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魏晋那些事儿
3373400000015

第15章 淝水之战(1)

1、 殷浩不出,奈天下苍生何

古时候的很多领导找人才,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喜欢找隐士。越是隐居山野的读书人,越能得到他们的青睐。这不,会稽王司马昱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想到了隐士殷浩。

其实殷浩出道挺早的,老爸曾经做过大官,身为官二代的他,早早就混迹于上流社会,人们都夸他“弱冠有美名”。由此看来,他虽然年纪小,但知名度已经不容小觑了。

殷浩很喜欢研究玄学一类的东西,爱好清谈。什么是玄学?其实就是研究《老子》《庄子》《易经》等著作的学术,类似于现在的红学家。不过玄学的理论即使说出来,恐怕普通人也搞不懂。可能也正因此,跟这门学问搭上点儿边的读书人就更为人所崇拜,殷浩也不例外。

起初,殷浩做过宰相庾亮的秘书。庾亮一死,他就跑去隐居了。这一隐,也把他的名声搞得越来越响亮,很多领导都慕名而来,希望他出山效命。殷浩很坚定,即使多次收到朝廷的征召官文,依然固执地待在山里,坚决不出来做官。

有人受不了他这副不问世事的模样,就跑去劝说:“现在天下大乱,各国都在忙着抢地盘,你身为东晋的一份子,怎么能天天沉迷在玄学里,说话神神叨叨,不思进取呢?再说了,国家养你这么多年,你好歹也要回报一下不是?”

殷浩不理会别人苦口婆心地劝说,只管天天种花养鱼,偶尔跟朋友们探讨一下玄学。他这样隐居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年。时间越久,人们对他越发推崇,甚至有人发出这样的慨叹:“殷浩不出,奈天下苍生何?”意思是说,殷浩如果不出来当官的话,天下的老百姓可怎么办啊?这句话一出,可说是把他推到了顶峰。正面评价铺天盖地而来,有的人甚至把他比作当世诸葛亮,推崇备至。

会稽王司马昱按捺不住了,决心要请他出山为国家效力,并对他寄予厚望,说:“你还没出山,就有这么高的人气。如果真来朝廷任个一官半职的,肯定混得比桓温好。”桓温是谁?他可是当时东晋朝廷里的风云人物,本来在朝中就很有权势了,再加上后来又打了几场胜仗,声威正盛。

阿龙记事贴

小大人司马衍

成帝司马衍自幼聪明伶俐,很有小大人的样子。南顿王司马宗被杀,属下都瞒着他。等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问庾亮:“往日那个白头发老公公哪儿去了?”庾亮说因为谋反已被诛杀。司马衍很伤心,哭着说:“舅舅说谁是贼,就把谁杀了,要是有人说你是贼,让我怎么办呢?”吓得庾亮脸色顿时变了。

面对桓温的崛起,司马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这才想到找外援,首选人就是殷浩。殷浩已经习惯了拒绝,一上来就说自己喜欢在墓地里跟死人交流,跟大自然亲密接触,不想混迹官场。

司马昱当然不同意,几次三番地劝说:“你跟桓温不是从小认识的好朋友吗?你看你朋友现在混得有模有样的,难道你就一点儿都不羡慕?人家现在可是军政两手抓,蜀地都被他收复了。这样的功绩,你身为男子汉,就不想自己也来开创一番吗?”

司马昱经过四个月的劝说,总算打动了殷浩的心。没办法,人都是经不住夸奖的。司马昱天天在他耳边念叨,说他比桓温有本事,分分钟就能把对方拿下。说了没多久,殷浩就忍不住了,想要亲自体验一把众星捧月的感觉。再说了,大家伙儿都把老百姓的命运交到了他手上,他如果不出来秀一场,对得起观众吗?

于是,隐居十年之久的殷浩终于正式出山,在朝廷里担任武将,为司马昱所用,开始跟昔日好友——桓温抗衡。

阿龙辞典玄学,玄谈

玄学就是用道家理论来解释儒学,玄谈就是士人之间以玄学为谈论主题,谈这之外的,他就会觉得你俗。如一次,谢安、支道林等人聚会,大家就以《庄子·渔父》立论,开始玄谈。支道林先作了七百字发言,其他人都称赞一番,接着各自发言几百字。谢安最后总结,达万字。玄学家们喜欢谈天说地,不喜欢写下来,所以留下著作的很少。

【阿龙看热闹】

以退为进

从古至今,中国的知识分子们都喜欢隐居,不过这其中有真假之分。但是,二者唯一相同的就是,他们隐居后的名声反而比之前更响亮了。这一招以退为进,现在学得最好的,恐怕就要属娱乐圈的明星艺人们了。很多人三天两头地嚷着要退出娱乐圈,可惜没过两三天,又重新复出,这其中的真假一目了然。

以退为进,这一招或许很老套。但是无数例证已经显示,它是最快捷的博人眼球的招数之一。

2、 桓温出兵

殷浩上台,心里最不平衡的要属桓温了。他清楚,对方的出山,其目的就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势。私底下,他可没少唉声叹气,心说咱从鸡窝里飞出来,好容易当上了凤凰男,怎么还要三天两头遭人白眼呢?

回顾桓温的人生路,的确会发现,他远远没有殷浩一路走来的轻松惬意。桓温的老爸桓彝虽然当过官,但比起东晋时期的王、谢这些大家族,说桓温出生在鸡窝里可是一点儿都不夸张。桓彝一心为东晋效命,但最终却被官员江播陷害致死。桓温知道事情真相后,恨得咬牙切齿,当即立誓:“有生之年,一定要为老爸报仇,否则也没有脸活在世上了。”

下定决心复仇的桓温,为了提醒自己时刻不忘复仇,天天晚上都枕着兵器睡觉,没人的时候更是哭得擦鼻子抹眼泪。三年之后,他自觉已经准备妥当,便要去为老爸报仇。谁知,人算不如天算,仇人江播竟然在这时骤然病逝了。

桓温气急败坏,说:“杀不成江播,老爸在九泉之下怎么能甘心呢?哼,大不了父债子偿!”于是,他穿上一身白衣,在袖子里藏了一把刀,便去参加江播的葬礼。

当时,江家的人虽然也有防备,但都忙着在人前表现,一个个都哭得天昏地暗,桓温便趁机混了进去。他一见到江播的大儿子江彪,便迅速从衣袖中抽出刀来,几个跨步上前,将对方捅死在地。在场的人都吓坏了,惊慌失措地想逃跑。

桓温便朗声说:“我今天来是为报杀父之仇的,你们不用担心,除了江播的几个儿子,其余无辜人员,我桓温绝不动你们分毫!”说着,他又提刀猛追,当场结果了江播另外两个儿子的性命,给老爸报了仇。

桓温为父报仇的事很快就传遍了京城。有的官员便向皇帝推举他:“桓温这人很有血性,而且勇气可嘉,皇上您如果把他揽入自己门下的话,将来肯定可以用得上。”皇帝心动了,便让他入赘皇家,娶南康公主为妻,当上了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从这之后,桓温的官路便越走越顺,权力也越来越大。

公元349年,野兽皇帝石虎突然逝世,后赵内部乱成了一锅粥。桓温很高兴,仰天大笑:“北伐的大好时机总算让咱给等到了啊,哈哈哈。这次我一定要灭了赵国,扬名天下,给祖国争光!”

他满腔热血,急急忙忙地向朝廷递交出兵报告。毕竟打仗这事,现在的东晋除了他自己还有谁能胜任?况且此时后赵内部空虚,最佳战机已经来临。只要不是傻子,肯定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可惜,桓温白兴奋了一场。接到他出兵报告的人,是司马昱和殷浩等人,这些家伙正天天算计着怎么能跟他平分秋色呢。如果这时候让他出兵,不就等于助长了他的气焰?司马昱表示:“傻子才会同意桓温出门打仗!”

于是,众人对桓温接二连三的出兵请求选择无视。桓温急得跳脚,大声嚷嚷:“机会稍纵即逝,如果再不出兵的话,今后恐怕就没这么好命啦。”他这边着急上火,而殷浩却事不关己,一门心思给自己找帮手,还提拔了一帮人才,其中就有后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阿龙记事贴

东晋伐蜀

公元345年十一月,桓温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没等回复就发兵攻蜀,朝廷毫无办法,只得同意。大家都以为桓温伐蜀难以取胜。刘却说:“我和桓温经常在一起赌博,桓温不赢绝对不会出手。这次,我看他也是算准了才出的兵。但是灭蜀之后,朝廷恐怕都得听他的了。”

王羲之曾经劝殷浩,说:“大家都是在朝廷里当官的,低头不见抬头见,要我说,还是以和为贵的好。您就别算计桓温了,大家齐心协力把国家治理好才是正途。”

殷浩很无奈,表示:“你以为咱就喜欢天天把朋友当仇人吗?实在是领导要求我必须站在对立面啊。在官场上混,难道敢不听领导的话么?”

桓温见自己的爱国抱负总是得不到实现,火大了,心说:老虎不发威,你们还真当我是病猫吗?对付别人他不敢说大话,但就殷浩这样的货色,怎会搞不定?他们虽然从小就认识,但殷浩一直充当跟屁虫这个角色,桓温深知对方没啥实力。可现在风水轮流转,在官场奔波多年桓温他累死累活,才有今天这个局面,而一个天天跟死人对话的人,居然也能混得人模狗样。这事要换了谁,心里都会不平衡。

时间不等人,他二话不说,带着五万精兵直逼建康城,威胁说:“你们要再不同意我出兵打赵国,我就把大部队开到自家后院,大不了大家一块儿鱼死网破!”

殷浩吓坏了,他只是想出来当个官,压根儿没想过要把性命也赔上啊。他赶紧给司马昱写辞职信,说:“您看,桓温那家伙都带兵找上门来了,明显是针对我嘛。老大,看在咱俩的这点儿交情上,要不您先让我去别处避避风头?”

官员王彪之见势不对,便站出来跟司马昱说:“这种危急时刻,殷浩却只顾自保,简直太自私了,老大,您千万不能让他辞职,以后没准儿还有能用到他的地方呢。”司马昱连声说对。

接着,王彪之又跑去跟殷浩说:“你跟桓温的梁子早就结下了,你以为只要逃跑就能解决问题吗?现在你好歹还在朝廷里当官,他不敢妄动。哼,如果你不干这份工作了,到时候看谁还能救你?”殷浩想想也对,便听从对方的建议,请领导司马昱写了封求和信给桓温。

桓温收到信后,心说现在自己的实力的确不够,就算带着这五万精兵,形势对自己也不是那么有利,毕竟自己在朝廷里的根基还不够深,如果真要冲入建康城逼宫的话,天下人不仅不会懂得自己的拳拳爱国心,多半还会说自己图谋造反。桓温不是傻子,他虽然丝毫不惧殷浩和司马昱这些人,但为了自己的前途,不得不撤兵离开。

司马昱见人一走,便按捺不住了。其实,他也不愿意放过这次北伐的机会,只不过先前不愿意被桓温夺得先机。现在好了,对方走了,他就对殷浩说:“轮到咱们上场的机会实在不多,这次就你上吧,可得把这一仗打得漂亮点。”

于是,一辈子没见过打仗的殷浩,被惶惶然地推上战场——东晋的北伐就此开始了。

阿龙辞典武将也讲风度

桓温是中国最风度特异的时代最风格特异的人,常自比刘琨、王敦。一次,刘琨的一个艺妓碰见他,流着泪说他像刘琨,桓温听了很得意,穿上衣服再来见艺妓,艺妓说形似神不似,让桓温很失落,好几天闷闷不乐。

【阿龙看热闹】

纸上谈兵

战国时候,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是出了名的军事理论家。他读的书没有上万也有几千,跟人说起打仗来,是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可惜,后来派他出门跟秦国打仗,赵军却是有去无回,四十万兵马都葬身战场。

赵括的空谈理论可以说是“流传千古”,而殷浩显然也跟他是同一货色。这人说起话来有理有据,但真做起实事来,却是一塌糊涂。由此可见,我们平时做事,照本宣科是错的,与其一味相信他人的见解,倒不如自己多动脑子。实践出真知才是真理。

3、 一封空白信

殷浩谈天说地很有一套,可是上了战场,敌人不想听他发言,只喜欢动刀动枪。事实证明,动惯了嘴皮子的人,你要让他动真格的话,做的远没有说的漂亮,殷浩便是其中之一。

东晋的北伐刚开始的时候,殷浩也是满怀壮志的,私底下没少下决心要打胜仗。毕竟全国上下有这么多粉丝盯着自己呢,现在好容易等到了出手的时机,怎么能不给力点儿?

然而,殷浩的手下王羲之却很不看好他,劝他说:“您这兵书都没读几本,也没有实战经验,就这么贸然上战场的话,会不会有点儿不靠谱啊?要不咱先回去补补课,觉得差不多了再出来?”殷浩听不进去,深觉自己很有才,作诗写文章都不成问题了,打个仗更不在话下。

其实王羲之的话很实在,本来殷浩一个读死书的人,在政府机关里当个公务员,写几篇演讲稿估计还凑合,但如果要上战场指挥作战的话,那就真的是自不量力了。果然,殷浩在北伐过程中,战场上连连失利不说,他还忙着搞内斗,排挤看不顺眼的官员。敌军欢快地笑了,读书人就是读书人,平时说打仗说得头头是道,动起真格来,失败就成了必然结果。

殷浩很倒霉,接连两次北伐,两次都是惨败而回。东晋上下直到这时才恍然大悟,纷纷发表意见:“真是血的教训啊!”“搞了这么久,原来这家伙就是个偶像派,压根儿没实力,下台吧,下台吧”。

桓温抓住时机,赶紧跟朝廷提建议,说:“连着两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咱们政府的脸都要被丢尽了。要我说,失败的教训是该总结,但平息民愤也是很重要的。殷浩这家伙不能留了,咱们赶紧把他开了吧,也算对百姓们有个交代。”

司马昱等人也正怨殷浩没真本事呢,见桓温提出要将其撤职,便一口答应下来,把他轰出了朝堂。并说:“你自由啦,以后管你是喜欢种花养鱼还是跟死人对话呢,反正别来做官了。”

要说殷浩也不是一般人,被人开除了愣是没掉一滴眼泪,而是很有风度地晃回家了。不过,从这以后,他就天天宅在家里,书也不看了,花也不种了,只时不时地举着手,在空中比比划划地写着字。家里人觉得奇怪,就细细观察他写的什么,发现只有“咄咄怪事”四个字。

想来也是,殷浩前一秒还被全国人民捧在手心呢,下一秒就被领导扫地出门,人人见了他都说虚有其表。人言可畏,再加上他自己连着失败两次,这打击不是一般二般的大,时间一长,哪有可能脑子不出问题?

过了一段时间,桓温忙完了手中的事,想起殷浩来了,暗说:“其实我这老朋友读的书也挺多的,打仗虽然不在行,但在政府里当个公务员应该不成问题吧。”他善心大发,准备跑去找领导,走走后门,要让老朋友回来上班。

桓温说话很有分量,帮人走后门要个官来做也算轻而易举的事。但他转念一想,咱这老朋友过去实在太喜欢隐居了,我要是一头热,帮他要了官,他却不愿意重新出山咋办?为了保险起见,他先写了封信给殷浩,询问对方的想法。

书信送到殷浩手里的时候,他正忙着在空中比划呢。一看信,立马乐得一蹦三尺高,大声朝家里人喊:“快给我准备笔墨纸砚,我要写信,我又能重新做官啦!”

于是,殷家上下都开始忙起来了,有给他准备笔墨纸砚的,有给他洗头洗澡的,有给他找新衣服的。没办法,这家伙当了太久的宅男,不修边幅,想要收拾成人样还是要花些功夫的。好不容易梳洗打扮完了,他又跪在地上,对着天磕了几个响头,点上三炷香,嘴里念叨上天保佑自己升官发财等等。一通折腾下来,才坐到桌子前,开始给桓温写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