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中国统治世界
3333300000040

第40章 分(21)

现在对中国与非洲关系的长期利弊做出任何深思熟虑的判断还为时过早,毕竟这种关系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多少有案可稽的信息和资料。对于非洲来说,最显而易见的危险是,中非关系在根本上是不平等的: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经济规模更加庞大,同时也更先进。一方面,即使南非作为在经济上与中国最可匹敌的挑战者,其经济规模也远远小于中国。另一方面,非洲整个大陆的人口总数也赶不上中国。而且,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大。不论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发展模式有什么不同,有一点看起来非常相像,那就是由于西方国家和非洲之间根本的结构不平等而导致的关系矛盾好像在某种程度上被复制到了中非关系上。非洲国家所面临的危险是,它们无法摆脱主要原材料供应国的地位,而这些国家也将因为许多原因,例如不利的贸易条款、中国竞争、腐败和缺乏战略意愿等,而无法更进一步实现工业化,也就无法拓宽它们的经济发展道路。

尽管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存在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并激发了相当大的热情,但不安和忧虑也同样存在。表现最明显的是赞比亚,在2006年举行的上届总统选举中,反对党候选人提出了强硬的反华路线,宣称“赞比亚正在变成中国的一个省,甚至不是一个地区”,该候选人赢得了29%的选票,这促使中国驻赞比亚相关人员暗示:如果该候选人在选举中获胜,中国将可能撤出在赞比亚的投资。针对中国最强烈同时也是最持久的一项批评是,中国更倾向于雇用中国人而不是当地人,中国员工的比例曾高达70%。也经常有人抱怨中方经理对当地人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当然,这两种情况都涉及中国人对黑色人种尤其是非洲人的态度问题,尽管由于证据仍然太少,我们尚且不能得出任何恰当的结论,但这一问题并不奇怪。当然,针对中国拒绝对非洲国家治理方式进行约束的态度,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尤其是在西方。虽然这是事实,但中国最近对西方国家的批评意见正在变得越来越“敏感”,结果,中国促使苏丹政府接受了联合国和非洲联盟向达尔富尔派遣维和部队的要求。

然而,尚无证据表明中国在非洲有任何恶劣的记录,实际上,中国的表现可能比西方国家支持非洲大陆腐败和独裁政权的糟糕记录更好。然而,让人想象不到的是,中国人却逐渐成为恐怖分子的目标,例如在尼日尔三角洲地区和埃塞俄比亚。随着中国的存在和影响不断扩大,随着中国不仅在非洲还在全世界逐渐承担起世界大国的角色和责任,这种现象肯定会越来越多。

中国在保持存在的意义极为重大。中国在非洲迅速提升的影响力表明,用不了多久中国就会成为非洲大陆的主导势力。而且,这也是中国想要成为世界大国这一长远抱负的大胆宣告。中国参与非洲事务的速度极快,还成功地招揽了非洲的精英,这迫使西方国家在这块它历史上极少涉足的大陆上采取守势。与西方国家在19世纪末叶对非洲的“瓜分”不同--这种“瓜分”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中国对非洲的介入并没有与美国、英国或法国产生很深的矛盾,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变数。美国为协调非洲大陆关系和行动而新成立的美国非洲司令部宣称,它对中国在非洲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表示关切。然而到2008年年底,美国还没有发现非洲哪个地方适合作美国非洲司令部的总部,在可预见的未来,有可能选择把非洲司令部建在德国的斯图加特。

除了提供的条件更为诱人外,中国在非洲取得长足进展的一个原因是它不像西方国家那样背负着历史包袱,而中国也总是习惯于强调这一事实。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甚至强调,与欧洲殖民者相比,15世纪初叶郑和下西洋到达东非后,既没有索求领土,也没有抓走奴隶。更重要的是,与西方相比,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是非洲独立运动的坚定支持者。因此,由于中国本身的殖民地历史、其反殖民主义的记录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的密切程度远远超过西方。这也反映在2007年皮尤全球态度调查结果中,比如,非洲10个国家的

调查对象都表示相比对美国的态度,他们对中国的态度更加友好。

中东和伊朗

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将近2/3都集中在海湾地区,其中沙特阿拉伯的储量超过总储量的1/4,伊拉克和科威特加起来的储量略低于总储量的1/4。这三个国家控制着世界已知石油储量的一半。该地区潜在的另一个产油大国是伊朗,它的储量略低于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10。海湾国家的原油出口量占世界原油出口总量的比例接近40%,其中沙特阿拉伯的出口量约占12%,伊朗占7%。在1993年和1996年,中国分别成为石油产品和原油的净进口国。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占其需求的57%~73%。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为其将来的石油供应而费尽心思,因而也开始采取措施确保石油供应的可靠性。截至2006年,它最大的石油供应国是沙特阿拉伯,但伊朗也非常重要。因此,中国很自然地寻求与中东国家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但是,与非洲不同,中东地区被美国视为其势力范围。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越来越深入地介入中东地区,与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建立了极为密切的关系,并且发动了两次海湾战争,在2003年更是侵入了伊拉克,完成了对伊拉克的军事占领。因此,中国在该地区的行事非常谨慎,唯恐激怒美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把中美关系放在首要位置】。

如今,非洲显然已经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与非洲相比,中国实际上把中东放在次级重要的地位。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通常实施多种策略以确保从该地区获得的石油供应。它寻求签订长期能源供应协议,最突出的例子是在1999年与沙特阿拉伯建立“战略石油伙伴关系”。另外,中国石油公司还寻求获得在该地区投资、开发油田的权利。还有,中国还鼓励海湾地区的公司向中国的炼油厂投资,从而促进双方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中国政府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核心是伊朗,两国长期以来保持着紧密的关系。两国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是历史悠久、成就非凡的文明古国,在它们所处的各自区域内都有一种凌驾于其他国家的强烈优越感。它们都曾经遭受过西方列强的蹂躏,因此它们对西方深深憎恶,并且相信,如果世界不再由西方统治的话,它们将会发展得更好。尽管推动它们关系发展的主要是利益而不是立场,但这些共识无疑巩固了两国间的密切联系。

长期来看,也存有其他可能。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台湾问题,而统一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是美国对台湾地区的军事支持。中美爆发军事冲突最有可能的导火索就是台湾地区,当发生战争时,中国将非常担心其海上石油供应线的安全,尤其是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这些供应线极易被美国超强的空中和海上力量切断。在这种情况下,伊朗或许可以通过西亚至东亚的陆上石油供应管线向中国供油。但将来某个时刻也有可能出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可能性,即中美可能就中国台湾和伊朗达成某种交易,也就是说,美国同意停止对台军售,中国对伊朗也采取同样的做法。实际上,为了中国台湾这一更重大的外交使命,中国会同意牺牲伊朗。这种协议将代表一种默认,即东亚是中国的势力范围,而中东则是美国的。

俄罗斯

20世纪80年代时,在经历了20年痛苦的敌对状态后,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开始逐步好转。然而,为两国关系完全转型奠定基础的则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苏联解体。俄罗斯成为前苏联苍白无力的影子,GDP仅为后者的一半,人口则不足原来的一半,尽管仍然拥有原来领土的80%。同时,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对比来看,这两种发展道路代表了两国权力天平发生了变化,如今中国远比其曾经的对手强大。20世纪90年代,两国终于就几个世纪以来存在争议的边界达成协议,绵延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是世界上最长的边界线。过去两国的边境是重兵驻扎的地区,如今则成为贸易和交流中心。边界问题的解决使俄罗斯和中国能够从各自的边境上撤离大批军队调往其他地区。前者将军队派往车臣和与欧洲其他国家相邻的边界以应对北约的扩张,后者则将军队派往台湾海峡。在不断缓和的气氛中,两国与几个独立不久的中亚国家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宗旨是促进合作,改善该地区的安全状况。冷战后,美国超强的实力引起了中俄两国共同的担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尤其感到无助,而1989年后,中国受到了相对的孤立。这是两国1998年签署战略伙伴协议的主要原因。

然而,两国关系的战略潜力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潜在的问题一

方面是俄罗斯的虚弱感,另一方面则是中国不断增强的实力。尽管两国关系的和睦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脆弱感和它与邻为善的意愿有很大关系,但这种脆弱感也使它感到不安全,而且对其邻国存在疑虑。俄罗斯对中国的这种担心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其远东地区,它在该地区仅有750万人口,而中国东北三省人口为112亿。现在由于这一边境管理不善,许多中国人可以进入俄罗斯境内寻找工作机会或做生意。1994年,俄罗斯方面估计其远东地区的中国居民为100万,而中国方面估计的数字则不到2000。

根据一些人口统计资料预测,到2051年,中国人将是俄罗斯联邦的第二大少数族群。加剧这些恐慌的是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面临的人口危机,一项预计表明,2000~2010年,俄罗斯的人口将减少300万,总人口将降至142亿。俄罗斯对于华人移民泛滥的恐慌既表现了其固有的偏见,也表现了它新的恐惧。不仅仅在俄罗斯,在任何其他地方外来的为数众多的中国人都会引起恐慌,但对于俄罗斯而言,与恐慌掺杂在一起的,是它对中国的历史偏见和冲突,是两国人口的巨大失衡和漫长的边界线。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许多其他资源,同时还是中国的主要武器供应国。对于中国来说,这使得俄罗斯成为一个诱人的合作伙伴。但是,事实证明俄罗斯是一个“难缠”的伙伴,它不愿意完全按照中国的期望行事。在关于新建东西输油管道的问题上,两国进行了漫长复杂的协商,中方建议输油管道应通过中国境内,而俄方则不同意。无疑,俄罗斯担心被中国套牢,从而降格为其原材料供应国。直到2009年2月双方才最终达成协议,同意架设一条通往中国的石油支线,这也是为了回报中国对俄罗斯石油公司的投资。

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确越来越注意保护其石油和天然气利益,它意识到,随着其国力的削弱,这些资源是它最有价值的资产,尤其在全球市场上油价还在如它所愿地不断攀高的情况下。在剥离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其石油工业中的股权后,今后俄罗斯很可能不会给予中国石油公司类似的股权。而且,在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实现了资源国有化,正与欧洲和其他前苏联国家就石油和天然气展开艰苦的谈判。

俄罗斯对中国意图的怀疑还扩展到前苏联国家。据报道,俄罗斯方面2005

年8月透露,俄罗斯政府之所以急于进入乌兹别克斯坦的喀什–迦拿巴前美军基

地,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慎重表明有兴趣获取这个军事基地。中国发现自己在中亚地区尤其是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关注点】获取石油利益的愿望遭遇了很多障碍,许多问题都是俄罗斯怂恿导致的,因为它认为中亚理应是其势力范围。

所有这些都无法表明中俄关系可能恶化,但如果俄罗斯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加剧,甚至因此转向西方并寻求欧盟或北约的某种慰藉,这也是不难想象的。但是,俄罗斯的确暗示,中俄两国实力极度失衡所产生的严重紧张态势将可能极大地制约两国关系的和平发展,不过考虑到两国波折不断的历史,这种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成就。而且,至少在现在,防范美国让两国有了共同语言,这对一些问题如伊拉克和伊朗问题将产生一些重要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俄两国贸易额也出现了迅猛增长,2000~2007年,中俄贸易额扩大到原先的5倍。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介入,以及随后俄罗斯在2008年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为独立国家的做法,都让中国感到不悦--虽然中国政府没有正式表达反对意见,仅仅是表示了关切。这也在提醒人们,这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远没有那么简单。

印度和南亚

印度和中国有许多共同之处。两国都是人口超级大国,也都在经历着剧烈的经济转型。两国人口加起来占世界总人口的将近40%。两国都是大陆型国家,中国在东亚具有领导地位,印度在南亚也是一样。到21世纪中叶时,两国都可能成为重要的世界大国。两国一道重新划定世界版图,使之极大地向亚洲倾斜,同时它们期望打造由领土和人口大国主导的新世界秩序,这将与由中小型欧洲国家主导的世界秩序迥然不同。因此,印度和中国经常被相提并论,这毫不奇怪。

尽管两国存在这些相似性,但在很多方面,两国也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它们横跨喜马拉雅山的漫长边界线就是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内陆屏障,喜马拉雅山标志着两国政治和文化上的巨大分歧。中国的历史最为久远,而印度的历史则较短,它在英国殖民统治末期才取得了现有的领土,或者至少是现有2/3的领土。中华文明与国家密切相关,而印度文明则与等级社会密不可分。印度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而在中国,民主仍然是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中国有强烈的身份和种族认同感,而印度则具有显著的多元化特色,拥有很多不同的种族、语言和宗教。毫无疑问,巨大的文化差异使两国相互产生了陌生感和距离感,缺乏理解和宽容的基础。事实上,佛教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两国在第一个一千年里也进行过广泛的文化交流,但这些现在好像已经被忘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