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朝那些事儿
3373200000014

第14章 谁主浮沉——唐德宗的治国之术(1)

1、 杨炎之死

公元780年,德宗下诏让管理全国财政的官员刘晏自杀,同时派人去抄家。刘晏是被同行-理财高手杨炎-害死的。杨炎跟刘晏有过节,虽然不大,但足以使杨炎不能容忍。等杨炎一得势,立即复仇,诬陷刘晏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唐德宗是个听到“钱”就热血沸腾的人,所以,刘晏死了。

出人意料的是,查抄小组把刘晏的房子掘地三尺,却只得到了两车书和一点儿粮食。刘晏管理着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的钱财,修身持正且政绩卓著,最终却冤死在家中。朝廷内外都十分震惊和悲痛,有的甚至还上书给德宗,问他为什么要滥杀良臣。

后知后觉的德宗直到这时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为了弄清事情的真伪,就派人去探查。结果发现,刘晏其实是一个既忠心耿耿又廉洁奉公的良臣。从这以后,德宗就对杨炎动了杀心。杨炎也算是一个很能干的人,对于理财很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德宗看他可用,便只好暂时放弃这个想法,只是提升了另一个叫卢杞的官员,不再专任杨炎了。

卢杞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容貌也长得很丑,天生一副蓝脸,形同鬼魅。然而正是这样内外皆丑的人,就连声名显赫的郭子仪都对他忌惮三分。有一次郭子仪生病了,很多朝臣都去看望他,卢杞也不例外。

之前其他官员上门拜访,郭子仪的姬妾们都不用回避,但卢杞这次登门,郭子仪却要求所有人都退到后堂去。

卢杞走后,她们问郭子仪刚刚为什么不让见卢杞。郭子仪这时才神色稍缓,答道:“这位卢大人相貌丑陋,很多人看到后都会忍不住笑他。若是别人倒罢了,但他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如果方才你们见了他忍不住笑出来,日后他肯定不会放过你们。我郭家能有今天来之不易,怎么能因为这一笑就葬送了一切呢?”

卢杞没什么才干,倒是很擅长迎合他人,正因为这样,他才受到德宗的器重。跟杨炎共事后,杨炎看他相貌丑陋,而且没有真才实学,所以从不以礼相待。

当时唐朝有个制度,就是几个共事的丞相每天都要在处理政事的地方聚一次餐,称为会食。会食,一来可以增加革命友谊,二来也是中国人的习惯,把很多问题放在饭桌上讲,都比较好解决。按理说,杨炎是不会不参加会食的,但自从卢杞当上丞相后,他就经常借故推脱。

时间久了,大家都猜出来杨炎是看卢杞不顺眼,而卢杞这样善于揣摩人心的人又怎么会不知道呢?他因此怀恨在心,两个人势同水火。

其实不管下面的官员再怎么斗,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皇上手里。但德宗这一次明显是偏向卢杞这边,他心中一直记得杨炎陷害忠良的事,反而认为卢杞是个值得托付的能臣。卢杞见德宗对自己信任有加,就开始多方诬陷杨炎。

他提醒唐德宗,当初刘晏被赐死,分明是遭到了杨炎的诬陷,但杨炎倒打一耙,跟各藩镇节度使解释说是皇上的意思,这不是出卖皇上、拿皇帝当挡箭牌吗?德宗觉得没错,这个杨炎太卑鄙了,所以免掉了他的宰相之职。卢杞趁热打铁,又说杨炎贪污受贿,还私自在玄宗去过的地方立家庙,占取王气。经查证,还真有这回事,德宗怒不可遏,立即又贬杨炎为崖州司马。卢杞仍然觉得不解恨,继续向德宗进谗言,最后,杨炎还在去崖州的路上呢,圣旨到了,杨炎被赐死-这下,卢杞总算没得说了。

唐朝两个著名的理财高手就这样相继死去,刘晏的死可歌可泣,而杨炎当初如果没有陷害忠良,卢杞就不会上位,而他也就不会落到惨死的下场。

阿龙看热闹

当坏人遇到更坏的人

为了升官、得宠,大臣们一个个不择手段,可以说,杨炎虽然是被卢杞折腾死的,但这两个人在品质上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别而已。当坏人遇到更坏的人,要么趁早有点眼色,认输了事,要么就得有一个离开。但我们绝不能因为一个人更坏,就把这个较坏的人当成好人或者朋友;或者自己受小坏蛋欺负,就去投靠大坏蛋来对付小坏蛋-明智的做法是,学习郭子仪,和坏蛋们保持适当的距离。

2、 “四王二帝”的合纵连横

781年,德宗收到了一封来自河北的奏疏,这是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儿子李惟岳所写。他的父亲前不久病逝,所以李惟岳专门上奏德宗,想继承父位。

“安史之乱”后,有藩镇节度使大多由其子孙继承职位和土地的规矩。肃宗与代宗二朝毫无实力,只能忍气吞声。唐德宗发誓不与祖宗相同。

刚去世的河北节度使李宝臣最开始是叛将安禄山的属下,曾经帮安禄山进攻过太原,最后投降了大唐。本来是叛将,现在却做了节度使,后来又不听命于朝廷,竟然在河北擅自招兵买马,不向朝廷缴纳税收。“这样的鸟人,”唐德宗想,“怎么不早点死。”

没多久,远在河北的李惟岳就得到消息,德宗皇帝拒绝了他的请求。李惟岳大发雷霆,他身边有几个部下就在一旁挑唆:“大人诚心恳求居然还遭到了拒绝,真是让人气愤。大唐早就今非昔比了,要不是咱们节度使一直心向朝廷,这江山也不知还保不保得住呢?”

身边人的进言无疑如火上浇油,但李惟岳还是按捺下心中的不悦,直到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他再也坐不住了。原来,田承嗣的侄子-魏博节度使田悦,也为子承父位一事向朝廷上奏,但德宗的反应仍然是坚决不允。事情到了这一步,李惟岳心中已经明白了:长安城中的皇帝从即位之初就一心图强复兴,现在看来,他是嫌各个节度使手中的权力太大,要改革军政了。

李惟岳冷笑一声,自己岂是那种坐困愁城的人?身边的属下早就为自己分析过现在的局势,不说别的,就是单单为了保住这节度使的位子,也不能再坐以待毙了。于是,在德宗拒绝他继任节度使之后不久,他最终下定决心谋反。

远在长安的德宗并没料到自己的拒绝会为今后的大唐带来什么结果。很快,李惟岳就私下联合了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节度使梁崇义,四个人联手作乱,德宗时期的削藩战打响了。

李惟岳野心勃勃,但没想到叛乱开始没多久,他就被自己的部下王武俊杀死。战争仍在持续,德宗的武力削藩渐渐暴露了其中的缺点。他用藩镇对抗藩镇,虽然在开始的时候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同为藩镇节度使的朱滔等人怎么会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782年,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后,王武俊自称赵王,淄青节度使李纳自称齐王,魏博节度使田悦自称魏王,他们一同对抗朝廷。然而这并没有结束,当时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起来造反,还自称楚帝;不久之后,朱滔的兄长朱也自称大秦皇帝,四王二帝的合纵连横最终摧垮了德宗的雄心壮志,而唐朝的藩镇割据问题也因此变得更加严重了。

阿龙看热闹

治标不如治本

总公司管不了地方分公司,这样的事情从唐德宗时期开始,变得常见,五代时更是登峰造极。这正是“安史之乱”留下的后遗症。削藩战争,自是必打不可,但藩镇就好比人的四肢,人的主干健康、心脏强大,“四肢”有病就容易治;如果主干不健康、心脏也有病,那一旦四肢出事,事情就会越来越糟,主干也得跟着有并发症。唐朝中央政府始终一团糟,“本”还治不好,先去治藩镇之乱这些“标”,自然是事倍功半,大唐跟着藩镇在一个泥坑里滚,一直到把力量消耗殆尽。

3、 间架税

在传统印象中,唐德宗是个敛财奴。这不怨他,因为削藩需要钱。

自“安史之乱”开始,大唐朝廷的国库就再也不能充盈。为响应皇上打响削藩战,国库更是拿出巨资来养军队。数十万大军的负担本已很沉重,唐德宗又诏令国库为每个参战的将士额外发一份补贴,希望他们为朝廷抛头颅洒热血。钱如流水,一去不返。源头供应不足,唐德宗陷入愁苦。

宰相卢杞是个伶俐透顶的人,热情地为皇上分忧,提出“借富济贫”的方案-向商人借钱。方案提出,只要资产超过一千万的富商,就必须把一千万之外的钱借给政府,还钱的时间以战争结束为准。

唐德宗心花怒放,马上许可。但卢杞深知“无商不奸”,所以很多商人都被捉回来拷打,以此来提醒他们应该有多少财产。奸商碰上强盗,只好认栽,有的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只好找条大江大河去水宫里和龙王做伴。长安城的商人再也没有一天的安宁日子可过,他们的家财被征收,生意也日益萧条,很多商铺都被迫关门。很多摆地摊的想不开,就去拦卢杞的马,向他诉苦。卢杞用鞭子叫他们清醒,提醒他们这是在跟政府唱反调。

从商人那里搜刮来的钱,还是有限,扣除参与办事的人员的工资奖金后也就剩不下多少了,所以,卢杞再出“奇兵”,向普通百姓征收“间架税”。间架税,说白了,就是向百姓征收房产税。每栋房屋以两根横梁的宽度算作“一间”,上等房屋每年每间收取两千,中等房屋收取一千,下等房屋收取五百。如果百姓当中有隐瞒实情的(比如住地下室),一旦被查出来就要多交一间房屋的钱;而如果有百姓告发隐情的,就赏五万钱。

唐朝的房产税就这样定下来了,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百姓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但这远远没有结束,紧接着来的是“除陌钱”。除陌钱,就是要人们在买卖过程中也要向朝廷缴税,相当于交易税。每一千钱的交易,买卖双方各上交五十给官府,其中如果有隐瞒不报的,每一千就要罚钱两万,告发的人可以得到一万赏钱。这种双向收费让高智商的大唐百姓也觉得头疼。

在征收这些高额税钱后,国库的窘困状况总算得到了缓解。德宗为此觉得宽慰不少,但民间则如意料之中的一片怨声载道。太宗皇帝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此时的德宗忘了自己老祖宗的这句教诲,从而招来了祸端。

783年,“泾原兵变”在长安爆发。德宗因为失去民心,最终只好在惊慌失措中逃到了奉天,做了第三个狼狈逃出长安的大唐皇帝。

阿龙看热闹

贫贱皇帝百事哀

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做皇帝的,按说称不上“贫贱”,但中唐后的皇帝因为内有权宦、外有强藩,经常被搞得焦头烂额的,日子并不比“贫贱夫妻”好过。这唐德宗真是觉得百事哀呀:要削藩,中央军队实力不强,只能借靠地方军队,还得看地方藩镇的脸色;再说了,打仗需要钱,朝廷又没有钱;朝中官员也不争气,关键时候没有真能帮得上忙的……苦呀!

4、 “泾师兵变”

783年,李希烈率领三万叛军围攻河南襄城。襄城离洛阳很近,唐德宗这下很是心神不宁。

眼看形势越来越严峻,他下诏让泾原(今甘肃泾原)的兵马远道而来前来救援。当时的泾原节度使是一个叫姚令言的人,他领命后就带着五千人马往长安赶去。军队出发时正是深秋,寒意逼人。为了解襄城之围,士兵一路急行军,不少人都咬牙硬撑着。

路上,大家互相鼓励,都觉得这一次去襄城时途经长安,肯定能得到不少赏赐。在这样的战乱中,一切靠武力和战绩说话,士兵的军功无疑是很诱人的,所以即使也有人抱怨连连,但整个队伍还是按时抵达了长安。

到长安的这一天,阴雨绵绵,士兵们浑身都被淋湿,每个人都饥寒交迫。众人凑在一块儿互相打气:“这长安城可是天子脚下,我们又是去救援,别说好酒好菜,珍宝钱财也能得到不少啊。”

时间过了很久,众人才看到朝廷派了官员来犒军,本来饥肠辘辘的众人精神都为之一振,满怀期待地等着领赏。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朝廷让人送来的都是一些粗粮野菜,在这样的冷天就是吃下去,恐怕也会消化不良啊。

更让士兵们愤怒的是,犒劳全军将士的就只有眼前的这些残羹剩菜,哪里有什么金银财宝、锦衣绸缎。而且现在天气寒冷,士兵晚上休息需要用到的衣被也是一样都没有-这件事使我们不得不相信,世界上真有“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样害人的事。

将士们再也抑制不住远途跋涉的怨气了,一路上的辛苦在这一刻都化为了愤怒。其中就有人上前踹翻了送来的食物,怒吼道:“我等不远千里而来,是为皇上拼死沙场的,没想到现在竟然连衣食都不能得到满足,还上什么战场!”

还有的人大声抱怨:“听说这长安城中的官库金银财宝无数,多到放不下,到头来我们这些浴血奋战的人只能吃这些粗粮野菜,何来的公平?咱们现在还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冲进皇城去。”

大家一听,就都嚷嚷着不打仗了,要冲进宫里去抢劫珠宝。姚令言等人看形势不对,便上前阻止,士兵们抽出刀剑将他围住,要他下令退兵。无奈之下,姚令言只好慌忙让人进宫禀报德宗,说士兵们不满赏赐,想要造反。

德宗本来就因为各地藩镇造反的事心烦气躁,现在又得知到达长安的将士意图叛乱,当场就心中一惊,匆匆下诏,让人带上二十车钱帛去犒劳将士。不幸的是,钱帛送到的时候一切都晚了。这五千名士兵早已是群情激愤,任谁也控制不了了。

他们看到现在才送来的钱财,直接冲上去挥刀杀了几个宦官,怒喊一声:“如今还送什么钱财?我等自己进城去取便是。”

他们纷纷抽出刀剑,叫喊着往皇宫冲去。德宗听到消息,就马上召集禁卫军,要他们誓死抵抗。但大唐的禁卫军哪里能和以前相比呢?这些人平日拿着极高的俸禄,却个个不思进取,只知道吃喝玩乐,怎么能和宫外那些历经沙场的将士相提并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