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着需要点哲学
3369800000007

第7章 自我的寻找(1)

01 斯芬克斯之谜

哲学是一种对世界本质的思考,自然也体现了对人的本质的思考。在“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也许并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它的回答只能在历史当中,只能在“人是什么”的不断追问当中。

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苏格拉底

哲学是一种对世界本质的思考,自然也体现了对人的本质的思考。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熟悉同时也是最陌生的就是人本身了,说熟悉是因为我们就是人本身,说陌生是因为我们至今对于人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哲学家虽然被认为是最睿智的人,但是对于人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也是争论不休。也许,人是什么,注定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

在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狮身人面的怪兽,名叫斯芬克斯。它性格非常怪异,它有一谜语,询问每一个路过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据说,这便是当时天下最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如果你回答不出,就会被它吃掉。它吃掉了很多人,直到英雄的少年俄狄浦斯给出谜底。

俄狄浦斯的谜底是“人”。他解释说:“在生命的早晨,人是一个娇嫩的婴儿,用四肢爬行。到了中午,也就是人的青年时期,他用两只脚走路。到了晚年,他是那祥老迈无力,以至于他不得不借助拐杖的扶持,作为第三只脚。”斯芬克司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俄狄浦斯猜中了,斯芬克司之谜,就是人的谜、人的生命之谜。

然而,斯芬克司之谜并没有真正解开。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婴儿、青年和老年时期,但无论是四只脚、两只脚和三只脚都无法概括人的本质,俄狄浦斯还是没有回答人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斯芬克斯的谜底也可以是一只猴子:早晨四脚着地出门,中午两脚着地摘果实,下午一只手抱着果实回家。我们最终得到的只是人可能的形态,而不是人的全部。相信当被问到人是什么的问题时,很少有人会对“人就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这样的答案表示满意吧。

可以说,人到底是什么,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人是生活在必然性当中,像拉美特利所说的那样像机器一样活着,还是能够独立承担自己的命运,像尼采说的那样只是一个“尚未定型的动物”?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如果是善的,为什么为非作歹之事频频发生,如果是恶的,历史上为什么还会出现“杀身成仁”的壮举?也许这些问题不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永远也不会解决。

因此,在“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也许并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它的回答只能在历史当中,只能在“人是什么”的不断追问当中。也正因为此,斯芬克司之谜才会成为千古之谜。

02 人是机器

自然和人都是机器。

——【英】霍布斯

既然斯芬克斯之谜没有真正被解开,那么关于“人是什么”的话题仍然会继续争论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有趣的思想,“人是机器”便是其中之一。《人是机器》是拉美特利的代表作,“人是机器”也是在此著作里提出的著名观点。

拉美特利,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1709出生于法国圣马洛的一个富商家庭,起初学习神学,成为耶稣会牧师和圣奥古斯丁宿命论教义的信徒。后来,由于一方面讨厌神学,另一方面认为做医生能够更好地谋生,因而转向医学,173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嗣后,前往莱顿师从名医波尔哈维,深受机械主义医学思想的影响。从这时期起,人是机械的观点开始深入拉美特利的心灵。

拉美特利曾做过军医,而他自己却不幸患病。他根据对自己病情的观察,获得这样的信念:人的精神活动决定于人的机体组织;思想只不过是大脑中机械活动的结果,当体力上变得更虚弱时,精神功能也会衰退。1747年,拉美特利在荷兰匿名发表了他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著作《人是机器》。

拉美特利从物质具有运动力和创造力的基本观点出发,批判地继承了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的思想,进一步得出“人是机器”的结论。笛卡尔认为动物是机器,而人体功能以机械方式发生作用。拉美特利肯定笛卡尔只以物质的原因说明动物的观点,但不同意笛卡尔把动物看成是没有感觉能力的简单的自动机。他主张用有感觉、有精神的、活的机器这一新概念来说明人,认为人的身体状况毫无例外地决定人的心灵状况,人的机体组织则是类似钟表那样纯粹由物质的机械规律支配的自动机。

拉美特利运用当时医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大量科学材料,论证人的心灵对人的机体组织特别是对人脑的依赖关系。比笛卡尔更进一步的地方在于,他把大脑看作精神或心灵的所在地。在他看来,外界对象刺激感觉器官中的神经,由神经腔中一种精细的物质“无精”将运动传入大脑,达到感觉中枢,感觉心灵在这里接受各种感觉。感觉能力是记忆、反省、想象、情感、判断、意志等心灵的其他各种活动的基础,脑部一旦出现了毛病,脑子和感官之间的通道被堵塞,心灵的一切活动就会停止。

拉美特利生活的时代是近代机械大发展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目睹了现代几何学、数学、化学和物理学的诞生与初步发展,拉美特利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解剖并重构了人。

实际上,这种将人视为机器的观点在哲学史上早就有之,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利维坦》的作者霍布斯就秉承一种机械论的哲学观。他认为世界和人都是机器,世界是由因果链条组成的大机器,世界只有物体存在,物体由因果联结为整体。物体分两部分:自然物体和人工物体。人属于自然物体,人是世界这个大机器中的小机器,人和钟表一样,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这些零件一个推动一个,造成人的生命运动。

拉美特利和霍布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却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说明人和机器确实有相似之处。但细细想来,两者的观点似乎又有不妥之处,人作为有理性有思想的存在是与无理性无思想存在的机器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机器意味着秩序,也意味着没有选择,这显然不是人应该有的状态。

03 对自我的最初寻找

人性是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制造出来的。

——【德】马克思

哲学家泰勒斯告诉我们生活中哲学会给我们的很多事情带来更高层次的指导作用,可是以此来赚钱谋利并非哲学的指导意义想得到的东西。那哲学的目的是什么,雅典德尔菲神庙前的石碑上镌刻的神谕也许是最好的说明:认识你自己!

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的事?”

泰勒斯说:“认识你自己。”

那人又问:“什么是最容易的事?”

泰勒斯说:“给别人提建议。”

或许你将纳闷,我们来到世上生活了这么久难道连自己是谁都认识不清楚吗?但事实上确实如此,我们感觉最熟悉的东西往往是最难认识的。当你真正安静地面对自己并询问关于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内心得到的答案也许就是一阵慌乱和不知所措。“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比最艰深的数学原理都难以解释。和“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一样,追问人生的意义同样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理性主义的哲学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有规律、有逻辑、有意义的客观存在,人是宇宙的精华,可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战胜自然,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莫不如是。

然而,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以及人类认识的进步,对理性主义的打击也纷至沓来。首先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发现主宰世界的人原只不过是茫茫宇宙中一颗小行星上的尘埃;接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宣布人并非是由上帝造的,而是由猴子演变进化而来;继之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声明人连自己都认识不了,更主宰不了自己。在三次沉重的打击之下,营造了千年的理性主义大厦轰然倒塌,令人目瞪口呆。叔本华、尼采、萨特等人进一步提出了荒谬哲学,认为人的存在并没有合理性,而意义只是选择的结果。人的存在是偶然的,人有思想是偶然,那么我们是谁,我们的意义何在?经过数千年的争论,我们又回到了起点。

近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有一段这样的故事:

在一次名流云集的沙龙里,大家深深地为一位高贵、博学的绅士的风采所迷住。这位绅士高谈阔论、语惊四座,时而评述古希腊精深的哲学思想,时而对当今政府的经济政策加以透彻的赞叹。

一位贵妇人忍不住问道:“请恕我冒昧,先生,您真是一位杰出的人物,可是您能告诉我您是谁吗?”

“是的,我是谁?”这位绅士停了一下说,“如果有谁能告诉我这一点就好了。”

当然,他并不是失忆病患者,而是对现代哲学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叔本华。

从哲学上来讲,这个“是”字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世界上很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是什么”这个关系。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一切都只是大概的、颊糊的。你说的你与我认为的你不会一样,我认为的我与真实的我也不会一样。

我们并不会强制灌输人生偶然和无意义的思想给读者,但是哲学的思考确实会对我们认识自己有所裨益。在生活中不论你拥有怎样的工作怎样的地位和家庭,也许会有一天,一阵莫名的空虚突然侵袭了你,你突然感觉自己无所依傍,从前所追求的一切突然都失去了意义。你会忍不住问:“我到底怎么了?”也许你一直平平淡淡,毫不引人注目,平庸麻木的生活早已消磨掉你的锐气和志向。然而,当你看到忙忙碌碌的众人时,面对着永远逝去的时光时,你会忍不住问:“我到底怎么了?我该怎么办?”这就是你对自我的最初寻找,寻找那个可以使自己安稳度日的理由,寻找那个令自己安然渡向人生彼岸且并不难过而是满足的理由。这样的寻找才能使你拨云见日,看到真正的自我,让生活充满意义。当这种动力足够大时,甚至会改变你的—生。

04 认识自己才能开始真正的人生

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德】尼采

多少经历世事沧桑的人总说道,世界上最难认识的人就是自己。好多人都善于观察别人,善于分析别人的喜怒哀乐,剖析别人是什么样的人。但是又有多少人分点时间给自己,好好了解一下那个整天跟自己在一起却得不到回应的人呢?对了,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因而说知人易,知己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对自己能多一分了解,也会对生命多一分正确的认识。

法国著名散文家、思想家蒙田在《论自命不凡》的随笔中写道:“对荣誉的另一种追求,是我们对自己的长处评价过高。”这是我们对自己怀有的本能的爱,这种爱使我们不能认清自己。

有位哲学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师常常教导他的学生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做人就要做一个自知的人。唯有自知,方能知人。”

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道:“请问老师,您是否知道您自己呢?”

“是呀,我是否知道我自己呢?”老师想,“嗯,我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观察、思考、了解一下我自己的个性、我自己的心灵。”

回到家里,老师拿来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容貌、表情,然后再来分析自己的个性。

首先,他看到了自己亮闪闪的秃顶。“嗯,不错,莎士比亚就有个亮闪闪的秃顶。”他想。

他看到了自己的鹰钩鼻。“嗯,英国大侦探福尔摩斯——世界级的聪明大师就有一个漂亮的鹰钩鼻。”他想。

他看到自己的大长脸。“嗨!伟大的林肯总统就有一张大长脸。”他想。

他发现自己个子矮小。“哈哈!拿破仑个子矮小,我也同样矮小。”他想。

他发现自己有一双大蹩脚。“呀,卓别林就有一双大蹩脚!”他想。

于是,他终于有了“自知之明”:“古今中外名人、伟人、聪明人的特点集于我一身,我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人,我将前途无量。”

认识自己,远没有捉摸别人那么容易,因为我们往往最忽视自己的习惯、爱好、个性。人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琢磨别人由于不会有太多的交流,所以这种思索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一旦考虑自己,所有的想法都一拥而上,实在让人招架不住,那么认识自己的任务就会变得复杂而变化多端。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保持本色,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时候人生才可能精彩,那精彩才会真正属于自己。

认识自己并不只是认识自己的缺点,如果仅认识自己的消极面而不能自拔,就会变得自卑,人生没有动力。与此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优点,或许这才是最重要的,但时常被人无情地忽略掉。所谓的优点是任何你能运用的才干、能力、技艺与人格特质。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发现那些优良的特质,利用这些优良的特质成就人生。

05 只有发现自己,才能求得新生

人一半是自己造成的,一半是外力造成的。

——朱光潜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是拜托了一种偶然的力量,没有人问过我们是否愿意来到这里,即使问了,我们也没办法回答。所以来到就是来到了,只有认真面对、思索,才不算枉费此生。因为没有人给我们讲清楚为什么,便开始了人生的旅程,所以只能靠自己有限的人生来探索了。在这人生的逆旅之中,不断遭遇着亲情、学业、爱情、工作的痛苦,从少年走到青年,从青年走到壮年,从壮年走到……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是结束。当你正以为一切都已经结束,可以歇息的时候,却突然困惑起来:自己真的是属于自己吗?在生命的旅途中,我是该后悔呢还是该满足?

一天,一个农民的驴子掉进了枯井里。那可怜的驴子在井里凄惨地叫了好几个钟头,农民在井口急得团团转,就是没办法把它救出来。最后,农民说服了自己:驴子已经老了,这口枯井也该填起来了,不值得花太大的精力去救驴子。

农民把所有的邻居都请来帮忙填井。大家抓起铁锹,开始往井里填土。驴子很快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起初,它只是在井里恐慌地大声哀鸣。不一会儿,令大家不解的是,它居然安静了下来。几锹土过后,农民终于忍不住朝井下看,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每一铲砸到驴子背上的土,它都做了出人意料的处理:迅速地把土抖落下来,然后狠狠地用脚踩紧。就这样,没过多久,驴子竟把自己升到了井口。它纵身跳了上来,快步跑开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惊诧不已。

这是一个现实寓言,我们也像这头驴子一样,在某一个时刻被困在一口充满苦难的井里面。我们苦苦挣扎,需要别人的解救,但是就是有一种力量试图埋葬我们。实际上,不必等待也不必抱怨,把生活中压向你的一铲铲土,踩在脚底,照样可以求得新生,走向人生巅峰。不要一味呆那里等待救赎,那样等来的只能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