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的工具是一把短把子的镢头、一把短把子的坎土曼和两只柳条筐。把子一定要短,太长了,没法用。太短了也不行,太短了使不上劲。一般有40公分就差不多了。柳条筐也是有要求的,为了方便在井里使用,要求不能高过25公分。挖掘暗渠时,在竖井东西向的中线上,要插一盏铁制油灯,坎匠背对着油灯,要一直对着自己的影子挖,这样就不会偏离方向。就可以和下一个竖井连上了。暗渠底部的渠深,不用太深,以土筐的筐沿为标准,只要泉流能淹没筐沿就行了。
挖坎儿井时,一班是三个人。一个在竖井上边。竖井井口搭个木架子,有辘轳可以上下吊运土筐。在竖井口的人,负责把土筐吊上来,把挖出来的倒掉,再把土筐放到井下。再有一个人,是在井中负责运土,用坎土曼把土装进筐子里,再挂到辘轳上。还有一个人,这个人的活,比较起来技术性更强些,也更重要些。他直接拿镢头挖,暗渠的大小、方向全由他管。他要是干不好,就会影响到暗渠是不是好用,是不是结实牢固。这个人是三个人的头,另外两个人要听他的。一开始挖坎儿井的人,是干不了这个活的。这是个技术活,光有力气不行,要经过学习、经过锻炼才行。一开始,我也不行,也是跟在师傅后面,看师傅怎么挖,记在心上。整整跟了三年,才干得像个样子了。
挖坎儿井,是所有活里最累的一个活。家里条件好的,有些钱的,都不会去干。我家穷,想吃口饱饭、有衣服穿,就得去干这个活。苦是苦,累是累,可给的工钱也会多一些。那时,有一个说法,叫好男不去挖坎儿,好女不去嫁坎儿。挖坎儿井,不光是累,是苦。长年在井下面,见不到阳光,里边又潮又湿,还直不起腰。几乎关节上都会落下一些病。现在,只要天一阴,我的腰和腿就会酸疼。还有我的眼睛,也不好用了,老是红肿,流眼泪,这也是挖坎儿井搞的。在井下干活,点着油灯,冒出的烟,把眼睛给熏坏了。挖坎儿井,不但会得病,还有的人把命都丢了。我有一个伙伴,和我可好了。那天我们一起去挖一个井。我俩在暗渠里挖,他的技术也好,和我不分上下。我俩就轮着挖。我挖了一会儿,他说他来挖,我就让给他了。我去运土。我站在竖井下面,刚把一筐土吊上去,就听到“轰”的一声,发生了塌方。整个暗渠塌了下来,把他给砸进去了。等我们把他扒出来,已经没有气了。
不说这个了,干什么都不好干。我们这些人,是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死的。不吃苦,不得福,天上不会掉肉饼子,这个道理,我是懂的。所以,苦一点,累一点,没有啥。不过,有时,也会生气,不高兴。有一次,挖一个坎儿井,挖到了一半,不能再往下挖了。不是主人不让我们挖了,也不是我们不想挖了。是土层结构有了问题。比如说,沙性太强,土质太松散,一挖就发生坍塌。没有办法,只能停下,宣布作废。主人白掏钱了,恼火,坎匠白掏劲了,也恼火。我们把这种井叫“白坎儿”。后来这个词语流行开了,新疆人都能听懂,说什么人或什么东西不行、没有用、是废物,就说是“白坎儿”。
好多人不愿意当坎匠,可我愿意当。什么事,干上了,干久了,就会喜欢上它了,就和它有感情了。再说了,因为坎儿井,在我们这里,实在很重要。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离不开坎儿井。坎儿井挖好了以后,也要经常去清除淤泥,才能让坎儿井清水长流。这么一来,坎匠一年到头,不管什么时候都有活干。有时还会不够用,一个坎匠,好几家都抢着要用。这么一抢,坎匠的地位就高了。坎匠不管给谁家干活,都要招待好。差不多每天都会有肉吃。一是想让坎匠吃好了,好有力气干活;二是怕坎匠吃不好,不高兴,不好好干不说,使个坏,还会把坎儿井搞坏了。不过,坎匠不会这么干的。他们总是想把活干好,人活着,要有个好名声。坎匠的名声,就活在坎儿井的流水里。
不管干什么,干好了,都会得到好报。挖坎儿井也一样。给一家人挖坎儿井,这家人有个姑娘,天天给我们送饭。送完饭后,她不马上走,会坐在那里看我们干活,还和我们聊天。那一年,我21岁,看见姑娘脸就红,心就乱跳。一看到姑娘远远提着饭菜走过来,我就激动得不行。我用辘轳从井口往上提土,姑娘就帮我一起提土。我问她是不是喜欢挖坎儿井。她说我觉得挖坎儿井的人很了不起。她说这个话时,脸红了。我知道这是个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于是我就在她的脸上亲了一下。她不好意思地跑开了,可她围在头上的红纱巾却飘到了地上。我拿起了红纱巾捂在了胸口。直到了一年后我才还给了她。其实我是不想还给她的,可是不还给她不行了,因为她说如果不把红纱巾还给她,她就不会嫁给我。当然啊,后来,她不但嫁给了我,还跟我生了十个孩子。
好了,不说我的爱情故事了。我知道,你是想了解坎儿井的事。不过,我的爱情故事,也是和坎儿井有点关系的。你看,坎儿井就是这么好,坎儿井流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会有许多新的生命长出来。我知道,现在已经有许多人不用坎儿井了,国家花了很多钱,把自来水通到了各家各户,地里的庄稼要浇灌了,可以用抽水机抽水了,用喷灌机喷出雨。还修了一些水库,用起水来方便多了。老百姓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只能靠坎儿井活着了。可对我来说,还是不能离开坎儿井,坎儿井里流出的水,不但很清,还很甜,别的水比不上。我现在如果觉得身体不舒服了,不用去医院看医生,只要喝一碗坎儿井里的水就好了。
在我们这个地方,已经有许多年没有人再挖出新的坎儿井了。原来的坎儿井因为没有人维修,也有好多不再有流水了。坎匠这个活,也是很少有人会再干了。就算你会干,也不会有什么人来找你干了。不过,那些挖坎儿井用的工具,我可是一件都没有丢。没有事时,我会经常拿出来,把镢头和坎土曼上的锈迹擦掉。我一个人也会在太阳不太强烈的黄昏时,走到戈壁滩上,走到我挖出的坎儿井前,看到那些已经断流的坎儿井里堆满了土,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真想跳下去把那些泥土清理出来,让坎儿井重新发出流水的欢唱声。坎儿井每年春天都要疏浚,冬天过后泥土变松便会塌方,那就要及时疏浚,否则就如一个人的血管淤塞一样,一个个庄园便会干枯而消失。可我真的年纪大了,手脚已经不听使唤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你不是政府派来了解情况的人吗?你不是要写文章吗?你能不能把我的话写出来,让政府知道一个老坎匠心里的想的啥?其实也没有想啥,我就是想着坎儿井是我们的宝啊,我们得爱护它呀,不能把它丢了。
为了证明坎儿井是个宝,老人带着我参观了他的庄园。坎儿井流到老人家的庄园的时候就变成明渠了,但它依然带着天山雪水的寒气。尽管太阳像火一样,烤得土地发烫,流水却有些冰的冷意。它们围绕着白杨的树根静静地流淌着,让树下的绿荫充满了凉爽。老人指着放在树下水边的一些羊肉还有瓜果蔬菜,告诉我,已经放在水边好几天了,还是那么新鲜,一点也不会变质。说着,老人拿过一个西瓜,杀开了让我吃。我一吃真的又冰又甜,真是和放在冰箱里的西瓜没有两样。老人又指着不远处的葡萄庄园说,他有5亩葡萄庄园,里边种着15种葡萄,每年可以给一家人带来上万元的收入。老人还说,至少还有40户人家就靠着眼前的这个坎儿井过日子呢!
听了艾斯海尔老人以上的讲叙,让我明白了一个坎儿井是怎么挖出来的。不过,1500多条坎儿井,长约5000公里的地下长河的挖掘,决不是一个或者说上千个艾斯海尔可以完成的。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一定还有一些杰出的人物发挥过更大的作用。带着这个想法,我在一个宁静的深夜,打开一本厚厚的史书。果然,我看到了两个让我身心震撼的名字。
一个名字是林则徐,另一个名字是左宗棠。
五、一个民族英雄以及“林公井”
1842年,一个叫林则徐的花甲老人来到了新疆。说到林则徐大家没有不知道的,他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不过,大家知道的多半是他在广东虎门把外国人鸦片烧掉的事,很少有人知道他来到新疆以后干了什么事,更不会知道他和坎儿井之间有什么关系。其实作为一个民族的大英雄,林则徐在新疆的所作所为,是他伟大人生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本来作为朝廷大臣的林则徐是不可能有机会来到新疆的。但他在1840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一把火把洋人的鸦片烧掉了。早就对鸦片痛恨得不行的老百姓,齐声为他叫好。但却给皇帝带来了麻烦。一直在中国横行霸道的洋人从来没有人敢这样对待他们,于是就趁机对清政府发难,直接动用起了坚船利炮,发动了一场可耻的鸦片战争。腐败的清政府觉得打不过洋人,就不敢打了,就朝洋人举起了白旗。洋人提出了许多不平等的条件,皇帝都一一接受了。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处罚林则徐。
当时对犯错的大臣的处罚,要么是直接把头砍掉,要么就是革去官职,遣戍边疆。林则徐去禁洋人的烟,也是奉了朝廷旨令才去办的。再说了,林则徐一直是个忠臣,皇帝心里是明白的。砍林则徐的头,不管是于情于理都不能那么做。不能砍头,那只能是遣戍了。就是这么做,皇帝还是觉得对不住林则徐,派人前去把林则徐找来,对他说了心里话。知道皇帝把他流放新疆,是没有办法的选择,也是为了大清江山的安危。一向深明大义的他,朝着皇帝三叩头后,满怀对国家的忠诚离开了京城,走向了塞外。
一队人马押着林则徐走在茫茫的大戈壁滩上,那些初次出塞的官兵被这亘古的荒凉吓坏了,出现了惊恐不安的神情,有的甚至走着走着不肯走了。只有林则徐面对这辽阔的疆土充满了自豪,并告诉随行的人员,因为有了塞外的这块土地,中华才可以称之为大中华。还说,别看眼前这戈壁滩上没有人烟,终有一日会变成江南一样的鱼米乡。林则徐这么说,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浪漫的想象。这些年作为朝廷重臣,组织和领导了多个地方农业的振兴和发展,对土地不但有着深厚的感情,更有着如何开发利用的一整套办法。
英雄永远都是英雄,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甘于平庸。忠臣永远都是忠臣,不管经受多大的磨难和委屈,都不会改变为国家奉献一切的信念。穿越了整个东西新疆的林则徐,在经过了差不多半年的行程后,于这一年的春天来到了伊犁。不顾路途的劳累,林则徐到达当日,就去了拜见了当时的伊犁将军布彦泰。将军向来对林则徐充满敬佩,尽管他遭到贬谪却并没改变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将军向林则徐保证会让他在伊犁受到各方面的关照,并请林则徐有什么要求提出来,他一定会尽力满足。林则徐听完大笑起来,说他来找将军,不是为了寻求关照和保护。他来找将军,是让将军给他找事干的。虽然没有官位,可作为大清子民,他仍然愿意为大清的繁荣和安危出力。
当时朝廷为了加强伊犁地区对沙皇的防守力量,增加了当地的驻军。但驻军多了就得想办法解决军粮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扩大在伊犁的屯田,并计划在一个叫阿齐乌苏的地方开垦大片的荒地。这个计划已经制定有一段日子了,但是一直因为水源不足迟迟不能实施。布彦泰将军知道林则徐在治水方面是个专家,又看他决心要为朝廷出力,就不由得心中一喜,恳切地提出希望林则徐能参加到这次屯垦行动中。具体的任务就是想办法把喀什河的水引到阿齐乌苏来。这样一个为国为民做贡献的机会,林则徐当然不会错过。第二天他就投身到了开渠引水的事业中了。
喀什河是伊犁河的支流,水的流量很大,并且从来没有断流过。但要把喀什河的水引出来,要穿荒野过山岭,难度之大超出常人的想象。林则徐毅然把其中一段最艰难的工程认领了下来。他首先解决了工程经费不足的困难,他动员当地的官员绅民一齐捐资,并首先捐出了维持生计的部分银两。他的慷慨解囊之义举感动了众人,大家纷纷捐款,很快筹足了工程经费。同时,他利用自己多年的兴修水利治理河流的经验,结合伊犁的实际自然情况,亲自跋山涉水进行调查研究勘探测量,制定出了一个既能保证速度又能保证质量的施工方案。1844年5月,在一阵鞭炮声中,林则徐和伊犁将军并肩挖起了开渠引水的第一锨土。
从动工的那天起,林则徐就没再离开过工地,他既是工程的总指挥又是总工程师,决定着整个的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一条巨龙可以说是在他的亲手牵引下,穿过重重山野,于四个月后的秋天飞到了阿齐乌苏。当水龙甩动无数灿烂水花起舞时,人们不由得朝着林则徐欢呼起来。随后,10万亩荒地变成了绿浪翻滚的庄稼地,数万镇守边关的将士再不用为吃穿发愁了。到如今差不多过去近200年了,林则徐带着民众修筑的水渠仍然还是流水如歌,歌唱着民族英雄对边疆发展的贡献。
伊犁水利工程的成功修建,表现出了林则徐在治水方面的卓越才能。伊犁将军布彦泰上奏道光皇帝,把林则徐的贡献报给了皇帝。并在奏书中夸奖林则徐“赋性聪明而不浮,学问渊博而不泥,诚实明爽,历练老成……平生所见之人,实无出其右者”。道光皇帝知道了林则徐在伊犁所干的事情,也很是高兴,提笔批下了“所办甚属可嘉”几个朱红的字。并有了既然林则徐这么能干,为何不利用他的才能在新疆开发更多荒地的想法。于是一道旨令传到新疆,让林则徐去新疆别的地方勘查荒地,并指导各地的屯田垦荒。这一年的10月,林则徐带着一队人,离开了伊犁,从天山的北边翻越过了天山,来到了天山的南边。
一座绵延千里的天山,把新疆分成了南北,也使得新疆有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相比之下,南疆比北疆更要缺水少雨,土地也更要干旱贫瘠,一片中国最大的沙漠让这里的气候变得极其恶劣,几千年来不知有多少城镇村庄和农田被滔滔的沙浪掩埋。林则徐来到南疆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把南疆可耕种的和可开发的农田还有多少调查清楚。此事对国家制定长久发展边疆经济的计划意义重大。林则徐为了保证每一个数据的准确无误,他几乎是身体力行,每一地的勘测,他都是亲自到场,并手执角尺进行丈量。用他自己的话说,“到一城,查一城,绝不敢稍有成见,亦绝不粉饰迎合”。同时要求一起工作的官员,要对国家对政府负责,努力做到实事求是,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