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朝那些事儿
3373200000008

第8章 天上人间——唐玄宗的辉煌与迟暮(1)

1、 侄儿杀姑姑

唐睿宗能再把屁股坐到龙椅上,三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功劳最大。所以一登基,李隆基就被封为太子,同时太平公主被授参政之权。唐睿宗之所以这样安排,恐怕也是知道自己实力不足,想要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互相平衡,自己可以坐壁上观。然而,事与愿违。

不久后,他发现李隆基占了上风。于是,他秘密召见了一个叫韦安石的大臣,询问道:“朕能登上皇位离不开太子和公主的功劳,但是我看他们二人多有嫌隙,是不是大臣们都有心站在太子一边呢?”

韦安石立刻反驳道:“陛下多虑了。您之所以有这想法,恐怕是因为公主在您面前说了什么吧。”

他不等睿宗说话,又抢先说道:“陛下,公主骄奢淫逸,现在朝中的官员又大半是她的党羽,这分明就是有夺权之嫌。而太子势单力薄,才是真正处在危险当中的人啊。”韦安石不知道的是,此刻太平公主就藏在帘中,听到了这些话,她当场就恨得咬牙切齿,心道这家伙不过是个传话的,自己真正的对手还是李隆基啊。

她心中最敬佩的人恐怕就是母亲武则天了,所以在睿宗上台后,她慢慢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而太子李隆基同样不甘落后,这两人的明争暗斗至此愈演愈烈。

太平公主为了赶侄儿下台,还跑去找睿宗的长子李成器。其实睿宗在第一次当皇帝时,所立的太子是李成器。只是后来睿宗下台,太子自然也保不住了。现在老爸重新坐上龙椅,三弟李隆基立了大功,李成器就主动提出让位。也正因为这样,李隆基才能顺利当上太子。

太平公主一见到李成器,就大骂他愚蠢至极,说这太子之位怎么能说让就让,还斥责他:“现在是太子,将来就是大唐江山的主子,你难道不想当这天下人的主子吗?”

李成器在一旁听了,闷不吭声。太平公主一时猜不透,就又说:“你现在如果想要回太子之位也不是不可能。只要你一句话,姑姑我一定帮你到底。”这话说得已经够明显了,她是要李成器和自己站在一条战线上,共同对付李隆基。

然而在这么诱人的利益面前,李成器最终并没有答应要夺位的事。在他看来,弟弟的才干不知比自己强多少倍,就算重新做太子,在治理江山上还是要差他一大截。既然如此,又何必给自己添堵呢?

太平公主和李成器的统一战线没有结成,但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她是不会轻易放弃的。接下来,她又把朝中的宰相召集起来,想让他们一同起来反对李隆基。她千算万算,却没算到这些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早就默认了李隆基是未来的天下之主,毕竟曾被一个女人管着已经够闹心了,再来一个女人恐怕都会吃不消。

宰相宋当时就站起来强烈反对:“皇帝现在之所以能稳坐江山,太子出的力最大,况且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本官第一个不同意。”众人虽然不敢像他这样出言反对,却也没人同意太平的主意。

李隆基这边很快听到了风声,便开始为将来能顺利登基做准备工作。他在朝中安插自己的亲信大臣,提拔他们升官,其势力也在朝中悄悄壮大起来,到后来这些臣下还对睿宗施加压力,让他把公主迁出了长安城。

712年,睿宗让出了徒有虚名的皇帝宝座,新皇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终于爆发。就在第二年,太平公主暗中召集军队,准备在七月四日这天将侄儿一伙一网打尽。

可惜,她的如意算盘让玄宗知道了,他迅速召集了三百多精兵,领着几个王爷大臣,在前一天率先发兵。当时,将士们叫开虔化门,趁叛军来不及防备,就气势汹汹地冲进去,叛兵们没想到事情会骤变,来不及反抗就悉数被杀,他们的将领更是被砍下脑袋示众。而后,那些跟此事有关的大臣和宰相们也没能幸免。

太平公主惊恐不已,匆忙躲到了南山。她在那里待了三天,觉得侄儿对自己六亲不认也罢了,好歹还有个哥哥在皇宫里呢,难道能不为自己求情?所以她便战战兢兢地重新回到长安。

此时的长安城中并没有像她希望的那样,玄宗自从打垮了她,就彻底接手了睿宗那里残存的最后一点权利,也就是说,整个大唐从现在开始上至太上皇,下至老百姓,每个人都得听他的话了。

等待太平的正是一纸赐死的诏书,她享受了一世的荣华富贵,却最终被侄儿所杀,死时还不满五十岁。李唐皇朝在这场政变之后,迎来了一个后世景仰的太平盛世。

阿龙辞典 功臣郭元振

没有郭元振(656-713),李隆基对太平派的剿杀不容易成功。郭元振是唐朝名将,吐蕃人在他面前温顺得像绵羊,契丹人听到他的名字就浑身战栗。他18岁举进士,可谓文武兼备。太平派垮台后,他被封为代国公,兼宰相并拥有重兵。但这只是暂时的,很快,李隆基就“卸磨杀驴”,把他贬为饶州司马,在赴任路上,他因抑郁而病死。

阿龙看热闹

老总间的战争是你死我活

社会学上有个定律:在一个公司里,员工跟员工争,主管跟主管争,老总呢?老总就跟别的老总争,而很少会有员工跟主管争、主管跟老总争,因为,他们所处地位不同,要争的东西也不一样。不同阶层的人在一起,反而争不起来。玄宗和太平公主之争,就是老总间的战争,小员工争的是每月多几百块钱,老总们争的却是公司的所有权,所以,这样的战争硝烟更浓、你死我活-作为小员工的我们总在想:像太平公主这样的老总,有车有房有权有钱,为什么就不能退一步呢?解释只能是:人到一定高位时,就会自我膨胀,眼睛只看得见更大的利益,而看不到危险。

2、 救时宰相

唐玄宗即位之初,虽然平定了太平公主的叛乱,但当时的唐帝国也因接连不断的挫折和动荡而委靡不振,玄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开始物色可用之才。

有一天,玄宗在猎场接见智囊姚崇,问他:“爱卿会打猎吗?”

姚崇回答:“微臣年轻的时候虽然目不识丁,但打猎却是一等一的好手。后来有幸遇到一位伟大的老师,才一心钻研学问。虽然荒废了武艺,但想来也不会逊色多少。”

玄宗朗声笑道:“我大唐的官员真是强啊,个个文武双全,居于朝堂可以治国安邦,跨上战马可以征战沙场。爱卿既然这么说,今天就让朕看看你的本事吧。”

姚崇依言上马,与玄宗一起狩猎。果然如他所说,整个狩猎过程中,他骑马或缓或急,或进或退,投枪射箭,操控自如。玄宗在一旁看了,暗暗赞赏。

这次打猎结束以后,玄宗就拉着他秉烛夜谈,询问国家大事。姚崇有问必答,见解独到,切中要害。玄宗越听越有精神,最后感慨地说:“以爱卿的才能,应该待在朕的身边做宰相啊。”姚崇默然不语。

玄宗看他半天没有反应,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不明白我的意思吗?”

姚崇缓缓回答:“不是不明白。只是我这里有十件事,如果陛下能够做到的话,微臣一定尽心尽力辅佐您;如果陛下不能做到的话,那我明白和不明白都是一样的。”

玄宗不怒反笑:“这倒奇了,这宰相之位不知道有多少人想坐呢?现在爱卿不仅不坐,还跟朕提要求。行,你说说看是哪十件事?”

姚崇看目的达到,忙跪下行礼,字正腔圆地陈述起来:“第一,以仁德治国,要改改武后以来的酷刑峻法;第二,以休养生息为重,那些屡战屡败的仗就不要再打了;第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您身边那些无法无天的宠臣、近侍该管管了;第四,宦官干政,这种丑把戏以后不要再发生为好;第五,外戚当高官享受高级待遇,在我大唐已有些年头,这个也得改了,以后对外戚不能再随便封高官;第六,外戚公卿这些大族总是行贿送礼,以后只收他们的租赋,其他进贡一律禁止;第七,陛下今后对大臣应以礼相待;第八,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鼓励官员们讲真话;第九,不搞大工程,从武后开始,修造佛寺、宫殿之类耗费太大了,劳民伤财;第十,外戚参政从汉朝时就有了,大唐也不能避免,臣希望陛下铭刻于心,坚决杜绝这类事情再发生。”

玄宗听后,感慨不已:“爱卿为国之心朕已经知道了,朕一定坚决执行,还望爱卿辅佐。”第二天,姚崇就做了宰相,开始为治理国家殚精竭虑。

开元初期,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蝗灾,那时候人们不清楚蝗虫是从哪里来的-人是不生产蝗虫这种怪东西的,难道是老天爷派下来的?所以人们都吓得不敢灭蝗。姚崇在这个时候勇敢地站了出来,他对玄宗说:“蝗虫怕人,所以容易驱逐。到了夜里,百姓们可以在田边点起火堆,蝗虫看见火光就会飞过来,到时候就可以边打边烧。百姓们为了自己的庄稼,一定会积极响应的。”

眼看玄宗仍心存疑虑,姚崇就接着说:“陛下,古人早就有灭蝗的记载了。农业本来就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灭蝗免灾,老百姓有吃的,国家才能强盛啊。”

当时有的官员劝姚崇说:“宰相,杀生太多总是不好,这毕竟是天灾,人力怎么能与之对抗呢?不如修德吧。”

姚崇坚定地反驳道:“杀蝗虫保庄稼,守住我大唐江山,这才是正道。如果上天真的要惩罚的话,我姚崇一人承担就是,决不连累诸公!”

姚崇的灭蝗最终取得了胜利。他在位期间日理万机,清除时弊,为“开元盛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时人称他为“救时宰相”。

阿龙辞典 伴食宰相卢怀慎

公元715年,卢怀慎与姚崇同为宰相,怀慎自知才能不及姚崇,所以凡事都让姚崇做主。而卢宰相只做一件事:吃饭。按唐制,大臣们上朝完毕,由宰相率领百官在尚书省都堂会餐,所以,当时人们戏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不过,卢怀慎这人真是不错,虽贵为宰相,但家里一贫如洗。“伴食”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才能不如姚崇,所以甘心打下手,不去妨碍姚崇的治国方针。

阿龙看热闹

是做下属,不是做奴才

唐朝的宰相比较多,同时任职宰相的往往有好几人,但毕竟这个位置是“群臣之首”,是高官中的高官了,被任命为这样一位高级干部,是个人心里都会乐开花。当宰相,要地位有地位,要富贵有富贵,要想做事业,更没错,宰相就是干事业的最佳平台。所以,姚崇心里肯定也乐,但他很冷静,并不着急磕头谢恩,而是“丑话说在前”,你答应我的条件了,我才能答应做你的宰相。这样的“冷静”可真是难能可贵!一个人,无论上级给你个什么好位置,都一定要记住:我是来给你做下属的,而不是给你做奴才。

3、 口蜜腹剑

“开元盛世”之下,唐玄宗志得意满,思想上逐渐懈怠。一个叫李林甫的中级官员凭借谄媚上级、攻讦同事和必要的能力,一路披荆斩棘,荣登宰相之位。

做了宰相的李林甫就像一个飞速旋转的大铁球,它的周围不允许有任何威胁物出现。

一次,有位不知死活的朝臣两次上书,议论朝政得失,李林甫认定此人是针对自己,于是,变守为攻,很快就将那位官员赶出了朝廷。事后,李林甫阴恻恻地恐吓官员们:“诸君看到宫中仪仗队里用的马了吗?平日里好吃好喝地养着它们,简直和咱们三品官的待遇差不了多少。但是,只要它们当中有谁叫一声,就会立刻被拉出去扔了!以后它就是想再不鸣叫,也回不来了。当今天子何等圣明,我们这些做臣下的就不要再多嘴多舌了,只管奉命行事就好。”大臣们听了他的仪仗马理论,震骇当场,无人敢学那大叫的马。

仪仗马理论很快发挥出功效,唐玄宗的耳朵从此只听得到臣下们歌功颂德的声音,要不就是关心领导生活和身体的声音,再没有人胆敢说出点刺耳的话来。玄宗很满意,国家升平,形势一片大好,于是更加沾沾自喜,对政事越发置之不理了。李林甫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杜绝玄宗起用人才。玄宗想在全国选拔人才,李林甫就利用玄宗对他的信任,派自己的党羽去监督,让全国上下选不出一个人才来。之后他还恬不知耻地对玄宗说:“恭喜皇上,这天下的人才如今都被您所用,再无遗漏了!”

但偶尔唐玄宗也会思念人才。当时有一个官员严挺之在外地当差,玄宗有一天想起他,觉得可以重用,就向李林甫问起他的近况。

李林甫一听,就猜到了玄宗的心思,于是殷勤地揽下这件事:“既然皇上想重用他,微臣就去替您打听一下他的近况吧。”玄宗不疑其中有别的想法,把这件事交给他办了。

李林甫找到严挺之的弟弟,表现得很和蔼可亲:“你哥哥在外这么多年,一定很想回京看看吧?”

严挺之的弟弟看他慈眉善目的,待人和善,也就没有多加怀疑,又觉得他身为宰相,还能牵挂自己的兄长,心中顿时充满感激。于是他很有礼地向李林甫请教:“我家兄长的确很想回长安看看。宰相大人既然说到这儿,不知能不能帮帮他?”

李林甫拍拍他的手,笑呵呵地说:“我不过是一个宰相,哪能说帮就帮?这事啊,还得皇上决定。这样吧,不如你让你兄长向皇上递一道奏章,就说自己生病了,想回来看病。皇上向来仁德,一定会同意的。”

严挺之的弟弟听了,连忙向他谢礼,回去后,就让兄长上奏告病。玄宗看到奏章后,不无惋惜地叹道:“可惜,可惜啊!严挺之如今身染重病,再也不能用了。”

朝中的官员知道这件事后,对李林甫的手段都恐惧不已,暗地里说:“李林甫这个人,真是口中抹蜜,肚里藏剑啊!”这就是成语“口蜜腹剑”的出处。

李林甫是块裹脚布,把唐玄宗的视听遮蔽了。据说李林甫特意建了一个小屋子,没有窗户,仿佛碉堡。当他要陷害某个人时,他会龟缩在碉堡里,冥思苦想,时间长短视对手强弱而定。如果他是皱着眉头出来的,则那人还能活;但如果他是微笑着出来的,那人无论如何也活不了了。

阿龙辞典 李林甫与张九龄

张九龄是正宰相,李林甫是副手,两人一向合不来,张正直、一心为民,李笑里藏刀、专讨玄宗欢心。一次,玄宗和这几位高官一起游园,玄宗指着水里的金鱼说:“这些鱼真活泼可爱呀!”李林甫附和:“因为它们沐浴着皇上您的恩泽!”张九龄则话里带刺:“这些鱼就像皇上任用的一些人,除了观赏外,毫无用处。”这样说话的宰相自然会得罪人,736年,张九龄下台,副宰相李林甫转正,开始了他的专权时代。

阿龙看热闹

天上不掉白捡的馅饼

无论是从前还是今天,坏人坏事都说不完,一个平头老百姓,哪里能懂得坏人有多坏呢?再能干的人,也不可能在每个方面能力都突出,比如在对坏人坏心眼的了解上。所以,严挺之的弟弟就犯了个大错误。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错误其实还是可以避免的,正如警察同志提醒的:“不要贪小便宜!不要相信免费的午餐!”时刻端正态度:不是你的你别要,真的白送也不要-何况,是由李林甫这样公认的坏人送上来的。

4、 洗儿钱

根据唐制,节度使都要由读书人担任,任期一满,再调回中央担任宰相。旋转的大铁球李林甫为了减轻压力,就对唐玄宗说:“陛下乃一代圣明之主,本就有并吞四夷之志,但儒臣素来怯懦畏战,倒不如多用番将。这些人一来勇武善战,二来熟悉边关,陛下如果让他们出将入相,将来一定会为大唐效力。”唐玄宗表现得就像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武将只能担任节度使,而不可能回到中央做宰相-他认可了李林甫的建议。自此,节度使都由武人担当,于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胡人安禄山崛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