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二)
3332300000035

第35章 宿命,1500年后的世界拼图

公元前49年,当罗马恺撒大帝穿着紫色丝袍出现在罗马剧场时,整个罗马为之震撼。光彩夺目、炫目华丽的丝绸使在场的人目瞪口呆。罗马贵族争相穿着丝绸衣袍以显示身份高贵。丝绸也成为这一时代奢侈品的代名词,价同黄金。

著名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博物志》一书中提到,丝绸的价格在当时12两黄金才能买1磅丝绸,罗马每年大量的黄金在与印度、中国和阿拉伯半岛的贸易中丧失,大多用来购买中国丝绸。以至于很多人担忧,丝绸会把罗马经济搞崩溃。

在1600年前,世界一直处在东西方两极共管之下。相比较,在国际舞台上,担当主角的,并不是西方国家,而是东方诸国。普林尼将中国人称为为“赛里斯”(seres),直译就是“丝国”。普林尼提到“赛里斯人高于中等人……”,反映出中国人在罗马人心目中的“高大”形象。普林尼描述“赛里斯”人的秉性,性情温和,爱平静及守秩序。古罗马历史学家索利诺和阿米亚诺斯也提到:“赛里斯”人之间极为温和,他们过着极度平静的生活。罗马历史学家梅拉认为,中国人“充满正义感”,为人公道、诚实,具有优良的道德规范,但宗教意识薄弱。

公元166年,有自称是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派来的使者到达洛阳。后来有人质疑,使者献给中国皇帝的礼物,诸如象牙、犀牛、龟板等不像是罗马皇帝送礼物的档次,并且无一样是罗马特产,倒是在附近的安南(越南)都能买到。有人怀疑这就是一群罗马商人,在安南顺道买了点特产,然后打着使者的名义来中国做生意。

这时,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打开。

公元226年时,中国已经陷入分裂战乱,陆路丝绸贸易受阻,波斯人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南方进口大量原料,进行织染加工,转手高价卖给罗马。为了保障货源,萨珊帝国很注意跟中国搞好关系。北魏时,波斯使者到中国10次,隋唐时入使近40次,基本上都是官方贸易代表。“波斯胡”一直是丝路上最忙碌的外国商人,唐时,光扬州一城就曾活跃波斯胡商数千人。

波斯竭力隐瞒“赛里斯”的真实所在地,横在丝路要道上,等于扼住了罗马人的钱袋子。之后东罗马帝国为了打破波斯对丝绸贸易的垄断,接连发动9次对波斯的战争,不料屡败屡战,只有继续接受盘剥。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为了摆脱位居东西方之间的波斯人高价垄断经营中国丝绸的局面,曾打算与埃塞俄比亚人联合,绕过波斯,绕过波斯走红海向通过印度购买中国丝绸,然后东运罗马。波斯人知道这个计划后,安息帝国以武力向埃塞俄比亚威胁,阻止他们充当罗马人的丝绸居中掮客。查士丁尼无奈,又请安息近邻的西突厥可汗帮助从中调解与波斯人的关系,不料波斯王不但不听调解,甚至铤而走险毒杀了突厥可汗的使臣,惹怒了西突厥,联合东罗马于公元571年攻打波斯,战争长达20年之久,未分胜负。这就是西方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战”。

查士丁尼大帝统治期间,高档丝绸有时每磅价格达到3.5磅黄金。当时东罗马帝国对东方的贸易严重入超,每年相当于100万英镑,不得不用金银锭和硬币来补偿。

由于两国关系恶化,一时间东罗马境内丝绸短缺,价格暴涨,1磅紫色的丝绸售价相当于现4000美元以上,普通的1磅中国生丝涨到8个金宝石(约4.13克黄金)。查士丁尼代价惨重:每年付1.1万磅罗马金币给波斯,作为波斯继续供应丝绸的中介费。

鲁不鲁乞,法国教士,1253年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派赴中国,宣传基督教义,要使东方的全体人民改奉基督教。当时的统治者是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的长兄蒙哥汗,他被一个省的王公送至另一省的王公,始终只得到一种答复:“蠢子说只有一神,哲人说有许多神。”先于马可.波罗到达中国的鲁布鲁乞在《鲁布鲁乞东行记》一书中描述中国的文明状况,“……一种出乎意料的情形是礼貌、文雅和恭敬中的亲热,这是他们社交上的特征。在欧洲常见的争闹、打斗和流血的事,这里却不会发生,即使在酩酊大醉中也是一样的。忠厚是随处可见的品质。他们的车子和其他财物既不用锁,也无须看管,并没有人会偷窃。他们的牲畜如果走失了,大家会帮着寻找,很快就能物归原主。粮食虽然常见匮乏,但他们对于救济贫民,却十分慷慨。”[25]

十五世纪时,阿拉伯和印度商人与欧、亚、非大陆都有贸易往来,但是他们的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印度洋上。美洲的文明与其他大洲之间横隔着两个大洋,相互之间毫无往来。

这时,瓷器贸易已取代了丝绸,大批的中国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西方。波斯人称中国的瓷器为china,并且把生产china的中国也一起称为China。这也是China这一英文称呼的由来。

在中国瓷器进入欧洲前,西方人日常使用的器具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属为主。所以当华丽轻薄的瓷器一传入欧洲,所有的人都趋之若鹜。最初的瓷器数量非常稀少,往往只有国王和贵族才有,平常百姓无缘得见。在埃及和阿拉伯,瓷器单件的价格相当于几个奴隶的价格。瓷器的制作技术对欧洲来说也是秘密,当时葡萄牙商人们猜测瓷器的原料是贝壳、蛋壳和石膏。因为昂贵,欧洲人甚至认为瓷器有一种超自然的魔力,他们确信如果在中国瓷器里盛放毒药的话,瓷器会开裂。

除了瓷器,茶叶和香料也勾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无穷想像,香料指的就是胡椒、丁香、肉桂、豆蔻、姜和辣椒等调味品。香料是欧洲人生活中不可缺少并且价格昂贵的东西,由于从东方到西方的传统商路掌握在阿拉伯人手中,并由有地利之便的威尼斯商人运到欧洲各地,他们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利润,这让其他欧洲人嫉妒得眼发红。所有的财富都和东方联系了起来,那个时候的欧洲人心目中,欧洲只是亚洲的穷亲戚。欧洲人对远东充满渴望。这种渴望在15世纪中期直接促动了欧洲对航海的探索。

英国国家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士,历史数据考证和分析专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对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GDP占世界GDP的比例进行了描述,中国的西汉,北宋,明朝,清朝的GDP占世界GDP的比例依次为:西汉(公元1年)为26.2%,北宋(公元1000年)为22.7%,明朝(公元1500年)为25.0%,明朝(公元1600年)为29.2%,清朝(公元1700年)为22.3%,清朝(公元1820年)为32.9%,清朝(公元1870年)为17.2%。

航海时代,这个人类历史的******,它的序幕是由地处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不起眼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创的。

1453年是关键的一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君主,19岁的穆罕默德二世继位不到两年,亲率步骑兵17万、舰船320艘,攻克有千年历史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并迁都于此,东罗马帝国灭亡,整个欧洲为之震惊。穆罕默德二世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教的城市”。奥斯曼极盛时疆域达一千一百余万平方公里,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领有南欧、中东及北非之大部,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苏丹,海军更掌控地中海。

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破坏与阻断了原有的贸易之路。欧洲必须寻找到一个新的通向东方的道路。寻找这条道路的历史重任,由于地理的原因摆在了葡萄牙面前。葡萄牙一直处于两大宗教交锋的第一线,穆斯林就在对面的北非,双方仅隔一条最窄不过13海里的直布罗陀海峡,威胁就在卧榻之旁,因此对于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路,包抄穆斯林,相对于半岛之外的其他欧洲人而言葡萄牙有着更强烈的紧迫感。葡萄牙位于欧洲西南,国土三面被陆地包围,面积只有九万多平方公里,2012年人口只有1000多万。就是这个面积与资源都赶不上中国的福建省、似乎无足轻重的小国,却以当时不到100万的人口,在几十年间奇迹般崛起。1487年8月,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命令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队起航。1488年1月初,迪亚士在探险中绕过了非洲最南端。在返航行程中发现了好望角,从这里,他看到发现印度的希望。

在这一时代,葡萄牙人发明了一种70英尺长的多桅快帆船,它们的载重量一般只有60多吨重。虽然在甲板下没有很多的空间载货,但它低浅的吃水线却能在近岸和小港湾里探险的时候大显身手。葡萄牙人远航非洲就使用这种船。这种帆船多采用大三角帆,它能利用微弱的海风高速行驶。在哥伦布的3艘船中,尼尼亚号和平塔号就是这种船。与明朝郑和的庞大船队相比,葡萄牙人的探险队伍小得可怜,往往在狂风巨浪中颠簸倾覆,船毁人亡。然而,神秘的大海没有淹没葡萄牙人探险热情。

之后,西班牙也进入了自己的大航海时代,两个国家的探险队所到之处均宣布为此地本国属地,视为王室不可分割的财产,并为市场和属地进行激烈争夺。1491年6月7日,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仲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在西班牙的托尔德西拉斯城正式缔约,即《托尔德西拉斯条约》。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约2220公里处(约西经43°40′),从北极到南极划出一条分界线,为“教皇子午线”。线的东面“发现”的土地属葡萄牙,线的西面的属西班牙。又在1529年,两国又在萨拉哥撒订“萨拉戈萨条约”,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处从北极到南极又划出一条分界线。根据这两个条约,在以后的一百年,西班牙和葡萄牙按照这个条约向西和向东各自开始了海洋探索,葡萄牙占领了亚洲和非洲,西班牙几乎独占了葡属巴西以外的整个美洲。在世界史上,这是第一个由两个国家瓜分世界的条约。

1492年,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支持下,开始了航海计划,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葡萄牙人已经控制了从非洲好望角直达印度的航路。事实上,即使在现代,也找不出比哥伦布出航和返航的更好的路线。在1492年的10月12日,哥伦布的船队发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陆地。这也是欧洲人在西半球看到的第一片陆地,是今天巴哈马群岛中一个岛屿的东海岸。

1493年,“大西洋海军元帅”哥伦布结束240天航程回来时,西班牙万人空巷,西班牙斐迪南国王在巴塞罗那举行盛大的仪式。西班牙人感兴趣的不是被船队带来的10名赤体文身的印第安人,而是哥伦布从土著手里抢来的或换来的一小箱黄金。哥伦布在向国王汇报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说那些新岛屿上有金山,新岛屿的南边还有一个黄金国。黄金甚至比西班牙的铅还要廉价,连国王们喝水的杯子都是黄金做的。了哥伦布的“现身说法”,所有人都深信不疑。西班牙全国都被发财梦冲昏了头,满脑子贪念的人从全国四面八方聚集到港口,即有探险家和贵族,但更多的是小偷,强盗,罪犯等。一些贵族带着很多仆人和牲口,目的是装运黄金。

西班牙人来到新发现的岛屿伊斯帕尼奥拉岛(现海地),发现好里并没有多少黄金,土著身上少量的金饰根本就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将土著人抢劫一空后,这群人穷凶极恶地在岛上四处游荡,伺机抢劫。随船而至的这群恶徒,根本就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无恶不作,不断地滋生事端。在短短几年里,当地的印第安人都被西班牙人虐杀殆尽。

涌动着强盗、探险家、兼英雄血液的巴尔沃亚是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巴尔沃亚是个多灾多难的西班牙破落贵族,一生总是负债累累,为了躲债或躲避讨债人的追杀,1500年他从西班牙前往伊斯帕尼奥拉岛(现海地),打算发财后再回西班牙。他在当地成为一个种植园主,短短几个月,他因为经营不善又陷入滚雪球式的债务中,于是他趁债主不注意,混到了一艘船上,藏在一个箱子,随探险船在大海上漂流。直到船远离了小岛,巴尔沃亚确信自己已经安全了才现身。途中他说服船长改变航向,一起开往位于巴拿马地峡的达连,船上的殖民者在达连定居下来,巴尔沃亚成为当地殖民者头目,自封为总督,1513年巴尔沃亚收到一封催债的信,要他回西班牙受审,巴尔沃亚认为假如自己能找到黄金,就可以免除牢狱之灾。于是,他组织了一支由190名西班牙士兵和一千名印第安人组成的远征队,从巴拿马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开拔以寻找黄金。他并不知道他们所处的是一条狭窄的地峡。1513年9月7日巴尔沃亚到达了地峡的另一边,面对着的似乎是一片汪洋。由于巴拿马是东西走向,大西洋的北海岸,所以巴尔沃亚把他新发现的水城称为南海。这样, 巴尔沃亚在无意中交上好运,他发现了位于欧亚大陆之间的第二个大洋——太平洋。但可惜的是巴尔沃亚并没有找到黄金,最终回西班牙受审,最后被推上断头台。

1500年,巴西被葡萄牙探险家贝德罗.阿维斯.卡布拉发现,这位葡萄牙探险家以为他所发现的是一座海岛,所以为它取名“真十字架岛”,之后发现实际上是块大陆东岸,1501年,葡萄牙组织了一个考察队,探索了3600公里的巴西海岸。葡萄牙人发现当地有一种巴西木,材质坚硬,可以制作家具和造船,而且树心殷红,可以作染料,巴西的地名即源于此。在当时的欧洲,糖还是昂贵的奢侈品,只有富人才买得起,巴西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宜种甘蔗,紧接着血腥的奴隶种植园在美洲大量崛起,为了满足种植园大量的人手需求,葡萄牙人用引诱的方法,组织搜索队捕捉大量地印第安人,将其变为奴隶。后来由于瘟疫流行,印第安奴隶大量死亡,黑人奴隶逐渐多了起来,到1600年,黑人奴隶已占到奴隶总数的一半。种植园主将奴隶当作牲畜,奴隶们的处境极为悲惨。葡萄牙入侵巴西后,建立殖民制度,最初葡萄牙于1534年至1536年在巴西设立13个都督府。每一都督府由王室任命的大贵族统设总督,总督由国王任命,统辖整个巴西。葡萄牙人同时将巴西当作一个中转站,他们的精力和资源主要放在亚洲。

欧洲发生的一切,明王朝并不知道。在这一时代,世界正处在剧烈动荡之中,事后追溯起来,世界的分化就从这个时代开始,欧洲凭借比郑和的“宝船”小得多的海船,使整个世界连成了一体。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西方商人、传教士、冒险家及军队接踵而来,拉开了东西方不同文明的国家相互联系和相互战争的历史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