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门清大清
3353400000043

第43章 光绪朝(1875-1908) (2)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史学界都认义和团是攻打使馆的基本力量,此外还有一些受义和团影响的甘军。并认为荣禄直辖的武卫中军则是在保护使馆。甚至历史教科书上也一直沿用义和团攻打外国驻京使馆的说法。有人赞扬义和团攻打使馆是反帝的英勇行;有人把攻打使馆当做义和团受清朝封建顽固势力愚弄和利用的重要事例进行批判;还有人严厉谴责义和团攻打使馆是在野蛮地“践踏国际公法”。多年来,各执己见的学者进行着激烈的争论,但却很少有人去对攻打使馆的基本力量究竟是不是义和团做一番认真的考察。

1900年6月上旬起,义和团即大量进入北京,开始的时候,主要在城外活动。6月12日起,义和团开始在内城焚烧教堂,但并没有攻击使馆。根据英国使馆人员朴笛南姆威尔所著《庚子使馆被围记》的记载,在6月12日,义和团第一次出现在使馆附近。有两名义和团民乘骡车从使馆前经过,他们并没有进行攻击,而德国公使克林德却从使馆冲了出来,向他们发起进攻,并拘捕了其中的一个人。6月13日,大批义和团在意大利、奥地利使馆附近焚烧教堂,然而并没有进攻使馆。相反的,是使馆洋兵到使馆外对义和团开枪开炮,打死打伤了多人。

《庚子使馆被围记》记载的6月13日的情况,只提到了义和团焚烧使馆附近教堂和洋兵攻打义和团,而并没有说义和团有攻打使馆的举动。在窦纳乐给英政府的报告上,提到这一天的情况的时候也说:“我们为抵抗对使馆区的进攻而做了准备。但直到第二天晚上,仍没有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

6月20日之前,义和团对使馆进行的唯一一次进攻性行动发生在6月14日的晚上。据窦纳乐报告,这天晚上,义和团对使馆哨兵发起了好几次攻击,但全部被轻易击退。很明显,这不过是少数团民的活动,与之后发生的大规模围攻使馆事件不能混为一谈。

6月16日,慈禧谕令荣禄“速派武卫中军得力队伍,即日前往东交民巷一带,将各使馆实力保卫”。此后几天中,使馆处于清军和洋兵的双重防卫下,义和团根本无从靠近。

据外国使馆人员记载,对使馆的围攻是从6月20日下午开始,由清朝政府军发动的。

窦纳乐报告说:“(6月20日)下午四时正,清军从北面和东面开火……于是开始了中国政府军队对北京各使馆的有组织地进攻。”“他们为了要打垮及消灭我们做了三个多星期的坚决努力。……而这种努力不是利用暴徒或叛兵,而是利用中国政府有组织的部队干的。”

在窦纳乐给英政府的报告以及朴笛南姆威尔的《庚子使馆被围记》中,对使馆之战均有系统、详细的记述。其中反复谈到数千清军如何用“大炮”、“排枪”猛攻使馆,而提到义和团的进攻活动的却寥寥无几。如果义和团真有大规模的进攻行动,他们是绝不会略而不记的。

结合上面所述内容,进攻使馆的基本力量始终是清军,义和团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微小的。

八国联军侵华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扩大对华侵略,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借口清政府排外,联合进兵中国。

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攻陷天津。8月,占领北京。侵略军在华屠杀人民,掠夺财物,践踏中国主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侵略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劫,无数村镇沦为废墟,天津被烧毁三分之一,北京一片残墙断壁。连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也供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八国联军在北京公开大肆抢劫,清宫无数文物珍宝被洗掳一空,大批群众残遭杀戮。清廷慈禧等人逃往西安,派李鸿章等人乞和。11月,侵略军增至10万分别入侵山海关、保定、正定等地,并进兵山西。沙俄还单独出兵17万分六路入侵中国东北。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银4亿5千万两;北京使馆区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交由外国驻军;禁止中国人民组织反帝组织等。

《辛丑条约》保住了清政府权位,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统治,清政府由此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

李鸿章有多高

在大清国,有这么一个传奇人物,身高一米八三大个子,为何却要在外国人面前矮上半头,而他正是在《马关条约》签字的中国代表---李鸿章。

说起李鸿章,也算是早年的“海龟”派了。1896年,李鸿章欧美留洋八年,据《纽约时报》报道,这位留洋才子可是几乎占尽了个类报刊的头版头条。不仅是因为他个人才学上的魅力,其魁梧的身高更是长足了中国人的脸。庚子事变后,李鸿章更是红的发紫,各国报纸版面的头条争先报道李鸿章的事迹。且不说李鸿章在海外出名,就说这一米八三的身高,大个子,在当时普遍缺少营养的大清国里算是鹤立鸡群。中部地区走出来的李鸿章即使在北国满人中也是“云中鹤”。

当时大清国正处于战乱之时,民不聊生,满目疮痍,因此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上并不“高大”,但李鸿章的高大身躯却能给傲慢的英国人一个先“身”夺人的印象。李鸿章的身高不但在中国实属罕见,也令外国人惊讶万分。濮兰德在《李鸿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片断,一位英国人对74岁李鸿章的印象:““他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

1892年,英国一位青年政治家寇松勋爵曾来华游历。在两年后出版的一本名为《远东问题:日本、朝鲜和中国》书中,寇松勋爵详细记述了会见李鸿章的感慨,李鸿章魁梧的身高,优雅的谈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勋爵称这是他“毕生最美好的回忆”。经过寇松近距离的观察,发现李鸿章“有六英尺多高,很有威仪,身着灰色丝长袍,戴黑丝帽。”,“唇上的大胡子将嘴巴遮住一半,下巴上也留着中国式胡须。头发是正在变白的深灰色。”一个危险的男人却有着一张纯洁的笑脸。他的袍子外面罩着一件丝绸补褂,补褂的外面,齐腰系着一根皮制腰带,上面挂着钱包和一些小袋,袋子里装着他的扇子、鼻烟,以及诸如此类。朝服的两侧各开着一个口子,这样以便于骑马,前后补子则依照他的官品而绣着白鹤,这是文一品的标志”象征着权力与威严。

通过这几位英美人的话,我们看到李鸿章高大威武的身材的确为他的形象加分不少,从而为他的形象注入了“威仪”、“威严”的成分。也可以看出李鸿章不凡的气质令欧美人颇为震惊,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对这个凋零的东方古国的整体印象。

第一个殉职的记者

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1896年6月3日),沙俄利用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困境,藉口“共同防御”日本,诱迫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在莫斯科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一般称为《中俄密约》。

1903年,任报馆访事的沈荩从贵族口中得知中俄两国要签订密约的消息后,经过多方努力,搞到了《中俄密约》草稿的原文。沈荩把《中俄密约》草稿寄给了天津英文版的《新闻西报》。《新闻西报》收到后当即原文刊登。随后,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转载。

《中俄密约》的内容被公布之后,国内外一片哗然。全国人民群情激愤,清政府陷入了非常难堪的境地。在国内外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放弃签订《中俄密约》的计划。

《中俄密约》泄密后,清政府立即派人全力侦察密约泄露的原因。1903年7月19日晚,沈荩在北京寓所被捕。恼羞成怒的慈禧太后极其残忍地下令将记者沈荩“斩立决”。后因惧怕行刑会影响慈禧太后的生辰“庆典”,慈禧太后这才发布谕旨:“着即日立毙杖。”

7月31日,刑部大堂八个狱卒手拿特制的大木棍,准备行刑。沈荩面对狱卒,大声说道:“快些了事!”于是,八名狱卒轮流捶打沈荩的四肢和背部,时间长达四个小时。沈荩被打得血肉横飞,惨不忍睹,但沈荩自始至终未出一声。这时,堂司以为沈荩已经死了,下令停止捶打。不想这时沈荩用微弱的声音说道:“速……用绳绞……”见沈荩还没有死,堂司又下令用绳勒其颈才气绝。

清政府以酷刑处死沈荩后,国人沉痛悼念。沈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年仅三十一岁。

清代施行阉割手术的地方

清代施行阉割手术的地方位于紫禁城的西华门外,是一处名叫厂子的破旧小屋,负责动手术的几名刀子匠虽然经过了政府的认可,却并没有固定的工钱,他们以收取每位阉割者手术费六两纹银为生,但要负责到完全治好。因为“净身”者大多为穷人,所以事前无法付现银的事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下就得找人担保,日后再补交手术费。

手术时,刀子匠先是用白布或绷带把被阉割者的下腹部和大腿上部紧紧绑牢,然后用辣椒水洗涤将要手术的部位。阉割用的手术刀是一种类似镰刀的弯刀,刀锋很锋利。刀子匠会一手捏紧被手术人的阴茎与阴囊,另一只手用刀猛然将阴茎和阴囊从根部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