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北朝那些事儿
3371400000008

第8章 南北大变革(1)

1、 魏孝文帝迁都

471年,年仅五岁的拓跋宏(后改名为元宏)当上了皇帝,史称魏孝文帝。孝文帝年纪太小了,老妈也死得早,于是国家大权就交给自己的祖母——冯太后打理。冯太后虽然是个女人,不过在治国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孝文帝从小跟在她身边,耳濡目染,学到了不少东西。490年,他在当了二十年的空头皇帝后,终于掌握了实权,开始管理国家。

新官上任三把火,孝文帝刚刚上位,就想把迁都洛阳的方案提上日程。不过,他深知当时的鲜卑贵族们早就习惯待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了,不说各家保险箱里的那些金银珠宝不好搬,就是房屋土地这些不动产,贵族们在平城一带也买了不少。如果这时候,大权还不稳固的他提出要搬家,相信不出三天,自己就会被人从皇位上赶下去。

孝文帝不是傻子,不想拿自己的皇位冒险。于是,在某天开会的时候,他对官员们说:“我实在很羡慕老祖宗拓跋焘的不世功勋,他刚刚上任就带领军队走出国门,打了几场漂亮的仗。我身为他的后人,难道不应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为了超越前人,我决定率兵出征,南下灭齐!”

命令是下达了,可是官员们个个都愁眉苦脸,暗自发牢骚:“小皇帝果然不熟悉业务,南方这么远,咱不说率兵打仗,就是单单走路到那儿,都要花上不少时间。现在咱们带着大批士兵,哪怕是日夜急行,等到了目的地,南齐那边恐怕早就做好战斗准备了。”大家想是这样想,可一看见孝文帝雄心勃勃的模样,又实在不忍心打击一个年轻人的斗志。

正在这时,他的堂叔拓跋澄站出来,说出兵南下对国家社稷不利。孝文帝一改以往的谦和,说:“现在北魏的大小事都是咱说了算,您虽然是咱叔叔,但说穿了,不过就是个辅佐我治理国家的臣子,有啥资格对我指指点点的?”

拓跋澄当即反驳:“你是老大不假,但我既然负责协助你治理国家,那么你有错了,我就应该提醒你,这才算是履行职责。”

他们两人吵得不可开交,旁边的一帮大臣乐得轻松。本来嘛,既然拓跋澄说出了大家的心声,那自己还何必凑上去惹皇帝生气呢?等到散会后,孝文帝把拓跋澄找来,跟他说了自己的真实打算。本来还在气头上的拓跋澄这才笑起来,说:“既然是迁都的事,那咱绝对力挺你到底。要知道,咱也是个改革派啊。”

于是,所谓的“南征”工作在拓跋澄的抗议无效后,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官员们很无奈,皇帝的叔叔都把这个新君劝不回来,更别说他们这些外人了。493年,孝文帝亲自率领一支三十万的大军,领着若干大臣,踏上了“南下伐齐”的征途。

孝文帝出发的日子,恰好是秋雨连绵的时候。当时,大军顶着阴冷的秋雨,连续走了一个多月,有些官员就受不了了。他们开始叫嚷:“皇上,已经连着下了一个月的雨了,路也不好走。咱们第一次出征就遇到这样的情况,会不会是上天在给您警示,让您不要轻易动兵啊?”

孝文帝充耳不闻,握拳激励众人:“大家不要被这几场雨给打倒了,要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嘛。”众人当场跌倒在地,叫苦连天。

阿龙记事贴

太上皇拓跋弘

宗爱立了拓跋余当皇帝,后来又杀了他。大臣们就拥立了文成帝拓跋。献文帝拓跋弘是拓跋的儿子,他崇文重教,喜玄好佛。471年,拓跋弘因杀了嫡母冯太后的情人,冯太后逼迫拓跋弘传位给5岁的太子拓跋宏,拓跋弘做了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当时18岁)。后来冯太后还是觉得拓跋弘碍手碍脚,干脆将他毒死,死时才23岁。

孝文帝可不管众人的反应,他径自上马,容光焕发地号召大家继续赶路。大臣们彻底崩溃了,死活赖在地上不肯起来,说:“今天就算是在这儿饿死,也坚决不走了。”

孝文帝把脸一沉,冷声说:“拉弓没有回头箭,咱们好容易出来一趟,怎么能连敌军的影子都没见着就回去呢?咱们身为鲜卑人,没有征服天下的勇气,要是传出去了,不是会被天下人笑掉大牙吗?”

大臣们连忙拖住孝文帝的马,阻止他说:“皇上,不是咱们不愿意打仗,而是这次出征实在太仓促了,胜算真的不大啊。就咱们现在这状况,等到了南齐,军心士气啥的恐怕早就没了,这不是任人宰割吗?”

孝文帝将马鞭一挥,说:“本来朕和士兵们都很有信心能打赢这场仗,就是因为你们成天唉声叹气,才搅得人心不宁。怎么,难道是皮痒了,想让朕惩处你们?!”

大臣们吓得三跪九叩,说:“皇上饶命啊,咱们真的是为了国家才这样做的。要不这样吧,现在只要除了打仗,你要求什么事情,咱们都绝无二话,坚决执行到底!”

孝文帝见众人一副信誓旦旦的样子,当即笑了,说:“那好,咱不打仗了,咱搬家到洛阳吧。”

“啥?您要迁都!”又一个重磅炸弹击中大家,不过说实话,这可比长途远征去打南齐来得轻松多了。

孝文帝看没有人反驳自己,便继续解释说:“朕在有生之年,一定要让南北统一,迁都是早晚的事。既然现在你们不让朕南征,咱也不是油盐不进的人,就只好退而求其次,改成迁都吧。洛阳这个地方离南齐近,也好时刻提醒咱们,不能因为一时的苟安,就忘了天下一统的重任!”

众人见当老大的都让步了,而且迁都这件事的确有利于今后国家的发展,一时间也没人出来反驳,只好当场答应下来。孝文帝见心愿达成,笑眯了眼,连忙命令拓跋澄赶回平城,劝说留守当地的官员和贵族加入到搬家的行列。

南征还是搬家,这样的问题同样摆在了平城人的眼前。大家权衡利弊后,觉得打仗这事太不靠谱,失败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改变不了;至于迁都嘛,现在虽然会对多年积累下来的家业不舍,但是好歹咱到了洛阳以后,还都是贵族不是?只要有这贵族身份,还愁没饭吃、没钱用?

于是,495年,孝文帝的迁都计划顺利执行。这个北方的民族在皇帝老大的推动下,将首都搬到了洛阳,接下来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南北大融合的改革运动。

阿龙辞典临朝称制

古时后宫是不能上朝堂的,所以后妃掌权就叫“临朝”;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后妃虽然掌权,但不是皇帝,所以就叫“称制”。“称制”其实是指在发布命令的时候,是以皇帝的名义,而不是直接使用后妃的懿旨。临朝称制由西汉吕后开创,冯太后在少年拓跋弘即位后临朝称制,后来又在拓跋宏即位后长期临朝称制。

【阿龙看热闹】

走最短的路,还是走最快的路?

孝文帝深谙人心,知道自己如果首先提出迁都的事,肯定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所以,他先是下达了貌似不可能完成的南征任务,在众人的恳求下,才装作勉为其难的样子,提出迁都一事。大家见皇帝老大都做出了让步,自然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人心向来如此,当太高的目标达不到时,退而求其次,选择低一点的目标就容易达成。

2、 北魏改革

魏孝文帝受汉族的冯太后的影响,很喜欢汉人的文化。他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熏陶,什么《四书五经》、《史记》、《汉书》,他通通读过,而且很能活学活用。在他看来,汉人的文化可比鲜卑族的文化深厚有用多了,如果不号召全民加以学习的话,那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汉化改革的决心,在他很小的时候,便悄悄滋长起来。等他带着群臣百官迁都洛阳后,便问众人:“咱们好容易搬了新家,说起来,洛阳跟咱们平城的风俗有很大区别。那你们觉得是改改习惯适应现在的环境好呢,还是一切按平城的习惯来好呢?”

官员们不疑有诈,都回答:“自然是适应环境要好些,要是不改变的话,最后苦的还是自己啊。”

孝文帝满意地笑了,当下宣布:“那我可就开始改革了啊。”他一声令下,北魏全国都投身进了改革的浪潮中。

首先,他给自己成立了改革的智囊团,重用支持改革的鲜卑贵族。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不拘一格,无论是鲜卑人还是汉人,只要有真本事的,他都加以重用。接着,他还要求所有的鲜卑人穿汉服,把汉语定为官方语言。

孝文帝为了起到表率作用,便率先把自己的姓氏改了,并当众宣布:“拓跋是鲜卑姓,从今以后我们家的人都不再使用了。咱要跟着汉人学,改姓元。”这可算是大事了,当皇帝的连老祖宗给的姓氏都不要了,完全汉化,那以后的北魏还是鲜卑人的北魏吗?

有改革者就有反对者,尤其是孝文帝这次从内到外的彻底革新,引起了很多鲜卑贵族的不满,其中包括他的儿子——太子元恂。元恂长得很胖,他刚到洛阳就很不适应。原因无他,因为洛阳太热了。他边擦汗边发牢骚:“我老爸可真能折腾,好好的平城不待,跑到洛阳这个能热死人的地方。以后等咱继承皇位了,一定收拾东西回平城!”

同时他很不满意老爸的汉化改革,为了表示抗议,在孝文帝发布命令后,他依然穿着鲜卑人的传统服装,坚决不学汉语。有官员就劝他:“你老爸好歹是皇帝,他要改革你应该努力配合才是。如果连你都不给他面子的话,他今后还咋混啊?”

元恂牛气哄哄地说:“哼,我爱国爱民族,胸中是一颗鲜卑人的心,坚决不玩汉人那套!你们要再劝我的话,小心把我逼急了,现在就打包回平城去。”

后来,在孝文帝出门巡视的时候,元恂果真偷偷挑了三千匹好马,带上一帮手下要逃回平城。有个叫高道悦的官员出来阻止,让他不要一错再错。元恂当场怒斥他:“咱身为鲜卑人,回老家有啥不对的?再说了,我是太子,你一个小小的官员,也敢阻拦我!”说完,他就抽出宝剑,将高道悦斩杀。

孝文帝听说这件事后,急忙赶回洛阳,把元恂抓到面前审问,并说:“我忙着搞汉化,你不帮忙也就算了,还拆我的后台,你怎么配做一个太子呢?我的事业将来要是让你继承的话,不就会毁于一旦吗?”之后,他便命人杖责元恂,还嚷嚷着要换太子。

大臣们见事态越来越严重,便跑来劝说:“太子的废立是国家大事,您身为皇帝,千万不能因一时的怒气,而做出有损国体的事情啊。”

孝文帝对他们的意见置之不理,说:“我现在的改革事关国家的百年大计,最忌讳有人扯后腿了,现在这个扯后腿的居然还是我儿子。难道你们还要我将来把位子传给他,好让这个小畜生把我创下的基业给毁掉吗?”为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孝文帝果真废掉元恂的太子之位,将其发配到河阳一带。

从小娇生惯养的元恂哪里受过这种苦,他自从来到河阳后,肚子上的游泳圈都小了整整一圈。想过好日子的他终于受不了了,大喊:“咱根本就不想减肥啊。老爸既然这么不厚道,就别怪我这个做儿子的不孝顺了。”为了重新过上好日子,他在城中秘密召集人手,准备把老爸的政权推翻。

消息传到孝文帝那儿,他彻底怒了,说:“我要是让这个小兔崽子继续活在世上的话,就不得好死!”他叫来几个手下,让其携带毒酒,奔赴河阳,逼元恂服毒自尽后,就地把他给埋葬了。

孝文帝的大义灭亲之举,震惊了朝廷内外,那些反对改革的人都吓破了胆。没办法,这个皇帝连自己的儿子都能狠下心来干掉,何况他们这些外人呢?当然,其中也有不少认不清现实的官员意图叛乱,都被孝文帝武装镇压。

孝文帝本着“大棒加胡萝卜”的治人方针,在平息叛乱后,对鲜卑贵族们说:“我知道你们想念故土,而且洛阳这里的确太热了,我儿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要不这样吧,从今以后,只要你们愿意,都可以在春天的时候回到北方,在秋天的时候再回洛阳居住。放心吧,这两个地方的房产咱都不会收回的。”众人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风暴后,总算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便欣然接受了。

孝文帝的一生都致力于汉化的改革工作,他鼓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学习汉人的礼法。而且他特别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在死后,都要埋在洛阳一带,不得再迁回老家安葬。他要求鲜卑人真正把南方当作自己的家乡看待,把汉人的文化继承下来,世代流传下去。

阿龙辞典官制改革

除了汉服、汉语、汉姓之外,孝文帝依照魏晋官制在中央设置了三师、三公、尚书、中书、四征、四镇和九卿等文武官员;在地方设置刺史、太守、县令等官职;在基层乡镇实行三长制: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制与均田制相辅而行,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阿龙看热闹】

改革不是件容易的事

改革从来都不是大多数人乐于看到的事情,大到国家制度的革新,小到一个公司内部的整改,无不要经历几番阵痛和蜕变,才能真正做到破旧立新。正因为改革的不易,身为领导改革的人,更应该坚定信念,按原则办事,任何举措都要从上到下地彻底贯彻实施。只有这样,新的制度和体系才能得以确立,改革才能获得成功。

3、 做事不可在人后

崇尚汉文化的孝文帝曾经无限向往地说:“南朝那边德才兼备的好官员真是数不胜数啊。”手下人听到后,便酸溜溜地讽刺说:“没错,他们那儿好官员是挺多的,一年换一回皇帝,不像咱这儿,一百年才换一个老大。”这话一出口,就让孝文帝当场哑口无言。的确,南朝的官员太有本事了,导致当老大的都无法驾驭他们,比如萧鸾。

齐高帝萧道成是萧鸾的叔父,一直对这个侄子很疼爱。等萧鸾长大后,齐高帝对他更是委以重任。谁知,萧鸾的官做得越大,对权力的渴望就越强烈。这不,494年,他便枉顾亲情,废掉了小皇帝萧昭文,自立为帝,是为齐明帝。

萧鸾的皇位来得不正当,因此心虚得不行,时刻担心有人觊觎宝座。于是,他任意屠杀宗族大臣,在晚年快要断气的时候,更是把儿子萧宝卷叫到面前来,千叮咛万嘱咐:“你一定要记住,要想保住皇位,做事就不可落于人后!”

阿龙记事贴

虚伪矫饰齐明帝

明帝萧鸾对外大张旗鼓地宣扬节俭,连他生日时大臣敬奉的金银礼物也不要,让人将其打碎,但他的宫殿却是金玉满堂,华丽非常。一个大臣说:陛下要是还想砸东西,就砸你宫里的那些吧。

说起萧宝卷,这也算是南北朝时代的一个极品皇帝了。这家伙前一秒钟还在默念老爸的遗言,下一秒钟见老爸一命归西被人装进棺材后,便说:“当官做事的,就得有点效率,大家赶紧把我老爸给埋了吧。”

众官员当场无语,好半天才有人说:“皇上,这好歹是前任老大,咱们好歹要把他的棺材摆几天,让人瞻仰一下吧。再说了,为了彰显您的孝心和我们的忠心,大家还准备大哭一场呢。”

萧宝卷不耐烦地掏着鼻孔,说:“要哭你们哭,我喉咙痛,可没那精力干号。”他话刚说完,果真有官员上前号啕痛哭,又是眼泪又是鼻涕的,一激动还把官帽给弄掉了。

萧宝卷定睛一看,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指着这个官员的秃头说:“这分明是个大秃鹫嘛,怎么也跑上来丢脸呢?”众官员听得直摇头叹气,暗道自己倒霉,遇上一个昏君。

果真,南齐官员们的霉运开始了。小时候喜欢抓老鼠的萧宝卷,等到当上皇帝后,却喜欢上了射箭。一次,他带着一帮手下出外打猎。当时有规定:皇上出门,所有人等都要回避。谁知这次有个和尚来不及跑远,躲在草丛里的时候被萧宝卷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