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轮明月
3273500000017

第17章 (17)

宋军刚逃到沙河,还来不及过河,一支辽军冲了过来,为首者正是33岁的萧太后。她挥戈杀敌,杀得宋军掉头鼠窜,自相践踏,伤亡过半。宋军的尸体塞满了沙河,使河水一度中断。赵匡义听说东路宋军惨败,诏令全线撤退。

这时,萧太后抽出身来,集中兵力对付西路军。耶律斜轸连败潘、杨宋军,宋军逃到朔州(今山西朔县)。潘美为了陷害杨继业,强令他攻打辽军,并假惺惺地表示将在城南陈家口接应。杨继业被逼无奈,只好负气进攻。

当杨继业与辽军相遇时,辽军刚一交战就佯装败走,杨继业挥师急进。辽军伏兵四起,杨继业孤军奋战,率众撤退。潘美最初听说杨继业取胜,要出兵抢功,又听到杨继业败退的消息,便率兵逃跑了。

杨继业孤军作战,从中午杀到暮夜时分,逃到陈家谷口。突然,萧太后的伏兵又起,杨继业率部再战。多次突围失败,杨继业下令各寻生路,突围逃亡。部下没有一人逃跑,发誓与他同存亡。结果,部下全部殉难。杨继业身受几十处伤,后被射落马下,被辽将萧挞览、耶律奚底等生擒。

杨继业从军一生,自从北汉灭亡后,归顺了宋朝。杨继业奉命镇守边关,威震辽国,人送外号“杨无敌”。当年雁门关大捷,枪挑大辽驸马萧多罗,威风凛凛。这一次,杨继业败在萧太后手中,杨继业万念俱焚。绝食三天,以死名志。

杨继业被活捉,大大鼓舞了辽军的士气。杨继业死后,萧太后下令将其首级割下,装在特制的匣子中,派人传谕沿边诸将及镇戍地。

宋朝边关守将闻讯后深受打击,纷纷弃城丢地向南退守,大宋北伐辛苦所得城池一时之间被萧太后轻易收复。事后,萧太后对于杨继业为国捐躯、忠贞不屈的高风亮节大加赞叹,为示旌表,特传谕修建祠堂、塑像,供人四时祭拜,并令人在古北口建了杨继业庙,使辽、宋双方都深感慰藉。

百年之后,大才子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前往拜祭时留下了一首耐人寻味的抒怀诗《过杨无敌庙》: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该诗表达了杨无敌败非战罪、受尊异域北国的无限感慨。

自此,萧太后的风采英姿令宋朝上下刮目相看。北宋朝廷以往要坚决收复燕云16州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放弃了武力收复的打算。宋太宗曾私下里对枢密院官员张齐贤说:“众卿们今后可以看到,究竟还有谁会干这样的蠢事。”不过,对于为国殉难的杨继业,仍下诏表彰,诏书写得慷慨激昂:

“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可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

燕云大战以后,赵宋王朝一改对辽国的战略进攻为战略防御,并在西到太行山、东到海滨的塘沽一带,修筑了东西九百里的界河,广种榆柳,设镇驻守,以作防御。就这样,萧太后不仅稳定了南部边境,而且在辽宋关系上占据了主动。

此后,燕云之地的烽火暂告平息,但萧太后为了大辽国的利益,并未停止对北宋的进攻。

辽宋和谈,澶渊结盟

从统和17年(公元999年)起,萧太后调兵遣将,攻入中原,几乎每次都大胜而归。统和22年(公元1004年)9月,年过半百的萧太后身穿戎装,亲率20万大军,威风凛凛,绕过宋军坚守的保、定等地,突然出现在黄河北岸的澶州(濮阳)。对岸就是北宋的京城——开封汴梁。

宋朝危在旦夕,许多大臣劝宋真宗赵垣到金陵避难,还有的大臣劝他到巴蜀避难。在宰相寇准的鼓舞下,宋真宗的战车出现在澶州前线,无形之中使萧太后有所顾虑,宋朝军民顽强的抵抗使她不得不冷静地分析前线战场的态势。

恰在这时,辽军前锋主将萧挞览被射死。萧太后抱着萧挞览的尸体痛哭不已,在军中罢朝5天。当萧太后看到宋朝援军几十万蜂拥赶来,发现辽军孤军深入,犯了大忌。

萧太后与韩德让等再三商议,决定和谈。

宋真宗知道后,主动派曹利用前去议和。萧太后见宋使前来,故意吊胃口,提出要宋朝割让关南之地,曹利用立即拒绝,回去复命。

这期间,宋辽之间的军事摩擦不断,互有胜负,但因宋真宗缺乏斗志,萧太后担心旷日持久,天气转冷,事发突变,于是又有了第二次谈判。这一次,宋真宗告诉曹利用:“只要不割地,就是多给百万金帛也无所谓,只要萧太后答应退兵就行!”

寇准和杨继业之子杨延昭见皇上如此,也无可奈何。曹利用临行前,寇准把他召到自己的营帐中交待说:“你此去议和,虽然奉皇上旨意,若是你许其金帛超过30万之数,我就砍了你的脑袋!”

萧太后见曹利用二番前来,再次向他提出对关南之地的要求。曹利用说:“这些都是前朝旧账,我朝不知。若是每年得些金帛佐济军需,还可商议。太后所说割地之请,我万不敢向皇上奏闻了!”

韩德让抢上一步,厉声对曹利用喝道:“我太后陛下此次统兵南下,就是要收复故地,若仅仅得金帛而归,实愧对我大辽国民!”

曹利用不慌不忙,反唇相讥:“听起来你似乎是为大辽国民着想。若依你所言,这关南之地一日不得,干戈便一日不止。哼哼,如此连兵结衅,竟是利在何处?”曹利用此番话语,也正是向萧太后陈说利害,萧太后又岂能不知。她见此情形,便同意按曹利用所说议和。

双方经过激烈的交涉和讨价还价,终于达成协议: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尊萧太后为叔母,两国维持旧疆,双方边民不得交侵。宋每年输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给辽。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澶渊之盟”。

萧太后在第二年,在双方边境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加强了经济和文化交流。正是《澶渊之盟》创造了和平安定的环境,才使辽国开创了“中兴”大业。

萧太后充分利用和平的环境,完成了全面的改革,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汉化。

辽国政通人和,萧太后受到百官的敬重。萧太后赏罚分明,处置得体,比较民主,从善如流,举止随和。群臣可以对她不拜不揖,甘愿为她卖命。

与宋朝签订“澶渊之盟”后,为了适应政治和经济发展,统和25年(公元1007年),萧太后在宁城县(内蒙古境内)仿照长安、汴京的模式修建一座都城,名为中京。

铁骨柔情,家教有方

在内政与外战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的萧太后,在家中也是一个很好的母亲与长者。萧太后与景宗共生过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她平时对他们严加管教,同时也不断地表现她慈祥的一面,可谓是慈严交错,让人能够感觉得出她在处理家庭事务时作为家长的一面。在这样的关爱下,几个孩子都在一种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并且长大后都有一技之长,让这个家庭显得人才济济。

萧太后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完全没有太后的架子,而是像一个家庭的长者一样,经常同王公大臣、亲信侍臣、儿女们一起聚会宴饮、赛马或下棋取乐,生活极为逍遥。在平时的宴会时,即使有人对她不拜不拱手施礼,她也处之泰然,并不以为忤。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如此不计小节的太后在中国封建史上也属极为罕见了。只要是场面热闹、华丽,她就会心花怒放。所以每次家人们聚在一处时,气氛往往温馨,快乐往往萦绕在宫廷里。她的子女为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自豪。

当然,萧太后最为关心以及下的功夫最多的,还是长子也就是圣宗皇帝耶律隆绪。耶律隆绪继位时只有12岁,萧太后对儿子的管理非常严格,教育也非常用心,毕竟,圣宗是一国之君,关系重大。或许在她的一生里,除了在战场上杀敌外,培养这个皇帝下的功夫是最多的了。

对于圣宗,萧太后采用了非常丰富而全面的教导方式。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为后来的安邦定国打下良好的基础是萧太后重点督促圣宗修习的功课。她不但在体制上参考汉朝习俗,在学习方面,也让圣宗在很大程度上去学习汉族人的知识,这对丰富他们的文化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当她处理国事或者研究政事时,往往让圣宗侍在身边,让他多接触这些国家大事,在不断地接触中去体会,去领悟。圣宗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得也非常快,同时在对母亲更多的了解中也对她产生了更多的敬佩之情。

除了学习文化与治国外,萧太后也积极培养圣宗行军打仗的才能。在与邻国的多次作战中,萧太后皆要求圣宗上战场,虽然大臣们纷纷上谏,认为圣宗只有十多岁,一旦有闪失后果将不堪设想。但萧太后则认为,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更加磨砺一个人的成长。于是她毅然携圣宗出战。

圣宗也在战斗中增强了气魄与勇气。毕竟,辽国是以鞍马为家的,便是女流之辈都能骑马打仗,如果皇帝在这方面显得懦弱,就不配为一国之君了。各方面的能力,都应当从年龄尚轻时开始练习,将来才能担当起治理天下的大任。

除了长子圣宗耶律隆绪外,次子耶律隆庆善于骑射,三子耶律隆裕自幼喜欢道教。萧太后因材施教,后来便令耶律隆庆为兵马大元帅,统军作战;而令耶律隆裕留守东京(今辽宁辽阳,设置道院,发展道教学说。而四子耶律郑哥出生八个月便不幸死去,是萧太后的一件遗憾之事。她对儿子的教育是慈爱并严厉的,要求他们生活俭朴,处事认真积极。尤其对继承皇位的圣宗,更是不敢有半分懈怠,要求他认真学习各类政务,为了大辽国的将来,她对儿子的教导不敢有一丝马虎。

圣宗对母亲也是一直非常尊重,对她的教导时刻铭记于心,在政务上也是重点采纳母亲的方针,自己也努力向母亲学习。

几十年里,萧太后呕心沥血,历经无数坎坷,终于让原本并不景气的辽国强大了起来。面对这样的一份基业,她当然要培养出一个好的帝王来承担重任。圣宗是真正的当朝君主,当她将来离开人世后,辽国重任必然由圣宗来承担,她当然对这个儿子不敢有一丝马虎。于是,她在圣宗身上可谓是倾注了许多的心血,企盼他将来能够成为一代明君。

圣宗当然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一丝不苟地遵从母训,努力奋进,后来终于在辽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另一段辉煌的足迹。他后来在位近50年,对国家的治理可谓是有井有条,举才治贪都有章有法,在位时间也较为长久,于是也成了辽国历史上的一代著名的皇帝。对于这一切功绩,萧太后实在是功不可没!

另外,她对女儿的宠爱则更显出其作为母亲的一面。三个女儿各有所托,但命运又有所不同。大女儿齐国公主燕哥嫁给了萧继先,萧继先生活俭朴,积极上进,并且人也十分聪明,在与宋朝交战时也屡获战功,深受萧太后喜爱。

二女儿卫国公主长寿女嫁给了萧排押,她的夫婿曾在与宋朝交战时同潘美、杨继业屡次交手,也屡有佳绩,后来为政期间实施仁政,颇得百姓爱戴。三女儿越国公主延寿女嫁给了萧恒德,他虽然没什么突出的佳绩,却也因为各方面表现积极,曾在与宋朝交战时受过军伤,也深得萧太后的喜爱。

可是后来,有一次三女儿得病时,萧太后派宫女贤释前去相探,不想萧恒德却跟贤释出现了奸情,越国公主闻之,心中大怒,加之有病,便一口气没上来,从而就此去世。萧太后见状,绝不手软,立即下令将萧恒德赐死。萧太后对冒犯其尊严者从不手软,由萧恒德一事便可见一斑。

同时还有一件事,足见其雷厉风行的处理家庭事件的作风。她的大姐胡辇嫁给了太宗的次子齐王罨撒葛,齐王去世后,胡辇有一天发觉奴仆挞览阿钵长得英勇俊美,便把他召入帐中作为男宠。萧太后知道后大怒,便对他们进行了相应的惩戒,然后强行分开。可是一年后,却开始体谅起了他们,便有意成全他们,让他们正式结为夫妻。可胡辇夫妇却趁得到自由身后立即起兵造反,萧太后再不容情,立即下令将其二人擒获,赐他们二人一死。

萧太后二姐嫁给了太宗的五子越王必摄,因她觉得这个妹妹在对付身边人时出手有些狠毒,担心自己在不久后也为其所算,便欲在一次宴会中毒死萧太后,却被其婢女出卖而告发,从而也断送了性命。

萧太后无论是对儿女还是姐姐都是赏罚分明的。如果他们都能够循规蹈矩,自会得到她的宠信与爱护,但一旦背叛她,她当然会雷厉风行,立即出手,绝不手软。

统和27年(公元1009年)12月,萧太后还政于圣宗,去南京颐养天年,12月初在路上染上风寒,离开了人间,时年57岁。

统和28年4月,萧太后葬在乾陵。圣宗哭得吐血,一个月吃不下饭。萧太后离世理应改制,但正宗坚持在守丧3年期满后改元开泰。

萧太后的逝世,使韩德让过于悲伤。统和29年(公元1011年)2月,韩德让病重,圣宗与皇后亲奉汤药。3月初,韩德让逝世,时年71岁。圣宗与皇后、诸王、公主及群臣为他发丧,葬礼隆重。韩德让的遗体葬在乾陵之侧。

拍案惊奇:

萧太后的一生命运发展与辽国的发展休戚相关。

纵观辽国历史,萧太后是幸运的,她十几岁便成为皇后,这在中国历朝历代也是不多见的,更不多见的是,这么年轻的皇后却有着非常突出的作为。

当丈夫景宗身体渐衰把权力逐渐过渡给她的时候,她的突出才能让朝中众臣心服口服,并没出现历史上一些其他朝代里女人当政便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之现象。她也曾经铲除异己,但反对她者,多是于朝廷有着或多或少不利因素的人,也就是她所奉行的“亲贤臣,远小人”的这一准则。当朝中只剩下她的支持者及忠臣良将时,辽国焉能不强?

她的以武救国,以文治国的方针使她成为历史掌权者中的佼佼者。她顺应时势,为辽国进行了最为准确的定位。在管理国家时沿用汉制,对外打仗时也是胜多负少,乃真正的女中豪杰。

古往今来,文能有效治理国家,武能上马征战的女性,即便是其他国家也并不多见。萧太后虽身为女流,却是文武兼备,因而为后世留下了一个“铁马红颜”的美名。

因此后人在提及辽国那段历史之时,往往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契丹萧太后,而对其之后的掌权者虽耳熟能详,但往往印象不深。

萧太后与孝庄一样,都是时势所造,不得已而为大任,是历史给了她们发挥才能的条件,她们在自己的国家里都是“得道多助”的,同时她们也绝不会去期待自己能够登上皇位。她们都在国家的治理上表现了非常突出的才能,让国家日益强盛,只是由于各自随处的历史背景不同,而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已。

萧太后掌权数十年,让辽国走入了其最鼎盛的时代,这在历朝历代的后妃中是不多见的,无论是取得成效还是掌权时间的长度都是非常突出的。在漫长的中国封建史上,帝王势弱的时期如此像萧太后一样的后妃人物凤毛麟角。因此,我们后人当真要佩服这样一位叱诧辽国政治舞台的女中豪杰。

□陈圆圆___风月女子色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