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五代那些事儿
3373600000021

第21章 太阳升起——后周(3)

可惜的是,王朴也没有看到国家的最终统一。959年,王朴在出外巡视汴河口回京的途中,因为疾病发作,死在了前任宰相李谷的府邸中,享年54岁。

阿龙辞典南汉政权

南汉是十国之一,其势力范围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两省及越南北部。南汉的创立者是刘隐。刘隐独霸岭南,但向中原称臣,先后被后梁封为彭郡王、南平王、南海王。刘隐死后,他的弟弟刘岩在917年称帝建大越政权,次年自称汉室之后,改国号为汉。南汉历五主,971年被北宋灭亡。

【阿龙看热闹】

机会不能等靠要

一个人要想获得大的成就,必然不可能独身上路,他人的扶助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对这种人生路上的助力,自己也是有着选择权的。就好比王朴,在依附杨的时候便看出其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并不是好助力,毅然离开了他,之后又选择了年轻的柴荣为投资对象,终于找到了发挥才能的舞台,进而功成名就。

所以说,机会在选择我们的时候,我们同样也在选择机会。

7、 晋阳城之战

954年,柴荣挟高平之战的胜利之威,打算趁着手气还热乎,挥师北伐。他计划围住晋阳,等待契丹援军到来,来个围点打援。

这一战,柴荣将左翼交给了检校太尉王彦超与保义军节度使韩通,让他们从阴地关攻打汾、石二州;右翼则交给莱州防御使康延沼,命令他攻打辽州。

4月,各路分别进发,进入北汉境内。北汉的老百姓因为不堪忍受繁重的赋税,纷纷开城迎接后周“解放军”,甚至还自愿为后周军提供各种军需补给。

不过,后周军大概没有真正领悟人民战争的要义,不充分顺应民意,反而军纪有所松动,时有剽掠,令北汉百姓大失所望,使得后面的攻势不再如前面一般顺利。

后周军一番紧赶慢赶,好歹是赶到了晋阳,实现了战前计划,将晋阳城围了个结结实实。

然而此时又出现了新的状况。后周方面军经过长途跋涉,加上不注意安抚北汉的百姓,导致粮草出现了短缺。

没粮的军队是一盘散沙,各路将领对于缺粮的情况并没有太好的办法,为安全起见,纷纷向柴荣建议说:“粮食没带够,咱先回去吧,以后有的是机会打过来。”

阿龙记事贴

柴荣整顿禁军

战后,柴荣看到了后周军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毛病,下令整顿军队。他下令:禁军太多,耗费百姓粮食,兵在精不在多,各地要把勇敢、精锐的将士贡献上来。从此,柴荣让赵匡胤负责,广募天下壮士,组成了一支威震邻国的无比强大的军队。

柴荣当然不肯同意,他说:“好不容易打到这儿来,怎么能轻言放弃?还以后,以后肯定就没法亲征了,那还有什么意思?”就十分坚决地拒绝了诸将的意见,然后命令急调隰、慈、绛、泽、晋、潞、邢、赵、镇、定等州的百姓运粮支援。

柴荣这会儿算是想起了人民战争应该怎么打了,命令下达后,还强调一番,绝对不能扰民,一定要安抚好老百姓。在这样正确的理念指导下,后周方面军终于是稳住了阵脚。

后周军无忧了,北汉那边就难受了。很快,北汉宪、沁、岚等州刺史承受不住压力,举城投降。不久,后周军左翼在王彦超的带领下攻克了石州,俘刺史安彦进。刘崇陷于困境,守着个孤城等待救援。

5月,柴荣试着攻了几次城,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漏洞可钻,反正能攻下来最好,攻不下来也没事,等契丹那边的援军过来,打掉他们后再慢慢收拾。

契丹果然派出了数千援军,进驻山西北部。柴荣得到消息后非常从容地挥手道:“就知道这些蛮夷要来,正等着他们呢。看这次他们怎么回去?”随后命令符彦卿等人率领万余人的步骑军赶赴忻州阻击来敌。

契丹人非常狡猾,他们并不和后周军硬碰硬,充分发扬做埋伏、打闷棍的强盗作风,主动退到忻口,做好口袋等着后周军前来。

符彦卿和契丹军接触后,契丹军就佯装败退。符彦卿命令史彦超带两千骑兵追击,李符率兵跟进。两人作战勇猛,一下子就杀掉了两千来个契丹兵。但不久史彦超就一头撞进了契丹人的埋伏,悲剧了。后周方面死伤无数,史彦超本人也战死。

此时,晋阳城下的后周军围困城池二十来天都没攻下来,派去截杀契丹援军的部队也出了状况,偏偏老天还不给面子一般的连日降雨,浇得后周军士气低下。

柴荣也不是不知好歹的人,知道凭现在的局面,想达成战前目标是不可能了,于是下令班师回朝,之前打下的北汉州县也只能一个个放弃掉。

柴荣的北伐就这样在遗憾中宣告结束。

阿龙辞典殿前都点检

禁军的头领,朱温时叫在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改禁军为侍卫亲军,衙门叫侍卫司,头领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周在此基础上又增设了殿前司,也设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又设置殿前都点检,位在都指挥使之上,而侍卫司分置马军和步军两指挥使,不置都指挥使。赵匡胤就是以殿前都点检职务掌握了禁军而做了皇帝。

【阿龙看热闹】

全局意识很重要

定下了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执行过程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最后的结果难以如意。柴荣的北伐在战略上可以说是一招好棋,但是在北伐的过程中,因为种种考虑不周,比如前期的粮食运输问题、后期对契丹估计不足的问题,都最终导致了北伐的失利。

因此,我们在事前要尽可能地将所有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一一列出,并得出相应的对策,才能真正做到万无一失。

8、 孙晟赴死

柴荣在北伐失利后并没有消沉,接着就去攻打淮南。南唐中主李非常害怕,就想跟后周打个商量议个和,派王知朗过去当和平大使,但柴荣理都不理。

李并不死心,接连派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过去,表示自己愿意向后周称臣,柴荣还是不予理会。

无奈的李只好派了司空孙晟和礼部尚书王崇质出马,表示愿意割让六州土地给后周,只求后周不要再发动战争了。

此时,柴荣已经打下了滁、扬、濠、泗诸州,铁了心要灭南唐,对于李的示好完全无视,还把使者给扣押下来,不准他们回去。

孙晟等人见柴荣完全不买账的样子,心中十分焦急。照目前的情况,南唐一方绝对不是后周的对手,他们只好向柴荣请求说:“给我们五天时间,回去取表章,进献淮北诸州。”

柴荣也不是真的一点儿也听不进去,只是他一直在等待合适的筹码,现在一看对方提出的条件已不能更优厚,就准了李德明和王崇质回去。为了保险起见,他还留下了钟谟和孙晟作为人质。

阿龙记事贴

以兵制说客

李因为钟谟、李德明能说会道,所以派他们出使后周。柴荣也知道来者不善,不能被他们忽悠了,就列兵相见,先发制人地说:“你们唐国向来说自己是大唐后裔,礼乐兴盛,为什么和我国隔一江而不通音讯,却派人去契丹建立大使级关系。你们以为说说就能让我罢兵,告诉你们,我是要打过长江,统一全国。”两人听后,两腿发抖,说不出话来。

李德明回去将情况告知李后,李心中是矛盾重重,既不想和后周对着干,又不想一下子割这么多地出去。恰好此时盛夏多雨、酷热,后周军迫于天气原因退兵了,给了南唐喘息之机,之前侵占的土地也被南唐收回了一些。

钟谟与孙晟被押到后周的京城看管,虽说是人质的身份,他们得到的待遇倒还算不错,有酒有肉的,就是处境比较尴尬。

这种尴尬在碰到后周方面数次用兵失败后越发明显,柴荣有时候召见孙晟,就会问他对江南战事的看法,孙晟往往只能是以沉默应对。

后来,后周方面截获了李写给自己手下的条子,上面写了一大堆痛骂后周的话。这令柴荣愤怒无比,他把孙晟叫来质问:“你不是说李非常害怕我吗?都把我骂得狗血淋头了,这就是他害怕我的表现?”孙晟不知如何作答。

于是,恼怒的柴荣将孙晟及其随从一并下狱,打算挑个日子把他们全部杀掉。

孙晟临刑前,柴荣还不死心,仍派手下去打探关于江南的事情。而孙晟不愧是沉默的羔羊,死活就是不说,还整了整自己的衣冠,向着南面行礼:“只能以死来报答国家了。”

慷慨赴死,从容不迫,好一曲忠诚的赞歌。

李听说了孙晟的死讯,追封他为鲁国公,算是对其忠心的嘉奖吧。

阿龙辞典五代词

五代十国是词的重要发展时期,当时数后蜀和南唐词人较多,水平也较高。南唐词人主要有冯延巳、中主李、后主李煜等人。李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他的儿子李煜更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词人之一。

【阿龙看热闹】

原则,有时比生命还重要

纵使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心中的原则不会变。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多少人面对困境时无法坚守住自己的原则,有多少人眼见事不可为就默默退缩。或许有些人会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原则性的东西真的容得退缩吗?孙晟这位先辈向我们诠释了一个真正有骨气的人应有的态度。

有些事情,虽然我们未必能够改变什么,但是只要谨守住自己的原则,也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9、 周世宗是个好领导

周世宗柴荣被称为五代时期第一明君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他15岁从军,24岁拜将,33岁称帝,办事精明能干,而且勤俭节约,颇受他人的好评。

当然,虽然有这么些优点,但要称其为第一明君,显然还不够。

柴荣的可贵之处在于仁慈,他办事十分谨慎,虚心好学,从来不因为言论而杀人,这在古代专制体制下是十分难得的,就凭着“言论自由”这一点,柴荣就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开明的君主。

柴荣常十分诚恳地请求群臣尽管上书言事,因为他的偶像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么干的。他还特地点名让二十多位翰林学士写命题作文《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并奖励那些得了高分的人。

有的时候,领导向下征求意见往往只是做做样子,柴荣显然不在此列。大臣们的上书都是逐字逐句地认真审阅,遇到有道理的便会欣然采纳,王朴的《平边策》受到重视就是最好的例子。

由于柴荣幼时生活在社会底层,对民间疾苦有着相当程度的了解,因此他有一个愿望:做三十年皇帝,第一个十年用来开拓天下,第二个十年用来将养百姓,第三个十年使得天下太平。

愿望十分美好,柴荣也确实为之付出了心血。

五代是一个政治黑暗的时代,吏治存在很多的问题。柴荣在这个问题上做得比较不错,至少比以往那些滥用官吏的皇帝有着极大的进步。他破格任用贤才,革除科举制度的一些弊病,使得相当部分有真才实学、远大抱负的人得到重用,让他们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社会。对于贪腐之风,柴荣的态度是坚决打击,绝不姑息,就算是父亲的旧友犯了罪,也照抓不误。

有几位官员借着奉命出使的机会在外游山玩水,遇到其他的君主恐怕也没什么,可惜他们遇到的是柴荣,单单就这个“微不足道”的理由,那几个人被贬了官。

五代时期,人道是个十分遥远的词,流行的是杀戮,是暴戾。而柴荣却是少有的奉行“人道主义”的人,同时极为注重法制建设,在刑罚上废除了随意处死犯人的条款和凌迟之类的酷刑,同时还有许多非常人性化的规定,比如定期打扫监狱,洗刷镣铐,给予犯人充足的饮食,允许探视有病的犯人等等,充分保障犯人的人权。而且,在社会福利方面也有相关的改善民生的规定,如无依靠的病人由官府负责治疗等等。

阿龙记事贴

遭人骂的事我来做

柴荣为了开封的长远发展,拆毁了很多违章建筑,还将城内的坟墓全部迁往城外。这种“让死人给活人腾地方”的做法是很需要勇气的,也遭到了许多人的非议和唾骂。柴荣说:“事情总得有人来做,就让人们来骂我吧。十几年后他们会看到这样做的好处。”

这种种的一切,汇聚成一部《大周刑统》,为后来的《宋刑统》之雏形。

当时佛教比较盛行,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寺庙成了许多人躲避战乱的避难所。这对当时的农商业极为不利。大量的劳动力闲置,大批的金属被用来铸造佛像,铜价上涨,钱币奇缺。

柴荣对此奉行的是铁腕政策。寺庙这玩意儿就建在地上,哪也跑不了,柴荣派了兵士四处拆毁它们,勒令僧人还俗,并且将众多铜佛像回炉熔了铸钱。

有人觉得柴荣此举是暴行,柴荣却笑着说:“佛家不是有言吗,如果有益于世人,手眼皆可以拿出来布施,现在这区区铜像又怎么不能拿来造福百姓呢?”

可惜柴荣命短,所谓天妒英才就是如此吧,在位仅仅五年。然而就是这五年,为后来宋朝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阿龙看热闹】

超越环境,超越自我

人是非常容易为环境所影响的一种动物,这是由人的天性所决定的,属于固有属性。假如周围的环境是一个举世皆浊的污秽场所,若是能够战胜人类固有的随波逐流的惯性,在黑暗之中走出自己的光辉之路,在淤泥之中开出自己的洁白雪莲,那么这个人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不管他成功或失败,都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