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3265900000092

第92章 西部卷(36)

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由于僧侣不能成家、常住寺庙,所以格鲁派寺庙多数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出现了一批寺庙建筑群。而这其中的第一座寺庙,就是在帕竹政权支持下,于1409年,在澎波曲注入拉萨河的对岸山顶修建的黄教第一寺“甘丹寺”。这是黄教创立的标志,同时因为甘丹寺是黄教首寺,所以格鲁派也称“甘丹派”。此后,宗喀巴又让他的弟子分别在拉萨城西、面向拉萨河的根培乌孜山上,建立了黄教最大寺庙哲蚌寺【1416年】;在拉萨北面、临近拉萨河支流流沙河的色拉乌孜山上,建立色拉寺【1419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这三大寺从东、北、西三面,隐隐地将拉萨城包围在中央。由于三大寺规模宏大、俨如城堡,僧侣众多而集中,因此格鲁派虽然一度受到噶玛噶举派所支持的藏巴汗的迫害,但最后仍能在蒙古军队支持下,一举成为藏地的统治者。在清王朝时期,格鲁派在西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直到1959年民主改革。

“甘丹”的意思是“兜率天宫”。每年的藏历十月二十五日,为了纪念1419年这一天,宗喀巴圆寂于甘丹寺,藏地的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屋顶、窗台等处,都会点燃酥油灯,彻夜不灭。这个节日俗称“燃灯节”,确切名称应是“甘丹阿曲”,意思是“甘丹五供节”。虽然拉萨大昭寺这一晚上灯火辉煌、游人如织,节日气氛甚浓,但真正的风景是在甘丹寺。立足拉萨河畔,看依山而建的甘丹寺上上下下,通明一片,灯火映照着拉萨河水,真如人间天堂。

松赞干布出生地“甲玛沟”甲玛:墨竹工卡县下属的一个乡,位于拉萨河南岸的甲玛沟中。“甲玛”在藏语中的本义是“秤”,也指“密封的信件或文件”。吐蕃时期称此地为“雅嫩”。甲玛乡的赤康村,曾是萨迦统治时期西藏十三个万户长之一的“甲玛万户长”驻地。。离开甘丹寺,沿拉萨河边的318国道继续前行,在进入墨竹工卡县城前,路右边会看到矗立着一座古堡式建筑,那就是松赞干布的出生地“甲玛沟”。

纵深约20公里的甲玛沟是一片开阔的山间谷地,谷底是成片的青稞田和散落的历史遗迹。当地人喜欢说,“先有甲玛沟,后有拉萨城”。的确,近1400年前,吐蕃的一代雄主松赞干布,就出生在这里的“强巴敏久林宫”,成年以后,他顺着沟口外的拉萨河,一路前行,在那个叫做“吉雪卧塘”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后来闻名世界的圣城“拉萨”。

藏历火牛年【公元617年】,松赞干布出生于位于甲玛沟内的“强巴敏久林宫”。在今日甲玛乡赤康村西南的山坡上,还有一座据说是松赞干布出生时的宫舍遗址和一泓名叫“忱果泉”的泉水。山谷东侧还有一座名为“杰波古卡”【藏王宫】的古堡。以前,堡中还供有一尊约一层楼高的松赞干布泥塑像,头上缠着黑色头巾,上面还有一个头,所以人称松赞干布为“双头赞普”。这黑头巾里缠的实际上是弥勒佛,因为传说松赞干布是弥勒佛化身,所以他的头上才显出了弥勒的真身像。另据佛教徒传说,由于松赞干布是观世音菩萨化身,而观世音菩萨在“西方三圣”中,与大势至菩萨同为弥勒陪侍,等于是弥勒的学生或徒弟,观世音化身来到人间,自然要把“老师”带来,随时教诲。所以松赞干布刚一出生时,头上还有一个头,怕别人害怕,才以布巾缠裹,越裹越高,这就形成了吐蕃独有的尖顶缠头帽。目前在布达拉宫中的松赞干布,就是这种形象。

这肯定是佛教徒后来添加的传奇。因为真正的松赞干布出生时,与佛教还没有什么关系,他要对付的不是魔鬼,而是活生生的人。松赞干布降生在一个吐蕃事业初创、内乱未息的时代。13岁时,他的父王就因将政治中心从雅鲁藏布江以南转移到江北的拉萨河流域,而被进毒暗害。而且,新近扩大了地盘与臣民的吐蕃,内部矛盾重重如火山即将喷发,“父系庶民心怀怨恨,母系庶民公开叛变,外戚象雄、牦牛苏毗、聂尼达波、工布、娘布等均公开反叛”。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2月。

在这种情况下,松赞干布幼年亲政,他联合支持王室的吐蕃新贵,运用各种计谋,准确、凶狠地铲除政敌和叛逆,终于坐稳了赞普宝座,并能腾出手来,向拉萨河下游谷地发展,兴建拉萨城。他巩固赞普地位的艰辛或许从他的名字中可略见一二。藏语“松”是“正直、端正”的意思;“赞”是天神,但也可以指妖厉;“干布”则是指“深沉”、“心思深远不轻于外露”。总结起来可以译为“正直严明心思深远之天神【君王】”,很准确地揭示了他的性格,也折射出他当时所处环境的凶险。

从去年6月开始,投资3500多万元,包括松赞干布出生地纪念馆、古城墙以及松赞圣泉改扩建和松赞拉康等6个维修项目在内的“甲玛景区”工程,已经开工建设。未来在沿拉萨河前往林芝的路上,可以顺路到甲玛沟内游览,伫立强巴敏久林宫遗址,眼望巍巍群山,耳听潺潺流水,越过历史的尘埃,去感受吐蕃一代雄主的人生际遇与时代风云。

血弄藏布边的“天葬圣地”直贡寺。离开松赞干布的出生地,沿河继续向东北行进,在墨竹工卡县城东侧,告别了向东通往林芝的318国道。在那个方向,318国道继续有拉萨河的支流墨竹曲一路相伴,直到拉萨与林芝分界处的米拉山。所以很多去林芝的人,会误以为米拉山就是拉萨河的源头。

拉萨河的干流实际上是向东北方向,到了墨竹工卡县的尼玛江热乡附近,你才会发现,它的干流是从西北而来。这里是拉萨河大“S”形的下半部分的拐点。就在这一拐点附近,触目可见有“西藏三峡”之称的雄伟的直贡水电站的大坝。它拦截了两条大河的河水,一条是西北方向的拉萨河干流直贡藏布的河水,一条就是从东北方向流出峡谷的血弄藏布的河水,形成了库容达2 .24亿立方米的浩渺水库。

这座电站名为“直贡”,得名于拉萨河干流“直贡藏布”。但在整个直贡藏布流域,包括在直贡水电站附近,你却找不到一个具体的叫做“直贡”的地方。如果你执意要找,那就得循血弄藏布而上。血弄藏布在一条峡谷之中,夏季两边的山峰绿意葱葱,冬季峡谷内白雪皑皑,所以也有人将这条河译为“雪绒藏布”

血弄藏布:亦译为“雪绒藏布”、“学绒藏布”。藏文“雪”的意思是“下部”,“绒”的意思是“峡谷”,所以这条河流的汉语意思是“峡谷下的江”。,

颇为形象。行进到墨竹工卡县的门巴乡附近时,山谷豁然开朗,在路左白雪映衬的山崖之上,壁立着一大片红顶、白墙的建筑,在这荒凉的山谷之中,令人疑心是天上的幻影,是海市蜃楼。那就是在藏地大名鼎鼎的直贡寺。

直贡寺最早是由帕竹噶举派弟子“木雅贡仁”所建的一座小寺庙。后来由帕竹噶举派另一位著名弟子“仁钦贝”扩建成为大寺,名为“直贡梯寺”

直贡梯:“直贡”的藏语意思是“母牦牛中心区”,说明这里是主要的牧区;“梯”的意思是指“中央、主要部分”,意指直贡寺是直贡噶举派的主寺。帕竹噶举派的主寺“丹萨梯寺”中的“梯”,也是这一意思。,

并以此为根据地,发展成为帕竹噶举派最著名的“八小支”之一“直贡噶举派”,直贡梯寺也成为藏地著名大寺。

由于直贡地方处于农牧两区的交界地带,是一个农牧产品进行相互交换的交易场所,来往群众很多,所以很容易扩大这一教派的影响。据说直贡梯寺有一次举办法会,各地来参加的人数多达55525人!仁钦贝和他的继承人利用宗教,在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封建主家族,名为“居热家族”。到了元初,居热家族成员被封为直贡万户长,在藏地十三个万户长中,直贡万户长位列前藏各万户长之首。

然而,直贡寺在蒙古人到来之初,丧失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机遇。1239年,蒙古人本来是要迎请在拉萨河流域影响最大的直贡派教主、直贡寺“京俄”

京俄:帕竹派主寺丹萨梯寺和直贡派主寺直贡梯寺的住持,均称“京俄”。“京”是“眼”的意思;“俄”是“前边”的意思。“京俄”意为“眼前人”、“身边人”,即上层喇嘛的贴身侍从。这一名称作为帕竹与直贡派教主名称,可能源于帕竹派创始人帕木竹巴和直贡派创始人仁钦贝,都曾因贴身侍奉上师,从而学到了密法,后来创宗立派,就把人们当初对他们的称呼,作为本派教主的名称。

扎巴迥乃【1175年—1255年】,到凉州与蒙古王子阔端会面。实际上是将他作为藏地的代表人物,准备在协商之后,由他统一管理藏地事务,把藏地统治权交给他。但扎巴迥乃可能被先前蒙古军队入藏后表现出来的凶残吓坏了,便以年老体弱为名,极力推荐后藏的萨迦派领袖萨班前往。比扎巴迥乃仅小5岁的萨班毅然前往凉州,从而使本来地处后藏、无地利之便的萨迦派获得了全西藏的统治权。

萨迦派统治藏地以后,势力强大的直贡派常与萨迦派发生纠纷。1290年,萨迦派请来由忽必烈的孙子“帖木儿不花”率领的蒙古军队,与后藏军队一起,攻入直贡峡谷,放火烧毁直贡梯寺大殿,摧毁18尊巨佛和7座多门塔,后世记载直贡寺“传有僧众万余,从天窗出,腾空而逝”。

五世达赖喇嘛:《西藏王臣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

实际上是直贡派僧侣和属民一万多人被杀害,彼时“血弄藏布”一定是一片血流成河的悲惨景象。这场大战史称“直贡林洛”【直贡寺院之变】,直贡派许多属地被夺走,直贡派的实力大为削弱。但到了14世纪中叶,直贡派的实力逐渐恢复,它又与当时统治藏地的帕竹派作对,被帕竹噶举派所击败,实力再次衰落。到15世纪格鲁派兴起时,直贡派又抵制格鲁派,最终被格鲁派所降服,但其宗教影响至今仍存。

直贡寺最出名的是它的“拙火定”、“抛哇功”和“天葬台”。所谓“拙火定”,是一种修丹田生热的脐轮火法,本是噶举法的一种密法,而以直贡噶举派的修法最有特色。据说修成拙火定的人,能在冬天将刚从水里捞出来的袈裟披在身上烤干。如果是下雪天,他在屋内发功,屋顶的雪可以即刻融化。“抛哇功”是直贡寺独有的一种灵魂超度方法,这种灌顶方法,只有直贡寺的活佛才能进行。佛教认为人死后进入“六道轮回”,灵魂有可能进入“三善趣”【天、人、阿修罗】,也可能进入“三恶趣”【地狱、饿鬼、畜生】。直贡寺的活佛在灌顶时,可以在死者头上打一个洞,灵魂就会从头上出来,进入“三善趣”。直贡寺的天葬台,据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天葬台之一,另外两座是印度的“斯白天葬台”和西藏山南地区的“青朴天葬台”,但以直贡天葬台的规模最大。从寺前的一条小路转向寺后山顶上的天葬台,一路可以看到漫天飞舞的天葬大雕和红嘴鸦,可以听到身后的振翅声“嚓嚓”作响,起初感到一阵恐怖,但仰望纯净天空之上的“神鸟”,或许对藏人天葬后,灵魂随鸟进入天堂,生发几分感悟。

直贡寺还有一个独具特色的活动:金刚神舞。但需要每年藏历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去那里时,才能看到。不过从每年藏历二月开始,直贡寺全寺僧人就要集中诵经,持续长达一个月。念经期间,他们要用彩粉绘制“坛城”,用糌粑做出一个人形怪物“棱嘎”,被当做教敌或邪恶的化身。在藏历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跳神舞期间,“众神”要把“棱嘎”砍成碎块并用火烧掉。一般认为这象征教敌与邪魔已被斩尽。但也有人认为,这实际上是针对当年“仇敌”萨迦派的一种宗教报复方式。据说烧一次“棱嘎”,就可以使萨迦派一名主管受害,以报复当年萨迦派血洗直贡寺的血海深仇。

命运多舛的热振寺。从直贡电站出发有两条路。向东北,是去往直贡寺所在的血弄藏布;向西北,是去往中游的直贡藏布。沿直贡藏布溯流而上,在林周县的旁多乡,直贡藏布与东北方向流来的中游另一条著名的河流热振藏布相汇合。这里有西藏在建的最大水利枢纽工程——旁多水利枢纽工程。

热振藏布得名于“热振寺”。“热振寺”的意思是“翘角寺”,它坐落在林周县城以北、唐古乡的普央岗钦山坡上。旁多乡的北边,有一条宽谷中的小路,布满碎石,但还算平坦,路右就是沿山根流淌的热振藏布。一路上放眼看去,草短无树,一片牧区风光,与拉萨河下游地带反差很大。尤其是秋冬季节,风来沙起,颇觉苍凉。然而到达唐古乡附近的山谷时,忽然间可以看到前面的山坡上,满布着郁郁葱葱的墨绿色柏树,有的如铁剑参天,有的似盘虬卧龙,令人惊讶不已。从柏树林中隐隐露出寺角、塔尖的,就是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寺热振寺。

上文说过,1055年,阿底峡的大弟子仲敦巴在拉萨河边的聂塘,主持了悼念阿底峡的仪式,并修建了聂塘寺。第二年,拉萨河上游“达木”【今拉萨当雄一带】的一些部落头人,慕名迎请仲敦巴到靠近拉萨河上游的牧区传教。仲敦巴带领着阿底峡的其他弟子,一起来到了今天热振这个地方,修建了热振寺,这是噶当派创立的标志。不过,噶当派的创始人仲敦巴【1005年—1064年】一生没有当过僧人,只能称为“居士”。在寺庙中的仲敦巴塑像,往往是长发披肩,与一般的高僧形象有很大不同。在仲敦巴时期,常住热振寺的僧徒不过五六十人,他传授教法的门徒总共也不过六七十人。噶当派是在仲敦巴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手中,才真正发展壮大起来的,噶丹派的僧众和寺庙遍布西藏各地。后来宗喀巴正是在噶丹派基础上,创立了格鲁派,因此格鲁派也被称为“新噶丹派”。宗喀巴又故意作隐语诗

法王周加巷著、郭和卿译:《至尊宗喀巴大师传》,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据说宗喀巴在热振寺附近的“桑丹林寺”【现在是一座尼姑寺】写作《五次第明灯论》时,做了一个梦,醒来后他用隐语诗的形式,把这个梦记录下来了。诗中讲道,他梦见文殊菩萨手持净瓶,要把瓶中之水送给他。文殊告诉宗喀巴,这瓶子里的水,是过去阿底峡住在聂塘拉萨河边时,与文殊、弥勒两大菩萨谈论教法时形成的和合之水。从阿底峡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一直无法找到托付的人,如今你是最好的人选,我把它交给你。这隐语诗实际上意指,宗喀巴是阿底峡教法的正宗传人。

宣称自己是得到了噶当派祖师阿底峡的真传,使当时组织涣散的噶当派属下各寺,先后改宗黄教。热振寺也在这一时期,改宗格鲁派。

由于热振寺是噶当派祖寺,以阿底峡传人自命的宗喀巴也在热振寺学法多年,并在这里写成了他最著名的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所以热振寺在格鲁派中有很高的地位。五世达赖喇嘛就是在热振寺坐床

坐床:藏传佛教中,活佛的转世灵童被认定后,依照宗教仪轨,升登前世法座,继承前世法统的位置,即继位大典。,

然后才被迎请到哲蚌寺。起初热振寺的住持都是师徒相承,1751年,七世达赖将热振寺封给了他的经师“阿旺曲丹”,阿旺曲丹同年圆寂于热振寺,是为第一世热振活佛。二世热振活佛是在西藏宗教界极有名望的“甘丹赤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