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不惑,30不悔
3342700000004

第4章 20多岁的职业规划决定30岁后的发展前景 (1)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20多岁刚刚踏入社会的时候,你的职业规划决定着10年之后乃至你一生的职业发展前景。20多岁是人这一生之中最关键的时刻,20多岁的你精力最充沛,20多岁的你拼劲最足。如果在20多岁的时候不能给今后的职业发展定下一个基调的话,“平庸”这个词恐怕就要伴随你一生了。

行业选择关系到一辈子的前途

初出茅庐的我们,一定会听过父母、老师这样的话语:“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勤奋努力、踏踏实实地工作,这样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

父母、老师的话虽不错,但他们忘记了,如果行业选择错了,那么即使有再多的努力,往往也是徒劳的。“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句话,就很好地诠释了男人择业和女人婚嫁都是关系到自己一辈子的事情。

20多岁,是我们参加工作、为梦想奋斗的时刻,如果这时我们选错了行业,那么30岁时就很难取得成就。因此,有人说:“人生就是不断地在作选择,选择对了就有幸福的一生,选择错了就有了悲剧的一生,而随便地选择也将会失去更好的选择。”行业选择,即是如此。

华奇从一所名牌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开始了自己的职场打拼生涯。由于在校期间表现得优秀,所以刚刚踏出校门,就有不少大型国有企业向他发出了聘请函,请他到公司的研发部门工作。另外,还有几家外资企业也表示愿意给他提供一份不错的工作。

不过,面对这些高薪工作,华奇还是拒绝了。在他看来,凭自己名牌大学高才生的背景,完全有能力在政府机关中找到工作。

直到半年后,华奇终于在一家机关找到了工作。这份“铁饭碗”的工作,让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无比羡慕。

不过,身在其中的华奇这时才发现,这里的工作和想象中的大不相同。他所做的事情,只是给上司整理资料和统计一些数据,和所学的专业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华奇又是那种思维特别活跃的人,常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所以他觉得根本没有自己发挥的余地。

就这样,华奇最初时的热情与主动在工作中慢慢地被消磨掉了。他变得心灰意冷起来,工作也不断地出现失误,屡次被上级领导严厉批评。他也想过换工作,只是这么几年来,他把原来的专业知识已经忘得一干二净,根本就没有信心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华奇的这种表现,自然被领导看在了眼里。几个月后,在机关的一次人事调整中,他也毫不意外地被迫“下岗”了。这时,华奇才深切体会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道理。他想,如果当初自己选择职业的时候没有盲目地想找“铁饭碗”的话,也许今天的自己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工作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一个人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因素。从华奇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一个人长期从事一份自己不喜欢的职业,他又怎能有一番作为?

苏联心理学家索尔格纳夫认为,在发挥自己的最佳才能时,不要把“想做的”和“能做的”以及“能做得最好的”混同起来,而这又常常是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如上面这个故事中的华奇,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就是选了想做和能做的,却忽视了自己能把什么样的工作做得最好。毕竟资料的整理和统计数据这些活,对于像华奇这样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题,但问题的关键是,他完全有能力找一份自己感兴趣或者跟专业对口的工作,并且把它们做到最好。

下面这个故事,一样说明了择业的重要性。

英国历史上伟大的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可以说是一个天才。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伟大的人,曾经因炒股而差点赔了上百万美元。

有一年,丘吉尔前往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其中有一天,他和当时美国证券巨头伯纳德·巴鲁克一起来到了华尔街股票交易所。那里紧张热烈的气氛深深地感染了丘吉尔,让这位年过五旬的老人也想过一把炒股的瘾。在他看来,既然自己能把大英帝国都能打理得很好,那炒股赚钱这样的小玩意儿自然不在话下。于是,丘吉尔摩拳擦掌,让巴鲁克给他开了一个户头,自己好一试身手。

令丘吉尔感到沮丧的是,他的头一笔交易很快就被套住了。可他不是一个会轻易放弃的人,他瞄准了一支很有希望的英国股票,心想:这家公司我这么熟悉,买它的股票准能大赚。但股价偏偏不听他的指挥,一路下跌,丘吉尔又一次失败了。

仅仅只折腾了一天,丘吉尔就陷入一个又一个的泥潭。到下午收市钟响时,丘吉尔才发现,自己已经赔了上百万美元。正在他绝望之际,巴鲁克把一本账簿递给了他,上面是记录着另一个温斯顿·丘吉尔的辉煌战绩。

原来,巴鲁克早就料到,像丘吉尔这样聪明绝顶的人,他的才智很可能在股市里没有用武之地。因此,他在为丘吉尔开账户的时候,就吩咐了手下,用丘吉尔的名字另开了一个账户,丘吉尔买什么,另一个“丘吉尔”就卖什么;丘吉尔卖什么,另一个“丘吉尔”就买什么,两个“丘吉尔”的成绩,也恰恰是两个极端。

隔行如隔山,一个人能在这个领域里取得成功,并不意味着能在所有领域都行。如果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任意进入自己没有优势或不擅长的领域,自然会输得一文不名。连丘吉尔这样的大人物都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更何况一般人呢?

有些人认为自己还年轻,就算选择行业的时候错了,还可以重新再选;有些人很狂妄,认为自己是天才,即使在自己没有优势的行业里,依然能靠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不少的优势来,最后取得一番作为。可你想一想,不管你是因为年轻,还是因为自己是天才,如果我们选择对了行业,我们就可以迅速地做出成绩,为什么还要用年轻的资本换取成功呢?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年轻人,由于没有在社会上经过多少磨炼,他们的心境很浮躁,经常会受薪金、职位等方面的诱惑离开了自己最为擅长的行业,投入到另一个诱人的职位,结果这一职位却未能带给他们事业上的成功,自己的人生也由此开始走下坡路。

因此,我们一定要记住,行业的选择是关系着我们一辈子的事,如果在年轻时没有作出正确的选择,很可能就会在之后的工作里不断地耗费精力,失去自我,这样又怎能在30岁后取得成功?要想成功,我们必须要选择对的行业,这不仅关系到30多岁时我们会不会成为一名成功者,还关系到我们这一辈子能不能少走一些“冤枉”路。

兴趣不是选择行业的唯一标准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我们可以燃起工作的动力;有了兴趣,我们会挑战各种极限;有了兴趣,我们不会被疲倦和辛苦击溃……

的确,带着兴趣参加工作,我们会感到轻松许多、快乐许多。然而,社会是现实的,很多时候,一味靠兴趣去择业、去工作,我们反而会更加失意。

先别着急反驳,这样的事情,其实生活中很常见。很多人的工作都是自己的兴趣所在,然而却并没有做出一番成绩来。即使我们成功了,我们也不一定会对这份工作感兴趣。

《绝对挑战》是央视曾经一档收视率颇高的节目,很受决心在职场闯出一番事业的年轻人喜欢。有一期节目,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招聘商务谈判经理。当时,著名企业家马云先生问了3个很经典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

“如果你感兴趣的事情你的上司偏不让你做,而你不感兴趣的事情上司偏让你做,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这时候,一位选手回答道:“和上司沟通。”

马云接着问道:“那么,如果沟通不成呢?”

那位选手考虑了片刻,说:“那我要告诉他,不为结果负责任。”

这个回答,让马云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

其实只要仔细想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位选手的回答有何不妥。我们都知道,对一件事感兴趣,的确可以让人充满热情,但择业并不简单,它就像择偶,你在考虑自己不喜欢一个行业的同时,还得考虑这个行业喜不喜欢你。就像那个选手,他喜欢谈判经理的职务,但这份职务不一定真的适合他。

“世界上最幸福的莫过于工作正是我所喜爱的事”。这句话,相信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竞争极为激烈的职场,这份理想有时候并不现实,甚至会被当做痴人说梦般不可企及。这并不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不容易找到感兴趣的工作,而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逐渐意识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往往不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2009年夏天,郭美顺利拿到了心理学博士学位。她的成绩很优秀,很受教授们的喜欢,因此她选择了在某校任教。

郭美认为,自己从小到大都没有规划过职业,而校园生活是自己所熟悉的,并且她对教书很有兴趣,因此当老师应该最适合自己!然而,天真的郭美很快便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她没有想到,教师这一职业包含着很大一部分理论研究工作,而她在这方面并不擅长。

3年之后,疲惫的郭美这样抱怨道:“我就像方头钉碰到圆口孔。”她承认,自己的确不适合当老师。随后,她考虑再三,离开了教师的岗位。

理想是美丽而又虚幻的,你对一个行业感兴趣根本不等于你可以在这个行业做出成绩来。我们必须要认清自己,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而不是让我们的兴趣扼杀掉我们的才能。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在说不要选择一份不感兴趣的工作,可是他们却不知道,你对工作有兴趣是好事,但有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在这份感兴趣的工作里创造不出大大高于你薪水的价值,你就会失去这份工作。

事实上,所谓的兴趣也是会随着你的生活而不断变化的。随着经历越来越丰富,心理成长不断延续,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会变得更加深刻、全面和充分,这个时候,当年你所热爱的,也许再也引不起你的兴趣。这个时候,你还要按着兴趣继续去找新的工作吗?那样的话,恐怕你一辈子都会在不断地找工作中度过!

当然,说了这么多,不是说通过兴趣找工作就是错误的。我们当然可以依据兴趣来判断眼前的行业是否适合自己,但更重要的是从多角度出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行业:

1.根据气质择业

在择业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人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可是性情暴躁缺乏耐心;有人选择了记者的职业,但生性沉稳、反应迟缓。于是,原先理想的职业失去了应有的色彩。

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些年轻人的能力不够,而是他们的气质与职业并不合拍。由此可见,气质不仅会影响一个人职业的选择,而且可能直接影响到具体工作的成败。所以,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性情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2.根据能力择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高,社会分工愈来愈精细,各种职业都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求职者在选择职业时,必须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以及自己的能力在哪些方面表现得更突出之后再作出选择。这有助于择业的成功,并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扬长避短,取得较大的成就。例如,你的优势在于逻辑分析,那么当一名商务谈判会比较适合;你的动手能力很强,那么就应该进入机械类加工类单位,在设计师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