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门清大清
3353400000040

第40章 光绪朝(1875-1908) (1)

慈禧为何选光绪当皇帝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初五,年仅十九岁地同治帝病逝。同治皇帝的后妃没有给他生下皇子。谁来继位成了朝野上下关注的焦点,也是清王朝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据说当时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已身怀六甲,但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仅用借口国不可一日无君,急于马上选定新皇人选。她还认为同治帝青壮年患恶疾而死,不论皇后所生是男是女,身体均不会太健康,已不适合立为君主,应另选其他皇族宗室子弟。按清代立嗣规定,同治帝是“载”字辈,他死之后,应在下辈即“溥”字辈中选拔继承人。但如果依照这个规矩的话,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没有理由辅佐幼帝、垂帘听政了,权力应转交阿鲁特氏。这是慈禧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她采取坚决的态度力主立“载”字辈宗室子弟为新皇帝。

在同治帝去世前夕,慈禧、慈安两宫皇太后于养心殿西暖阁召见恭亲王奕诉等28位王公大臣。慈禧对众大臣说:“皇上已经没有指望,立新皇帝的事不能再拖下去了,你们想一想宗室中谁适合承继大统?”众王公大臣知道慈禧这个举动无非就是掩人耳目,同他们商议无非是走过场而已,若说错了,惹她生气,以后日子好过不了,因此谁也不敢说话。只有文祥觉得自己是三朝元老,又不是宗室中人,有说话的责任,又无偏袒的嫌疑,因此他奏称当立“溥”字辈的宗室子弟为太子。“溥”字辈近支也有很多人,其中以奕纬的孙子溥伦当立。奕诉听罢,当场表示反对。慈禧抓住机会,立即表态:“溥”字辈中无人合适,而醇亲王的次子载淅,现已4岁,又是皇上的至亲,因此他应当继承大统。这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同治皇后阿鲁特氏腹中的婴儿继位无望,自己当太后执政的幻想也化为乌有。慈禧跟阿鲁特氏的关系原本就不好,光绪即位后,阿鲁特氏充其量只是一个皇嫂,政治上无依无靠。慈禧还利用其特权,对她百般排挤和打击。阿鲁特氏对自己的前程感到绝望,同时,为了抗

议慈禧的折磨,竟吞金自杀。

在当时也有一些正直的人站出来,但陆续被慈禧镇压下去啦,慈禧垂帘听政把持大权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从此大清朝也就送在了这个女人的手里。

皇帝为什么要叫慈禧亲爸爸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光绪帝称慈禧太后为“亲爸爸”。这个称呼可谓相当怪异,但并非剧作家虚构,而是完全合乎于历史真实的。这一称呼并不是是满族的风俗习惯,而是光绪帝对慈禧的独有的称呼。

慈禧的亲生儿子是同治。咸丰帝死后,六岁的同治即位。这么小的孩子无法主持朝政,于是他的母亲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掌管了朝政大权。同治帝十九岁那年病逝,只做了十三年皇帝。同治帝没有儿子,那么皇位由谁来继承呢?慈禧为了自己可以继续垂帘听政,于是立醇亲王的儿子载湉为帝。爱新觉罗?载湉当时只是个四岁的孩子,年号光绪。光绪帝的父亲是咸丰帝的弟弟,光绪帝的母亲是慈禧的妹妹。就血缘关系而言,从父亲这边称呼,光绪帝要叫慈禧伯母;从母亲这边称呼,得称慈禧姨母。

在同治、光绪年间,由于皇帝年幼,慈禧的地位一直都是很高的,是名副其实的太上皇。而太上皇这一高位,是属于皇帝的父亲的。慈禧坐在了太上皇的尊位上,便喜欢皇帝用男子的称呼来称呼她,这只有“爸爸”这一称呼合适了。但是,光绪帝叫她“爸爸”不是就成了吗?为什么又在“爸爸”前面加上了一个“亲”字呢?这是因为慈禧说过:“皇帝的父亲是醇亲王,母亲是我的妹妹。我妹妹生的儿子,就跟我亲生的一样。”因此,光绪帝继承了皇位之后便称其为“亲爸爸”,一个“亲”字,既显示着亲昵,又露出非亲之意。光绪帝哪里能想到,他日后就是被这个“亲爸爸”折磨致死,只活了三十八岁。

颐和园东宫门金匾出自何人之手

在北京颐和园东宫门的中间檐下,悬挂着一块张龙金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挥洒自如,这字是谁的手迹呢?

相传,颐和园刚刚修复完毕,慈禧太后找来主管建园的工部大臣,要他找人写块金匾悬挂在东宫门上。工部大臣想来想去,想到了光绪皇帝乃一朝君主,只要他来题写,自己也能在万岁爷面前赏个脸。想到这儿,他便去求见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当然乐意,就提起御笔在铺好的一张宣纸上"刷刷刷"地写了起来。工部大臣接过一看,"颐和园"这三个字写得东倒西歪真叫难看。但又不能说,便照着这手迹做了一块大匾,挂在颐和园的东宫门上。大匾挂上三天后,慈禧太后来到颐和园游湖。看见此字这般难看,也敢悬挂在宫门之上,快给我摘下来!"工部大臣见老佛爷发了怒,吓得浑身颤抖,连忙叫人将匾摘了下来。

又过数日,光绪皇帝也来颐和园,他一见宫门上的大匾没了,便质问工部大臣是咋回来。工部大臣吓得连忙跪在地上,把前几天老佛爷叫摘大匾的事儿讲了一遍。闷闷不乐。后来工部大臣凑到案前看了看上面摆着的字说:"以臣之见,闭门而写,不如记师求学呢!"光绪问:"以你之见,何人可求?"

工部大臣道:"在建园时,有个叫王家福的木匠,写得一手好字,家就住在园子东面的村子里。他带的徒弟个个功夫超人。

第二天早上,光绪换上便装,顺着颐和园的东堤出了新宫门,朝园子东面的小村庄走去,来到村里见了王木匠,就连忙下拜。王木匠慌了,说:"先生到此,有何相求呀?"光绪说:"愿拜师学字!"王木匠连说"不敢当",热情地将光绪让到里屋,指着墙上的几幅字画给他讲起了刻苦练字的奥妙。当绪听得入了神。接着,王木匠又手把手地教他写起字来,写了一张又一张。

光绪一连半个月到王木匠家向老人求教,写字大有长进。为表谢意,他把老人请进了颐和园。王木匠见?小徒弟"原是堂堂的万岁爷,吓得连忙跪下叩首。光绪忙扶起老人说:"皇上也是凡胎肉骨,理应不耻下问。"老人见皇上平易近人,更加精心地教他写字了。

转眼到了重阳节,光绪皇帝将满朝文武百官召到玉澜堂,然后命人将一张如匾大小的宣纸铺在龙案上,接着拿起足尺湖笔,蘸饱松烟徽墨,挥笔在纸上写下了"颐和园"三个大字。众大臣看罢,从内心里连连发出叫好声。光绪端详了好一会儿,自我感觉良好,便叫人呈给慈禧太后,请她过目。老佛爷看了十分满意,然后叫人照此字重新做了一块九龙金匾,又挂在了颐和园东宫门的中檐下。

光绪为何宠爱珍妃

珍妃,满洲镶红旗人,姓他他拉氏,生于光绪二年二月初三,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光绪十四年(1888年)10月被封为嫔,时,珍嫔l3岁。

入选时珍妃年纪尚小,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光绪皇帝的注意,但机灵聪慧的小珍妃摆脱了宫中的拘谨,她那心直15快的孩子气很快完全显露出来。慈禧太后平日所见的宫女、妃嫔们个个都低眉顺眼,大气不敢出。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天真烂漫、飒麻利、又绝顶聪明的小女孩,便由新鲜而生怜爱,特别是当她发现珍妃虽然年纪小,但博通经史、擅长诵、颇好棋弈、能书善画之时,就常常召珍妃到自己身边解闷,珍几乎成了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

这位没有引起皇帝宠爱、心高气傲的珍妃,虽然深得宫中权力物慈禧太后的垂爱,由于她心直口快性格,加上年轻幼稚,胸无城府,往往会作出些令宫中人大吃一惊的举动来。终于光绪皇帝终于注意到她,真正开始了俩人生生死死交织在一起的情缘。

到了清朝末年,一些大太监由于受到慈禧太后的宠信,有恃无恐,变得飞扬跋扈起来。他们贪得无厌,到处勒索,就连光绪皇帝给慈禧请安,进得来都免不了被太监敲竹杠。

此时,珍妃向慈禧太后揭发了内侍太监对宫眷们的勒索和扰害,戳穿了宫廷内部开销浪费极大的事实。听惯了奉承话的慈禧太后哪里受得了这种质问。珍妃的这番话使思想上毫无准备的慈禧太后张口结舌,目瞪口呆。从此慈禧厌烦了这个和她逆着来的儿媳。

光绪皇帝也以惊奇和倾慕的眼光注视着他的小妻子。虽然在霸道横行的慈禧太后手下,光绪皇帝常常显得懦弱无能、唯唯诺诺,但是他毕竟有着自己的思想,不甘永远在太后的淫威下苟且一生。在光绪皇帝的眼里,珍妃不再是低眉顺眼、供人玩赏、喜时召来、厌时挥去的小妾,她是宫中惟一的年纪虽小,但有见识、有胆量、有才华的奇女子。他有些懊悔,上天赐给自己这么丰厚的礼物,为什么自己愚钝得不早些接受。不过,相见恨晚的感觉,更使这对年轻人全身心地将感情奉献给对方,那个与他朝朝暮暮相偎相伴,情浓意浓,祈祷着爱情久久长长。

年轻的光绪皇帝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不受慈禧太后的控制,但最终还是没有斗过阴险老辣的慈禧太后,落了悲惨的结果。而珍妃也随着一起暗淡了。

珍妃的悲剧命

据史书记载,珍妃是除了慈禧以外唯一能谈点政治的女人,不仅如此,她的思想观念也与传统礼教格格不入,她喜欢男子的装束,有时还穿上光绪帝的龙袍戏耍一番。让慈禧更加恼怒的是,珍妃竟然是变法的第一支持者,这似乎为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那么,珍妃是什么时候死的?怎么死的?很多人说珍妃之死,是隆裕在慈禧面前对珍妃进行了诋毁,所以慈禧才有了杀珍妃的念头。其实事情不是人们猜测的那样。

珍妃是光绪皇上的妃子。当皇上的夫妻生活并不像外边老百姓那样和美,真有两口子的味儿。皇上和皇后,妃子的中间有多少礼法,虚套子,他们彼此都很少能领会到家庭的乐趣。

珍妃同一般妃子不一样,她活泼,没有被虚套子捆住。王祥看见过她穿着皇上的服装,扮作光绪皇上在宫里走,她有时还穿上太监的服装,陪着光绪皇上在养心殿里办事。她能拉会唱,年轻貌美。光绪皇上在政治上被压制,生活行动都受西太后监视,心里一定很烦恼,能有这样的一个妃子陪伴他,他一定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