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宋那些事儿
3371500000013

第13章 权臣当道(1)

1、 “不孝子”光宗

1189年,孝宗禅位给第三子光宗赵惇后,就搬进了重华宫。重华宫就是高宗晚年所住之德寿宫,孝宗住进来后,把它改名为重华宫。

光宗当太子一直当到四十多岁,他希望孝宗早点让位给他,但直到高宗逝世,孝宗才把位置传给了光宗。于是光宗对老爹孝宗很有意见,继位后就把老爹忘到了脑后,经常不去重华宫去看他,借故缺席孝宗组织的家宴。

1193年九月,孝宗生日,大臣们连连给光宗上奏章,请求他驾临重华宫,给孝宗拜寿。光宗的反应很冷淡,不予理会。

一位大臣劝光宗说:“父子的关系是天底下最亲的,没有什么可以跟它相比的。太上皇对陛下的爱,就像陛下对嘉王(光宗的儿子)的爱一样,发自内心,合乎天理。太上皇年纪已经很大了,如果哪一天去了,陛下怎么对得起他,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

光宗被说服了,命令摆驾前往重华宫。大臣们一听,赶紧都来到宫殿门口等候,陪光宗一同前往。

等了很长一段时间,光宗才走出大门,大家都迎上前去,刚想请皇帝上辇,突然伸出一只手,一把抓住了光宗。大家一看,却是李皇后。只听得李皇后娇嗔地说道:“天气这么冷,皇上再喝点酒,暖和暖和身子再说。”

光宗对皇后是又爱又怕,她一拦,便没了主意,转身要回去。一位大臣急忙走近,抓住光宗衣服的后幅,大声叫道:“皇上,不要回去啊!”

皇后理也不理,用力一拉光宗,大臣抓不住,光宗就进门去了。

另一位大臣大胆地跟了进去,皇后一见,怒目圆睁,喝道:“这里是皇宫,你一个读书人,怎么这么不懂规矩,乱闯皇宫,不怕杀头吗?”大臣只好止步,哭着退了出来。

皇后大怒,派了一个太监出来问道:“哭什么哭?你什么意思,给我说清楚?”

阿龙记事贴

终身制苦了下一代人

中国的皇帝都是终身制,要是皇帝活得太长的话,那他的下一代可就苦了。所以要是评选最受诅咒快点死的人,皇帝一般来说是稳居前三名的。南宋前几位皇帝都有过发“太上皇”的经历,宋高宗做太上皇时,已经做了三十六年皇帝;孝宗做太上皇时,已经做了二十七年皇帝;所以光宗很郁闷,即位时已四十三岁,皇帝只做了大约五年,就被逼着升级为太上皇,1194年,他让位给儿子宁宗。

大臣引经据典地答道:“礼经有句话:儿子劝说父亲,父亲不听,就应当哭着求他听从。臣子,臣子,大臣是天子的儿子,天子是大臣的父亲。父亲不听我的劝告,按照礼经规定,我就应当哭。”太监一听这让人倒胃口的话,哭笑不得,只好进门去了。

皇后一听,更加恼火,对大臣们说:“皇上从此以后再也不去重华宫了。”

这边,皇后又把光宗拉回桌旁,一边劝酒,一边说道:“皇上,给那老不死的拜什么寿啊。他死了倒干净。”

光宗无语。刚才一阵折腾,让他很没面子,但又不敢对皇后发脾气,只好泪往肚里流,自己生闷气。

皇后见光宗不说话,就说起孝宗坏话来,想彻底打消光宗的念头。皇后说:“老不死的没安什么好心,他一直想废了您呢。”

光宗一听,稍微回过神来,问道:“你又在胡乱猜测什么?”

皇后接口道:“上次我去看他,当面向他提起立嘉王为太子的事,他一口就否决了,说您刚继位,不要这么快立太子。您说,我是明媒正娶的皇后,嘉王是我的儿子,嫡长子,就应该是太子,他凭什么就不同意呢?我看他一直想立那死去的大哥的儿子为太子呢。”

光宗听得半信半疑。皇后继续添油加醋地挑拨孝宗光宗父子的关系,说光宗前年生病时,孝宗就曾秘密配置了一副药,准备等光宗去重华宫看望他时给光宗吃。最后,皇后故作神秘地说道:“您知道吗?那可是毒药。宫里的太监都知道,就瞒着您。”

光宗觉得对,又觉得不对,脑子一下子理不清楚,便坐着发呆。皇后见光宗不走了,便叫来酒菜,陪光宗小酌起来。

到1195年,孝宗生起病来,一连三个月没见好,也一连三个月没见光宗过来问候,就派人去打听消息,原来,光宗不仅没听大臣们的劝说,反而有点变本加厉,和皇后优哉游哉地天天喝酒游乐。

孝宗一听很是伤心,自己眼看快不行了,特别想见儿子最后一面,但左顾右盼,左等右等,始终不见儿子的身影。孝宗彻底心碎了,无奈地流泪,在遗憾中撒手去了。

大臣们告诉光宗孝宗的死讯,光宗还有点不信,以为是圈套,躲在宫里,说病得厉害不能出门。

见光宗狠心到如此田地,丧事也不主持,大臣只好请出孝宗的养母、高宗的皇后、八十多岁的吴氏来主持,把孝宗安葬了事。

宋光宗本人虽然对老爹有意见,但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有个“好老婆”才是光宗不孝的根源。

阿龙辞典 父子两家人

光宗多年不去看望孝宗,老爷子很不高兴,这天他在宫里楼台上站着,听到外面巷子里小孩子们在玩闹,口里喊着“赵皇帝”“赵皇帝”,老爷子撇撇嘴,说:“这个赵皇帝,我喊他他都不来,你们喊顶个屁用!”早些年都城流行着一首童谣:你不来我家,我也不来你家。有人说,这正是皇帝父子两家人不和的预兆啊!

阿龙看热闹

帝王家的翁媳战争

有人说,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战争”,只不过有些时候女人是战争的源头,而有些时候女人是战争的直接参与者。这话有一定道理,女人对内的战争,往往发生在翁媳(婆媳)、姑嫂和妯娌之间,战争的内容无非就是争夺家里的领导权,尤其是对老公(对翁婆而言则是儿子)的领导权。这样的情形,在帝王家也不例外。问题是,帝王家的媳妇比平常人家的媳妇难做得多,翁媳战争的后果也会严重得多,女人如果不懂得随着地位、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姿态,受伤受害的就会是自己。

2、 “虎妞”李皇后

光宗的皇后李女士,其父亲是庆远军节度使。俗话说:“将门无犬子”,用在李后身上就是将门还生虎妞。

“虎妞”李后长得艳惊天下,但性格骄横阴险。光宗对她是爱恨交加,无可奈何。

一次,光宗由一名宫女服侍洗漱,看见那宫女的手细小嫩白,在接递毛巾的当儿,不小心有点肌肤相触,光宗感觉她皮肤滑腻,整个人儿柔若无骨,不觉叫了一声“好”。

谁知这事不久就传到了李后耳中。没过几天,光宗就收到了李后送来的一个食盒,以为里面是什么好吃的,打开一看,血肉模糊的一只手,正是那名宫女的。这时光宗也不觉叫了一声“啊”,觉得恶心、难受,便赶紧叫人拿出去掩埋了。

光宗不敢对李后发作,但又觉得是自己害了那名宫女,只好一个人自怨自艾,落下了心病。

光宗还有一个很宠爱的贵妃,姓黄,是孝宗所赐。李后因对孝宗很有意见,对黄贵妃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看她怎么都不顺眼。

一天,李后外出,一回来,发现光宗不在中宫,便问太监。太监说看见皇上往黄贵妃的住处去了。

李后一听,一时间醋劲加恨意齐上心头,急匆匆来到黄贵妃住处。“哼,我出去没半天就跑到那个死女人那里去了,看我怎么收拾你?”李后心头之火噌噌噌往上冒,脚步嗒嗒嗒往这边赶过来。

李后没让太监通报,直走进屋里,一掀门帘,就看见光宗和黄贵妃正相依相偎,窃窃私语。“好啊,感情是一对亲密恋人啊,把我这元配搁哪去了?”李后气不打一处来。

算了,今天当着这么些人的面,还是得给皇上面子,这个小妖精以后再慢慢收拾。想到这里,李后压了压火,站在门口大咳了一声,说道:“皇上,您病刚好一点,应该节制节制,保重一下龙体,怎么跑到这里调情来了?”

光宗一听李后的声音,吓得小腿直发软,一把推开黄贵妃,赶忙起身。黄贵妃更是吓得魂不附体,顺势跪下来迎接李后。

“哼,都知道害怕了,刚才的亲密劲儿哪里去了?”李后理都没理黄贵妃,只是冷眼望着光宗不说话。

光宗想树立起皇帝的威风,但一见李后那横眉立目的样子,就浑身直打哆嗦,没了底气,于是乖乖地,像闯了祸的小孩一样,走过去,拉着李后的手回去了。

阿龙记事贴

光宗的反击

男人“怕”老婆不是坏事,但也要掌握火候,火候过了,也会影响家庭和睦。1191年,宋光宗决定杀掉一批帮着李皇后做坏事的太监,但事情泄露,太监们跑到李皇后那里哭泣求情,这事就不了了之。但这一次的反击失败,无疑给光宗的政治生涯种下了恶果。

黄贵妃跪在地上,很久才站起来。

两人回到中宫,李后忍了下来,没有深入追究。光宗一路心扑扑跳,不知李后要怎样刁难他。谁知李后只提出要立她的儿子嘉王赵扩为太子。这让光宗松了口气,暂时放下心来,对李后说:“父皇还在,应该先征得他的同意。”

李后在孝宗那儿没留下什么好印象,知道这事一时难办,便提出要用国库的钱给娘家的祖宗修庙。光宗像找到了一个台阶、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过了一段时间,光宗去祭祀天地宗庙,按规定,这段时间得住在皇宫外的宫殿。李后趁光宗不在,把黄贵妃叫了过来。

“你这个狐狸精,一天没碰着男人就受不了,连皇上身体都不顾。你说,你安的是什么心?是不是想串通那老不死的退位皇帝谋反,把皇上给弄死,啊?”李后越说越气,越想越恨,“给我打这个死女人,看她还把我放不放在眼里?给我打!”

太监拿来用刑的棍子,摁倒黄贵妃就啪啪打了起来。

“给我重重地打!”李后又一声厉喝。太监们哪敢怠慢,用力打,打得黄贵妃叫了几声,就晕了过去。再几棍子下去,黄贵妃就翻了白眼。

“还给我装死?”李后还不解气,走下座去踢了黄贵妃几下,又抢过棍子,打了几下,确定黄贵妃已经死了,便叫太监把她拖出去埋了。

待光宗回来,李后就说黄贵妃不小心得重病死了。光宗一听,心里咯噔了一下,惊得魂儿都飞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哭又不能哭,问又不敢问,他感到很害怕,身子轻飘飘的,只想躺下来睡过去,不想醒。

光宗回到寝宫,夜里很晚才朦朦胧胧地睡过去。睡梦中,他看见黄贵妃身上全是血,走过来向他诉冤。谁知一声怪响又把光宗给惊醒了。光宗睁着眼睛,一会儿想想可怜的美人黄贵妃,一会儿想想禽兽般的李后,心里像有了魔障一样,身上一阵热一阵冷,又病倒了。

光宗在李后的淫威下,心病越来越重,身体也越来越差,越来越瘦。在孝宗去世后不久,他就在大臣的主持下被逼让了位。老公不是皇帝,老婆也就没人在意了。李后在被冷落之下也病了,不久先于光宗死去。

阿龙看热闹

错把贵人当绊脚石

李皇后的所有权力和好处,都来自老公光宗皇帝,而在光宗背后,政治根基深厚的前任皇帝孝宗更应是夫妇俩的贵人。这两位本该是李后要努力讨好的人,李后却错误地对待他们,把本应该好好争取的贵人孝宗当成了绊脚石,又刻薄对待本应是拉拢对象的光宗。由于对现实认识不清,一味地纵性使气,这样的人迟早要招来祸患。在职场或者在家庭政治中,这样的人可不少见。

3、 赵汝愚立皇帝

孝宗逝世,光宗生病,不见外人,大臣们议论纷纷,朝廷内外纷纷猜测,局势有点紧张。

见到这种情况,有个人很着急,他就是南宋宗室之臣赵汝愚,一个被孝宗以为很有“文武威风”的人。他觉得必须当机立断,请嘉王赵扩继位,才能稳定人心。

赵汝愚之所以有这个想法,一是光宗已同意立赵扩为太子,二是光宗通过批示大臣的奏折传话,说自己当了一阵子皇帝,很想休息休息。这似乎告诉大臣们,他也想学他爷爷、他老爹——半途退休。

而恰在这时,赵汝愚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死去的孝宗给了他一个汤鼎,又梦见自己背着一条白龙上了天。汤,就是把各种东西调和在一起,调理出一种味道来,这是对宰相职责的一个形象的说法;鼎,就是朝廷,就是要鼎立新人。新人是谁,就是那条白龙,而他是背着白龙的人,这就意味着让他来主持此事。他觉得这是神示,他要担起这个重任。

让皇帝下台让位给太子,这是宫廷政变,是件危险的事,弄不好要杀头,严重一点那就是全家死光光,是需要勇气,更需要谋略的。当时的宰相留正怕事,不敢负责任,辞职溜出了京城。赵汝愚觉得梦境就要成真,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

“要搞好这次宫廷政变,首先得名正言顺。怎么才能名正言顺呢?得有一个权威人士站出来,当着大臣的面宣布这件大事,而这个人非主持孝宗丧事的吴老太后莫属。她是孝宗的养母,虽说我朝不让女人干政,但孝宗还在的话,也得听她的。”赵汝愚琢磨着。

但吴老太后轻易不见人。八十多岁的人了,想清静清静,孙子不孝,还让她出来主持儿子的丧礼,就够难为她了。但也正因为如此,她应该看到朝廷目前的混乱状况,更应该认识到这一切应该立即结束,还朝廷一个安稳,给百姓们一个主心骨。赵汝愚想到这,信心开始增强。

“派谁去见老太后较为合适呢?见到了她才能说服她啊。”赵汝愚在脑子里快速地盘算。事情经过分析,到了这一点上,不能出差错,一步错,步步错,后面的事就全成了完美的理论推衍,再精准也全是瞎掰。

赵汝愚想找人商量,有人推荐了韩侂胄。对啊,赵汝愚眼前一亮:“韩侂胄?我看行。”韩侂胄的母亲是老太后的亲妹妹,他的老婆是老太后的亲侄女,也就是说,他既是老太后的亲外甥,又是侄女婿。总之,他就是老太后很亲很亲的人。这么亲的人去看望她,她应该不会拒之门外。赵汝愚就这么定下了人选。

果然是亲戚见面三分亲,韩侂胄见了老太后几面后,一提赵汝愚的方案,吴老太后考虑了几天,就同意了。

孝宗大丧的日子到了。大臣们来到了梓宫,赵扩也穿着孝服来了。赵汝愚一看,梓宫里面挂起一道帘子,吴老太后坐在后面,便立刻放了心,勇气和信心也得到了加强。

赵汝愚跪下来向老太后奏道:“皇上身体不好,不能出来赴丧,而且有意传位给太子,请老太后同意太子继位。”

老太后说:“那就写个东西上来,我批了就是。”

赵汝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诏书,递了上去,老太后瞅了几眼,用红笔一画,准了。

赵汝愚又说:“现在太上皇身体不好,为了他们父子之间不生意见,也为了不惊着太上皇,请老太后派人宣读诏书为好。”

于是,老太后又叫来读诏大臣,传旨赵扩继位。

赵扩听到他们一来一往的说话,心里早就不安。现在又看见几个人来扶他即位,更是一个劲摆手,绕着柱子逃避,连连说:“这样子不好,对不起父皇,不符合孝道。”

赵汝愚托着传国玉玺,走上前去,对赵扩说:“皇上,天子以安定社稷为孝。您坐了这个位子,老百姓心里有了寄托,天下安稳了,您也就对得起列祖列宗了。太上皇也得听列祖列宗的,您就从了吧。”

赵扩一听,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心里很是欣赏,就站住了。赵汝愚递上传国玉玺,指挥大臣们把赵扩扶到皇帝的位置上,给他披上了黄袍。

赵扩这时一切听从安排,在孝宗的棺材前施了施礼,算是即位。他就是宁宗皇帝。吴老太后撤去了帘子,让赵扩主持丧礼,把孝宗给下葬了。

就这样,在赵汝愚的精心策划下,南宋江山实现了政权的平稳交接,朝廷内外安然无事。

阿龙辞典 皇家子孙赵汝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