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着需要点哲学
3369800000021

第21章 幸福的探求(1)

01 幸福有标准吗

哲学家伏尔泰曾言:“幸福,是上帝赐予那些心灵自由之人的人生大礼。”这句话足以点醒每一个追求幸福的人:要做幸福的人,你首先要当自己思想、行为的主人。换言之,你只有做自己,当个完完全全的自己,你的幸福才会降临!这就是幸福的秘密。

没有一个人是幸福的,除非他相信自己是幸福的。

——【罗马】普布利留斯

古代希腊人对人生的理解,主要采取幸福论的看法。事实上,追求幸福在任何时代都是每一个人所盼望的,但是当我们在讨论“什么是幸福”的时候,必须考虑两种现象。首先,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东西为幸福,有些人追求金钱、权力、地位,但也有些人追求荣誉、友谊、爱情。其次,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或情况下也会对幸福的看法产生差异。譬如,你今天生病了,就会认为拥有健康是最幸福的事,但病好了之后,恐怕会忘了健康是最幸福的,反而认为其他东西最重要。由此看来,当我们讨论人生的目的的时候,不能只模糊回答说“追求幸福”,还要进一步去讨论“什么是幸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幸福定出了两项标准:积极的活动与免于灾祸。所谓积极的活动,是指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要积极地努力实践自身的本质,将潜能充分发挥,达到最高的实现。所谓免于灾祸,就是要躲避灾祸同时不要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影响心情,带来痛苦。

人要如何积极地活动呢?亚里斯多德先将人与动物的活动加以区别,在人的活动中,凡是与动物相同的活动,都与人的幸福无关,因此,凡属于生长、繁殖或感觉的活动,都与人的幸福无关,都不是会带来幸福的活动,只有人所特有的活动才有带来幸福的可能。幸福必须要免于灾祸,只要带来任何痛苦,都不配称为幸福。

这点在亚里士多德的前辈、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赫拉克利特是一位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做皇帝,并且自己也不喜欢做皇帝的感觉,于是便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研究他心爱的自然和哲学。

据说,当时显赫于世的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赫拉克利特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文化,被他傲慢地拒绝了。他说:“世人都活着,但是对真理与正义却是陌生的。由于可恶的愚昧,他们保持着无节制的和虚妄的意见。而我,由于已遗忘了一切罪恶,遗弃了跟随我的无度的嫉妒和身居高位的傲慢,我将不去波斯。我将满足我的卑微并保持我的一贯的意志。”

他整天和小孩玩骰子。他对围观的人说:“你们这般无赖,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难道这不比你们参加的政治活动更好吗?”

同时,赫拉克利特是一个有严重精神洁癖的人。他虽然鄙弃了贵族的地位和生活,骨子里却是一个贵族主义者。不过,他心目中的贵族完全是精神意义上的。在他看来,区分人的高贵和卑贱的唯一界限是精神,是精神上的优秀或平庸。他明确宣布,一个优秀的人抵得上一万人。他还明确宣布,多数人是坏的,只有极少数人是好的。他所说的优劣好坏仅指灵魂,与身份无关。‘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陋的。’我从这句话中听出的意思是:那些没有灵魂的家伙,不管在社会上多么风光,仍是一副丑相。”赫拉克利特希望从精神的崇高中获得幸福。

这样看来,赫拉克利特是符合亚里士多德幸福标准的人,他放弃了自己不喜欢的王位,避免了不必要的灾祸;同时又专注于精神的研究,积极地活动,希望从中获得幸福。在上述两项标准之下,到底什么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借着其积极性,可以使人免于灾祸、获得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那就是理性活动。所谓理性或明智,就是亚里士多德智慧之学的工具,借由理性,不但可看出人类所应实现的自我本质,更可察觉祸福之所系。

02 幸福,转身即是

以爱情开始而以理想结束的一生是幸福的。

——【法】帕斯卡尔

什么是幸福?法国小说家方登纳在《幸福论》中所阐述的定义是:“幸福是人们希望永久不变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肉体与精神所处的一种境界能使我们想,“我愿一切都如此永存下去”,或如浮士德对“瞬间”所说的,“哟!留着吧,你,你是如此美妙”,那么我们无疑是幸福的。

在生活中每个人对幸福的诠释各有不同。许多时候,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而觉得别人的幸福很耀眼。

然而,尽管他们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幸福,但幸福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有时候真实的幸福恰恰不是先求而后得,而是在困境之中与之邂逅的。

一个人一直抱怨没有鞋穿,见到没有脚的人之后,因自己的健全而体味到了幸福。一个失恋者被痛苦折磨得死去活来,他恨命运不济、造物不仁,让自己变为孤独而又畸形的人,但当他见到一个失去双臂的人用脚写字、缝衣服的时候,突然觉悟到丢失一位心上人比起丢失双臂来实在微不足道,虽失掉了心灵揽系,终究还能重新振作起精神,饱尝青春之甘美,沐浴生命之恩泽——他从振作精神中体味到了幸福。

人最难能可贵的是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付出的是什么,从而正确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快乐地享受自己的幸福。

从前,有一个公主总觉得自己不幸福,就向别人请教如何能够让自己变得幸福。别人告诉她找到一个感觉幸福的人,然后将他的衬衫带回来。公主听后派自己的手下四处寻找自认幸福的人。手下碰到人就问:“你幸福吗?”回答总是:不幸福,我没钱;不幸福,我没亲人;不幸福,我得不到爱情……就在他们不再抱任何希望时,从对面被阳光照着的山冈上,传来了悠扬的歌声,歌声中充满了快乐。他们随着歌声走了过去,只见一个人躺在山坡上,沐浴在金色的暖阳下。

“你感到幸福吗?”公主的手下问。

“是的,我感到很幸福。”那个人回答说。

“你的所有愿望都能实现,你从不为明天发愁吗?”

“是的。你看,阳光温暖极了,风儿和煦极了,我肚子又不饿,口又不渴,天是这么蓝,地是这么阔,我躺在这里,除了你们,没有人来打搅我,我有什么不幸福的呢?”

“你真是个幸福的人。请将你的衬衫送给我们的国王,公主会重赏你的。”

“衬衫是什么东西?我从来没见过。”

幸福是一种心态,一种自我感受,就像上面故事中的那个躺在山坡上的人,他连衬衫都没见过,可以说在物质上很贫困,可是他依然感到很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有钱人物质生活优越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有钱人不一定有幸福,更重要的是,就算有幸福存在他也可能感受不到。放弃自己的追求,跟随别人的足迹,就会偏离自己人生的轨道。我们可以追求金钱,但是幸福生活的标准本身并不是由那些富人们定出的。钱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态度。也许我们终生都不能够大富大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自己平凡普通的生活中找不到幸福,找不到健康的身体、充满活力的心、相亲相爱的家人和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位哲人曾说:“当鞋合脚时,脚便被忘却了。”人之所以痛苦的根源在于,人在心灵上难以满足,对生命有太多的不满和抱怨,唯独少了一份感激,快乐也因此与他们无缘。如果我们还活着,如果我们还不是特别的穷困潦倒,如果我们还有健全的四肢,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生命充满感激呢?

03 幸福三要素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幸福。越往前去,它就越多,越多。

——【法】罗曼·罗兰

哲人说,幸福和快乐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一是有希望。

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回答说:“我哪会一贫如洗,我为我自己留下的是一份最伟大的礼物。我所留下的是我的希望。”

一个人要是只生活在回忆中,就失去了希望,他的生命已经开始终结。回忆不能鼓舞我们有力地生活下去,回忆只能让我们逃避,好像囚犯逃出监狱。

二是有事做。

一个英国老妇人,在她重病自知时日无多的时候,写了如下的诗句:

现在别怜悯我,永远也不要怜悯我;

我将不再工作,永远永远不再工作。

很多人都有过失业或者没事做的时候,这时他就会觉得日子过得很慢,生活十分空虚。有过这种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有事做不是不幸,而是一种幸福。

三是能爱人。

诗人白朗宁曾写道:“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

生命中有了爱,我们就会变得谦卑、有生气,新的希望油然而生,仿佛有成百上千件事等着我们去完成。有了爱,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也变得万紫千红。有了希望,人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有事做,人生就避免了空虚与无聊,而变得充实起来;能爱人,人生就有了情趣,不枯燥。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你的生命必将缤纷多彩。

俄国作家冈察洛夫曾塑造过一个奥勃洛摩夫的形象:他“胸怀大志”,也颇有才气,常常“突然产生一个思想,像大海里的波涛似的在他头脑中起伏奔腾。随后发展成为一种企图,使他的血液沸腾,筋肉蠕动,血脉膨胀。于是,企图又变成志向。他受到精神力量的激动,一分钟内迅速地改变了两三次姿势……”可是,从早上到黄昏,他只是躺在床上,整整一天什么事情也没做。这就是俄罗斯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多余的人”的形象。

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成功者。“只要想做,就立刻去做”,是成功者共同的行为准则。

宋代有一位著名的大慧禅师,门下有位弟子道谦,参禅多年,却始终无法开悟。

一天晚上,道谦诚恳地向师兄宗元诉说自己不能悟道的苦恼,并且请求宗元帮忙。

宗元说:“我能帮你的,当然乐意之至,不过有三件事我无能为力,你必须自己去做!”

道谦连忙问:“是哪三件?”

宗元说:“当你肚饿口渴时,我的饮食不能填饱你的肚子,我不能帮你吃喝,你必须自己饮食;当你想大小便时,你必须亲自解决,我一点也帮不上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除了你自己之外,谁也不能驮着你的身子在路上走。”

道谦大悟,因为他感到了自我的力量,也决定善用自己的力量。

生活中,很多事情如果不是自己想追求、自己想得到,根本不能激发任何动力,以意兴阑珊的态度去面对,别想幸福会从天上掉下来。

别只是羡慕别人外在的光鲜亮丽,却忽略了他们背后努力打下的根基。想要获得成功,就得动手去学,动手去做。有开始,才有后来,这是不变的道理。

04 幸福是对缺憾的不苛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东坡

世界并不完美,人生总有不足。留些遗憾,反倒使人清醒,催人奋进。没有皱纹的祖母最可怕,没有遗憾的过去无法链接人生。人生确实有许多不完美之处,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憾,真正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即使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历史记载,西施的脚大,王昭君双肩仄削,貂蝉的耳垂太小,杨贵妃还患有狐臭。道理虽然浅显,可当我们真正面对自己的缺陷、生活中不尽如人意之处时,却又总感到懊恼、烦躁。在《百喻经》中,有这样一则可笑而发人深省的故事。

有一位先生娶了一个体态婀娜、面貌娟秀的太太,两人恩恩爱爱,是人人称羡的神仙美眷。这个太太眉清目秀,性情温和,美中不足的是长了个酒糟鼻子。柳眉、凤眼、樱桃小口,瓜子脸蛋上却长了个酒糟鼻子,好像失职的艺术家,对于一件原本足以称傲于世间的艺术精品,少雕刻了几刀,显得非常突兀、怪异。

这位丈夫对于太太的鼻子终日耿耿于怀。一日出外经商,行经贩卖奴隶的市场,宽阔的广场上,四周人声沸腾,争相吆喝出价,抢购奴隶。广场中央站了一个身材单薄、瘦小清癯的女孩子,正以一双汪汪的泪眼,怯生生地环顾着这群如狼似虎、决定她一生命运的大男人。这位丈夫仔细端详女孩子的容貌,突然间,他被深深地吸引了。好极了!这个女孩子的脸上长着一个端端正正的鼻子,于是,他不计一切,买下她!

这位丈夫以高价买下了长着端正鼻子的女孩子,兴高采烈地带着女孩子日夜兼程地赶回家,想给心爱的妻子一个惊喜。到了家中,把女孩子安顿好之后,他以刀子割下女孩子漂亮的鼻子,拿着血淋淋而温热的鼻子,大声疾呼:“太太!快出来哟!看我给你买回来最宝贵的礼物!”

“什么样贵重的礼物,让你如此大呼小叫的?”太太疑惑不解地应声走出来。“喏,你看!我为你买了个端正美丽的鼻子,你戴上试试。”

丈夫说完,抽出怀中锋锐的利刃,一刀朝太太的酒糟鼻子砍去。霎时,太太的鼻梁血流如注,酒糟鼻子掉落在地上,丈夫赶忙用双手把端正的鼻子嵌贴在伤口处。但是无论他怎样努力,那个漂亮的鼻子始终无法粘在妻子的鼻梁上。

可怜的妻子,既得不到丈夫辛苦买回来的端正而美丽的鼻子,又失掉了自己那虽然丑陋但是货真价实的酒糟鼻子,并且还受到无妄的刀刃创痛。而那位糊涂丈夫的愚昧无知,更是叫人可怜!

有些人以为自己是在追求完美,其实他们才是最可怜的人,因为他们是在追求不完美中的完美——根本不存在的完美。

完美主义的人表面上很自负,内心深处却很自卑。因为他很少看到优点,总是关注缺点,总是不知足,很少肯定自己,于是就很少有机会获得信心,当然会自卑了。人生确实有许多不完美,但我们可以选择走出不完美的心境,而不是在“不完美”里哀叹。

05 幸福是对本我的追随

一个感觉合脚的鞋却会夹痛另一个人的脚,适用于一切病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

——【瑞士】荣格

很多人对人生每每抱有一种力求完美的心态,凡事都要全力以赴,事事都不能落后于人,可是人生根本没有什么所谓“十全十美”的事情,你又何必把自己折腾得这么累?凡事尽力而为即可,无法改变的事情就不要过度在意,要懂得从内心善待自己,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一个圆环被切掉了一块,圆环想使自己重新完整起来,于是就到处去寻找丢失的那块儿。可是由于它不完整,因此滚得很慢,它欣赏路边的花儿,它与虫儿聊天,它享受阳光。它发现了许多不同的小块儿,可没有一块适合它。于是它继续寻找着。

终于有一天,圆环找到了非常适合的小块,它高兴极了,将那小块装上,然后又滚了起来,它终于成为完美的圆环了。它能够滚得很快,以致无暇注意花儿或和虫儿聊天。当它发现飞快地滚动使得它的世界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时,它停住了,把那一小块又放回到路边,缓慢地向前滚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完整的圆,生命中有些东西原本是可以舍弃的,太完美的结局往往像那个完整的圆一样,会失去很多曾经拥有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