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杨如风在沿河中学开始当老师了。消息在他们村很快传开,村里人也没有多大反映,因为这不是和他们相关的事,况且人家是大学生,当老师也很正常。
沿河中学初三有两个班。杨如风给这两个班代物理和化学,同时给初一兼带数学,初二兼带语文。在沿河中学他是个很受尊重的老师。
三月份了,花开了,那几株杏花和桃花在桃李争妍,忙绿的蜜蜂来来往往不停的在花丛中飞着。
刚上讲台的那一刻也许有点紧张,可不到一周杨如风就适应了。这种平淡的生活和大城市的生活没法比,竞争小,安逸。考验的是人的耐心。
转眼间两个月过去了,杨如风没有觉得有任何吃力的地方。尽管之前他自己从来没有教过学,大学的时候虽然也当过家教,但这样站在讲台上正儿八经的教课好像是有生第一次。
眼看就要到期中考试了。杨如风这几天也是特别忙,安排学生复习、写教案好多的事情让他有点措手不及。于是他就住在了学校分给他的办公室里,这样一来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为学生指导复习考试的事情。虽然从他们村到学校还不到三公里,但他还是坚持住在学校。不过这样就和陶岚见面的机会少了,所以,他们晚上就用发信息的方式来倾吐对各自的相思。也只有这时候杨如风才能真正考虑自己的事情,这段时间他实在是太忙了。
期中考试完了,他带的初一的数学和初三的理化考得都很较好,突破了以往任何一次的考试。但是初二的语文就差劲了,平均成绩很低,比起以往任何一次考试的最低成绩都低,这让他很是郁闷,按说他自己是学中文的,语文成绩应该才是最好的。然而,事实正好相反。他看看学生的试卷就明白了,这次考试是县上组织的统一考试,所以试题由县上自己来出。这次的语文试卷中失分最多的是阅读理解,试卷上选的是小仲马《茶花女》的一部分节选,这里的孩子平时很少接触这些外国知识,就是本国的文学知识他们也知道的很少,尽管这次的试题很简单,但是大多数同学几乎没有挣分,而这道题占卷面总分的23%。更让他吃惊地是,整个二年级没有人知道小仲马是谁,是哪国人。就更不用谈他的《茶花女》。通过这次语文考试,杨如风看到他的学生对这类题很是头痛,这种题要是放在城里孩子的手里,他们考的就不会这么差。对于乡里的学生而言,读书条件的限制就让他们对这种试题束手无策,这些乡里的学生除了能在教科书上读到仅有限的几篇文章之外,很少接触外国作品。但他又想到这也与自己这个语文老师有关系啊!他为什么不在自习课或者其他时间多给这些孩子讲一些外国作品,让这些孩子扩展视野呢?但是他又觉得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成的事情,一定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给这些孩子都介绍一些名家作品。其实这些作品就是他自己上初中的时候也不知道,对于这个领域的涉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真正读到这些作品的时候是在大学里,那时候,他一门心思的喜欢这些东西,成天窝在图书馆不出来。他自己系统地研究过外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中国文学史等文学史料,还大量阅读了文学史中列出来的文学作品,这一块正是他所擅长的,他就想一定要把自己所学教给孩子们。不能让这些孩子在这一块成为一个空白。
这样他就很周详的制定了一个课外学习文学作品的计划。
在试卷发下来的第一节课,他就把小仲马和《茶花女》给孩子们介绍了。
两个多月同这些孩子的相处,他已经和熟悉了,没有刚开始的羞愧了。这一天他走上讲台就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这次你们的语文成绩考得这么低吗?没等同学们开口他又补充说,我看了你们的试卷,我觉得原因就在阅读理解这一块,这道题,你们达到十分的人都寥寥无几,实际上这题一点都不难,只是说明你们对外国文学这一块太陌生了。如果是城市里的孩子就不一样,他们就不会考得这么差。所以今天我就给你们先介绍一下小仲马和《茶花女》,你们可以拿笔记一下。
首先我介绍一下小仲马。小仲马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作家、戏剧家。《茶花女》是他的代表作,《茶花女》在世界文坛上都享有盛誉,你们阅读理解所选择的这一小节这是这部小说的很小一部分,由于你们的阅读视野窄,所以回答这些问题很费劲。《茶花女》是小仲马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宝库里一颗耀眼的明星。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堕落的女人在遇到真心爱她的男人后义无反顾的和她的心上人回到了乡下,全然摈弃了醉生梦死的生活模式。全书以口述的形式展开,反映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反映了两个人在面对自己一手造成的遗憾时的深刻地反思。有很强的文学价值,书中主人公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的形象和俄罗斯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里的主人公玛斯洛娃和聂赫留多夫很相像。当然介绍这部小说不是一节课就可以介绍的完的,等有时间了我一定给你们细细地讲,下面我们就看试卷,第一题是小仲马是哪国人?问题很简单,看看你们谁打上来了……
学生有的拿着笔在记杨如风的话,有的似乎在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