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轮明月
3273500000009

第9章 (9)

最后,宫娥们又簇拥着她登上五光十色的毡车,呼韩邪单于给元帝施礼,握手话别后,随着驷马高车扬鞭而去。浩如千军万马的娶亲大队,沿着泾河北岸向冯翊郡方向缓缓进发。单于回头看着娶亲车骑,装载着汉元帝馈赠的礼物一一金珠玉器、绸缎布帛、五谷杂粮种子、书画、纺车等各种汉中宝物,心里非常满意,最使他高兴的是做汉室的女婿,携回一位如花似玉的汉家女子。想着未来的美好前景,单于心里一喜,激动地号令车骑,扬鞭催马,向北奋进。

一路上,王昭君怀念着离别的父母之邦,依依难舍的心里充满着忧愁和悲伤。单于尽量克制自己那蛮横粗暴的性格,讲述一些江南春色、塞北秋光的有趣故事,承诺要对她如何相敬相爱,尽力让昭君在路上开心。

出塞的路途虽然遥远,但时间久了,昭君的心中便感到快乐了很多。她遇平原登毡车,遇山路,骑战马,过沙漠,骑骆驼。一路上,因为有呼韩邪单于的倾心陪伴,旅途非常愉快。

此时已经快天亮了,游玩一天的昭君兴奋得早早起床,为了观赏这美丽的草原,她轻轻地走出金帐。

漆黑的夜空里,东方遥远的天际间有无数颗星星明亮地眨着眼。星光闪烁着,正在唤醒沉睡的草原。草原显得十分安静。一会儿草原呈现出翠绿的颜色,但仍然笼罩在寂静的黑色中,这时的草原景色宛如一幅色彩淡雅的油画。

昭君越看越爱看,不禁看得入迷了。

约过了一个多时辰,骄阳在天空升起,硕大的太阳好像与草原的感情很深,由橘红色变成了金红色,整个草原被照成光芒一片。太阳东升,阳光照耀着大草原。一会儿,辽阔的苍穹由淡蓝色变为蔚蓝色。五彩朝霞变成了白色的云朵。白天,一个崭新的大草原,告别了黑暗,裸露在昭君面前。

“太好了,如此美丽的大草原。”昭君依依不舍地看着草原,如痴如醉。

这一天,娶亲大队人马,越过西河,北进朔方郡(今内蒙古杭锦旗附近)一带,崎岖的山路和沙漠,彩色毡车已派不上用场。一条控诉汉匈两族混战的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大的卧龙,横摆在王昭君的眼前。这长城东西纵观,都看不见终极,隐约可以看到一些无刀光剑影的战壕和烽火台,偶尔可见到几个通烽火的哨兵。再就是长城内外拥挤着成群结队的牧民,手持鲜花小旗,欢迎呼韩邪娶亲队伍的情景。

昭君知道,这些牧民们的心情,是多么渴望边塞和平安宁啊。从他们的眼神中,也看出了对自己的希望。

于是昭君放慢脚步,要看看先辈们戍边征战,给两族人民留下的那些痛心的痕迹。

娶亲大队渡过黄河到达五原郡后,再向阴山以南迈进,映入昭君眼帘的,是葱葱郁郁的阴山。碧绿的黑河,由山谷中蜿蜒而来,在风光旖旎的草原上,缓缓流去,黑河两岸,是一个狭长的沃野平原,山上草木茂盛,雪消寒树,冰动流泉,山下麦青覆垄,春风乍暖,早梅绽玉。这儿不仅是匈奴民族的苑囿,也是匈奴人进出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就可以强渡黄河,如果失去了这个沃野,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依据。这儿至今残留的军事营垒、民宅和王庭废墟到处可见,显然,这里是汉匈两军交战的险要地方。

王昭君随着娶亲队伍,登上阴山峪口的吴子坝,眺望阴山以北,则是一望无际,烟光浅淡,草色似有似无,起伏不大的波伏高原,里面“少草木、多大沙”,全暴露在寒冷冰冻的北风之中。阴山南北,自然条件明显不同,相同的则是战壕遍野,残骨偶尔可见。这儿是汉匈两军相争的要塞之地,残酷交战留下的废墟,使昭君禁不住地打了个寒噤,她不禁为抛尸在这荒山野岭的骨肉同胞,流下哀悼和伤心的泪水。

单于取来奶酪,对昭君安慰道:“你随我来漠北准备同甘共苦,我的心就像找地了一个可靠的朋友,就像沙漠里忽然望见一片葱葱的绿洲。凭你的才华,辅助我治理荒山草原,引导匈奴牧民发展生产,汉匈两族之间的流血战争就不会再发生了。”

昭君很感激单于的真诚愿望,设想一定要把过去的战场,变成未来的关市,使两族人民和睦共处,互通有无。大力引进汉族的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鼓励匈奴人民向汉族输送交换优良马匹和皮毛纺织品,欢迎汉人到匈奴传播先进技术和科学文化。昭君想着想着,在大队人马的欢笑声中,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不觉地扬起长鞭,催马奋进。

历经数月,娶亲队伍终于到达匈奴都城五原。

入乡随俗,汉胡一家

昭君到达五原城,与呼韩邪单于举行了匈奴式的婚礼。

当她满怀热情开始新生活时,她发现,匈奴人对她十分友好,充满了敬意。心地善良的昭君与匈奴人一起住穹庐,披毡裘,食畜肉,饮熏酪。渐渐的,大臣、妃子们开始亲近她,热情好客的匈奴百姓称美丽的王后为“塞外女神”。

昭君亲自教匈奴妇女纺纱织布,缝衣绣花,锄草种地。她经常接济贫苦的百姓,学说胡语、唱胡歌。呼韩邪单于上书元帝,称赞昭君。昭君爱弹带来的琵琶,倾诉思乡之情。呼韩邪单于对她精心照料,百般温存。

第二年,草原出现了严重的灾害。狂风怒号,久旱不雨,水草大片枯死,牛羊一群群地饿死,牧民们极度恐慌。

呼韩邪单于与昭君的感情深厚,再加上汉天子对他的恩德,他非常宠信昭君。只是由于深重的灾难,使他整天劳碌,渐渐疏远昭君。

一天夜里,昭君愁眉不展,坐在毡帐里弹起琵琶。夜已很深,昭君仍在苦苦思索着。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毡帐外只有饥民的痛苦呻吟。昭君心里很难过,恨不得替牧民受苦。后来,昭君联想起家乡的水草,便想出了一系列治灾的办法,用她的聪明才智使牧民们生活重新安定起来。

从此,匈奴人民更加爱戴她了,把她比作阴山巅峰上最美的花,把她比作夜空的明月。昭君所到之处,都是欢声笑语。而呼韩邪单于也不必再奔波于灾区了,又搬回到昭君的毡帐中重续旧梦。

不久,昭君生下一个王子,呼韩邪单于欣喜若狂,给王子取名伊屠智牙师,即右目逐王。呼韩邪单于派使者赶到长安,向汉朝报喜。

到了第三年,即公元前31年夏天,单于突然一病不起,面色苍老,食物、药水不进,常常昏迷不醒。昭君整日十分悲痛地护侍在单于的身边,为他熬药煎汤,单于庭的内外大事都由颛渠阏氏(单于的正妻)扶持,由内侍子全权发落。眼看呼韩邪单于快要断气,才派内侍去请其他阏氏、诸子女和内臣到单于的毡帐看望。

一天,昭君抱着刚满周岁的伊屠智牙师去见父王,单于仿佛已听到了声音,微微睁眼,见到了昭君,想要抬手,可是抬不动。单于之子雕陶莫皋拉了昭君的手,放至单于的手中,单于双唇微微颤动,声细如蝇,却还听得明白:“宁胡阏氏,我不行了,你和我的岁数相差很大,如同父女,孩子,年轻的昭君,我的孩子,我好累,我想听你说话、唱歌……”声音渐渐弱下去,听不见了,单于的手也松了,昭君抚摩着单于的胸膛,泪如雨下。

按照胡俗,昭君必须嫁给新单于,也就是呼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这自然与汉人的婚俗传统向悖,昭君于是上书汉成帝,商议如何处理。

王昭君与单于的婚姻关系,实质上就是汉匈两族的政治关系的反映。于是汉成帝决定要王昭君“从胡俗”,再嫁呼韩邪单于之子,表明汉朝尊重匈奴风俗习惯,以巩固汉匈两族的友好关系。

昭君收到汉朝要她“从胡俗”的敕令后,深深地体会汉成帝的这个旨意,打消了归汉的念头。不惜忍受极大的委屈,以大局为重,打破汉人传统的伦理观念,继续履行她的使命,接受了“子蒸其庶母”的习俗,同意再嫁给复株累单于为妻,以成全汉匈两族的团结友好事业。

公元前28年,匈奴出现罕见的干旱,昭君建议复株累单于到汉朝求见皇上,报告灾情,从而得到了大量的物资支援,减轻了匈奴抗灾自救的压力。

昭君对自己的使命履行得很认真,她在匈奴克服了一切困难,虚心向匈奴人民学习语言,自觉遵守匈奴人民的习俗和生活方式,逐渐习惯了天寒地冻、风沙蔽日的气候,安心地过着住穹庐、穿裘皮、食羊肉、啃牛脯、饮乳浆的塞外生活。

她把从汉室带去的许多高级物品,如黄金、玉璧、绸缎、锦绣、图画等,拿出来与匈奴姊妹们共同享受或作展品,让匈奴人民开阔眼界。

鼓励牧民们与汉族互通有无,用当地的马匹、牛羊、骆驼和优质的皮毛,与汉人交换农副产品、铁制农具和工业制品。不到几年,匈奴人民从汉地换取了很多的丝织品、棉织品、铜鼎、铁剑、漆器、陶器和农业生产技术知识书籍,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匈奴的经济、文化。

昭君与匈奴人民的关系十分融洽,她充分运用自己的优势,耐心地、手把手地教当地妇女们纺纱、织布、缝衣和刺绣。昭君见匈奴姊妹爱漂亮,但又不会梳妆打扮,头发披肩,服饰不容,她就细心地教她们梳头椎髻,做汉式女装。为改善饮食味道,她还教她们学会了很多汉族做饭弄菜的方法和技术。

王昭君见毡帐周围大片的草原被马牛羊吃过后,几年长不好,加之食用的粮食主要靠从汉族交换,她就请汉使带来南方的糜子籽儿,开垦荒漠,教北方人民试种,竟然一举成功,后来逐步发展,使北方一带出现了大片的糜子田。

昭君与复株累单于在一起,也生活得很和睦,甘当贤妻良母,还给复株累单于生了两个女儿,长女名云,为伊墨居次(公主的意思),后嫁给匈奴用事大臣骨都侯须卜当为妻,所以又称须卜居次,小女(史失其名)后嫁给匈奴当于氏,故称当于居次。

昭君自感她“从胡俗”后,认真履行了“和番使者”的职责。因而,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深受匈奴人民的信任和爱戴,使汉匈两地都出现了美好繁荣的升平景象。

河平4年(公元前25年)正月,复株累单于到长安朝拜,汉朝赐他锦缯帛二万匹,絮二万斤。

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病逝,年仅33岁的昭君从此寡居。

此后的20多年中,昭君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匈奴的农牧业发展上。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为匈奴贡献一生的昭君闭上了美丽的双眼。流传至今的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诗词作品达770多首。

昭君死后,其子孙继续为汉匈友好而努力,自昭君出塞的竟宁元年起,40年来两国一直友好,直到王莽篡权后撕毁盟约。

拍案惊奇: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

王昭君出塞和亲促进民团结的佳话,2000多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下至文人墨客,黎民百姓,都曾为她的事迹而牵动情愫,在民间流传着关于她的故事,在她的家乡到处可以见到她的遗迹,在她出嫁的塞外甚至出现了十几座昭君墓。

在王昭君出塞2000年后的今天,在内蒙古人民中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王昭君美好的传说。很多百姓想要实现一个良好的愿望,都认为只要到昭君的坟墓前去祈祷一番,肯定能实现这一美好愿望。

王昭君的事迹,也拨动着无数后世文人骚客的心弦,他们以各种形式来歌颂和纪念这个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立下丰功伟绩的奇女子。如唐代张仲素《王昭君》诗,称赞昭君出塞为汉匈人民带来和平说:

仙娥今下嫁,

骄子(指匈奴)自和同。

剑戟归田尽,

牛羊绕塞多。

宋代王安石《王昭君》诗:

汉恩自浅胡自深,

人生乐在相知心。

元代吴师道《昭君出塞图》诗:

一出宁胡终汉世,

论功端合胜前人。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王昭君出塞是一种伤悲,而事实上,封建王朝的皇权制度下,即使王昭君有机会得到元帝的宠幸,也很难始终如一。与其在凄凉寂寞的汉宫里自怨自哀,哪里比得上生前受人爱戴。

1963年,董必武同志曾写诗歌颂王昭君说: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见识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

舞文弄墨总徒劳。

董老作为现代革命家的代表,以过人一筹的见识,写出了王昭君的历史功绩,肯定了昭君出塞的深远历史意义,如今被镌刻在昭君墓前的碑上,供后世子孙瞻仰。这是历史对王昭君的成就肯定,也是人民对自己优秀女儿的无限热爱和最高奖赏吧。

□貂 婵___闭月之容舍生取义

貂蝉(?一公元192年),山西忻州人,王允义女,有“闭月”之美称,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为了报答义父的养育之恩,效仿西施,貂蝉先许吕布,后成为董卓的宠妾,挑拨董卓与吕布的关系,终于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吕布兵败逃亡后,王允全家被杀,貂蝉自杀取义,受到人们的赞颂。

●貂蝉的故事

乱中获救,貂蝉入府

汉灵帝中平5年(公元188年)10月,秋风萧瑟,草木衰亡。十几名侍卫正拥簇着王允赶往都城洛阳。王允一路上不断地叹息,摇头,有时竟流下两行热泪。

王允在东汉王朝为官,官拜司徒。王允这次出京的主要任务是巡察地方,了解民情,顺便回太原老家探视。一个月来的所见所闻,使他震惊万分:大片荒芜的土地,无数逃亡的人群,家乡亲人的哭诉,不时可见的饿殍,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现象,犹如一把把利剑扎在他的心上。

回想起桓、灵二帝即位以来,宦官、外戚互相倾轧、残杀,交替执政,无论是谁上台,都变本加厉地剥削百姓,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加之近年来灾害不断,不是旱涝蝗雹,就是牛疫地震,每一次灾害,都使老百姓雪上加霜,苦不堪言。震惊全国的黄巾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真是官逼民反啊!

近日,黄巾起义刚被镇压下去,统治者不从农民起义中吸取教训,反而更加残酷地剥削百姓,外戚、宦官之问的斗争也更加激烈。自己曾多次向皇帝建议,制止朝廷内的帮派争斗,减免田租赋税,让老百姓有个休养生息的机会,怎奈汉灵帝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根本听不进去,自己一片忠言不被采纳,身居高位无助于民,思想起来,真是愧恨交集。看到一路上的情景,他下定决心,回到都城后一定要冒死进谏,为老百姓说一句公道话。

王允正思量间,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声凄厉的哭声,举目一望,旷野无人,哭声是从哪传来的?王允停下来,派手下查找。原来,在不远处的一个小河沟前,一个小女孩正抱着一个中年女尸嚎啕大哭。那个妇女看上去面黄肌瘦,小女孩也大概只有10多岁的样子,蓬头垢面。

仔细一问,方知小女孩父亲在战乱中死去,母女二人,乞讨为生,这几天实在讨不到东西,母亲把少得可怜的一点剩饭给了女儿,自己却活活饿死了。说着说着,这个小女孩又大声哭了起来,随从们看到这种情况,也都难过得低下了头。

王允看小女孩虽然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眉清目秀,聪明伶俐,说话头头是道,顿生爱怜之心。他最初想到给她一些银子,让她自逃活命,但转念一想,这旷野荒郊,一个小女孩又该逃向哪里呢?说不定遇上坏人,连命也保不住。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在哪儿能找个安身之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