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不惑,30不悔
3342700000022

第22章 20多岁的情感经营决定30岁后的家庭幸福 (4)

张星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不小心丢失了100元钱。回到家后,他对妻子说了此事。妻子一听,立刻埋怨丈夫不谨慎,并开始不停地唠叨起来,最后让张星听起来感觉好像自己不把钱当回事。

不过,妻子显然没有看出张星的情绪变化。为了让张星意识到钱的重要性,妻子还举了不少他日常生活中不爱惜钱的实例……

张星理亏,因此没有反驳妻子,并且妻子讲得也很在理。然而,妻子的这种唠叨翻来覆去,没完没了,不由得惹出张星的回击:“你还有完没完?”

妻子说:“难道我说的没有道理吗?”

张星说:“你没错,错全在我这儿总可以了吧!”说完,他换了衣服走出家,又把门狠狠地甩上。妻子看到张星这个样子,立刻感到傻眼了。

其实,当夫妻一方有了过失的时候,只要让对方意识到就可以了。设想一下,丈夫丢了钱,心里本不好受。妻子听说后,就简简单单说一句:“丢了就丢了,不过从现在开始,你就得把乱放东西的习惯改一改了。”就这么一句话,既批判了丈夫,又充满着对丈夫的信赖和体贴,充分尊重了他的自尊心。因为这时丈夫自己也在懊恼和反省,妻子只需点一点,就足够引起他的重视了。

生活中有三种类型的唠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关爱式的唠叨。这种唠叨出于爱和关心,当然没什么不好,因为妻子的语气通常是和风细雨式的,充满了令人愉悦的情感关怀。比如,“记得带雨伞,听说天气预报说,下午会下大雨。”“你加班别加得太晚,注意身体。”“你怎么又忘记吃药了?医生说只有按时服药,才能保持血压稳定。”但关心也要适可而止,太多了不免让人心烦,甚至觉得是一种累赘。

还有一种是祥林嫂式的唠叨。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可不在少数:妻子下班回家经常说老板多么可恶,总是怀疑员工偷懒不干活。其实,这种唠叨是什么内容根本不重要,关键是它传递出唠叨者希望被关注,希望被认可或支持。妻子上班很辛苦,想得到丈夫更多的关心。然而唠叨多了,就会引起丈夫的厌烦,因此要适可而止。

最后一种唠叨,则是控制型的,这对婚姻的伤害最大。这种唠叨主要就是传递出劳动者的抱怨情绪,对配偶不满,对孩子不满,或者对社会不满,这种唠叨没有任何人会喜欢,因为它会让对方感受到指责。如果对方表现出一点不满的话,唠叨者还会表现出对对方行为的控制和命令,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王晓燕经常向朋友诉苦,说自己的丈夫一点都不爱她。问起原因,就是家里东西坏掉后,让丈夫去修理,丈夫答应修,却老是拖着不做。为此,他们经常吵架。

起初,朋友还认为王晓燕的丈夫太懒惰,不负责任。后来他们与王晓燕的丈夫交谈后才知道,原来王晓燕太爱唠叨,总是要求丈夫做这做那的,丈夫很多时候根本就没听进去,只是“嗯”一声表示自己听到了。

于是,朋友就给他们提出了一个建议:当家里有东西需要修理时,就给他10天的时间去修,而且把日期记在日历上,免得到时找借口说忘了,妻子尽量不要再提及此事。

一个月以后,王晓燕很开心地告诉朋友,现在只要东西坏了,丈夫一般都会尽快修好。

从此以后,王晓燕开始努力改正自己爱唠叨的习惯。现在,他们已经很少为此而吵架了。

过分唠叨,其实就是干涉对方的自主权。同时,长期的指责批评,也会让一个人失去自信,最严重的是,唠叨常常会让人走向你所不希望看到的那一个极端。

所以,当我们在与另一半进行交流时,要理性地思考有些话该不该说,不要大事唠叨,小事也唠叨,让自己的嘴巴控制了大脑。这样做只会使你的话变为无效,甚至产生不良效果。只有管好自己的嘴巴,你们的婚姻才能长久保鲜,在30多岁时依旧如热恋期一般甜蜜!

做孩子的好朋友

“做孩子的好朋友。”如今,这句话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口号,所有20多岁的父母,都渴望与孩子之间毫无间隙。然而,做孩子的好朋友,尊重孩子,这句话说起来容易,能做到的父母却没有几个。

“去,一边玩去!没看爸爸在忙!”相信有很多父母都对孩子说过这种话。尽管父母会想到“做孩子的好朋友”,可在潜意识里,孩子永远是孩子,永远不可能与自己平起平坐。所以,我们总会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但是父母不知道,这样的行为,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制,哪怕他只有3岁。

高高在上的父母,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孩子不听话。看到孩子敢向自己反驳,他们不是先自我反省,而是一味责备孩子,甚至恐吓。其实,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只会越来越拉开自己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这些父母,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会尊重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建立正确的认知,花费心思,真正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否则,所有的想法都是空谈。

周末到了,小强想要出门,去找小伙伴做游戏。这时候,爸爸说道:“这都晚上了,你不过是个上幼儿园的小孩,出了危险怎么办?不许去!”

小强喊道:“不!我们都说好了,我们要一起捉知了!”就连妈妈也说,孩子不过是在院子里玩,又有那么多小朋友,不会出什么事情的。

听完母子俩的话,爸爸显得更加生气了,说:“我就是不让他出去!他必须听话!”还对妈妈嚷道:“就是你纵容他,惯得简直不像话!在这个家,我是老子,我说了算数!”

爸爸这个样子,让小强心里难过极了。他不知道为什么爸爸是这么顽固、这么专制。一下子,爸爸原本高大的形象在小强心里崩塌了。

从这以后,小强再也不想和爸爸说话了。哪怕遇到多大的事情,他也情愿自己憋着,因为他不想再听到爸爸训自己,不想再看到爸爸是那么霸道、那么不讲道理。

小强不过三四岁的年纪,却在心里如此排斥父亲,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倘若继续这么发展下去,他和父亲的关系一定会越来越差,甚至发展到了“仇人”的地步。那个时候,他的父亲一定会后悔莫及!

所以说,年轻的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种高姿态、高架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当是玩伴儿和好朋友,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尊重,而不是暴力、恐吓。当你把孩子当成朋友时,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融洽、温馨。

那么,年轻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做朋友呢?

1.营造轻松的家庭环境

孩子是否愿意与父母做朋友,与其自身所在的家庭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家庭是孩子唯一的避风港,他们年幼无助,对环境缺乏自我适应能力。因此,非常依赖于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可惜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深远影响,给孩子营造的恰恰是消极不利的气氛,大大阻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正常交流。

2.聆听孩子的言语

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时,首先我们应当学会聆听,做一名合格的聆听者。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父母尽量不要做饭、熨衣服和做别的一些家务活,关掉电视和挂掉电话及其他分心的事,用眼睛注视着孩子,表示是真心在与他接触。每天都要为孩子提供与他们单独接触的机会,哪怕只用几分钟,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一起散会儿步”,或者说“让我们去小房间单独在一起谈谈”。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你的尊重。

3.学会控制、转移情绪

父母打孩子,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是父母的本意。没有一个父母会刻意伤害孩子,而是看到孩子犯了错误,气不打一处来,气愤由此转化成了辱骂,最终发展为拳脚,然后一股脑儿地把气撒在了孩子身上。所以,每当想要发火时,父母一定要克制住自己的脾气,深吸一口气,使自己冷静下来,从而让暴力行为的概率降到最低。

如果怒火一时无法控制,那么父母不妨暂时离开孩子,出门散散步,在户外看一看别人的生活,呼吸一番新鲜空气,那么情绪就会迅速转移。

4.多与孩子进行感情沟通

如果曾经的你总习惯于笑话孩子,导致孩子疏远了自己,那么这时候我们更应进行积极的改善。父母不妨选择合适的时间,向孩子说声“对不起”,讲清自己当时的初衷,这样会取得孩子的理解。孩子独自听音乐、看动画片或读小说时,这都是最佳的时机。

当然,也许一次的改变并不能解开孩子的心结,那么,父母就应当多抽一些时间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同时也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心愿。只有这样,孩子与你之间的“对抗指数”才能迅速下降,成为真正的朋友。

5.陪孩子一起玩耍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也应该和他们一起玩。比如,参加孩子们玩的过家家、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同时,父母还可以带着孩子到郊外踏青、挖野菜、放风筝,到各地旅游观光。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与孩子不断交流看法,使孩子在无形中得到锻炼,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阅历。更重要的是,你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得到了拉近,为成为朋友做好铺垫。

6.谅解孩子的不当行为

2~4岁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处于“反抗期”,有时候行为举止不免有些粗鲁或不理智,这个时候,父母不要急着批评教育,而是应当试着去谅解他。例如,父母可以对他说:“孩子,你能走出这一步可真棒,妈妈真为你自豪!但是,有一个小细节你没有做好,那就是你不能说脏话!希望你以后可以改正!”

7.以商量的口吻与孩子交流

孩子年纪小,很多思维自然不成熟,但父母不能因此就采取强硬手段。父母不妨多用一些商量的口吻,与孩子进行交流。例如,父母可以说:“小家伙,你快成小神童了!不过,你看这一点是不是有点问题呢?你自己想一想,这么做是不是对的?”而对一些无伤大雅的“出轨”行为,则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必“记恨在心”。

这么做,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将行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总之,年轻的父母们,最需要的不是训斥或溺爱孩子,而是与他们成为朋友,给孩子平等的权利。这样,孩子自然也更乐于同父母交流。当然,如果“朋友”的定义仅仅指与孩子一起玩、一起闹,却忽略了身为父母所肩负的更重要的职责的话,那也难以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起到真正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