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二)
3332300000069

第69章 内容出处(9)

[27]英阿战争:英阿战争指839至1919年间,英国对阿富汗进行的侵略战争,最终以阿富汗胜利而告终。阿富汗地处南亚西北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阿富汗东南接南亚次大陆,可下印度洋;西北邻中亚和西亚,能抵地中海。全国五分之四的面积为山地和高原,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兴都库什山横陈境内,是中亚与南亚间的重大障碍。

英国从1839年至1919年连续对阿发动了三次战争,第一次英阿战争发生于1839年的鸦片战争前夕。这一时期,阿富汗经封建割据和内战,已由多斯特.穆罕默德统一全国。由于沙俄与阿富汗关系密切。英随即以“俄国威胁”为幌子,出兵阿富汗,推翻阿富汗亲俄政府,扶植傀儡政权。

1839年4月,英军3万多人经长途跋涉,先后到达奎达,而后越过霍贾克山口侵入阿富汗西南部;英军另一路强行穿越开伯尔山口,配合英军主力作战。阿军仅有1.5万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装备上都远不及英军。英军很快就攻占了坎大哈和加兹尼,兵临喀布尔城下。多斯特.穆罕默德向俄求援遭拒,只好逃到布哈拉避难,英国随在喀布尔建立傀儡政权。为回击英国侵略军,阿富汗各地游击队依托有利地形,袭击英军哨所,切断敌交通补给线,收复重要城镇。1841年11月2日,喀布尔爆发起义,各地游击队举行联合反攻。起义军英勇作战,势不可当,当晚就占领喀布尔全城。战至9日,起义军攻占了喀布尔至巴拉.喜萨尔要塞间的全部据点,击毙英国公使麦克诺顿,英军残部及随行人员和家属1.6万人在贾拉拉巴德撤退沿途,多次遭到伏击,最后只有一名身负重伤的军医跑回贾拉拉巴德,报告了英军全军覆没的消息。此后,阿富汗起义军包围了贾拉拉巴德和坎大哈,收复了加兹尼,英傀儡政权彻底垮台。

英军不甘心失败,增调援军,首先解了贾拉拉巴德和坎大哈之围,之后从东、南两个方向大举进攻喀布尔。1842年9月,阿军经浴血奋战,因力量悬殊,主动撤离了喀布尔。英军重占喀布尔后,唯恐再遭惨败,救出人质后,于10月12日撤回印度。第一次英阿战争,使英军损失了3万余人,耗资1.5亿英镑。以后30多年英军未敢再向阿富汗发动战争。

1879—1881年英国又进行了第二次侵阿战争。1870年代,英俄两国在阿富汗南北两翼不断进行侵略扩张,将边界向前推进直接与阿领土接壤,对阿构成新的直接威胁。阿为寻求庇护,与沙俄结盟,拒绝英国使团来访。英国不能容忍阿与俄结盟,以使团遭拒为借口出兵。1878年11月,英军3.5万人分3路入侵阿富汗。阿富汗指望俄国援助,采取不抵抗政策,有意将万人的军队分散在全国各地,企图让英军深入国境,使沙俄实现出兵援助诺言。但沙俄战略重点在欧洲,不愿与英国摊牌,拒绝出兵。南路英军向坎大哈推进,一路未遇抵抗,于1879年1月8日轻取该城;中路英军在派瓦尔山口受阻,后迂回阿军侧后迫其后撤;北路英军在开伯尔山口遭阿军炮火猛烈轰击前进受阻,但当夜阿军奉命撤退,英军顺利占领了贾拉拉巴德。阿大片国土沦丧,于5月26日同英方签订《甘达马克条约》,阿富汗成为英国的附属国。

《甘达马克条约》的签后阿富汗国内一片义愤。喀布尔爆发大规模起义,愤怒的士兵和市民包围殖民官邸,杀死英国总督。阿富汗各部武装纷纷组织抗英游击队。1880年7月27日,抗英阿富汗军2.5万人在坎大哈附近与英军一个旅遭遇,打响迈万德会战,阿富汗军打得英军溃不成军,只是援军赶到才免遭全歼。抗英军集合十余万人乘胜向坎大哈进军,英军到处挨打,四处碰壁,被迫同意阿富汗内政自主,但外交受英控制。1881年4月,殖民军放弃了侵占阿富汗的打算,全部撤出阿富汗。

1919年又爆发了第三次英阿战争。1919年2月,阿富汗改革派代表人物控制政权后,宣布阿富汗独立,不承认任何外国特权,并采取联苏抗英的政策。英殖民者拒不放弃它在阿享有的特权,在阿边境集结兵力,发动新的侵略战争。5月3日,英军袭击开伯尔山口阿边防军,接着,英国侵略军3.4万人分为三路入侵阿富汗,主力在北线经开伯尔山口向贾拉拉巴德方向进攻,一部在南线向防守薄弱的坎大哈出击,另一部在科哈特地区取守势。阿军4万人分三路在开伯尔、加兹尼和坎大哈迎击英军。双方战事胶着,1921年11月22日,英阿签订和约,英国承认阿富汗独立。至此,阿富汗在英阿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28]英法百年战争:战争的导火索就是弗兰德地区(现比利时与荷兰),双方经过了近一百年的争夺,其中还经历了横扫欧洲的黑死病。到了1415年,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突然疯了,法国内部的争权夺利,陷入分裂。英格兰趁机策反法国勃艮第地区独立,成立勃艮第公国共同反法。法军在阿金库尔战役惨败,查理六世和英王亨利五世签订了几乎灭亡法国的特鲁瓦和约。和约规定亨利五世有权在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在1422年两人都死去。英格兰王位的继承人是婴儿亨利六世,法国由英格兰的贝德福公爵摄政。然而查理六世的儿子查理七世不甘于受婴儿统治,决定反击,然而却并不顺利。在法国最后一个重要据点奥尔良被围困的时候,圣女贞德出现了,在她的带领下,法军一举解除奥尔良之围,打得英军节节败退,并攻下了历代法国国王加冕地兰斯,查理七世正式加冕为法国国王。成为国王之后,查理七世便不再器重贞德了,他开始考虑和英格兰与勃艮第和谈。贞德继续进攻巴黎,并遭遇英格兰摄政王贝德福公爵的军队主力,法军未能胜利,并收到国王命令被迫撤退。后来在一次小规模战斗中被勃艮第人俘虏。查理七世并不积极营救贞德,勃艮第人将贞德交给了英格兰。在一场英格兰操纵的宗教审判后,贞德被处以火刑,年仅19岁。此举激起了法国人的斗志,在此后的20多年里,法国人收复了全部被英格兰占领的土地,而英格兰则丧失了所有在欧洲大陆的领土,退回不列颠岛。百年战争就此结束。这场战争让英法两国元气大伤,同时也让法国完成了统一,让英国在丧失大陆领土后走向了海上发展的道路。

[29]俄国东扩:俄罗斯文明与西方基督教文明是同一西方文化范畴,是它在欧洲东部的一个分支,但是又有不同。俄罗斯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统称东斯拉夫人,是东欧最大的族群,公元9世纪建立基辅罗斯即古罗斯(公元9—12世纪)国家,公元10世纪末接受基督教。俄罗斯人是欧洲人中气质和性格相对特殊的一路,受东正教和拜占庭文化的地缘政治影响,俄罗斯文化气质有更注重道德、精神的一面,有理想,强悍,勇于牺牲奋斗。

俄罗斯至今仍然是世界大国中最具地缘政治潜力的国家。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各民族相比,俄罗斯表现出很鲜明的民族特色。

东斯拉夫人处于欧洲大陆北部相对寒冷和封闭地带,缺少西欧接近东西方商路和接受先进的东方文明辐射的那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缘条件,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欧洲人也开通了一条通向东方贸易的大陆通道,而基辅正处于这条商路上。由于十字军东征,西欧国家通过地中海同东方建立起直接联系,因而使通过基辅的”从瓦蓝人到希腊人之路”失去了作用,古罗斯国继而衰落,在12世纪解体。罗斯失去了与东方的贸易联系以后,又开辟了诺夫哥罗德作为通向西欧的贸易通道,与此相联系,莫斯科作为连接商路的枢纽开始兴起,成为近代崛起的政治中心,18世纪才向西迁都彼得堡。

从13世纪30—40年代开始了蒙古人对罗斯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统治,同一时期,西欧正遭遇长达两百年之久的黑死病、大饥荒和兵连祸结的社会经济危机。为摆脱这场大危机,西欧国家从15世纪末开始通过发动殖民战争和大航海进行海外扩张。

而罗斯遭受蒙古人的长期统治,也经历了一场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东西欧几乎同时通过地缘政治扩张来找到了摆脱危机的出口。

西欧是海洋国家,一开始就能向非洲和美洲扩张,之后转向东南亚,都得益于海路;俄罗斯是内陆国家,出海口成为地缘政治的生命线,沙皇俄国于是先后向西、东两个地缘方向扩张。向西是通过发动对波兰、瑞典、立陶宛和克里米亚的战争,打开波罗的海的门户,追赶西方文明,向东则越过乌拉尔山(1581年),一直打到太平洋东岸和黑龙江,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意为“控制东方”),这是从俄国第一代沙皇(伊凡四世,也称伊凡雷帝)就开始的事业。由于西欧先于东欧崛起,沙皇俄国向西方的扩张受到限制,并一直承受着西欧资本主义模式带来的巨大地缘政治压力。18世纪俄罗斯开始推进“西化”,大力引进西方文明,“上流社会、教育系统(甚至神学系统)都嘲笑自己本民族最健康的东西,贬低自己‘落后的’农奴制下的人民。拿破仑的入侵,实际上是他在1812年联合起来的整个欧洲的入侵,使俄罗斯‘文明’社会部分地清醒过来。”在这种条件下,俄罗斯认识到由于俄罗斯规模巨大和强悍,西欧列强无法像对待非洲、印度和中国清政府那样攫取好处,因此俄罗斯与西欧的地缘政治关系具有对抗性。这种观点经过20世纪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随着东西方地缘政治矛盾激化,21世纪俄罗斯有难以比拟的巨大的地缘政治优势,但是也有难以克服的地缘政治矛盾,主要表现为无比巨大的领土幅员和丰富资源与相对不足甚至日益减少的人口间的矛盾;由历史文化和地缘优势决定的成为超级大国的抱负与其文化软实力不足间的矛盾。这两个地缘政治矛盾制约着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定位和未来可能达到的高度。

俄罗斯至今是世界第一幅员辽阔的国家,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人均资源储量世界第一,特别是人类最为奇缺的资源如能源、可耕地、森林和淡水资源等等,西伯利亚和远东的自然生态环境至今总体上保持良好,独一无二。这样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俄罗斯似乎只能做世界大国、强国,不能只做地区大国,否则难以自卫自存。

[30]“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理念最早由邓小平针对南沙和钓鱼岛提出的,南沙的油气尤其丰富,油储量约550亿吨,另外还有二十万亿方的天然气,非常可观。这些资源大部分在争议海域,每年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加起来大概开采五千万吨,中国如还不行动,就有更多的资源流失掉。中越在北部湾已经划了线,但是北部湾湾口通到大海的部分没有划线,这部分是中国海洋石油在做勘探,已经发现有油气,越南已在中国一方,打了两三口井,准备上采油平台开始采油。2005年,中菲越签订协议确定中菲越协议区,以新的模式合作,后由于菲方问题协议告吹。2012年,菲律宾准备在这三万平方公里中,拿出一万平方公里来招标。

中国需要反思的是,过去的海权从消极的角度理解的比较多,像越南,在南沙不争议,接着就去西沙挑起新的争议,民国政府在最初没有争琉球,之后日本接着去争钓鱼岛,钓鱼岛如果搁置争议,日本又去争中间线。必须要打破“不争议就是不存在争议”的认识。

在海权当中,主权不行使就会自然而然地流失;因此,“搁置争议”一定是双方的,单方面“搁置争议”非常危险,“共同开发”一定要有主动开发的行动,没有主动开发的行动,对方不会提出共同开发,就只能看着资源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