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五代那些事儿
3373600000017

第17章 昙花一现——后汉(2)

不久果然有几个好事的军阀不买新领导的账,想要取而代之。这其中,蹦得最厉害的要数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和左卫大将军兼凤翔巡检使王景崇这三位主儿了。至于引发叛乱的导火索,则要从河中节度使李守贞说起。此人曾是契丹人的走狗,在杜重威被杀之后,觉得自己也是有污点的人,仰人鼻息的日子实在太不保险,说不定哪天就被上面随便找个理由咔嚓掉,去黄泉路上和同僚喝酒了。

既然呆在别人家的屋檐下不安全,那就干脆把这屋檐变成自己家的吧。就是在这样的危机意识下,李守贞萌发了叛乱之心。

恰逢这时汉隐帝新近即位,政权还不牢靠,而且执掌朝政的新一代官员很多都是李守贞的老部下。于是,认定这是个机会的李守贞招兵买马,既不拒亡命之徒,又豢养敢死之士,武器铠甲更是日夜不歇地打造不休。

赵思绾占领长安城后,马上向李守贞呈上表章和御衣,要认李守贞做老大。李守贞自然是高兴异常,觉得自己已经是人心所向,于是自称秦王,派人占据了潼关,又任命赵思绾为晋昌节度使。

李守贞等人叛乱的消息很快就被人捅到了汉隐帝的面前。汉隐帝自然十分火大,这才当皇帝多久,还没过上安生日子,就冒出来这些个幺蛾子,真是姥姥可以忍,爷爷不能忍。立刻调兵遣将讨伐三镇叛逆。

可惜世上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虽然潼关很快就被收复,但长安却迟迟打不下来,还死了一个西面行营都虞侯尚洪迁。此后,马步军都虞侯郭从义和都监、南院宣徽使王峻在靠近长安的地方设置栅栏。偏偏郭、王二人关系并不好,死掐着都不愿进攻,战事就此陷入了胶着状态。

阿龙记事贴

豆腐渣工程制胜

郭威征用农民工修筑堡垒,修到一定程度,李守贞就带人马出来毁了它。但是郭威不管,命令再修,整个过程就像是不断复制再粘贴的重复程序一样无聊。而后汉的士兵也觉得自己只是保镖,农民工才是这场战争的主角。这个过程持续了一年。渐渐的,李守贞拿得出手的人越来越少,郭威修的墙却越来越多。就这样,郭威用这些粗制滥造的豆腐渣工程拖死了敌人。

汉隐帝烦心上火之下,就想派一个压得住阵的重臣前去督战,想来想去就挑中了郭威,任命他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节度各军。

郭威接了任务后,找到太师冯道请教,冯道建议说:“李守贞那厮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是老资格,天下的士兵都归心于他,你只要舍得花钱,大肆地收买、赏赐士兵,那他自然就混不下去了。”郭威觉得这主意不错,立即照办。

汉隐帝在后方为了保险起见,加派白文珂赶赴河中,赵晖赶赴凤翔。

随后,郭威和各位将领开始商量具体的行动方针。讨论一通后,镇国节度使扈从珂建议说:“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现在的三镇是以李守贞为首,所以我们应该主要针对李守贞来行动。只要斩掉李守贞这个蛇头,另外两个不攻自破。”郭威从善如流,再一次采纳了建议。

948年8月,郭威几路人马陆续到达河中城,直逼李守贞。攻城前,郭威找来各个将领商量:“各位,如今咱们已经打到了城下,李守贞那厮并不是什么软柿子,他是前朝老将,经验丰富,勇猛无比,而且这城紧临黄河,城墙是又高又坚固,如果强攻恐怕会损失巨大。不如先造一排围栏困住他,等他们城中没粮了,咱再一鼓作气拿下城池,如何?”

众将领纷纷表示此计妙极,可以施行。

于是郭威征发民夫两万多人,深挖洞,高筑墙,将河中城围了个结结实实。

李守贞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好几次带兵突围,可惜都被打了回去,不仅没有取得成效,反而还损兵折将。

另一边,告老还乡的左骁卫上将军李肃用三寸不烂之舌劝降了赵思绾,后来虽然又有一番反复,最终还是将其押解到汴州,斩首示众。镇压叛乱工作的形式由此变得一片大好。

次年7月中旬的时候,郭威觉得时机差不多到了,于是开始猛攻河中城,一通火拼之后,外城被攻克。李守贞眼见大势已去,无奈地和妻子等家人自焚而死。

三镇叛乱算是就此平定了。

【阿龙看热闹】

抓住要点

古语“擒贼先擒王”说得十分有道理,郭威平定三镇叛乱就是抓住了一点。李守贞是带头的那个,打掉他一切就好办了。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抓住其中的要点,或者说抓住主要方面,然后在上面下大力气,总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生的道路上,需要解决的事情纷纷杂杂,若是将精力分散到每一桩上面,显然不是个好主意。唯有集中精力,把它放在最重要的几桩事上,才能让自己效率倍增。

5、 皇帝也“造反”

汉隐帝刘承佑是个孝顺的孩子,他爹生前最忌惮没人品的杜重威,但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将其下手除去。刘承佑当上老大后,就派人将杜重威爷几个全部抓到跟前,一个赏了一刀,完成了老爹的遗愿。

除掉杜重威,并不代表刘承佑就甩掉烂摊子了。刘知远给他留下的几个辅政大臣全都是刺儿头。尤其是枢密使杨、中书令史弘肇和太尉王章,这三人都有贪财的毛病,只要扯上了钱,国家大事都要靠边儿站,少不了会做出些权钱交易的勾当。

刘承佑年龄不算小,但是有这三个人往朝里一站,他就亲不了政。甚至这些人还经常给他脸色看,刘承佑想自己挑个老婆都不行,所以每当想起这些家伙,他心里就非常窝火。

有回杨和史弘肇在刘承佑面前讨论事情,没经过皇帝同意就说,这事儿要这么定下来。刘承佑心里不痛快:当我是空气啊?于是插了一句:“这个问题你们再考虑考虑吧,不要让人说闲话就行……”哪晓得话还没说完,杨就不耐烦地顶了一句:“有我们为您操劳,您完全可以放心。陛下,您不说话没人当您是哑巴。”

刘承佑一听就火大:这也太不把当领导的放在眼里了吧,这样下去后汉这个公司还怎么运转?心里就产生了除掉这几个刺头的想法。刘承佑身边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也乘机在刘承佑面前说三人的坏话,要他早点儿把几个人摆平,把天下变成自己的天下,不要当傀儡。

当时的太师兼侍中郭威跟前面提到的三人是穿一条裤子的,因为郭威在朝里呆着,刘承佑一直没找到下手的机会。950年,北方的契丹人蠢蠢欲动,开始骚扰后汉的边界,郭威的工作一下子繁忙起来,经常要去边境检视战备事宜。刘承佑觉得机会终于来了,因此加紧了谋划和推进各项准备工作。

那年11月的一个早晨,寒风呼啸,杨、史弘肇和王章同往常一样轻松愉快地去上班。等他们来到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咒骂这恼人的鬼天气,刘承佑事先埋伏好的刀斧手就涌了出来。三人完全没有准备,还在想是不是在搞反恐演习的时候,自己的脑袋已经被割了下来。刘承佑升殿时看着这三颗人头,只说了一句话:“这几个家伙以前一直把俺当小孩子养,从今天起,俺长大了,俺是老板!”

鉴于“危险分子”郭威对自己的威胁还没有解除,刘承佑一不做二不休,逮不到郭威本人,就把他一家老小都拉到了刑场咔嚓掉了。同时还派出两员大将去郭威的部队,让他们取了郭威的人头来见他。

刘承佑没想到这俩人跟郭威的交情很不一般,到了郭威处下不了手,就跟郭威喝酒,喝着喝着就把刘承佑“造反”的事儿给抖了出来,还摇摇摆摆地拿出圣旨要郭威回首都办点儿公事。郭威又没喝高,听罢就拍桌子骂道:“家人都死了个干净,还能有什么狗屁公事,无非是要我的老命!”

郭威军中的弟兄们听说这事后,都觉得老大应该去讨个公道。在众人的劝说下,郭威最终决定带着大部队去首都上访。为了让自己的士兵坚定上访的决心,郭威临行前告诉大家:“等平定了京师以后,京师里面的真金白银,大家可以随便拿,不拿白不拿。”士兵们一听,对郭威更是死心塌地。

阿龙记事贴

女人懂什么

刘承要杀杨、史弘肇和王章三大臣,他的老娘李太后出来劝说道:“不能这么草率吧,是不是和宰相商量一下?”太后弟弟李业在一旁说:“先帝说了,朝廷的大事不要和书呆子商量。”太后还想劝阻,刘承不高兴了,一挥手说:“女人懂什么,偏要来管国家大事?”说完走了。

郭威的大军不久就杀到了首都郊区,刘承佑一听这消息,吓得脸都白了。刘承佑的“叔父”慕容彦超还认为郭威好对付,对刘承佑说:“郭威也不比我多条胳膊多根腿,您坐着喝茶,我去把他逮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