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中国统治世界
3333300000045

第45章 分(26)

进入21世纪,纽约是毫无争议的世界之都,全世界对“9·11”事件的反应最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如果吉隆坡豪华得多的双子塔遭受同样的命运,有关这场灾难的报道占据全球媒体的头条达12个小时,并连续数月见诸版面,想都别想。纽约的突出优势在于,它是世界金融之都华尔街的所在地,还是一个大熔炉和最早的欧洲移民中心。不过,纽约的全球地位很大程度上是1945年后形成的。1900年,时值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世界之都是伦敦。1500年,佛罗伦萨是有争议的世界最重要的城市【那个时代它很难被称为世界之都】。1000年,也许中国的开封享有类似的地位;而在公元元年,可能是罗马。再次展望未来,似乎很有可能在50年左右【当然是在21世纪结束之前】,北京将确立事实上的全球之都的地位。它将面对中国其他城市例如上海的竞争,但作为中国首都、中央之国的中心和紫禁城的所在地,北京的候选地位会因为中国成为世界领导力量这一前提而得以确保。

但是北京的地位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可以假定中国的霸权将涉及至少4个基本的地缘政治变动:首先,北京将崛起为世界之都;其次,中国将成为世界领袖;再次,东亚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地区;最后,亚洲将担当世界最重要大陆的角色,这个过程还会因印度的兴起而加强。这种多重变动至少会象征性地导致全球重心的迁移。一直以来全世界都习惯关注西方,先是欧洲,后来是美国,现在这个时代正接近尾声。谈论时区时,本初子午线位于伦敦,这是??国昔日强势地位的遗产,但国际社会将逐渐根据北京时间制定日程。

文明国家的兴起

世界习惯于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是欧洲强势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大成果之一。按照政权划分领土正是根据民族国家观念构思的。没有建立民族国家的民族渴望步入这一行列。作为国际体系的初级单位和机构,民族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承认。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也试图将自己定义为民族国家。然而,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中国成为民族国家的时间不长,而且只是在一定

程度上;它在很大程度上非常特殊,应归入文明国家。白鲁恂指出:

“中国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国家,她更是一个有着民族国家身份的文明国家。中国现代史可以描述为是中国人和外国人把一种文明强行挤压进现代民族国家专制、强迫性框架之中的过程,这种机制性的创造源于西方世界自身文明的裂变。”

正是这种文明的因素赋予了中国独一无二的特性。它的主要特性中的大部

分在其试图成为民族国家之前就形成了,是它作为文明国家的产物:统一具有

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国家机器的权力和作用,内部凝聚力的特性,大中华理念,

中心王国的思想,族群观念,家族和祖训,甚至还包括中医。

中国政治的发展总是指向一个方向,按照国际体系已确立的西方模式【即民族国家】塑造国家形态。150年来,这种理念从改变落后挨打的地位出发,在中国试图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但是,当中国不再认为与西方的关系应该是单向的,当它又一次开始相信自己,认为自己的历史文化不仅是一笔伟大财富,而且其中的经验可直接运用于当下,这时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这个过程已经开始发生了,随着时间推移只会越来越明显。这无疑将导致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发生变化:事实上,中国会逐渐认为自己既是民族国家,也是文明国家,其他国家也将这样看待中国。第8章谈到,东亚已经开始这样,很可能用不了多久,全球会有更多国家效仿。与殖民主义终结后世界一直按照民族国家理论思考问题不同,未来国际关系的词典里将包含更加多元化的词汇,需要开放更多的空间容纳相互冲突的观念、不同版本的历史和规模不等的关系模式。

朝贡体系再现

朝贡体系的两个关键特征是中国与邻国之间在规模上压倒性的差距以及双方对中国优越性的认同和默许。在全球化时代,这些特征--特别是前项,也许会扩展到更大的范围。中国的相对经济规模和影响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很可能发现自己与包括东亚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不平等性。其结果是,这些国家可能意识到它们将高度依赖中国。最明显的例子是非洲,其次是一些拉美国家,例如秘鲁和玻利维亚;换句话说,也就是那些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猛增,越来越多这样的国家将被并入其运转轨道。曾经有人讨论过,中国也许会租用甚至购买拉美和澳大利亚的农田,用于大力增加食物供给。人们自然会认为,中国将在很多方面与那些国家建立紧密关系,一如西方过去和现在的做法。但是,这种观点没有充分估计中国和西方的差别,因此也低估了新的形势。摒弃基本上以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观点评判中国与他国关系的做法,而是从双方规模上的巨大差距着眼,那么新朝贡体系的理论也许更合适。要判断朝贡体系的另一个关键特征--对中国文化优越性的认同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难度更大,尽管按照中国的思想,这个特征无疑也是强有力的要素。将上述观点融入更广阔的背景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和巴西,也在成长,某种程度上,它们很可能会扮演制约中国力量和行为的角色。

用数字说话

1913年大英帝国达到鼎盛状态,人口只占世界的25%,同期西欧占146%。

到2001年,后者下降至64%。2001年,美国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人口仅为世界的46%;西方整体--包括东欧和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但不包括前苏联地区--比例为139%。与之相比,2001年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7%。当然,不论存在怎样显而易见的共成为世界领袖国家的中国将拥有人性--历史的、文化的和种族的--联口统计学意义上的砝码,这与现代世界结西方世界,使之成为整体,也无法曾出现的所有霸权有本质的区别。中国作为单一国家所具备的团结和一致性相比。正确的比较是中国的207%与美国的46%相比。换句话说,成为世界领袖国家的中国将拥有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砝码,这与现代世界曾出现的所有霸权有本质的区别。

民主的基础就是用数字说话。迄今为止,这种见解局限于单个的民族国家境内,在国际层面上还未出现过任何形式的表达,更不用说全球性的。联合国大会是个例外,不过早就可以预料到,它不掌握实质权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样的机构从未试图民主化,最多只是按各国的相对经济实力论资排辈,因此美国占主导地位,其次是欧洲。西方的世界秩序,按照“二战”后的习惯说法,是在民族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民主,而在全球层面弃民主如敝屣。这种全球秩序是反民主的,具有高度的专制色彩。中国崛起为全球主导国家后,虽然不可能引入新形式的民主的全球管理,但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巴西、俄罗斯--的兴盛,以一种模糊但已初露端倪的方式预示了更民主的全球经济体系将会形成,过去两个世纪里财富和人口数量之间巨大的失衡这一特征将明显减弱。

一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包括那些人口最多的国家,贫穷意味着边缘化,意味着事实上被排除在全球决策过程之外。另一方面,经济实力将为它们提供参与全球事务的通行证。或者说,建立在“金砖四国”【即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基础上的国际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将比至今盛行的以西方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更加民主。而且,作为佼佼者的中国拥有如此之多的人口,以最简单的逻辑判断,这一事实本身就会使全球体系产生更加民主的要素。毕竟,20%比46%要有代表性得多。

作为世界大国,中国人口众多的事实将导致很多后果。实际上,对于世界其他地区,中国既会形成重力似的牵引作用,也会产生离心效应。这种双重现象衍生出很多方面。中国市场令人生畏的规模意味着,假以时日,它一定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由此,它也会成为大多数国际标准和规则事实上的制定者。中国国内市场的规模还会产生这样的后果:一是中国公司将跻身世界顶级企业,二是其外汇交易额排名全球首位。20世纪50年代,欧洲人面对一切商品美国制造的可怕形势时目瞪口呆,而在未来,可能出现的一切商品中国制造的局面将让美国黯然失色。甚至拉斯韦加斯作为世界赌博业之都的地位也会受到威胁,因为2007年澳门的赌博业收入已经接近前者。离心效应的一个例子是中国人向海外移民。中国将是人口净出口国,欧洲在20世纪中叶之前也是如此,但美国不同,一直是净进口国。21世纪前几年数十万中国人快速移民至非洲的现象,让我们对中国的海外移民可能产生的后果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中国和非洲的经济联系以现有速度持续增长,那么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华裔有可能发展为该地区人口中有重大影响力的少数族群。

可以想象,大量中国人终将有一天移民至日本以填补该国日益减少的人口,尽管这也许需要后者的移民政策发生巨大变化;据估计,日本的华裔少数族群,不论是合法还是非法的,现在已达40万人。俄罗斯远东地区可能正经历同样的过程,中国人已经是俄罗斯境内快速增长的少数族群。与美国人在世界上的分布程度相比,中国人要远远超出,但是否超过之前的欧洲移民还不能确定。

另一个例子与旅游有关。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非常保守地预计,到2019年参加境外游的中国人将达1亿,与之相比,2004年这个数字是近2800万。该组织还预计,到2018年中国旅游业市场价值将增长到几乎与美国同等的规模。东亚受到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在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很多旅游目的地看起来就像被中国游客占领了。到目前为止,这种现象几乎只发生在西方游客身上,但中国人会让这种感觉大大减弱。同样,仅仅因为讲汉语的本土居民数量如此庞大,汉语很快就会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这和近现代历史不同:前苏联及其后的日本国力达到鼎盛时,部分因为人口相对较少,在边界以外几乎没有产生语言上的影响【前苏联在东欧地区的影响是个例外】。我们已经可以通过网民情况初步了解未来语言使用趋势。中国网民比例远小于美国,但是2008年网民数量已经超过后者【见图10–4和图10–5】。

英语汉语西班牙语日语法语德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韩语意大利语其他语种

百万用户【2008年5月:全球网民数为1407724920】

图10–42008年5月互联网十大使用语言

北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非洲中东

36%亚洲

欧洲

98%

175%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亚】

图10–52008年5月世界网民分布

中国的种族秩序

过去两个世纪里,高加索人种居于世界种族等级制度的顶端,享有特殊地位。在欧洲殖民帝国时代,表明白种人内在优越性的种族理论常常被用来诠释他们的统治地位。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纳粹主义的失败及此后殖民地解放运动的开展,如此直白的种族理论在世界大多数地区遭到唾弃,现今只受到少数西方人的推崇。但是,如果说这些种族理论在大多数地区不再被接受,一种未曾言明但无处不在的全球种族等级体系却仍然存在,白种人始终处于该体系的顶端。它来源于国家发展程度、肤色、人体特征、历史、宗教、服饰、习俗以及存在了数个世纪的种族观念和偏见。从全世界范围看,白人受到尊敬,常常令人略感恐惧和憎恨,这是下面几个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态度:相当长时间内占据全球主导地位、掌握巨大财富和权力、取得了名副其实的成就。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对西方的超越将不可避免地推动全球种族等级体系的渐进式重组。

尽管中国人有着深厚的民族自豪感,但经历了“屈辱的世纪”后这种自信已经动摇并部分丧失。20世纪80年代,王小东称这种现象为“逆向种族主义”,即渴望模仿和照搬西方,贬低中国文化。但这个阶段现在已慢慢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增长的自信和向传统观念的回归。“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这一观点现在添加了新主张,即西方也需要向东方学习。在西方远远领先中国一个多世纪后,中国人的优越感仍然保留下来,足见其根基之深。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的重要棋手,新的理论及论据将出现,在此基础上这种优越感会加强和提升。此外,如第7章所述,中国的种族理论与欧洲相比,存在重大差别,主要是因为它根源于中国作为文明国家而不是民族国家的经历。

在某些特定领域,例如体育运动和流行音乐,高加索人种的全球优势正经历重大挑战。但白种人在如此之多的领域,例如商业、法律、会计、学术界、时装、全球政治领导权,表现出的无处不在的模范效应,仍然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像巴拉克·奥巴马和老虎伍兹这样的人物是特例,前者当选为美国总统在当前背景下尤其具有重要意义。纳尔逊·曼德拉在全世界享有崇高威望,但掌握的实权极小。随着中国的崛起,白种人在很多【如果不是全部】领域的统治地位将第一次遭遇严峻挑战。

种族观念的深远意义不可低估。国际关系学者总是忽略或无视这些观念作为国家行为和全球关系重大的决定因素的重要性,他们更喜欢关注民族主义。但是正如第7章所论及的那样,人种和族群是国家得以建立的中心因素。国际关系学者资中筠以美国的例子对此作了深度分析。在中国,那些被广泛接受的种族偏见实际上未曾遭到质询或怀疑,人们认为这些偏见合乎常理而不是奇谈怪论,也不存在反种族主义文化,这些事实意味着种族观念将继续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各阶层民众评价他人的方式以及中国的国家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当然,经历了数个世纪相对封闭的状态后,随着中国日益向世界开放,在全新的基础上与世界融合,一些传统偏见必定衰弱乃至消亡,但此类观念在历史上如此根深蒂固,其持久性不可小觑。作为全球领袖国家,由于种族意识和文化观念的双重影响,中国对世界的等级观,对于中国如何认识其他国家和民族以及如何界定其在世界阶梯顶端的位置,将产生根本影响。

中华联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