄河古道遗迹可寻。看来,阿尼玛卿之彼积石山,非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此积石山,而此积石更接近更可靠于地理和历史,可靠于大禹治水“导河积石”的传说。

“河出昆仑”走东海。古老的黄河,东来西归,北上徜徉,又转朝东流,一路恋恋不舍,盘桓2000公里故道,不愿别离青海故地。行至昆仑山脉东部边沿,一座称作积石的山岭,威然高耸,傲立挡道,只留窄窄一线山间罅隙,容不得黄河巨浪洪涛通行,致河湟地带沧海横流,水患肆虐而下游却缺水干旱,万物渴饮凋敝,生民哀声四起。禹受命制止水患变水利,审时度势,担负千秋历史重任于铁肩,救生民于水火,于是振臂一呼,英豪之气顿生,率英雄的治水部队,西上昆仑聚集在积石山下。一时间,积石峡谷,人声鼎沸,金石撞击之声大作,璀璨火花迸溅,昼夜闪烁不息。凡三年,百里峡谷,通贯无碍。唯积石东山口,万丈屏障,突兀而立,峥嵘险峻。攻坚部队一见,张口结舌,望山兴叹,锐气顿减,驻足不前。总指挥英雄禹见了,身先士卒,豪气冲天,扬鞭跃马,挥动巨斧,大喝一声,朝山劈下。只见万道光闪,惊雷猛炸,尘屑蔽空,风狂雨骤。待硝烟散尽,雨过天晴,天堑顿开,眼前豁然敞亮。滔滔黄河,波涌浪滚,夺路而出,嬉闹喧哗,载拥一路牧歌,欢畅东去。

这个美丽的民间故事,流传千载,大禹的英雄气概,深得民众喜爱。

我曾走访考察黄河多次,几乎走遍了整个黄河流域。其上游源头到过黄河源头第一县的玛多,在黄河沿的草原上徜徉,在土蕃王松赞干布迎接大唐文成公主并联姻之处的柏海——今鄂陵湖、扎陵湖、星宿海的广阔雪域行走;到过黄河中游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及山陕交界的龙门、壶口、禹门口南下潼关;从河南省郑州北邻的北邙山,最后直走山东东营市的黄河入海口。曾参观采访过建立在青海省境内黄河大峡谷中的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等大型水电站,游览过刘家峡【甘肃】、青铜峡【宁夏】、三门峡【河南】等水库风景区。单就地形地貌看来,位于青海循化县的积石山峡谷最高、最窄、最险也最长,自然风光最为优美。公路从半山腰穿行,沿河树木葱茏,花草奇异,崖岩嵯岈,勾心斗角;头上壁立万仞,足下深谷千丈,黄河一线,蜿蜒流淌,深不可测,真正鬼斧神功!河出积石,河岸渐宽,奔甘肃省境内平川之野,良田沃土去也!

古史荒远,文献不足,但仅“导河积石”四个沉甸甸的大字,久远的世代民间传说故事,以及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分界地的日月山下,不知何年何月何朝代存留至今的禹王庙遗址说明,大禹治水“导河积石”不仅仅是个神话故事,他一定是除了治理九州的“江河陂泽”之外,肯定曾经“导江岷江,导河积石,凿龙门,辟伊阙”,在青海省的治水史上,留下了真实的足迹,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伟大人物和辉映万年的事件。大禹的聪明能干,勤劳质朴,注意集中百姓的智慧和力量,对发展农耕生产功勋彪炳千秋,赢得中华儿女世代的爱戴和赞颂。

记载:历史的回声

史书所载西羌最早的首领是无弋爰剑。无弋爰剑之前,古羌人尚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在他之后羌人方进入了奴隶社会。《西羌传》记载:河湟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爰剑教之田亩,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益众。无弋爰剑可算是一位古代英雄伟人,他对青海省内古羌人的生活方式、生存治理及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被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