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白领黑皮书
3295600000015

第15章 逃离办公室(1)

炒鱿鱼和炖冬菇

前老板突然致电我,不无开心地告知,经过长达四年在公司里惨被“炖冬菇”的待遇后,终于熬不住,最终跟公司达成离职协议。电话里,他的语气显出如释重负的轻松,这是我看到的最快乐的一条被炒的鱿鱼。

炒鱿鱼和炖冬菇,都是粤菜里简单家常但??吃的菜。新鲜的鱿鱼切片后,在一面用十字刀法轻轻划上几道,油锅用姜葱爆香,放入鱿鱼片,瞬间打成小卷的鱿鱼便可热辣上桌。炖冬菇则是好多老火汤的汤底配料,用文火将冬菇火腿老鸡炖上数小时,取鸡的鲜、火腿的咸和冬菇的香。两道菜都是港人粤人饭桌上受欢迎的菜式,但到了职场,这两个小菜马上变成了“职场中无法承受之轻”。

炒鱿鱼,众所周知,由于受热的鱿鱼的形状酷似卷铺盖走人的铺盖卷,当仁不让成为了被公司辞退的代名词,而炖冬菇由粤语系开始,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成了在公司不得志的代名词。被从重要位置放到次要位置,让你架空,让你难受,逼你自己辞职,就是北方话说的,“被人晾一边儿去了”。广东话里的炖冬菇,因其生动地描述了被炖者求生不得、求死不成的煎熬而显得更贴切。

老板不喜欢一个人,将其炖冬菇而不是炒鱿鱼的原因,往往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情形是该员工为公司工作了足够长的时间,如果公司辞退的话,往往要付不菲的遣散费或者养老金,这种情况常见于有严格辞退规定的国际公司。像前老板的例子,在公司工作二十五年、年薪两三百万的他,辞退的代价高达六七百万。即便是业务蒸蒸日上的公司招揽非常具有价值的管理者,这都不是一个小数目,何况是处于转型期的公司,所对的又是一个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的员工。所以,在情在理,在金钱的考量,公司选择了先将他放置到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随即待遇也本地化,取消了房子车子保姆的配给,慢慢地连秘书也借机变成了和别的老总分享一个,下属也从数百人变成了零。在整个过程中,被炖者也想尽方法想重新翻身做主人,但不幸以失败告终。到了后期,完全了解游戏规则的双方进入到了比拼内力的阶段,谁熬不住,便会损失几百万。

到三个月前,公司通知将把他派驻印度,对于已在上海安家、娶了上海老婆的他来说,炖冬菇尚可以忍受,但当冬菇炖成了印度咖喱冬菇,他实在受不了。终于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跟公司讲数,达成了一个中间协议,大家退一步,结束了这一锅已经炖得发苦、而且苦不堪言的老汤。

另一种情形是该员工曾经对公司作出过极大的贡献,或与高层有着非常好的关系,所以虽然他已经不适于或无能力再在这个职位上正常工作,但公司不忍或不能将他轻易炒掉。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快速发展的私营企业,老板也觉得养个把闲人对公司来讲不是个问题,但对失宠兼且失去大权的冬菇来讲,心理的落差往往变成了极其负面的因素,要么采取夺权行动,否则,会将消极气氛传递给每一个人。

一度以为炒鱿鱼是职场第一悲剧,在目睹了数起炖冬菇案例后,我觉得员工最悲惨的境遇莫过于被炖,被忽略。其过程固然不堪忍受,几年闲下来,即便是脱离苦海,自信心丧失了,再找工作也不容易。对公司来说也是痛苦,不管以上哪一种情况,不开心的冬菇们,总会给公司带来除金钱以外士气上的负面影响。

炒鱿鱼还是炖冬菇,对公司或员工,都是个问题。相信随着新劳动法的推行,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面临这个问题,而越来越多的冬菇也将会出现,办公室的上空,将会弥漫着劳资双方无奈的蒸汽,毫无香味可言。

小人的正态分布

有朋友有幸认识一位大师,请他帮忙查查牛年运程。回话曰,犯小人,须当心;但亦有贵人相助,应无大碍。

我听罢不禁哑然失笑,想这十几年来,哪一年没有个把小人,但又有哪一年没有遇到贵人的呢?次日中午,和沈宏非喝茶,席间沈谈起,以前所住的机关大院,大院间的小孩每每碰面,总会谈及院中的傻子和妖冶的女人。奇怪的是,不单每个大院都有傻子和妖女,而且每个大院都只有一个,像国家定额分配的一样。于是突然想到一个统计学理论,所谓正态分布理论,即世间大部分事物都呈正态分布,大部分,超过90%在中等的范围里,另有5%在下限,5%在上限。比如,90%的人是智商在90~110的正常人,低于5%的人是弱智,低于5%的人是天才。此理论放之四海皆准,小人贵人一说,大概也与命相无涉,而与统计学有关。命中犯小人的我,除了性格决定命运的因素以外,这正态分布的人群,也是最大的原因吧。

按此理论,一个超过二十人的办公室,总有一个巨讨厌,一个巨可爱;一个巨聪明,一个巨愚蠢;一个巨漂亮,一个巨丑陋;一个巨吵闹,一个巨沉默;一个巨贵人,一个巨小人。这种情形,我称之为“正态分布”,而国际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则更愿意归功于“多元化”。究其原因,除人的相对均匀分布外,还有互补性和相对论存在其中。如老板是美丽的,会找丑陋者作为衬托,所谓红花还需绿叶配;若老板是丑陋的,则找个把美丽下属也无妨,你再美丽也是我管理,成就感无比;如老板是聪明的,则下属中等智力可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老板指路,下属执行;若经理并非聪明,则一定要有聪明者支撑局面;吵闹者占用了所有说话空间而使别人沉默;可爱者因讨厌者的存在而更可爱……

在公司里,总是有一些人欺上瞒下,两面三刀,落井下石,损人不利己,争功不干活,柿子拣软的捏,马屁挑大的拍。相对于被捏的柿子和井底的人,这些就是他们的“小人”。而小人的背运,通常来自井下人突然上了井,或者柿子变成了柿饼。再就是拍马屁拍到马腿上,所谓贵人一旦觉醒,自然会帮一帮柿子们。所以就像毒蛇周围一定就有解毒的药,小人贵人也是捉对成双出现的。

果真如此的话,我的愿望,就是做自己的贵人,让小人无法落石;或者是,做个柿饼,让小人无处可捏。

家花不如野花香

上个月听艾默生的新任总裁演讲,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人才的流动时,他的回答很妙,对外流的人,公司从不挽留。他说,人们总是觉得对岸的草更绿,中文里称为“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强烈好奇心是任何升职加薪都无力抵御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顺其自然。对于吃了对岸的草以后又觉得还是这边岸上的草好的回头草客们,公司也不回收。他的理由更简单,每个成年人必须为自己曾经做过的决定负责,简言之就是回头无岸。

公司这种对待员工为吃草的流浪马,视自己为天下第一好草的习惯,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又开了一朵花,奉行的是“家花不如野花香”的准则。所有在公司待的人,都多多少少经历过所谓的空降兵事件,就是有职位空缺时,公司不在内部调整或提拔已有的员工,而选择了从外面找人。这种情形,在没有系统的职业发展规划的中型公司里尤为多见。其实,除了少数公司因经营状况有问题、需要外援来挽狂澜于既倒以外,大多数平稳经营的公司都没有真正的需求和必要。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原因,和总是感觉家花不如野花香的出轨老公的想法大致是一样的。无非是野花,也包括在别人院子里的家花,在美丽度、新鲜度和神秘度上可以轻松战胜自家院子的花儿。

新鲜度。喜新厌旧,乃人之本性。自家的花再美,两年三年,五年六年看下来,不免有了审美疲劳,甚至是墙纸效应,往往容易被管理者忽略不计。野花就不一样,胜在新鲜--就算是姿色平平,也有眼前一亮的惊艳效果,反正和家里那个不一样就好。

美丽度。自家的花,经历了从新到旧,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过程越长,越是有对有错,有好有坏。而公司对你的评估,也自然是好加坏,对加错,幼稚加成熟再除二,结果不免落了平常。野花又不一样,胜在瞬间--面试的两三个小时,展现的肯定是最好的一面,最成熟的一刻,之前的傻事丑事,尽可以一笔勾消。这样的状态下,脱颖而出也就理所当然了。

再有的就是神秘感,牵扯出了无限的吸引力和刺激度。自家的花,老夫老妻,知根知底,几年下来,早就没有了恋爱时的遮掩羞涩,剩下的是赤裸裸的真实。不幸的是,男女关系也好,同事关系也罢,经得起细看的真实大多不算美丽,所以那野花欲说还休的神秘经历,惊鸿一瞥的辉煌过去,都可以给公司无限遐想的空间,令人心向往之,以为找到了稀世珍宝。一时不免患得患失,高薪高位聘请自然是不在话下。

所以,如果你不幸是一朵不得志的家花,面对风光进院的野花,唯一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待得野花变成了家花,再一决芬芳。或者自己也空降一把,变成别人院里的野花。如果你是风头一时无两的野花,也要尽快扎根、盛放,在主人审美疲劳前站稳脚跟。

其实,公司也就像是那《乔家大院》,野花也好,家花也罢,最终结局,无非是曲终人散,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电影可供参考,争风吃醋,争奇斗艳,就是一场戏,切切不可太认真了。

E-mail大战

从前的办公室,就像从前的里弄,这一点可以从古董级的剧集《编辑部的故事》里看出来。嬉笑怒骂,乃至吵架骂街,旧时的人们总是面对面解决所有的问题。如今的办公室,就??现在的小区,大家密切相关,但却形同陌路,喜欢或者不喜欢,表面都客客气气,保持礼貌的微笑。争斗大都发生在电脑里,形成没有炮声却硝烟弥漫的E-mail战争。

在彬彬有礼的国际公司里,E-mail战争的数量,已远超会议中和日常工作中的争执,高居办公室战争的榜首。虽然林林总总,大大小小,但总是万变不离其宗,围绕一个中心:“只有我才是对的”;和两个关键词:“抢功劳”和“推责任”。

就跟现实生活中战争的发生一样,E-mail战争很少会在同盟和朋友间出现。并非这些同僚之间就没有异议,但他们会通过电话或当面沟通的形式把矛盾淡化,甚至消弭于无形。但一直势不两立或积怨已深的两个部门或同事之间,战争却总是一触即发。大战的导火线,可以是一个别有用心的指责或暗示,抑或是貌似陈述事实、实则隐含批评的一个报告或是任何情况汇报。由于E-mail可以同时发送至多人,被暗指或明指的一方自觉遭受到了当众的挑衅,打击无异于被当众打了一巴掌。如果E-mail牵涉到了自己或对方的老板,那更是火上浇油,当众回击被视为必然。反击往往比进攻来得更激烈,为了给自己这一漂亮的反手一巴掌找到更多的掌声和喝彩,反击者通常会把抄送名单扩大。

反击一旦发生而且足够强烈,一场混战会就此开始。来来往往,言辞越发激烈,唇枪舌剑,像以前讨伐的檄文。抄送名单也越来越长,越来越多的人和事会被不断涉及,事件也会到了上纲上线的地步。E-mail大战,由于无声而更具张力,而E-mail对时间和人物的精确记录和那些不可抹杀的历史对话,更对双方的逻辑、记忆和辩论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机敏者,往往可以引用过往邮件,对对方论据中的错误进行无情的揭露,或是抓住对方的一个逻辑错误实施尖锐的攻击。

我自己亲眼目击过堪称战役的大战,历时一周,每天来回七八回合,次日再战,抄送名单从最早的一两人扩大到数十人。直到一周后,双方共同的老板出面喝止为止。双方的E-mail已有二十多页,打印出来洋洋洒洒,蔚为壮观。行文之精彩,用语之尖刻,足可媲美唐代骆宾王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到了后来,已没人知道或者关心他们争论的到底是什么,恐怕连当事人也忘了发文的初衷,只是想在这一场围观者众的对打中胜出。

要不想发起E-mail战争其实很容易,就是表扬抄送很多人,而批评千万不要抄送老板。归根到底,E-mail战争,就像上海里弄里的叫骂一样,可以吵上很久,费上很多精力,但不具有真正的杀伤力。除了让老板烦了你们俩以外,别无它用。如果一定有人从中得益的话,就是那些被抄送的人,像街头吵架的围观者一样,他们并不真正站在哪一边,只是可以从看热闹中得到快感,偷笑着盼望两败俱伤。而事实,总是不会令他们失望。

但在格子间狭小的空间里,又如何能事事都理智处理,如果连靠敲敲键盘发泄一下、不蒸馒头争口气的冲动也不能有的话,岂不是迟早要得抑郁症?

悠长的假期

如火的八月,那边厢,欧洲人都开始长达一个月的休假,像我们这样的欧洲公司不只经历着基本找不到人上班的风险,还要面对供应商的投诉。在本月,通常所有付款都会拖慢,一年365天都在工作的中国供应商们,怎么说也无法相信是因为意大利财务部的人正在休一个月长假的缘故。但这却是欧美公司每年都要面对的局面。除了八月夏天的度假,还有圣诞节的档期空白。

休假,对在公司工作的白领来说可以是定期充电的工具,一种对朝九晚五枯燥工作的逃离。对有家有室的人来说,放假更有了赎罪的意义。有一个朋友,在一间著名的IT公司担任销售总经理,早上出门时女儿还在睡觉,等他晚上回家,女儿已经睡了。好不容易有个周末,还要起早陪客户打高尔夫球,压力和体力的长期透支,三十几岁的他已是满头白发。每次连续工作半年后,总是满面怒容,脾气暴躁,好像全世界都欠了他。所以他每年休假的两周,就是对家庭的赎罪周兼对公司的充电周。重新上班的时候他就会神采奕奕态度温和,但就像充好电的电池会耗尽一样,半年后,他又会变得黑口黑面,这样周而复始,不知一直透支的他会不会在退休得到彻底休息前,变成一只彻底充不上电的老电池?

倘若你休假期间,业务得以照常发展甚至更好的发展,也许领导不免会想,既然缺了你太阳照样升起,那又何须支付昂贵的工资养着你?倘若你离开期间业务一落千丈,领导可能觉得还是你的管理问题,因为这往往说明你缺乏授权,缺乏有力的后备团队和授权,也就是缺乏领导力的表现。

休假因此变成一个痛苦的悖论,成为你在公司是否安全的最大考验。很多白领,往往把休假作为跟公司叫板的砝码,或消极怠工的信号,却不知风险在逼近。依我多年的观察,休假的风险有三:

1.后院起火。我亲身经历的一次公司策反,就发生在老板到澳洲休假的两周当中。中间的时间掌控,风云变幻,尔虞我诈和各方力量的微妙博弈,活脱脱一场宫廷政变。所以有些领袖就从来不出国访问,就算在国内巡视,也总是将时间表和行程严格保密。究其原因,也许就跟心底对后院起火的某种担心分不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