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固与杜乔之死
梁太后的哥哥梁冀在朝中作威作福,大多数官员都敢怒不敢言。然而,历史在任何时候都不缺乏正义者的呼声。这一次,作为正义方出面对抗梁冀的,就是李固和杜乔。这两人在百姓中的人气指数很高,就是在朝的官员,也大多对他们很尊敬。其中,李固在社会上的名声更为显赫。
李固是典型的官宦家庭出身,虽然从小吃穿不愁,零用钱也是大把大把的,但这些并没使他堕落成一个纨绔子弟。相反,他是个勤学好问的人。他可以为了学到知识,而不远万里地去拜访名师;他也可以为了增长见闻,而四方游历。后来,他去国家公办的大学里读书,跟同学们的关系都很融洽。因为为人谦虚,处事也很低调,因此很多同学跟他相交多年,都不知道他是个官二代。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进入官场后,却一改以往的低调作风,力图改变时局,挽回逐渐衰落的东汉王朝。早在顺帝在位之时,他因为担心外戚的问题,便专门写信给梁商,也就是梁太后的老爸,劝说道:“梁家已经混得够好了,您女儿当上皇后不说,您也是个大将军。要是我的话,一定会急流勇退,毕竟树大招风啊。您也别见怪,我这是为了你好才这样说的。”
梁商收到信后,顿时火冒三丈,怒骂道:“你自己没我混得好,才劝我退位让贤吧。哼,咱就是要退,也要先把你轰出洛阳城!”之后,梁商果真找了个借口,把李固调出京城。
出了京城的李固并没有一蹶不振,他在新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把所管辖的地方搞得有声有色。官员们见了,就给中央提意见说:“李固挺有本事的,大汉现在急需这样的人才,要不还是把他调回首都吧。”
当时受理意见的已经换成了梁冀,而梁商早就去世了。梁冀很少遵从民意,但这次他想:“现在整个洛阳城都是我说了算,他一个李固能改变什么?再说现在老爸都死了,就算我把他调回来,也没人说我不孝了。”于是,想提高一点人气指数的梁冀就把李固调回洛阳。
他万万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决定,使自己今后在专权道路上遇到了不少障碍。当时,除了李固外,还有杜乔也对梁冀多有不满。一次,有个官员想贿赂梁冀,便专门打造了一只金蛇,想找机会送给他。谁知还没等送出去呢,就有人向杜乔告发这件事。
杜乔也是个直脾气,二话不说地就把金蛇给没收了。梁冀听说了这件事,便跑来跟杜乔说:“听说有人要贿赂我,还是只金蛇。现在既然被你没收了,咱也不好要回去。不过,你好歹让我瞅一眼,我至今还没见过金蛇是啥样呢。”
杜乔轻哼一声,“有啥好看的?这金蛇就算再好看,它也是赃物,怎么能再公之于世呢?你还是断了这个念头吧。”杜乔油盐不进,就这样把梁冀得罪了。
等到李固重回洛阳,他二人就经常在政见和国家继承人的问题上跟梁冀唱反调。当八岁的刘缵被毒死后,李固等人便站出来,主张立清河王刘蒜为帝。还联合了好几个官员,以壮大声势。
梁冀很郁闷,暗骂李固:“从这家伙重回洛阳后,我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别的事也就不计较了,但每次立皇帝,他都要出来插一脚。哼,如果再不给他点颜色瞧瞧的话,恐怕大伙儿都会以为我好欺负,专权这事就要成浮云了。”
于是,他憋着满腔怒火,召集群臣开会。李固、杜乔等人据理力争,说话头头是道,有的官员也忍不住,站出来仗义执言。梁冀着急了,索性把脸一沉,气势汹汹地破口大骂。官员们见他动了真火,连忙噤声不语。就在李固和杜乔要继续说话时,梁冀更是袖子一挥,大声宣布:“散会!”
随后,他跑去找妹妹梁太后,说:“李固这家伙越来越没规矩了,什么事情都要插一脚。妹妹啊,你最好还是趁早炒了他的鱿鱼。否则时间一长,他的势力越来越大,咱们梁家就没说话的分量了。”梁太后觉得有理,便撤了李固的官职,让他回家种田去。
然而,李固的离开并没使梁冀放心。没过多久,有官员想暗自策划立刘蒜当皇帝。这件事被梁冀知道后,他立马找来李固,一口咬定李固是合谋者。其实,他暗自调查一番后,发现立刘蒜这事跟李固压根儿没关系。不过,他转念一想:“现在不正是除掉李固这死老头的好机会吗?就算没有证据,制造证据也要害死他!”
就这样,五十四岁的李固最终难逃冤死的命运,跟他一同受害的还有杜乔。李固在临死前写下一封绝命书:“我本来想力挽狂澜让大汉中兴的,结果外戚势力太强大,我已无力改变。更可气的是,朝廷中有很多官员,心中明白是非对错,却顾及性命和官位,不愿说实话,只是一味曲意奉承。相比而言,我现在虽然难逃一死,但却死得其所,无怨无悔。”
阿龙辞典合称“李杜”的人
对历史上同一时代或时代相距不远,很有名声的几人,后世之人为了表达敬仰之情,往往喜欢将他们连在一起称呼。如东汉之前的“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之后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历史最出名的连称恐怕要算“李杜”了,在东汉有两个(李固、杜乔,李膺、杜密),唐朝有两个(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前两个都是儒家名士,后两人都是诗人,很有时代性。
【阿龙看热闹】
“好人”总是很受伤
历史上,君子总是斗不过小人,好人跟坏人拼,往往很受伤,但文明的积累、历史的进步,老百姓生活的改善、都是靠这一批批的“好人”的推动来实现的。虽然他们个人遭遇了不幸,但为理想而死,也是死得其所,死了也还活在人民的心里。当然,我们立志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和人民有益的人,如果既能做成好事,又能保护自己不受伤,那就更完满了。
2、 跋扈将军之死
公元146年,刘志在梁家人的拥立下登上皇位,史称汉桓帝。本来跟皇帝无缘的刘志,突然间当了天下人的老大,那感觉可不是中五百万彩票能够比拟的。然而,刚刚登基的他发现,朝中无论大小事,都是梁太后和梁冀说了算,自己的皇帝之位不过是虚有其名。
桓帝很郁闷,但地位还没得到巩固,他只好私下给自己打气:“再忍忍吧,好歹咱也是正牌皇帝,等咱成人了,难道这帮家伙会不把政权还给我?”事实证明,桓帝在政治方面是很天真的。
他在皇位上待了十几年,一直到二十八岁,梁家人也没把政权还给他。桓帝着急了,暗地里不知诅咒了多少次:“天杀的梁冀一伙,抓住大权就不放手,太不地道了。眼看咱都是奔三的人了,居然还不能做回主,枉为皇帝啊!”
桓帝越来越郁闷,反观梁冀,却是越来越嚣张。他自从发达以后,各种癖好层出不穷,其中一个就是养兔子。梁冀不愧是个有钱人,就连养宠物也是大笔消费。他专门买了一处庄园,从全国各地搜集兔子,把它们放养在庄园里。
梁冀甚至给人下命令:“这些兔子只要进了我梁家的大门,生是我的兔子,死是我家的鬼。你们把它们统统做上记号,如果有谁敢猎杀它们的话,我就把他的头砍下来当球踢!”这话一出口,洛阳城的老百姓从此以后见着兔子就跑,连看都不敢多看一眼。
可惜,他的这条禁令只在国内流传,有个从西域来的商人可不知道。他进了洛阳城后,便随手猎杀了一只兔子来吃。事情很快传入梁冀耳中,他不问青红皂白,就给手下们下命令:“杀鸡儆猴!管他是哪儿的人,杀了我的兔子就是犯法,你们去把他抓来杀了!”后来,不仅商人被处死,牵扯其中的还有十来人。
梁冀的铁血作风镇住了所有人,从这以后,更加没人敢违逆他了。他掌握大权期间,大肆敛财,又是买房子,又是泡美眉,所有有钱人能干的事,他一样没落,全做了。后来,他听说桓帝宠幸后宫的梁贵人,就说:“说起来,这贵人跟咱家可没多大关系。她将来要是得势了,对咱家不是威胁很大吗?”
为了铲除后患,他派人去暗杀梁贵人的老妈。谁知,暗杀事件不仅没成功,还传到了桓帝耳中。桓帝很生气,“这都欺负到我头上来了,过两天他要是一个不爽,岂不连我都被他‘咔嚓’?”
郁闷了十多年的桓帝总算觉醒了,可惜周围都是梁冀的眼线,自己就是想奋起反抗,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手和时机。万般无奈,他只好找宫里的太监商量。一次,他借口上厕所,顺便把一个叫唐衡的宦官叫进来,低声说:“梁冀这家伙越来越无法无天了,朕决定要起事,你有啥好的意见不?”
唐衡一听,连忙笑着点头,说:“老大您总算下决心了,放心吧,这宫里看不惯梁冀的太监多着呢,您稍等,我去把他们叫进来,大家一起商量商量。”
果然,片刻之后,唐衡就领着太监单超、徐璜、具瑗、左进来了。他们一见桓帝,就行了礼,说:“咱哥儿几个早就受够梁冀的窝囊气了,现在老大您既然开了口,我们就在这里歃血为盟,一起起事,把梁冀给铲除了!”说完,众人咬破手指发誓。
阿龙记事贴
东汉多幼帝
东汉196年共12个皇帝,即位时大多是幼年皇帝,其中未满16岁的9人,占了四分之三。而且,大多在青壮年时就崩逝了,除了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献帝(刘协),死时都未满36岁。这是东汉政治的又一大怪圈。
桓帝一见血就晕了,问:“咱是皇上,也要咬?”
众人很无奈,说:“皇上,咱们是在结盟,这是生死攸关的事,难道您想反悔?”
桓帝看他们紧迫盯人的模样,只好一咬牙,抓起单超的手臂,狠狠咬下去。单超痛得嗷嗷叫:“皇上,您咋不咬自己的?”
桓帝嘿嘿一笑:“咱是皇上,想咬哪儿就咬哪儿。”于是,这次的厕所结盟正式达成,接下来就是筹备夺权事宜了。
梁冀嚣张惯了,他压根儿没想到,朝堂上那个当了十几年窝囊老大的桓帝,居然还有反抗精神。在他毫无防备的时候,桓帝先让人关押了他的亲信。随后,皇宫戒严,桓帝让太监具瑗找了一千多御林军,包围了他的住宅。
梁冀吓坏了,在家里窝着,急得团团转。他看着屋外黑压压的士兵,喃喃自语:“咱混了几十年,本来还想风光大葬呢,现在看来是没戏了啊。”他深知自己已经无路可逃,索性服毒自杀。
梁冀死后,梁氏家族的人不是被开除,就是被处死,而他的亲信们也无一幸免,全国上下一片叫好。百姓们见大奸臣被除,乐得手舞足蹈;而桓帝因为查抄梁家,得到不少钱财,也乐得合不拢嘴;至于起事的太监们,更是因为大权落在他们手中,开心得睡不着觉。
阿龙辞典五侯
请人帮了忙,就得给人好处,在单超、唐衡等五宦官的生死相助下,汉桓帝得以咸鱼翻身,终于把大权从梁氏外戚中夺过来,不久,他就封单超为新丰侯、徐璜为武原侯、左为上蔡侯、具瑗为东武阳侯、唐衡为汝阳侯。一日五封侯,史称“五侯”。五侯势倾一时,成为汉政府的又一大祸害。
【阿龙看热闹】
人不知止要吃大亏
梁冀为了掌握大权,勾心斗角、机关算尽地斗了数十年,却从没想到,春风得意的他在最后关头,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这可以说是他一时的疏忽造成的,但更是必然,历史上同类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很多次。梁氏外戚一门掌控朝政多年,横行霸道,说一不二,连皇帝也不敢得罪他们。但人要是不懂得收敛,不知进止,终究是要吃大亏的,像梁冀这样,身死家破,天大的荣华富贵瞬间也就化为泡影。
3、 范滂督察天下
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在朝廷中为所欲为,国家的经济连年下滑,百姓们的日子也越过越难。很多官员见到这种情况,都龟缩着,暗自说:“枪打出头鸟,咱好不容易当上官,势单力薄,改变现状是别想了,还是好好享受下生活吧。”于是,朝廷上下,不止是宦官和外戚不务正业,就连很多官员也开始混日子。
一个叫范滂的人看不过去了,暗下决心:“如果我今后当上官,一定要铲除这些贪官污吏,还天下一片清明。”后来,他因为品德高尚,渐渐有了名望,朝廷果真让他在官府任职。
当了官的范滂,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只要发现有官员贪赃枉法,就二话不说地给予严惩。至于那些想要贿赂他的官员,在他面前都退避三舍。曾经有一次,领导们派他出巡查办,他就当众立下保证书,要把遇到的贪官污吏都绳之于法。范滂边走边查,很多官员都因此遭殃。
等他来到冀州这个地方时,当地的官员都纷纷递交辞职信。有人很奇怪,就问他们原因。这帮官员们边打包行李边回答:“范滂那家伙六亲不认,咱从当官开始,都算不清贪了多少钱了。如果让他查到,别说变成穷光蛋,恐怕就连命都没了啊。”官员们望风而逃,范滂清正廉明的名声也越来越响。
尽管他一心要拨乱反正,但贪官污吏还是太多了。一次,范滂奉命察访民情,考察官员政绩。在上报领导的时候,他检举了当地二十多个贪官污吏的名字。领导一看,以一副怀疑的口气问:“这贪赃枉法的人也太多了吧?你确定查清楚了吗?要是回头我发现有不实之处,我可怀疑你掺杂私情了啊。”
范滂反驳说:“我一直发誓,要做个杜绝腐败的官员。这些人自然都是证据确凿才上报给您的。如果其中有一丝一毫不真实的地方,就是对我人格的侮辱。您尽管去查好了,如果这些官员没有犯法的话,我甘愿受罚!”领导见他斩钉截铁的模样,当时就哑口无言。
阿龙记事贴
揽辔澄清
某年,冀州发生饥荒,贪官污吏们照样过着糜烂的奢侈生活,对灾民们不闻不问,饥民们纷纷起来造反。朝廷派范滂为清诏使前去考察。他接到命令后感到责任重大,临行时在马上手执缰绳,对随从说:“一定要查明真相,澄清天下。”这就是“揽辔澄清”成语的出处。
后来,有个叫宗资的官员听说范滂为官清廉,就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在人事部门工作。然而,范滂上任没多久,便遇到了难题。原来,他有个外甥叫李颂,人品很差,属于过街老鼠类型。就是这样一个人,却靠着投机取巧的本事,攀上了太监唐衡这根高枝。
唐衡跟他关系好,就说:“你跟在我身边,我是不会让你白混的。要不你去宗资那儿报到,让他给你个官做。”李颂听后,便屁颠儿屁颠儿地跑去找宗资要官。
宗资很识相,他知道唐衡在桓帝那儿可算是一等一的大功臣,自己就是有十个脑袋,也是惹不起的。可范滂却不同了,他站出来说:“李颂就算是我外甥,我也不同意他当官。这家伙做平头老百姓就不地道,要是让他当了官,老百姓不就得遭殃了吗?”
范滂管着人事部门,说不任命就不任命。宗资又急又气,恨不得抽自己一耳光,“咱当初怎么就没想到,把范滂给请进来,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
他不好对范滂发怒,只好找来打下手的朱零,让他通融通融。谁知朱零自从跟着范滂混,人也变得正直起来了,在这件事上同样坚决地说“不”。宗资气得跳脚,当场就叫来下人,说要把他打清醒点儿。
朱零轻哼一声,“您今天就算把我打死,我也要站在范滂这边!”宗资见他毫不妥协,只好叹口气,暗说自己倒霉,碰上的全是些不知变通的家伙。
范滂为官多年,一直谨守自己当初的誓言,严惩贪官污吏,在百姓中间赢得了好名声。遗憾的是,身处在东汉后期那样的黑暗官场中,势单力薄,他最终也未能改变现状。
阿龙辞典范滂“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