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二)
3332300000051

第51章 破碎地带的博弈

在欧洲史上,有个伟大的查理曼大帝,曾进行五十四次出征,他的出现使得西欧出现了较短暂的版图统一,但查理曼大帝去世后的843年,其三个孙子就将“家产”一分为三,东法兰克王国成了以后的德国,西法兰克王国成了以后的法国,东、西部之间的地区则成了以后的意大利。法兰克人的语言也出现明显的分化,形成了法语、德语和其他西欧国家的民族语言。这一分裂为欧洲千年的战争埋下引子,从此,战争一直是欧洲狂暴统治者的经常性消遣,各国日渐陷入版图碎片化和战争持久化状态。

地缘战略学家布热津斯基曾指出,“国家领土面积的大小也仍是衡量其地位和力量的主要标准。”地缘板块的分裂则是国家动荡的最终根源。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聚合场中的力量中心越少,极性越单一,聚合场的总能量越大;反之,聚合场中力量中心数量越多,极性越复杂,聚合场的总能量越低。”

中国周边也环绕着一条连续的“破碎地带”,包括军事基地、军事联盟、核武、赌场和毒品包围中国,再加上恐怖主义等问题。日本评论家宫崎正弘作为局外人,“旁观者清”,他不惜花上一年的时间,跑遍了中国的周边邻国,深入调查后发现: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地缘政治包围的国家”。

地理条件在历史进程中其实是取着决定性作用的,发明“破碎地带”概念的是英国地理学家、地缘学家詹姆士.菲尔格里夫。他在《地理与世界大国》一书中,将破碎地带定义为海权与陆权之间的边缘国家。这些地带在内部纷争和外力撕扯的共同作用下四分五裂。破碎地带以中东为中心,向东沿着欧亚大陆南岸延伸到巴基斯坦和印度,在那里分为两岔。北线经过阿富汗到中亚五国,南线经东南亚、台湾海峡到朝鲜半岛。以中东为中心,向西也分为两岔。南线沿着非洲大陆北部向西,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北的所有国家;北线经土耳其到巴尔干半岛。欧亚大陆的南边是破碎的地缘政治地带。

这一条海岸线上有一个天然的分界点,这就是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以东是东南亚,是中国的邻国,距离中国较以西的各国为近。马六甲海峡以西基本上都是穆斯林国家,以阿拉伯人、突厥人和波斯人为主。它们自成一体,彼此联系不很密切。

在21世纪之前,从中东到中亚的欧亚大陆南侧有一个“不稳定的弧”,组成这个弧的都是伊斯兰国家。它们是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灭亡之后留下的碎片。前苏联帝国解体之后的碎片中包括中亚国家,也是以穆斯林为主要居民的国家。如果以更远的历史视线看,可以看出它是历史延续,是大国角逐的后遗症和并发症,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1000多年信仰战争的延续。

在东南亚,在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区的东部。那里有一些宗教冲突,但破碎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上的。热带、亚热带的崇山峻岭以及大洋中的岛屿,造成了地理和心理的分裂状态。

美国人是踏着欧洲人的脚印进入亚洲的,从以色列到伊拉克,莫不如此。当初英国在中东乃至中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阻止俄国南下,美国则沿着阿拉伯海的北岸遏制前苏联。冷战之后,美国没有完全取消这一目标,反而因此向北推进,其战略目标也从俄国扩大到中国和伊斯兰教国家。

文化是一种势力,美国入侵伊拉克,不仅仅是为了霸占那里的石油资源,卡住石油消费国的脖子,还试图在中东的伊斯兰国家中建立一个文化样板。整个欧亚大陆的南边都是破碎的;在地理、宗教、民族等方面,较大一些的国家都潜藏有动荡和分裂的因素。破碎地带的成因有许多,其中就有强大的宗教因素。印度次大陆北部和地中海东岸是世界宗教的两大发源地,两地之间的伊朗高原则产生过祆教、摩尼教。现在,这一带仍是世界上宗教情感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宗教冲突、教派冲突是许多地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伊斯兰教内部也分歧众多,不能团结。破碎地带还是帝国灭亡后的产物。早在数千年前,北方的入侵者就源源不断地南下征服了。近2000多年,那里不仅有过本土的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还曾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西方帝国的殖民地。帝国的记忆不会轻易消退,富饶的石油必然引起争端。温暖的南方海岸还是俄国南下和英国、美国北上的着力点。所以,那里还因为受到两个方向的挤压而破碎:俄国或前苏联由北向南,英国和美国由南向北。

在破碎地带上有几个较大的国家: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伊朗是波斯帝国的故土。它现在有野心成为地区大国和伊斯兰世界领袖,正因核开发计划与美国对抗。巴基斯坦以对抗印度的军事压力为立国之本,这是在1947年印巴分治时形成的特点,在两国取得实质性和解之前不会改变。印度虽然较大,却难以成为独霸一方的大国。印度的扩张一定会遭到邻国的抵抗。它可以在远处建立军事基地,却很难影响本地区。此外,伊朗和巴基斯坦还不是地区的稳定力量。它们分别是美国和恐怖主义的打击目标。两国的现状更增添了地区的不稳定性。

破碎地带一直向欧亚大陆的中心延伸。在破碎地带的这一部分是中亚五国,过去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美国、俄国和印度在那里驻扎军队。不过,五国都是内陆国,现在受海外的影响较小,因此相对稳定一些。中亚最繁华的地区在费尔干纳盆地——东西陆地交通的中间点。南边的破碎地带经过土耳其,延伸到欧洲的地中海北岸,到达著名的“火药桶”巴尔干地区。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里引爆。

地中海北岸(北非)也是破碎地带的自然延伸,位于撒哈拉大沙漠的北部,气候干旱。北非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居民大多是阿拉伯人。他们曾长期占领伊比利亚半岛,直到17世纪才被赶走。尼罗河三角洲的古埃及长期是世界文明的领先者,也曾经是一个大帝国。突尼斯曾经有过一个强大的国家迦太基。迦太基的居民是从地中海东岸航海而来的殖民者,几乎毁灭了罗马共和国。在现在的北非,埃及是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但发展缓慢,在失去中东战争之后对以色列无可奈何。

东南亚属于欧亚大陆的南部边缘,也属“破碎地带”。虽然东南亚十国组成了联盟,但各国之间、各国之内的差异非常大。国内有宗教、民族、阶级冲突,国际有领土、历史、宗教之争。东南亚的破碎程度与南亚、西亚的有所不同,东南亚各国建立了联盟,相互协调,一体化的前景光明;宗教冲突也没有在南亚、西亚那样强烈;另外,东南亚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缓解社会与国际矛盾;同时,由于东南亚各国较弱小,不具备寻求地区霸权的条件,由于大国制衡,因而不会挑起地区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