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3265900000063

第63章 西部卷(7)

青海山川壮美,幅员辽阔,人口却不多。在柴达木盆地和青南三江源的广大地区,每平方公里还不到0 .5人。自古以来,只见中原地区移民迁徙青海定居生活,而且大多都在河湟谷地扎根繁衍。特别是从事农耕生产种五谷、栽果蔬的农民,依靠黄河湟水谷地温和湿润的气候,便利的灌溉条件,以及平整的田畴绿野,祖祖辈辈,一代一代,以勤劳的双手,建造起自己美好的家园。家家鸡鸣犬吠,村村人欢马叫,遍野羊咩牛耕,好一幅人间闲野安乐图景!

可是,黄河谷要移民了,世代在此生息的农牧民要离开母亲河,迁往他乡,乡情难舍啊!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早已融入农牧人的血液之中,而搬迁两个字,如刀似剑,令人心碎,让人昼思夜想,不安伤感,故土亲情,揪心撕肺……

然而,黄河谷的人们心里也清楚,为了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古老黄河的光和热,造福人民,舍小家,为大家,又是高原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道德风尚,所以,搬迁移民又是必须的,而且刻不容缓。尽管故土难离,乡情难舍,黄河谷各族人民群众还是以大局为重携家带口地告别了家园,抓几把家乡的土,迁往别处,在新的土地上安家耕作去了。

移民牵扯到黄河谷地共和、贵德、尖扎、等7县、18个乡镇、60个行政村、12万多人口,移民安置工作涉及社会经济、民族、宗教等方方面面,群体人口多,安置地域有限,解决不好,难免会影响水电站的顺利建设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而且,在高原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地域进行,从没有如此大规模移民的先例,无经验可循,工作难度大,因此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

早在1976年底,移民工作计划启动,到1987年,龙羊峡库区就完成了3万人的搬迁安置任务。由于计划周密,工作细致,安置妥当,整个移民工作比较顺利。但面对淹没的土地、草原、树林、房舍,农牧民群众还是洒下了依依别情的泪水。李家峡库区因为淹没土地少,耕地仅5000亩,移民数量少,只涉及人,房舍库棚近万间,且多为平土墙垒建,搬迁任务较轻,在本世纪初就已提早完成,搬迁移民满意度比较高。

据统计,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水电站已经征用耕地、林地、草场、果园、宅基地2万亩,水库水位上涨以后,库边许多农牧民又要进行二次搬迁。至2030年左右,黄河上游计划中的23座水电站全部建成,尚有8万多移民,安置任务艰巨,困难会再次加大。这是因为,搬迁后的耕地质量下降,平地变为坡地,原来自流灌溉变为电力提级灌溉,种粮成本上升;由于搬迁地海拔上升,气候变化后,一些优质特色农产品无法再种植;加上交通不便,亲友离别、民族语言障碍等因素,一些群众心潮难平,难免产生不满情绪,所以,最大的工作困难还在前面。对此,年轻的省政府副秘书长充满了信心,他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安置移民工作更为顺利一些。事实证明,以前实施的开发性安置、利用国营农场的土地安置、农转牧安置【改吃供应粮】、投亲靠友分散安置等措施都是得当的。再加上工作中我们以人为本,加大补偿力度,移民安置不会成为问题。

康隆新村有回族、藏族、撒拉族和汉雅四个民族,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移民新村。走进村里,只见房舍一新,宽敞明亮,街道整洁,一派祥和。进户巷道颇具风格,呈“井”字形,便于通行机车人畜。房屋的建造也根据民族传统布列,藏族按单排面南,回族庄廓背靠背,汉族院子面对面,街道路面平整,砂石铺底,水泥浇铺,好一个新世纪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从昔日高寒边远的德恒隆乡搬迁来的马占林在政府补助11万之后,又自筹13万元,建起了16间雕梁画栋宽敞明亮的松木大房,红红火火地过着日子。

村主任马占德谈到村里的建设,兴高采烈,滔滔不绝。他说,在总投资208万元的人富饮水工程实施后,家家实现了自来水进户入灶,极大地方便了移民群众的生活用水,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省移民安置局又投资723 .3万元,建设了农田提灌站及灌渠配套工程,对原有水利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新建6座提灌站,整修完善灌溉渠系37公里。便利的水利设施便于农业生产增产增收,冬小麦亩产已超过千斤,375亩多元化经济作物基地为产业化经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村里医疗点也给群众看病带来方便。

村前的移民学校按九年义务学校的标准设计,五层高教学楼显得富丽堂皇,新颖气派,各种教学设施以及电脑语音教学室配备齐全。各民族的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此起彼伏,青春的歌声,从这里传向很远很远……

村西山坡下,由移民安置部门安排115万元,为藏族群众修建的玛尼堆和佛塔,民族风情浓郁。每天晨曦,可见信教的藏族同胞三三两两在此诵经拜佛,手上捻动着玛瑙佛珠,虔诚地转着圈子。而回族、撒拉族修建的清真寺,安排资金168万元。高大的殿堂颇为气派,屋顶高耸的一弯月亮,熠熠生辉,远远望去,可给人以无限遐想。马占德说:政府想得真是周到,民族宗教场所的修建,不但满足了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还使当初因搬迁思想存在顾虑、情绪不定的群众真正地稳定了下来,在迁居的新村安居乐业了。

现在,隆康新村人居收入年均已达到4000元,全村有50户人家买上了家用轿车、电动车、摩托车更是难以计数。英武的木仁旺堆拍着他新买的红色马自达车头,神采飞扬:咱每两个星期就要去省城西宁逛一逛,看看新情况,还说,电视上看天安门不算,总有一天要亲自上北京,感觉肯定会不一样!

龙羊峡二次搬迁的107户530人,入住在贵南县沙沟乡汪什科村和关塘村。这里地处黄河北岸,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新村民每家都分得两亩土地,土地质量并不比黄河谷地差。每户村民房屋的建筑面积都达到90平方,许多人家还自筹资金进行扩建,住所越来越舒适,院子里种植了果树花木。村支书王月说,政府给我们解决了看病难、灌溉难、行路难、饮水难及宗教场所,这日子过得人心里舒坦,就像炉里的火,越烧越旺了。

拉西瓦水电站的移民安置村,建在贵南一处水草丰茂的草原上。站在小山坡上望去,过马营镇后的牧场上,一排排移民新屋拔地而起,一座座畜棚整洁而敞亮,笔直的水泥,砂石道路直通村街,一行行电线高杆把光明送进家家户户。千百年来草原零散的住宿习惯改变了,入夜的牧人们不再寂寞,电灯、电视、录放机、卡拉OK以及冰箱冰柜等家用电器,让世代放牧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让他们快步赶上现代化的节奏,辽阔的草原不再遥远!

走访移民村,我们高兴地看到,一个个的移民新村都是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都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它们与一座座水电明珠交相辉映,成了黄河两岸一道道普天同庆的风景!

黄河波涌浪滚走东海,把华年稔岁留给了两岸肥沃丰腴的大地。黄河上游座座水电站,把源源的热能送往祖国的四面八方,推动着现代化奋勇向前。黄河水电依黄河而生,以黄河为荣。她阔大的水库湖泊不但有效地防治水患的频频发生,制止洪水的肆虐,为害生灵,还极大地改善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造福民众。随着黄河梯级电站的相继蓄水,增加了黄河的湿地面积,据统计,仅龙青段已开发建成的电站共增加湿地面积600平方公里,黄河两岸植被、绿地面积增加了150公顷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大型水电站库区的拦沙作用,黄河的输沙量直线降低,使黄河水更清澈、更明亮,水质更高。不仅让“天下黄河青海清”的壮美景观永远呈现在青藏高原,也使黄河中下游的水土和自然环境得到改善,让千古黄河焕发神采,美丽迷人。

黄河,母亲河,造福呈祥的河,在新世纪的阳光下,你将更加壮美辉煌!

【董生龙:曾任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席】

《雅鲁藏布江圣水长流》

熊育群

导言

西藏是一个地域广阔、人烟稀少的地方,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都集中到了这里,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唐古拉山脉、他念他翁山脉、横断山脉等,山峰海拔多在5000米以上,山峰上终年积雪,并分布有众多的冰川,成为丰富的固体储水,西藏乃至全国一些主要江河的发源地,如雅鲁藏布江、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中国最伟大的河流都来自这片雪域高原。

西藏面积122 .8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放眼一望,这些山脉水系总体走向为近东西向,至昌都一带转向为近南北向。地形趋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在山脉与山脉之间,山峰与山峰之间发育有与山脉走向大致平行的川谷槽地,低洼盆地,在川谷盆地中分布有众多的河流、湖泊和湿地。

因为高海拔,加上纵横交错的山脉,西藏气候复杂多样。年平均降水量50至5000毫米,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由东南低地向西北明显递减,6至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至90%。西藏绝大多数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带,工程性缺水十分严重,加之受气候和土壤植被的影响,水多成灾,水少成旱。

但是,西藏水资源却十分丰富,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条,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占全国湖泊面积的1/3。地表水年径流量4482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径流量1107 .3亿立方米,冰川储量约3000亿立方米。西藏有世界上最大的冰雪水库,仅波密以西就有冰川2756条。西藏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居全国第一,水能储藏量约2亿千瓦,约占全国蕴藏总量的29 .3%,其中雅鲁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蕴藏量约1亿千瓦,仅次于长江,可开发的约有8659万千瓦,且易于开发的坝址很多。

在过去的岁月里,生活在高原的藏族人民,创造了自己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除游牧文明外,农耕文明也在这片高原上孕育、成长,藏民种植青稞,农耕民开辟农田,引水灌溉,筑堤防洪,很早就懂得了水利的重要作用。但西藏有组织的治水工程主要是在西藏和平解放后,以前,由于长期在落后的生产关系封建农奴制等因素的制约下,水利设施方面几无成绩可言,至多只不过挖了些小沟渠,修了些小水塘等,工程简陋,不能抗御旱涝洪水等灾害。西藏和平解放后,进藏部队中的随军水利工作者,首先在江孜县车仁坝进行了勘测设计,修建了车仁灌区,又先后在澎波、林周、易贡、察隅、扎囊等地建农场,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1959年平息叛乱后,实行了民主改革,百万翻身农奴当家做主人,在“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西藏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很快。在当时,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有相当数量的水利工程仍在发挥其作用。

随着川藏、青藏、滇藏和新藏公路的修通,拉萨、昌都、日喀则、山南、那曲、狮泉河等主要城市建起了学校、医院、商店。196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中央政府从各省市、各部委、各个行业抽调大批技术干部援藏。其中水电行业的援助力度最大,1965年6月至8月当时的电力工业部从直属的东北水电勘测设计院、北京水电勘测设计院、西北水电勘测设计院、成都水电勘测设计院,以及直属的水电第七工程局和第八工程局等抽调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援建西藏,同年组建了西藏水电工程处和西藏水电勘测设计院,并招收了大批藏族学员参加工作,还从中挑选了一批优秀学员送到内地的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河海大学去深造,这批学员经过4至5年的系统学习,毕业后回到西藏成为西藏水电建设的骨干力量。

西藏治水,是在世界屋脊,具有高原的特点。

一是农田、草场灌溉,因为山高地广,冰雪覆盖面大,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河床的坡降比较大,大部分耕地分布在比较平坦的河谷地区,引水工程在西藏河谷地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引水灌溉方便,工程简易。这几十年来基本上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引为主,提蓄补充,防渗配套,综合利用”。

二是蓄水工程。高原地域辽阔,耕地较为分散,加之年内降水在时空上、地域上分布极不均匀,为了调节水量的分配,使枯水季节有水灌溉农田和解决人畜饮水,西藏人积累了搞小水塘的经验,有的利用高山湖,在湖口筑坝蓄水。

三是提水工程。西藏部分耕地在沿河两岸较高较平坦的台地上,由于河床切割较深或江河水流比较平缓,修渠引水难度大,但这部分耕地肥沃,气候又适宜农作物生长,仅由于缺水以致产量很低或废弃,影响了西藏农业的发展。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及初期,由于缺乏动力,西藏没有一处提灌站。1964年西藏水利部门引进内地的水轮泵,先后在拉萨地区和昌都地区使用,然后逐步推广到西藏全区,这才有了提水灌溉。直到农村有了小水电站,电力提灌站才真正发展起来。

四是机井和大口井工程。西藏有少部分年降水量仅300毫米的耕地,地表水比较缺乏。但这部分耕地地下水比较丰富,并且地下水的埋藏深度较浅,一般在地表以下50米左右,有的甚至只有5至6米,所以开采地下水非常方便,而且投资省,见效快,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开始打农用机井、大口井,解决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

五是高山湖泊的开发利用。西藏高山湖泊有1500多个,这是西藏一大优势。这些湖泊大部分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草原上,也有位于江河源头和江河支流上游的,由于常年的冰雪融水和降雨的补充,水源比较丰富,修建工程也比较简便,因此开发利用高山湖泊的水资源极有经济价值。

六是河道治理工程。河道治理是发展经济,进行城镇建设,扩大耕地面积和种树、种草面积,防止洪涝灾害,扩大灌溉地面积的有效途径。

七是人畜饮水和水土保持。西藏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虽然水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在时空及地域上的分布不匀,造成了某些地方人畜饮水的困难。又由于西藏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较差,而且岩石风化破碎,加之高原风大降水集中,因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据有关资料,全自治区中度水土侵蚀面积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30%左右,严重水土侵蚀面积达全自治区总面积的5%左右,为此,西藏水利部门于1984年在浪卡子县卡拉乡卡热沟进行了小流域水土保持的试验,经过几年的种树种草和修梯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全自治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正在有计划地进行之中。

八是利用水能修建农村水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