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流亡中的戏剧家摇篮
3339200000009

第9章 中国第一个国立戏剧学校的诞生(1)

一、国立戏剧学校的诞生1928年,东北"易帜"后,北洋军阀割据局面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中国,定都于南京的国民政府,开始致力于建国。1928年到1937年的十年之中,中央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全面实施全国性的建国计划。在文化教育建设方面,中央政府确立了加强文化建设,重视民族教育,加强成人教育及艺术教育的教育宗旨;中央政府和教育部在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的同时,先后制定颁发了一系列恢复发展音乐、美术、戏剧艺术教育的文件。

1933年夏,戏剧教育被摒弃于大学门外之后,国民政府中一批提倡话剧,看重戏剧宣传、教育功能和戏剧艺术的爱好者们,认为戏剧不是专为人们所娱乐的,而是与社会教育互相贯通的,戏剧对于文化建设及社会教育皆有重大关系和影响,"如果戏剧办得很好,那么社会教育一定有很大的收获与成功,如果戏剧办得不好,那么看戏的人要受他不良的影响,而社会教育也不能进步"。因此,国家不可无戏剧这一辅助社会教育之利器,政府应继续设立戏剧教育机构。在毕业于南开后赴英、法专学美术而又喜好戏剧艺术的中央委员张道藩等的策动游说下,1935年6月中旬,陈立夫、覃振、褚民谊、焦易堂、马超俊、段锡朋、洪陆东、王棋、李宗黄、傅汝霖、梁寒操、罗家伦、张道藩等以戏剧教育为强国强民,宣传主义,教导民众,辅助社会教育,均可收极大效力和欧美各国莫不视戏剧为辅助社会教育之利器为由,联名呈书给中央执行委员会,力陈戏剧事业的重要,建议创办一个国立戏剧学校,以实施、发展戏剧艺术教育。同时还将拟订的开办具体计划、每月经费概算,作为附件呈给了中央执行委员会。

其呈文建议说:"一国文化之兴废与民族国家之盛衰有密切之关系。强国强民之方虽不止一端,而文化建设实为复兴民族国家之重要途径。然文化事业多不胜举,必先择其易于兴办,而收效较易,且大者着手,方能事半功倍。戏剧事业最合斯旨。戏剧之普通功用,固在开通民智,改良风俗;但应用得宜,于宣传主义,教导民众,辅助社会教育,均可收极大效力。因戏剧可使民众于不知不觉之中,由触于目,入于目,感动于心,而发生深切之信仰与了解;较之直接宣传之力,何止倍蓰。故欧美各国莫不视戏剧为辅助社会教育之利器。"中央执行委员会重视并认同了所呈的建议、计划、概算。经中央政府会商教育部,于七月中旬正式批准,准予筹备设立国立戏剧学校。中央政府随即委派褚民谊、方治、雷震、张炯、余上沅、张道藩六人为筹备委员,并指定中央委员张道藩为筹备主任,组织筹备委员会,负责进行筹备事宜,并拨发3000元的开办费,将来每月3600元的经常费,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拨发1600元,教育部拨发2000元。后来中央政府决定新设立的"国立戏剧学校"的开办费由中央及教育部分担,经常费除由教育部担任三分之一外,其余由中央另款辅助之。

张道藩等策动筹设"国立戏剧学校"和中央批准筹备设立国立戏剧学校并委派筹备委员时,被委派为筹备委员会委员的无党无派人士余上沅,已早在年初应梅兰芳之邀请,担任梅兰芳访问团艺术副指导和接受国民政府教育部派他到欧洲考察戏剧的任务,随梅兰芳率领的访问团出访苏联和欧洲各国去了。

到7月,余上沅在考察途中接到教育部部长王世杰敦促他归国,到南京去筹建国立戏剧学校的电报时才知晓这件事的。余上沅随梅兰芳出访苏联,是在2月21日乘苏联政府特派的"北方号"专轮从上海出发的,27日到达海参崴, 3月2日,由海参崴转乘穿越西伯利亚的火车去莫斯科。3月12日,抵达莫斯科时受到了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苏联戏剧家协会等领导和在苏联的中方相关人员的热烈欢迎。

梅兰芳率团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地演出了《打渔杀家》、《虹霓关》、《汾河湾》、《刺虎》、《宇宙锋》、《贵妃醉酒》及副剧《红线盗盒》中的剑舞,《西施》中的羽舞,《麻姑献寿》中的杯盘舞,《思凡》中的拂尘舞,《木兰从军》中的戟舞,《抗金兵》中的戎装舞,《盗丹》、《盗草》中的武术剧,《夜奔》中的姿态剧数十场次。

梅兰芳的演出受到了苏联人民和文艺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柯、梅耶荷德、爱森斯坦、泰伊洛夫、特里杰亚考夫、德国的皮斯卡托和布莱希特等艺术大师和戏剧家们在观看了梅兰芳的演出后,高度赞扬中国的戏剧艺术和梅兰芳的卓越表演,他们说:"多年所蒙眬追求而尚未达到的,在梅兰芳却已经发展到极高度的艺术境界。"梅耶荷德剧院院长、人民艺术家梅耶荷德感慨地说:"看完了他的一次表演,然后再到我们那些剧院里转一圈,你就会同意我的说法,就是该把我们所有的演员的手都砍掉,因为那些手对他们来说毫无用场!""我们常常谈论一次演出的节奏结构,可是任何人看过梅兰芳的戏剧都不得不承认,我们在这方面同这些舞台上的卓越大师相比,真是令人绝望地落后了 。

"4月21日,梅兰芳结束对苏联的访问演出,将部分剧团成员送上回国的轮船后,从列宁格勒回到莫斯科,破例在规定只准演歌剧和芭蕾舞剧的"莫斯科大剧院"举行了一场临别纪念演出。然后与余上沅转赴波兰、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地进行戏剧考察。6月,他们到达英国伦敦。7月上旬、梅兰芳、余上沅结束在意大利的参观访问,搭乘意邮轮"康特凡第"号,取道红海,经埃及、印度、新加坡、香港返回祖国,于8月3日下午2点回到上海。此次梅兰芳率团赴苏访问演出和赴欧洲各国考察戏剧,展示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使西方人士对中国戏剧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同时,梅兰芳、余上沅也在访问、考察中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对世界各国戏剧的认识,并从中吸取了可资借鉴的因素,对中国传统戏剧的变革,对话剧在中国的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