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轮明月
3273500000020

第20章 (20)

皇太极深知,要寻机入关,劝降洪承畴有着极其重大的政治意义。于是,他便派人前去劝降。可是洪承畴是一个硬汉子,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都不能动他半点心思,令皇太极颇为头痛。更为严重的是,洪承畴现在只有一个心思,即只求速死,便开始绝食以对清军。

皇太极派汉族大臣范文程、金之俊等轮番去游说,却只遭来洪承畴的一阵大骂,并且声称,自己只是由于部将叛变才会输给清军,宁死也不服输。

面对这一情况,皇太极便下重赏,以求能说服洪承畴之人。他可以说是办法用尽,却丝毫没有效果。皇太极已经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对他进行处置。

这时,洪承畴的旧时部下金升已经归顺了皇太极,皇太极便让他给出出主意,询问如何才能征服洪承畴的心。金升进献一计,说洪承畴性子异常刚烈,刀剑不能动其志,但生性情感丰富,或者美色可以动之。皇太极心中非常高兴,立即找出几个美女,开始轮番伺候洪承畴。没想到洪承畴并没有如金升所言就此屈服,皇太极心中烦躁,郁闷不已。

庄妃见状,主动请求皇太极让她亲自前去劝降。皇太极觉得,众人轮番游说尚且劳而无功,一个妇道人家,又能有什么锦囊妙计?起初并不答应。无奈庄妃意志坚定,皇太极勉强答应她前去一试。

在此之前,庄妃曾听皇太极的亲信汉人范文程说过,他见到一抹尘灰落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连忙用手指弹掉了。这看似不经意的小事,使庄妃确信,洪承畴心中必有求生的欲望。他对一件衣服惹灰染尘尚且在意,何况生命。

庄妃换上了一身汉族妇人的装束,扮作佣人,带着一壶人参汤药酒来见洪承畴。洪承畴听到房门声响,面壁而坐,不理不睬。庄妃见他默不作声,也不在意,慢慢来到洪承畴身后,温柔地唤道:“洪将军,洪将军。”

声若微风振箫,幽鸣动听,洪承畴不由得回头瞟了一眼。这一瞟,洪承畴竟然呆了,他用力揉了一下眼睛,有些不敢相信,眼前竟是一位貌若天仙的凡间女子,但见她唇红齿白,面若桃花,眉目之间透出一股成熟女子的魅力。塞外荒蛮,满洲之中,何以有如此美丽的女子,而且还是汉家装束?洪承畴惊讶万分,痴痴发呆。

庄妃的美丽容颜牵动了他的思乡之情和男性的那份自然原始欲念,嘴角禁不住抽搐了一下,脸色也和缓了许多。庄妃又说道:“将军忠义高节,令人钦佩。只是绝食而死,就此身赴黄泉,难道不想先喝点水吗?”言语之中有劝慰也有引诱,洪承畴防线一溃,再也无力拒绝,便默默地答应了。之后,他写信给皇太极,正式答应归顺清朝。

后来,洪承畴果然立下了许多战功,充当了清兵入主中原的急先锋,官职也不断晋升,成了清朝的开国功臣。

劝降洪承畴计划的成功,让皇太极对庄妃更是刮目相看,这令他至死都没忘记她的重大功劳。

策立福临,入关定鼎

崇德8年8月9日的一天,当皇太极一步步向着自己事业的巅峰迈进之时,却不幸突患脑溢血,驾崩了。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对继承人做出任何安排,宗室内部围绕着皇位继承问题展开激烈的角逐。

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有两个人的实力最强,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已经34岁,早些年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在众皇子中显得异常突出;另一个则是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也曾在战场上立过许多战功,同时手里握有一定分量的兵权,实力不容小觑。当年在努尔哈赤去世时,其母被强迫殉葬,皇位便落到了皇太极手中,多尔衮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如今皇太极已死,他的野心便再度产生,立志一定要夺得皇位。

豪格与多尔衮二人势成水火,实力相当,一时之间竟很难分出胜负。皇太极的兄长礼亲王代善在不断地观望,他一时之间也分不清该支持哪一方才对自己有利。可以说,这场斗争无论谁胜谁负,大清的国力都会因此而受损。

庄妃目睹这一现状,心痛不已。她审时度势,考虑再三,认为能让这种风波平息的办法便是不让他们任何一方夺得皇位,这样斗争便会宣告平息。可大清的基业又必须后继有人,她立即想到了自己的儿子福临,若福临能登上帝位,不但可以化解眼前的危机,自己的将来也会一帆风顺。于是,她在心中暗暗打定了主意。

庄妃知道,如果想完成这个计划,就必须让豪格与多尔衮都接受福临继位这一事实,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庄妃通过冷静的分析,便首先找到了哲哲,替她分析了种种现状与事实,她这才更加清楚地感觉到了目前大清的危机。她思考再三,感觉若想避免因豪格与多尔衮相斗产生不可预料的危机,争取让他们二人都不能成功,才能平息目前危险的局势。于是她终于决定同意庄妃所请,让福临继位,这样便可以化解这场大难。

皇后与庄妃便找到豪格,向他说明了此番来意。豪格也是一个有头脑的人,只是因为争夺皇位,才顾不上所有可能导致的祸患。如今被人直接点出他与多尔衮争位产生的弊端,他虽心中难过,但知道若想保得大清安稳,自己就必须放弃这个机会。他毕竟是识大体的人,最后终于表示,如果皇位真的是由福临继承而非多尔衮,他便可以同意。

接下来庄妃又找到多尔衮。多尔衮则不如豪格那样容易被说服了,他已经为这个皇位等了很多年,当然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机会。可当庄妃向他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时,他也明白这个道理,并且在听说豪格已经同意退出竞争时,心中倒真有了几分犹豫。

庄妃察言观色,知道多尔衮已经动心,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决定让福临继位,由多尔衮为摄政王,统领军国大权。这样一来,虽然多尔衮不是皇上,却拥有着不弱于皇上的权力,同时还能避免与豪格争位所带来的一切祸患,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多尔衮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见庄妃如此诚恳地与他相谈,便不再犹豫,决定支持福临登位。

8月14日,王公大臣、各旗贝勒举行大会,正式议立嗣君。会场外,两黄旗精兵严阵以待,大有兵戎相见之势。在会上,多尔衮推辞了同母兄弟多铎和阿济格要他即帝位的建议。豪格以为大位非他莫属,也故作姿态,表示谦让退避,竟然离开了会场。两黄旗将领群情激昂,誓死要立皇子。

当会议几近陷入僵局之际,多尔衮见时机成熟,起身宣布:“既然诸位倡言要立皇子,现在肃亲王又退让不愿继统,不如立先帝之子福临。因其年幼,由我与济尔哈朗左右辅政,分掌八旗军兵,待其年长,当即归政。”

多尔衮此言一出,大大出乎众人意料。不过两黄旗见由皇子即位,自己仍为天子亲率之旗,当即表示接受;镶蓝旗主贝勒济尔哈朗得以辅政,也尝到甜头,自然不反对;支持多尔衮的一方更无话可说。这一妥协折中的议案就这样决定了。这一结果,既维护了八旗内部的团结,又照顾了各自的利益,还使多尔衮等人的才干得以发挥,保证了他们协力一致,共同入关作战。

此番皇位角逐的尘埃落定,表现了庄妃非凡的胆识和魄力。为了避母以子贵之嫌,防止授人以柄,她接受当年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的母亲大妃纳喇氏阿巴亥被逼殉葬的教训,主动请求为皇太极殉葬,其意在堵塞众口。果然,诸王贝勒纷纷以福临年幼需由母亲训养为由,全力劝阻,坚决请她勉留此身。

福临即位后,改次年为顺治元年。庄妃被尊为皇太后,史称孝庄太后,清太宗皇太极因谥号“文”皇帝,故又称之为孝庄文皇后。随着顺治皇帝的登基,孝庄太后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清王朝的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即明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击败明兵部尚书孙传庭,占领西安,改称西京。随后兵分两路直攻北京,逼得明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而死。李自成率军由承天门(天安门)登临皇家宫殿。此时孝庄太后与多尔衮尚在盛京坐观形势发展,寻求时机。

李自成入京后,骄傲轻敌,放松了警惕,部下大将出现了诸多问题。奉明朝廷之命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本也在坐守观望。后经李自成招降,一度有归降之意,但闻知其老父在京痛遭拷掠,家产被抄,爱妾陈圆圆又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霸占,遂怒发冲冠,转而向关外多尔衮“乞师”求援,并发布了讨李自成檄文。多尔衮乘此天赐良机,整顿部队,辞别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在吴三桂的佐助下,直逼北京而来。

不久,率兵亲征吴三桂的李自成遭到多尔衮的突袭,兵败退回北京。4月29日,李自成匆匆登基即帝位,次日即撤出北京,退往西安。

5月1日,多尔衮占领北京,实现了父兄多年的夙愿。9月,孝庄太后带着顺治皇帝及朝廷文武官僚,离开了生活已近20年的盛京沈阳,以主人身份来到了北京。她在多尔衮与文武群臣的三跪九叩下,隆重地人居紫禁城内的慈宁宫。从此,清王朝成为北京的新主人,开始了入关以后270年的统治。

睿王摄政,太后下嫁

随着入关以后局势的好转,孝庄太后的顾虑却一天天加重。尤其是豪格被多尔衮罗织罪名废为庶人,使孝庄太后更感觉此人不可等闲视之。

多尔衮的权力不断膨胀,在朝廷中不断排除异己,大肆揽权,顺治帝也因此成了傀儡。天下人对多尔衮之名耳熟能详,却对当时的圣上反而不太清楚。多尔衮几乎已经把自己摆在了皇帝的位置上,唯一与皇帝不同的,只是一个头衔而已。

另一方面,孝庄太后也在积极地辅佐儿子管理朝政。她进行了一系列的政事安排,将朝廷诸事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她积极地支持满汉并用。她清楚地看到,如果只用清人而放弃汉人,这个以汉人为主的江山是不可能治理得了的。同时,她还积极地教导福临,希望他在不久后能够亲领朝政,正式统管江山。

可是,她也看出了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多尔衮的权力越来越大,若照此发展下去,迟早会成为大患。她便积极地拉拢多尔衮,不断地给予他赏赐以及语言安抚,尽量让他放松警惕,以便解除福临跟大清王朝的危机。

多尔衮是位色心极重的人。皇太极死时,孝庄太后刚刚30岁,正是最具风韵的贵妇人。多尔衮对其早有色心。他因摄政之便,常出入宫禁,孝庄太后的美色,使他欲火中烧。

一天,孝庄太后午睡时,面色桃红,云髻半松,令人一见怦然心动。此情此景,恰被入宫的多尔衮碰上,他当时禁不住就想动手。孝庄太后惊觉而起,对他大声斥责:“你我何等身份,岂可行此苟且之事?”

多尔衮听后,一时没有话反驳,静静退出而去。但孝庄太后对多尔衮的心事一清二楚。她考虑到多尔衮功大勋高,若非以身报之,怎能使其就范?就这样,孝庄太后终于以身相许与他暗中通情了。

过了不久,多尔衮的福晋去世。朝中一些大臣,如范文程等人便积极建议孝庄太后下嫁。范文程曾在朝中散布说:“摄政王新悼丧亡,我皇太后又寡居无偶,应使同宫。”众人也都认为此事可行。满族入关初年,风俗习惯大多依承其旧。兄娶弟媳、弟妻寡嫂本无足为怪,所以,孝庄太后嫁给小叔多尔衮在当时也并不是石破天惊之举,更没有伤风败俗之嫌。

顺治5年(公元1648年)以后,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始称“皇父摄政王”,在诏令谕旨、百官奏章中,皇父摄政王皆与皇上并列。朝贺之事,也与皇帝一体,同受群臣跪拜。据当时来朝的外国使臣观察,在当时人心目中,皇父摄政王无异于“太上”皇帝。

自此,多尔衮自由出入皇宫内院,如同家居。多尔衮有生之年,权威地位已俨然成了一位君主,但因孝庄太后的红线羁绊,他始终没有做出危及顺治皇位的举措,从而使清朝中枢政局保持了相对稳定。

顺治7年11月,多尔衮因行猎跌伤而死。太后在哀戚之中,扶持13岁的儿子顺治开始亲政,清廷延续多年的皇位之争终于平息。这时,许多不满于多尔衮专权的大臣纷纷上书揭发多尔衮的恶行,孝庄太后下诏调查,见调查属实。她大义灭亲,宣布削去多尔衮的爵位,将其财产没收,为大批受多尔衮迫害的官员平反。这些措施,有效地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获得了文武百官的称赞。

紫金风波,顺治病亡

顺治亲政伊始,孝庄太后就为儿子制定了为君之则,告诫他为政当治本:“民者国之本。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佞;用人必出于灼见真知,莅政必加以详审刚断;赏罚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则。毋作奢靡,务图远大,勤学好问,惩忿戒嬉。”顺治皇帝在孝庄太后的训导下逐渐成熟起来,清初政局也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顺治16年(公元1659年),被汉人当作民族英雄的明朝名将郑成功不满当时的清廷,便在精心的策划与筹备后,开始向满清朝廷发动攻击。不久之后,他的军队便围困了南京,整个朝廷都为之震动。顺治帝惊慌失措,认为大势已去,便欲退居关外暂避其锋。但孝庄太后立即严厉斥责了他的这种不负责任的逃避心理,满清在几代人的奋斗下才终于得以入主中原,却要被他如此轻易抛弃,怎能不令人心寒?

顺治帝深觉有理,知道自己责任重大,不该逃避,于是他便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决定御驾亲征。太后便又说道,如此之举,太过轻率,若有闪失,则大清一样危矣。顺治帝知道母后所言有理,在冷静地分析与思考过后,便在北京城坐镇指挥,在太后的建议下,令大军立即开赴南京,同时南京驻军随即响应外援,内外夹击,终于将郑成功击退。此一役,又一次表现出了孝庄太后的大局意识以及运筹帷幄的能力。若无她,或许在这一役,大清便在中原已经不复存在了。

顺治17年(公元1660年)8月,深受宠爱的董鄂妃病死。顺治遭此打击,精神颓靡不振,顿觉尘世无趣,便想出家为僧。孝庄太后为顺治此举的轻率感到非常伤心,当即出面阻止。顺治曾经对人说:“人生最值得贪恋与无法舍弃的,就是财宝妻孥。朕对财宝固然不放在心上,即使是妻孥也觉得如风云聚散,无甚关系。若不是挂念皇太后一人孤苦伶仃,朕便可跟随老和尚出家去了。”顺治皇帝最终没有当成和尚,只取了一个“行痴”的法号。不过,孝庄太后阻止了他出家为僧的举动,却未能重新燃起他对生活的希望之火。慢慢地,因为沉溺在对董鄂妃

无尽的哀思之中,顺治对尘世的热情几乎完全消失了。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时常咯血,后来又染上了天花。董鄂妃死后不到半年,顺治皇帝福临就于顺治18年(公元1661年)正月,驾崩在紫禁城养心殿,年仅24岁。

年近半百的孝庄太后,对儿子的死悲伤不已。皇上驾崩的消息发布后,各位大臣奉旨于所在官衙内守制,17日内服丧,不准回家。

百日之中,宫中哀声不断。居丧期间,所焚珍宝无数。到4月17日,百日之期已满,为顺治举行了更加隆重的大殓。送葬之时,宫中哭声沸天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