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多难登临录:金融危机与中国前景
3333700000014

第14章 北京不要拜凯恩斯学派为师

二○○八年十一月七日

先来一个有趣的引言吧。

我不用电脑,通过同学,发表了的文章被转到好些“博客”去,然后让文章自生自灭,在互联网自由扩散。朋友说,老人家的文章在网上非常热闹,但又说,有时骂者无数。当然无所谓。朋友又说,有时人身攻击,看来是有组织的。有组织?是哪个阔佬出钱呢?有谁那样无聊?一时间老人家觉得自己重要起来,仰天大笑!

最近朋友说,攻击有组织是肯定的,因为忽然间群起而攻的新题材,是张五常不懂得写文章,中语水平连小学生也不如,要找小学老师补习一下,找人修改无数白字吧。 说文章不及小学生可能对,但说白字无数则误中副车,因为我的文章有两位专家看清楚没有白字才发表。朋友说从来没有见过读者批评老人家的文字,怎会一下子那么多,而又同时在几个网站出现呢?

接受了“小学生也不如”的评语,这篇文章就容易写了。最近获经济学诺贝尔奖的克鲁格曼,是在美国《纽约时报》写经济专栏的大名家,红极一时。好几年前熊秉元在《信报》把我的专栏与克大师的相提并论,却没有说谁高谁下。几年来不少朋友问我对克鲁格曼的专栏文字怎样看。只读过几篇,本着“小学生不如”的资格这里东拉西扯地说说吧。

克鲁格曼获诺奖后,有评论说他是凯恩斯之后英语文笔最好的经济学者。我认为他的文笔可以,生动爽快,但略嫌霸道,不够潇洒。比贝克尔等大师有文采,可读性也较高,称专栏大师没有浪得虚名。然而,论到英语文字水平,凯恩斯之后克鲁格曼写不过施蒂格勒【George Stigler】及科斯等好些人。我认为科斯虽然文笔了不起,但写专栏不会怎样--他的个性看来不宜于写专栏。昔日弗里德曼与萨缪尔森一起在《新闻周刊》写专栏,摆明是比赛一下,过瘾兼精彩。择其佳者,弗、萨二师胜过今天的克鲁格曼但平均水平可能斗不过。我是说专栏文章,不是说经济内容。很可惜施蒂格勒没有写过专栏。要是当年此公动笔,可能无敌天下。施老兄文采顶级,幽默潇洒,而个性是极宜写专栏的。

我自己只写过四篇英语专栏,发表于《南华早报》,可幸保存了下来,读者不妨读读,与美国的大师们比较一下【见《张五常英语论文选》第三十至三十三篇,其中三十一与三十三可以视为我的代表作】。我的中文专栏与克鲁格曼的英文专栏怎样比呢?很难比,因为大家的风格与文体差别甚大。不是因为中、英二语不同,而是在文章的处理上有很大的差别。说我的“专栏”不是专栏我不会跟你打官司。有三点。

其一是八三年山木邀请我写专栏之前,我没有用中文写过文章,逼着自己发明百鸟归巢的写法:四六文体,宋词句法,论平仄,砌字数,古文、白话文、广东话、俗语等都一起用上。读者喜欢不喜欢是另一回事,但经过约一千五百篇的尝试,我这种文体是写到尽头了。囊括了炎黄子孙数千年的文化,虽然有点不伦不类,但奇异而又过瘾的表达英文是办不到的。其二是我什么题材都写。既然不乏刊物收容,意之所之,包罗万象题材多。其三是为了过瘾,一文之内我喜欢写出变化。不是刻意的。只是下笔时如醉酒步行,跌向哪一方自己事前不知道,顺其自然,久而久之,知道读者喜欢这种不成规矩的写法,就继续下去了。是的,跟我的书法、摄影、经济分析那样,我的专栏文字是愈老愈放了。

不少朋友问及克鲁格曼的经济学,我无从回应。数十年来我没有读他家之作,而在求学上克大师算是比我晚了两辈--我在芝大做助理教授时,他的老师是那里的学生。最近读到一篇克鲁格曼写金融风暴的专栏,有同意与不同意的地方。大家同意的重点,是认为美国面对的难关不容易过。格林斯潘、贝克尔、刘遵义等人是比较乐观的。整个不幸非常复杂,观点不同在所难免。在一个关键的困境上克鲁格曼与我的看法相近。他认为美国人的消费意欲会持久不振;我认为借贷的无可避免的收缩,很可能需要长时日。

克鲁格曼出自麻省理工,他对这次灾难的分析,是相当纯净的凯恩斯学派。他相信储蓄悖论【paradox of thrift】,是萨缪尔森从凯恩斯的理论变化出来的。他也相信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凯恩斯的发明。我出自洛杉矶加大与芝大,二者皆对凯恩斯学派没有好感。其实在我个人而言,出自何方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当年读宏观,我老是不明白为什么储蓄等于投资是宏观经济的均衡点。这是凯恩斯的发明,当时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在一九六三年初,老师布鲁纳【Karl Brunner】详尽地向我解释得清楚。清楚了,明白了,就认为凯恩斯的宏观分析在基础上是错了。当时我正在深研与凯氏同期的费雪的利息理论,在基础的理念上二者大有出入,我认为费雪对,凯恩斯错。话虽如此,从凯氏演变出来的方程式我背得出来,博士试考个第一容易,可见读书考试可以是很无聊的玩意。

我不要在这里解释我认为是不对的或起码大有问题的储蓄悖论及流动性陷阱,但克鲁格曼建议的处理目前金融风暴的主要方案,我认为行不通。他认为美国政府要大手花钱,由政府推出消费,因为消费者有钱也不一定会花。这是纯度一百的凯恩斯学派了。

我认为这政策行不通,因为美国政府今天的财赤庞大得惊人,再大花一笔后患无穷也。事实上,目前的金融灾难,虽然不是起于美国政府花钱太多,但庞大的财赤肯定是加重了他们目前面对的困境。弗里德曼生时认为伊拉克之战是大错,但又认为财政上美国负担得起。真的吗?

我的观点简单得多。不管宏观或微观,我信奉的原则是花钱要有所值,不值得花就不要花。多花不值得花的钱,早晚会闯祸,那些政府究竟可以花多少、把财赤推向后代可以推多少的分析,我知道,但不同意。花钱的原则简单,不值得花就不要花。政府大手花钱可以挽救目前的灾难吗?如果有钱大花特花,当然有助,但值不值得是另一个远为重要的问题。国债这回事,不是推到后代那么简单。这次灾难过后,国债太高可能惹来债券下跌,利率上升,通胀急起,美元大跌--会是另一场灾难。这些不容易加起来的现象组合,地球出现过。

最近的观察,是北京知道问题严重:不一定是恐惧金融风暴,而是知道经济数字很不对头,工业兵败如山倒。迹象显示北京开始花钱了。值得吗?

我不担心像美国三十年代那样,中国会因为不景气而搞出大政府,因为中国的政府已经够大了。问题是中国比美国幸运得多,可以修改现有的为祸不浅的政策而过关。我担心的是如果北京轻视这个选择,学美国的别无选择的花钱途径,为祸不浅的政策会永远地驱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