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创业思想力
3297000000045

第45章 大学推动创业的实践与思考

高国武 段存广

大学生创业需要一个完整的创业体系的支持,包括创业教育的课程和师资建设、创业竞赛、创业实践、创业环境、创业平台建设、创业基金支持等。

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中,大学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的中心,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受到更多的关注。而大学生创业则是将大学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转化,服务社会的一种表现方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是实现大学功能的应有之意,是实现大学功能的重要载体。正如同济大学前校长万钢所说:“大学的根本任务乃是培养人才,大学应不断开辟新途径,形成大学与社会无阻隔、无间断的沟通机制,通过社会反馈不断修正培养目标,让学生体验和适应社会需求,锻炼他们创造、创新、创业的能力”。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大学生创业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的变革的要求和影响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

一、大学生创业与创业人才培养

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核心,也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创业者应该具备哪些特征?这是创业人才培养的前提,实际上,创业者是不可能通过标准化的测试辨别出来的,但是创业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共性,这些特征甚至可以通过培养来形成。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是指对创业起到促进作用的个人心理倾向;创业精神是指创业所需的积极探索、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学应该通过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培养出大批具有创业精神气质,具有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技法,讲求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的综合素质的创业人才。

第二,创业品质和行为方式。IDG投资合伙人章苏阳强调:“投资要素,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还是人”。一定程度上表明风险投资家对创业者个人素质的关注程度。创业项目、创业计划、企业模式等都可适时而变,唯有创业者品质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创业者品质又会从根本上影响创业者的行为方式。创业品质一般包括自信、坚定、执著、专注、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个人品质,同时也包含有良好的商业道德和诚信等。

第三,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影响创业活动效率,保证创业实践顺利进行的必备心理条件。一般包括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及人际关系能力等。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应加强实践,43.86%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创业应着重积累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23.91%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应着重锻炼自己的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可以说,创业实践和人际沟通能力应该是创业能力培养的重点。

第四,创业知识结构。作为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通常包括:创业领域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人文社会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对于大学生创业,一般都具有专业背景,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但是多数大学生缺少商业知识,如财务知识、税务知识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美国,下一代的创业者绝大多数不是从商学院里毕业的,他们来自工程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历史、护理和艺术--来自校园里的各个专业。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正因为如此,对于商科外的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创建一家技术创新的基础公司,需要走出惯常的技术或者科学领域,转而应对商务问题,商业知识愈加重要。

二、大学生创业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

大学必须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构筑自身特色,主动与区域经济产业对接,主动为社会服务。通过大学教师或学生连同科技成果一并转移,自主创办企业,通过这种新企业的创办,大学技术成果得到商业化开发并直接从大学走向市场,继续推动技术创新或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实现大学作为“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社会功能。美国近二十多年来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硅谷的兴起,就是最好的证明。查尔斯·克伦茨Charles H.Krenz比较了硅谷经济的收入和代表斯坦福创业企业之大部分的100家斯坦福创业企业的收入:结果显示,如果算上惠普公司,1988年和1996年斯坦福创业企业的收入约占硅谷总收入的60%,如果不算惠普公司,百分比稍有下降,也达50%。在日本,近二十年来,政府不断出台法律和政策,鼓励产学研的合作,促进大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大学企业衍生。经济产业省产业构造改革雇佣对策本部提出3年内大学创业企业达到1000家的战略目标,并具体制定了财政补贴和贷款担保政策。这些措施促进了日本大学衍生企业大幅增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衍生企业迅速发展。以同济大学为例,在大学周边2.6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通过有效集成同济大学设计类学科资源,以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相关研发设计服务为核心,汇集了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种创新要素,形成了从学科链--技术链--产业链相当完整的知识型产业生态链,吸引着近1000家设计企业,形成以设计产业为主的企业集群,2008年产值达到102亿元。同济大学周边聚集的企业中,多是大学衍生企业,其中大学生创业企业占了相当的份额。目前,仅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同济分基金会投资资助的大学生企业已达37家。仅这些企业字号中,多含“同”字或“济”字,以显示与同济大学的联系,被媒体称为“同家军”。

三、构建大学生创业的支撑体系

创业者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这是个一直在争论的话题。我们认为,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形成。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需要一个完整的创业体系的支持,包括创业教育的课程和师资建设、创业竞赛、创业实践、创业环境、创业平台建设、创业基金支持等等。

第一,创业课程建设。创业课程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以学生整体能力提高为侧重点的创业相关课程,主要是一些商科专业的课程,可向全校其他专业开放选修。如法律、市场营销、人际沟通等;二是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为侧重的课程,如开设《创业学》课程和开展创业案例教学;三是特别针对不同的学科领域,开发不同课程,如环境领域,开发环境领域创业课程等。

第二,创业师资建设。我国很多大学的创业课程师资由非商科出身的学生辅导员经过简单培训充任,实际经验和运作上缺少体验。应借鉴国外经验,使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多样化,优化专兼职队伍结构,吸引来自天使投资者、创业家、财务、法律事务、风险资本等领域的专家,课程包括课堂式授课等吸取资深兼职教师的加盟,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思维。

第三,开展创业竞赛等非正式课程的创业教育。各种形式的创业计划大赛已经成为学校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堂,是对创业的一种直接推动。我国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已经开展了十年,旨在引导大学生适应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但大学生计划大赛的成功并不等于创业成功,应鼓励这些创业项目走向市场,进行商业化实践。

第四,支持创业实践。要把以创业基础知识系统传授为主的第一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结合,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如建立科技创业苗圃,让有创业计划的大学生尽可能降低成本尝试创业,营造鼓励创业精神的社会环境,同时创业苗圃将对成立公司之前的创业项目进行预孵化,为孵化器选好种、育好苗。又如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开展的“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见习”项目,使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创业能力。

第五,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大学衍生企业特别是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需要科技园区的孵化服务。目前,有的高校依托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如同济大学于2007年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内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园;有的高校设有创业中心等。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资源情况,设立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的专业平台。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包括工商注册、财务代理、法律咨询、专利代理等全方位的服务,并将协助创业企业办理各种证照,落实有关财税优惠政策,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第六,设立创业基金。创业教育和实践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自从1951年成立了第一个主要赞助创业教育的基金会--科尔曼基金会【Coleman Foundation】以来,美国出现了许多支持创业的基金会。如美国的考夫曼基金会【the Kauffman Foundation】致力于推动全美创业环境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创业,同时推动创业教育工作;2006年8月,上海成立国内首家从事推动大学生进行科技创业活动的非营利性公募基金会--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致力于开展创业项目资助、创业文化传播、创业教育及创业研究等相关工作。目前,基金会已经投资资助成立300多家大学生创业企业,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各高校可以拓展资金筹集渠道,申请政府资金或鼓励天使投资者设立天使基金,借智借力,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促进大学科技成果转移。

第七,创业文化的塑造。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业文化,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在于创业文化。有人说创业文化的沙漠,开不出创业之花。不少人把硅谷的成功归因于“硅谷文化”。美国学者安娜利·萨克森宁【Annalee Saxenian】认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硅谷欣欣向荣与128公路地区日益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两地的区域文化差异所致。因此,需要从创业文化建设入手,加强校园舆论环境建设,利用校园广播台、网站、论坛、报纸等宣传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宣传创业精神等、激发创业激情。

第八,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我国高校主要的技术转移机制是“专利--授权”模式,实际上研究人员【教师、学生】本身就是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应鼓励专利发明人特别是大学生、研究生利用技术成果进行创业实践,探索建立“专利--衍生企业”的模式。美国的拜杜法案【Bayh-Dole Act】的做法值得借鉴。

四、同济大学支持创业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设立创业课程。目前,作为通识选修课,同济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创业理论与实践》和《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同时,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同济分基金定期开展创业系列培训活动,如创业讲座、沙龙等,接受培训的学生已逾千人。

第二,启动创新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校出台包括“创新型教育行动计划”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构建起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能力、体验创新实践在内的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把创新训练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最高层次。学生创新教学计划完成后,可通过创新训练获得跨学科知识积累,养成创新意识,体验创新过程。自1996年始,学校先后投入3000万元,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第三,组织创业竞赛,营造创业氛围。目前,学校有包括创业者协会和创业者俱乐部在内的学生创新创业组织100多个;十五以来共获得包括“挑战杯”在内的各种奖项100余项。同时,创业大赛与创业基金形成了紧密对接机制,获奖团队可以在创业基金的支持下成立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

第四,创业基金资助,支持创业实践。目前同济分基金资金规模已达1100万元,受理152支创业团队的创业申请,其中37个创业项目获得立项资助,投资资助金额达600万元。大学衍生企业有效的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例如,仅2007~2008年度,同济分基金资助的5家大学生创业获得科技部和上海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2009年度,又有7家大学生创业企业获得推荐申报。海庭公司作为首批资助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将“村镇小康住宅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高效低成本污水循环利用技术及设备开发”两项成果进行转化并实现产业化,已发展成为了一个有基础、有特色、有巨大发展空间的高科技污水处理企业。

第五,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孵化服务。学校利用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企业孵化资源,设立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孵化器--“同济大学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专业孵化服务。大学生创业园提供了20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用于大学生创业,以远远低于市场价的租金供学生使用,费用由学校补贴;同时,部分提供免费办公家具、办公用品;提供免费的公共会议室、会议设施等。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包括工商注册、投融资事务、会计事务【财务代理】、法律事务、专利事务等全方位的服务;指导企业进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落实有关财税优惠政策等;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和其他相关免费咨询服务。

大学生创业工作是个全新的事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通过支持创业实践,我们对创业的认识不断提高:注重大学生创业的源头创新,营造创业氛围;开设创业课程、创业培训;组织创业大赛、创业见习;积极挖掘各类资源,设立创业基金;最后通过基金资助和园区孵化、服务等让适合创业的学生成功创业,逐步建立起大学生科技创业工作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